果樹生産技術

果樹生産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梅,唐成勝 編
圖書標籤:
  • 果樹
  • 種植技術
  • 園藝
  • 農業
  • 果品
  • 栽培
  • 管理
  • 病蟲害防治
  • 采摘
  • 儲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209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180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方本農業教育精品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3
字數:41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果樹生産技術主要分為果樹基礎知識、果樹苗木生産及建園技術、果樹生産關鍵技術和北方主要果樹樹種的生産技術四大模塊。果樹基礎知識分為4個任務,詳細闡述瞭果樹的分類、形態和生長發育規律,介紹瞭果樹樹種的形態觀察和物候期的調查方法。苗木生産及建園技術則從實踐角度介紹瞭當前苗木繁育的主要途徑和具體方法,同時如何製定園址的規劃設計方案及樹木的栽植技術。果樹生産關鍵技術通過設計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的技術措施和製定周年生産計劃4項任務,達到從實踐操作上完成果樹生産關鍵技術的運用。
  北方主要果樹樹種通過介紹蘋果、梨、桃、葡萄、杏、李子、大櫻桃、山楂、核桃、闆栗等果樹的優良品種和生物學特性等基本理論,也介紹瞭單個樹種比較關鍵的技術操作,既掌握瞭基礎環節,也突齣瞭重點技術。
  《果樹生産技術》是針對項目教學法和典型任務相結閤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而設計編寫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教材,與數字化資源同步建設,在結構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二者之間具有極強的互補性,通過學習能夠使學生通過實踐掌握理論,並用相關理論指導實踐任務的完成,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瞭知識點和能力點。
  每個項目都有項目測試和探究研討兩個闆塊,可以加強知識的掌握理解,同時也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瞭學生的思維。

目錄

前言

項目一 緒論
任務1.1 果樹生産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意義
任務1.2 我國果樹生産的曆史、現狀和存在問題
任務1.3 我國果樹生産的發展趨勢
任務1.4 《果樹生産技術》的內容和學習要求

項目二 果樹基礎知識.
任務2.1 果樹的分類及依據
任務2.2 果樹的樹體結構
任務2.3 果樹的生長發育規律

項目三 果樹苗木生産及建園技術
任務3.1 實生苗的生産
任務3.2 嫁接苗的生産
任務3.3 自根苗的生産
任務3.4 苗期管理及齣圃
任務3.5 園址的選擇及規劃設計
任務3.6 果樹定植及栽後管理

項目四 果樹生産關鍵技術
任務4.1 果園土、肥、水管理
任務4.2 果樹整形修剪
任務4.3 果樹的花果管理
任務4.4 果園周年生産計劃的製定

項目五 蘋果
任務5.1 蘋果的優良品種
任務5.2 蘋果的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5.3 整形修剪
任務5.4 蘋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項目六 梨
任務6.1 梨樹品種的識彆
任務6.2 觀察梨樹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6.3 梨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項目七 葡萄
任務7.1 葡萄品種
任務7.2 葡萄生長習性
任務7.3 葡萄整形修剪
任務7.4 葡萄優質高效栽培配套技術

項目八 桃
任務8.1 桃的優良品種
任務8.2 桃的生物學特性
任務8.3 整形修剪技術
任務8.4 桃果園管理技術

項目九 杏
任務9.1 杏的優良品種
任務9.2 杏的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9.3 整形修剪技術
任務9.4 杏的果園管理技術

項目十 李
任務10.1 李的優良品種
任務10.2 李的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0.3 整形修剪技術
任務10.4 果園管理技術

項目十一 大櫻桃
任務11.1 櫻桃品種的識彆
任務11.2 觀察櫻桃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1.3 櫻桃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項目十二 山楂
任務12.1 山楂的調研及建園
任務12.2 山楂主要生産技術

項目十三 核桃
任務13.1 核桃的主要品種
任務13.2 核桃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3.3 建園技術
任務13.4 核桃優質高效生産技術

項目十四 闆栗
任務14.1 主要種類及品種的觀察
任務14.2 闆栗的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4.3 闆栗的整形修剪技術
任務14.4 闆栗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項目十五 柿
任務15.1 柿主栽品種及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5.2 整形修剪技術
任務15.3 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項目十六 棗
任務16.1 棗主栽品種及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6.2 棗樹優質高産栽培技術

項目十七 獼猴桃
任務17.1 獼猴桃主栽品種
任務17.2 獼猴桃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7.3 獼猴桃生産關鍵技術

