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易,王铁峰 著
图书标签:
  • 多相流
  • 测量技术
  • 模型化
  • 流体力学
  • 石油工程
  • 化工工程
  • 传热
  • 管道流
  • 实验技术
  • 数值模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0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07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工业生物技术过程科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4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化学工程、生物化工、能源工程等领域的高校师生、研究院所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由国内该领域一线专家编撰,书中技术细节源自国家973项目成果,很多内容为次发表。书中阐述的许多技术内容是解决当前工业生物技术过程中问题的新途径。

内容简介

  多相流测试技术及模型在化工、能源、冶金、环境、制药和生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工业生物技术过程科学丛书》中的一个分册,系统介绍近年来先进的多相流测量技术和模型、模拟方法。测量方法包括光纤探头、声多普勒测速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速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以及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等前沿的测量方法;模型方法中包括以传统的双流体模型为基础的气液、气固体系模型和模拟,以及考虑离散相描述的CFD-DEM方法、介尺度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等。

作者简介

  陈易,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973项目、863重点国家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先后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首届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奖项。长期从事多相反应工程研究和新过程开发,工作内容涉及多相反应器的流体力学、模型与模拟,下行床超短接触技术用于清洁炼油工艺,热等离子体煤裂解制乙炔,冷等离子体CPVC合成,液-液毫秒级混合与反应器技术,微结构反应器制氢和流体混合技术,流化床甲烷化技术等。现为美国AIChE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以及流态化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多相流的定义 1
1.2 多相流的分类 1
1.3 多相流的应用 2
1.4 多相流的测量技术 4
1.5 多相流的模型和模拟 5
参考文献 6
第2章 光纤探头技术
2.1 光纤探针的测量原理 7
2.2 光纤探针的结构及其分类 7
2.3 双探头光纤探针 9
2.3.1 光纤探头系统的组成 9
2.3.2 信号分析及算法 10
参考文献 14
第3章 超声多普勒测速仪(UDV)技术
3.1 UDV测速原理 15
3.2 非接触式测量的壁面效应校正 17
3.3 液固体系固含率的测量 20
3.4 气液体系液速和气泡速度的测量 23
参考文献 27
第4章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技术
4.1 LDV测速原理 28
4.2 光学外差检测系统 30
4.3 LDV在固液搅拌体系中的应用 32
4.4 LDV在气液体系中的应用 36
参考文献 37
第5章 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技术
5.1 PIV技术原理 38
5.2 粒子图像处理方法 41
5.2.1 低颗粒浓度图像处理方法 41
5.2.2 高颗粒浓度图像处理方法 41
5.3 体视PIV技术(2D-3CPIV) 44
5.4 三维立体PIV技术(3D-3CPIV) 47
5.4.1 图像捕集和粒子图像重构 48
5.4.2 粒子配对和速度场重构 52
5.5 微PIV技术(micro-PIV) 54
5.5.1 micro-PIV测速原理 55
5.5.2 micro-PIV测速方法 55
5.5.3 micro-PIV图像数据的预处理 55
5.5.4 micro-PIV的应用 56
参考文献 58
第6章 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
6.1 LIF技术的测试原理 61
6.2 LIF技术的实现方式与主要设备 62
6.3 PLIF技术在浓度场测量中的应用 64
6.4 PLIF技术在渐扩固体表面上的液膜混合中的应用 65
6.5 PLIF技术在毫米通道的快速射流混合中的应用 72
6.6 PLIF技术在高黏度搅拌体系中的应用 79
6.7 反应流PLIF技术在毫米通道中的应用 84
6.8 搅拌釜内的反应流动测量 91
6.9 三维LIF技术的应用 97
参考文献 97
第7章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
7.1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简介 100
7.2 适用于轴对称两相流的一维CT测试技术的研究应用 101
7.2.1 1D-XCT技术的算法原理及程序实现 103
7.2.2 1D-XCT技术的测试效果及评价 105
7.3 多相流快速XCT测试技术的研究应用 108
7.3.1 GA-XCT技术的算法原理及程序实现 109
7.3.2 GA-XCT技术的数值仿真验证 112
7.3.3 GA-XCT技术的静态实验验证 115
7.4 ECT技术在多相流场测量中的研究应用 118
7.4.1 ECT技术的测量原理及主要研究进展 118