項目十八 石榴
任務18.1 主要品種
任務18.2 生長結果習性
任務18.3 生産關鍵技術
《作物病蟲害防治圖譜與指南》 內容概要 《作物病蟲害防治圖譜與指南》是一本集科學性、實用性、指導性於一體的農業技術專著。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係統地介紹瞭我國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番茄、黃瓜、白菜、辣椒等)、果樹(蘋果、梨、柑橘、葡萄等)、茶葉、花卉等,在生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類病害和蟲害。本書力求為廣大農業生産者、技術推廣人員、涉農院校師生以及相關科研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準確、易於掌握的病蟲害診斷與防治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作物病害診斷與防治 本部分重點在於詳細闡述各類作物病害的發生規律、癥狀錶現、傳播途徑以及科學有效的防治策略。 病害總論: 病害的分類與識彆: 詳細介紹真菌病害、細菌病害、病毒病害、綫蟲病害、生理性病害等主要病害類型,並結閤圖片展示其在作物不同部位(葉片、莖稈、根係、果實、花器)的典型癥狀,幫助讀者初步區分病害。 病害發生的基本條件: 闡述溫度、濕度、光照、土壤肥力、植株長勢、病原菌種類及數量等影響病害發生與流行的關鍵環境因子,強調“預防為主,綜閤防治”的植保理念。 病害流行規律: 針對不同作物,分析病害在不同生育期的發生特點,如苗期病害、生長中期病害、成熟期病害等,以及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病害的發生趨勢。 主要作物病害詳解(按作物類彆細分): 水稻病害: 稻瘟病(包括葉瘟、穗頸瘟、榖粒瘟)、紋枯病、稻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黑條矮化病、病毒性病害(如條紋葉枯病)等。詳細描述葉片、莖、穗等部位的病斑形態、顔色、大小,病害發展過程,以及相應的藥劑防治、農業防治(如選育抗病品種、調整播種期、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和生物防治方法。 小麥病害: 稈銹病、葉銹病、黃銹病、白粉病、赤黴病、紋枯病、根腐病、黑穗病、蚜蟲傳播的病毒病等。重點介紹病斑特徵,孢子形態(如有),以及種子處理、藥劑噴霧、秸稈處理等關鍵防治措施。 玉米病害: 大斑病、小斑病、銹病、南方銹病、黑粉病、玉米矮化病、玉米粗縮病、病毒性病害等。強調病害在玉米心葉、葉片、莖稈、果穗上的癥狀,以及品種選擇、栽培管理、藥劑防治的側重點。 大豆病害: 銹病、褐斑病、炭疽病、紫斑病、灰斑病、根腐病、病毒病(如花葉病)等。圖示病斑特徵,並提供藥劑選擇、農業防治(如間作套種、輪作)等綜閤防治建議。 棉花病害: 枯萎病、黃萎病、立枯病、炭疽病、霜黴病、紅鈴病(蟲害)、病毒病等。詳細講解不同病害在苗期、現蕾期、開花期、吐絮期等不同階段的錶現,以及土壤消毒、種子處理、藥劑防治等措施。 蔬菜病害: 番茄: 晚疫病、早疫病、灰黴病、葉黴病、臍腐病、病毒病(如煙草花葉病毒)、生理性病害(如臍腐病)。 黃瓜: 霜黴病、炭疽病、白粉病、角斑病、枯萎病、病毒病。 白菜(及十字花科蔬菜): 霜黴病、黑腐病、軟腐病、根腫病、病毒病。 辣椒: 炭疽病、病毒病、疫病、灰黴病。 其他常見蔬菜病害: 如馬鈴薯的晚疫病、土豆瘡痂病;洋蔥的紫斑病;西葫蘆的白粉病等。 果樹病害: 蘋果、梨: 早期落葉病(褐斑病)、黑星病、銹病、白粉病、炭疽病、枝枯病(如火龍病)、輪紋病、流膠病。 柑橘: 瘡痂病、炭疽病、梢枯病、黃龍病(重要檢疫性病害)、脂點病。 葡萄: 霜黴病、白粉病、黑痘病、褐斑病、灰黴病。 桃、李、杏: 流膠病、褐腐病、穿孔病、縮葉病。 其他果樹病害: 如香蕉的巴拿馬病、黑星病;芒果的炭疽病等。 茶葉病害: 茶炭疽病、茶褐斑病、茶紅蜘蛛(蟲害)、茶餅病、茶叢矮病、茶枝枯病。 花卉病害: 玫瑰的黑斑病、白粉病;月季的銹病;菊花的霜黴病、灰黴病;蘭花的軟腐病、葉斑病等。 病害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 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閤理輪作或間作套種、調整播種(栽植)時間、深耕土地、清除病殘體、閤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注意平衡營養,避免偏施氮肥)、適時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物理防治: 覆蓋(如地膜覆蓋、防蟲網)、誘殺(如誘捕器)、熱處理(如種子熱水處理)、土壤消毒(如日光消毒、藥劑消毒)。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如寄生蜂、捕食蟎)、拮抗微生物(如木黴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源農藥。 化學防治: 農藥的科學選擇: 介紹各類農藥(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的種類、作用機理、選擇原則,強調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 用藥時機與方法: 講解預防性用藥、治療性用藥的時機,以及葉麵噴霧、土壤施藥、拌種、灌根等不同施藥方式,強調噴灑均勻、足量。 農藥安全使用: 普及農藥安全操作規程,包括個人防護、農藥儲存、廢棄物處理,以及農藥殘留的檢測與管理。 抗藥性管理: 介紹輪換用藥、交替用藥、混閤用藥等延緩或降低病蟲害産生抗藥性的策略。 第二部分:作物蟲害診斷與防治 本部分聚焦於各類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遭受的主要害蟲,詳細介紹其形態特徵、生活史、為害癥狀、發生規律以及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 蟲害總論: 害蟲的分類與識彆: 介紹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葉蟬、蚧殼蟲)、咀嚼式口器害蟲(如鱗翅目幼蟲、咀嚼式甲蟲)、鑽蛀性害蟲(如鑽心蟲)、地下害蟲(如金針蟲、地老虎)等主要害蟲類型,並輔以清晰的蟲體圖片和若蟲、成蟲形態圖。 害蟲的發生與為害規律: 闡述溫度、濕度、寄主植物、天敵、風雨等環境因子對害蟲種群數量的影響,以及害蟲在不同生育期的發生特點。 害蟲的傳播途徑: 介紹遷飛、風力傳播、水流傳播、人為傳播(如調運苗木、病蟲種苗)等。 主要作物害蟲詳解(按作物類彆細分): 水稻害蟲: 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稻縱捲葉螟、稻螟蟲(二化螟、三化螟)、稻薊馬、蚜蟲、稻蝽(椿象)、食心蟲等。重點描述其在稻株不同部位的為害癥狀,如葉片捲麯、稻穗被蛀、抽穗不齊等,以及相應的防治方法。 小麥害蟲: 麥蚜(如麥長管蚜)、麥穗蚜、麥蜘蛛(紅蜘蛛)、麥葉蜂、地下害蟲(如金針蟲、蠐螬)、二點委夜蛾(夜蛾類)、麥杆蠅等。強調其在苗期、拔節期、孕穗期、灌漿期等關鍵時期的危害。 玉米害蟲: 玉米螟(一代、二代)、粘蟲、蚜蟲、棉鈴蟲(在玉米上為害)、玉米葉蟬、地下害蟲(如地老虎、螻蛄)、玉米銹蟎等。重點介紹其鑽蛀玉米莖稈、葉片、果穗的危害。 大豆害蟲: 豆莢螟、豆蚜、棉鈴蟲、大豆食心蟲、豆捲葉螟、豆黑潛蠅、地下害蟲等。 棉花害蟲: 棉鈴蟲(核心害蟲)、蚜蟲、紅蜘蛛、棉盲蝽、棉薊馬、棉葉蟬、棉鈴象甲、地老虎、粘蟲等。詳細介紹棉花各生育期(苗期、蕾期、花期、鈴期)的主要害蟲及其防治策略。 蔬菜害蟲: 番茄: 蚜蟲、白粉虱、煙青蟲、番茄潛葉礦潛蠅、棉鈴蟲、薊馬、蟎蟲。 黃瓜: 蚜蟲、瓜絹螟、黃守瓜、潛葉蠅、蟎蟲、粉虱。 白菜(及十字花科蔬菜): 菜粉蝶(菜青蟲)、蚜蟲、跳甲、小菜蛾、菜青蟲、螻蛄。 辣椒: 蚜蟲、白粉虱、煙青蟲、棉鈴蟲、薊馬。 其他常見蔬菜害蟲: 如馬鈴薯塊莖蛾;洋蔥潛葉蠅;茄子紅蜘蛛;豆類潛葉蠅等。 果樹害蟲: 蘋果、梨: 蚜蟲、紅蜘蛛、介殼蟲、捲葉蛾(如蘋果捲葉蛾)、食心蟲(如桃小食心蟲)、花象甲、蚧殼蟲(如桑蚧、褐圓蚧)。 柑橘: 蚜蟲、紅蜘蛛、介殼蟲(如矢尖蚧、吹綿蚧)、潛葉蛾(如柑橘潛葉蛾)、柑橘木虱(為黃龍病的傳毒媒介)、柑橘果蠅。 葡萄: 蚜蟲、紅蜘蛛、捲葉蛾、葡萄葡萄根結綫蟲(植物綫蟲,雖非昆蟲但常歸為害蟲範疇)、葡萄虎天牛。 桃、李、杏: 蚜蟲、桃小食心蟲、桃潛葉蛾、紅蜘蛛、介殼蟲。 其他果樹害蟲: 如香蕉葉甲;芒果象甲等。 茶葉害蟲: 芽 perang(小綠葉蟬)、茶蚜、茶橙癭蟎、茶毛蟲、茶尺螽、茶象甲。 花卉害蟲: 蚜蟲、白粉虱、紅蜘蛛、介殼蟲、薊馬、甲蟲(如馬鈴薯甲蟲)、金龜子幼蟲(蠐螬)。 蟲害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 翻耕曬土、清除落花落果、閤理密植、輪作、清除田間雜草、清除越鼕場所。 物理防治: 誘捕燈(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色闆誘殺、性誘劑、信息素誘捕、防蟲網、地膜覆蓋。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 鼓勵和保護瓢蟲、草蛉、寄生蜂、捕食蟎、瓢蟲、蜘蛛等天敵。 釋放或擴繁天敵: 如釋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釋放捕食蟎防治紅蜘蛛。 應用微生物農藥: 如蘇雲金杆菌(Bt)防治鱗翅目幼蟲,白僵菌、綠僵菌防治各類害蟲。 植物源農藥: 如印楝素、魚藤酮、除蟲菊酯等。 化學防治: 農藥的科學選擇: 介紹殺蟲劑(觸殺型、胃毒型、內吸型、熏蒸型)、殺蟎劑、殺綫蟲劑等,以及選擇依據(如害蟲種類、為害程度、作物種類、安全間隔期)。 用藥時機與方法: 強調在害蟲的初孵幼蟲期、低齡期或害蟲發生初期施藥,效果最佳。 農藥安全使用: 同病害防治部分,強調農藥的安全儲存、使用和廢棄物處理。 抗藥性管理: 推廣使用不同作用機製的農藥,輪換用藥。 第三部分:綜閤防治(IPM)與綠色植保 本部分將病蟲害的防治提升到係統化、科學化、生態化的層麵。 綜閤防治(IPM)理念: 詳細闡述IPM的核心原則,即“預防為主,綜閤防治”,強調經濟、環境友好、可持續的病蟲害管理策略。 農田生態係統保護: 介紹如何在農田中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益生物,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綠色植保技術推廣: 介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等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價值和成功案例。 病蟲害監測與預警: 講解如何建立病蟲害監測網絡,利用氣象、病蟲測報數據進行準確預警,指導農民科學用藥。 農藥減量增效技術: 推廣精準施藥、高效低毒農藥、農藥增效劑等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環境風險。 未來發展趨勢: 展望智慧農業、大數據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以及基因編輯、生物技術在抗病蟲品種培育中的潛力。 本書特點 圖文並茂: 大量高質量的病蟲害實拍圖片,清晰展示病害癥狀和害蟲形態,便於讀者直觀識彆。 案例豐富: 結閤我國各地的實際生産情況,選取典型病蟲害案例進行分析。 技術指導性強: 提供具體、可操作的防治措施,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産問題。 體係全麵: 涵蓋作物種類廣泛,病蟲害種類齊全,內容係統。 語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過多專業術語,力求語言簡潔明瞭,便於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理解。 《作物病蟲害防治圖譜與指南》將是廣大農業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為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原本對涉及大量圖錶和數據分析的書籍有天然的抗拒心理,總覺得它們會讓人昏昏欲睡。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齣瞭革命性的嘗試。那些復雜的圖錶,比如光閤作用效率與葉麵積指數的關係圖,或是不同氮磷鉀配比下的果實糖酸比變化麯綫,它們被巧妙地融入到文字敘述的邏輯流中,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作者似乎深知,圖錶是為瞭闡釋觀點,而不是單純地堆砌數據。 它的圖文排版極為考究,色彩搭配和諧,使得原本嚴肅的科學數據變得易於消化和理解。有一張關於樹體營養診斷的流程圖,我過去在其他資料上看瞭無數遍也未能完全理清,但在這本書裏,它被簡化成瞭一個清晰的決策樹,每一步的邏輯判斷都清晰可見。這不僅僅是美學上的勝利,更是教學法上的巨大成功。它有效彌閤瞭理論知識與田間操作之間的鴻溝。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查閱參考,並希望快速定位關鍵信息的讀者來說,這種清晰、直觀的呈現方式,無疑是效率的巨大提升。它讓人感覺到,作者不僅是技術專傢,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高效溝通知識的教育傢。

評分

這本書,坦率地說,遠超我的預期。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陳舊的理論,但事實完全相反。作者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那些原本應是冰冷的數據和復雜的生物學過程,描繪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耐心與土地對話的史詩。 比如,書中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章節,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那些細菌和真菌的名字,而是詳盡地描述瞭它們如何像一個隱形的、勤奮的地下工廠,日夜不輟地為果樹提供養分。那種將科學細節融入生活哲思的敘事方式,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泥土翻新的氣味,感受到根係在黑暗中堅韌生長的力量。作者的文筆細膩得驚人,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季節的光照和溫度對果實風味形成的影響時,那種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教你怎麼“種”果樹,而是教你怎麼去“理解”果樹的生命節奏。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熱愛園藝,渴望深入理解植物內在奧秘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場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我甚至會特意放慢閱讀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轉摺或一個充滿智慧的比喻。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充滿敬畏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農業生産。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對話”的氛圍,而不是單嚮的灌輸。作者總是在關鍵節點提齣一些反直覺的問題,引導讀者去質疑固有的操作習慣。比如,它會質疑“早春一次性大量施肥”的傳統做法,轉而探討基於葉片微量元素實時監測的“精準滴灌與噴施”模式的優越性,並用大量案例數據佐證其觀點。這種挑戰權威、鼓勵獨立思考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求知欲。 我甚至在閱讀時,經常會忍不住拿起筆在書頁空白處做筆記,不是因為內容晦澀需要注釋,而是因為作者的某個觀點觸動瞭我,促使我將書中的知識與我自己的果園實際情況進行對照和推演。書中關於不同品種果實“風味物質的積纍模型”的討論,特彆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提高甜度,而是教你如何平衡酸度、芳香族化閤物和口感的復雜關係,最終雕琢齣具有獨特地域標誌的“簽名風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技術操作提升到瞭藝術創作的高度,讓每一個果農都可能成為自己果園的“風味建築師”。讀完後,感覺自己不僅僅是掌握瞭一套技術,更是獲得瞭一種看待世界、改造世界的全新哲學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它不是按照傳統的“春耕、夏管、鞦收、鼕藏”的綫性時間軸推進,而是采用瞭多維度交叉對比的敘事方法,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立體感和可操作性。舉個例子,它會同時對比兩種不同砧木在同一氣候條件下對水肥吸收效率的影響,然後立即跳轉到在極端乾旱年份,如何通過特定的修剪技術來調節樹體的水分蒸騰速率。這種跳躍性思維,迫使讀者不能僅僅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必須主動地在不同章節之間建立聯係。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風險管理”的闡述。很多農業書籍隻談成功經驗,但這本書花瞭大量的篇幅來剖析“失敗的可能性”——病蟲害的早期預警信號、氣候突變下的應急預案,甚至是對市場波動的預判。它沒有粉飾太平,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為讀者構建瞭一套全方位的風險防禦體係。我喜歡它這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它讓你意識到,高産優質的背後,是無數次審慎的決策和預見。這種實用主義與理論深度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普通的技術手冊範疇。它更像是一份為資深從業者準備的“生存指南”,充滿瞭久經考驗的實戰智慧。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有一種時間被拉伸和壓縮的感覺。一方麵,它深入探討瞭果樹育種中跨越數十年的選育過程,強調瞭遺傳改良的漫長性和必要性,讓人體會到農業科學的厚重曆史感。另一方麵,它又非常前沿地討論瞭當前AI輔助決策係統在病蟲害識彆上的應用潛力,將我們帶入瞭未來農業的想象空間。這種在曆史與未來之間的穿梭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 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闡述,絕非流於錶麵的環保口號。它提供瞭一整套完整的、可量化的生態循環管理方案,從如何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到如何設計低碳足跡的采後處理流程。這些建議,不是基於理想化的假設,而是結閤瞭實際的經濟可行性分析。它清晰地錶明,環境友好型生産,同樣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迴報。這種將倫理責任、科學技術和商業邏輯完美融閤的論述,為現代農業提供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發展藍圖。它讓你相信,我們有能力在不損害地球的前提下,持續為人類提供豐饒的物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