7.4.2 ECT技术的实际应用及主要挑战 119
参考文献 119
第8章 气液体系的双流体模型
8.1 流动模型的两种描述方法 124
8.2 双流体模型 125
8.3 相间作用力 126
8.4 湍流模型 128
8.4.1 标准k-ε 模型及其修正 128
8.4.2 RNGk-ε 模型 130
8.4.3 Realizablek-ε 模型 131
8.4.4 RSM 模型 131
8.5 双流体模型的数值解法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9章 CFD-PBM 耦合模型
9.1 CFD-PBM 耦合模型描述 136
9.1.1 双流体模型基本方程 137
9.1.2 群体平衡方程 137
9.1.3 相间作用力 138
9.1.4 湍流模型 139
9.2 群体平衡模型 139
9.3 PBM 求解方法 141
9.4 气泡聚并模型 143
9.4.1 由湍流涡体引起的聚并 144
9.4.2 由气泡尾涡作用引起的聚并 146
9.4.3 由气泡上升速度差引起的聚并 147
9.5 气泡破碎模型 147
9.5.1 由湍流涡体碰撞引起的破碎 150
9.5.2 大气泡由于表面不稳定引起的破碎 155
9.6 其他气泡聚并和破碎模型 155
9.6.1 Prince和Blanch的模型 155
9.6.2 Luo和Svendsen模型 156
9.6.3 Lehr模型 157
9.7 计算结果与讨论 157
9.7.1 气泡破碎速率 157
9.7.2 子气泡大小分布 158
9.7.3 气泡大小分布 160
9.7.4 流区转变 162
9.7.5 CFD-PBM 耦合模型计算结果 165
9.8 小结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10章 气固体系的双流体模型
10.1 气固体系双流体模型的建立 175
10.2 颗粒相动量方程的封闭 176
10.2.1 颗粒相黏度 176
10.2.2 颗粒相压力 177
10.3 颗粒动力学理论模型及研究进展 177
10.3.1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气粒双流体模型 178
10.3.2 层流气相-层流颗粒相 179
10.3.3 湍流气相-层流颗粒相 180
10.3.4 湍流(层流)气相-湍流颗粒相 180
10.4 k-ε-kp-Θ 气粒湍流双流体模型 181
10.5 k-ε-kp-εp-Θ 气粒双流体模型 183
10.6 垂直气固两相流的模型预测 185
10.6.1 下行床气固两相流动的模型预测 185
10.6.2 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动的模型预测 187
参考文献 190
第11章 CFD-DEM 模型
11.1 DEM 原理及其应用 192
11.2 CFD-DEM 耦合方法及其在多相流领域的应用 210
参考文献 224
第12章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12.1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原理 230
12.2 多相和多组分流体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233
12.3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边界处理 234
12.4 LBM 在气液体系的应用 236
12.4.1 格子玻尔兹曼拟势能模型 237
12.4.2 基于拟势能模型的气泡模拟 238
12.4.3 状态方程对密度比的影响 241
12.4.4 状态方程对伪速度的影响 243
12.4.5 单(多)组分拟势能模型 244
12.4.6 气泡行为模拟 245
12.4.7 基于LBM 的气液双流体模型 252
12.4.8 小结 257
12.5 LBM 在液液体系的应用 258
12.5.1 不互溶体系析出模拟 258
12.5.2 瞬间初始线源一维扩散 258
12.5.3 微通道内液滴行为的研究 259
12.5.4 微液滴内部混合行为的研究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13章 CFD 耦合基元反应动力学模拟
13.1 CFD耦合基元反应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 266
13.2 CFD耦合基元反应动力学模拟的实现 267
13.2.1 CFD耦合基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67
13.2.2 CFD耦合基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271
13.3 CFD耦合基元反应动力学模拟的应用 274
参考文献 288
索引 289

前言/序言


《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本书系统阐述了流体力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与数值模拟,以及关键工程应用。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能量守恒。我们将从宏观的控制体分析出发,逐步过渡到微分形式的守恒方程,揭示流体运动的内在规律。 流体性质与本构关系: 详细介绍了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概念,以及粘性、密度、表面张力等关键流体性质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重点讲解了流体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形变与流动行为,包括剪切应力、压强梯度等。 流场描述与运动学: 阐述了拉格朗日描述与欧拉描述两种描述流体运动的视角,并引入了速度场、加速度场、涡度、散度等关键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定量地描述流体的运动状态和空间分布。 流动相似性与量纲分析: 详细介绍了雷诺数、弗劳德数、马赫数等重要的无量纲准则,并阐述了如何利用相似性原理将复杂工程问题转化为更易于研究和模拟的模型实验,极大地节约了实验成本和时间。量纲分析方法的应用,如Buckingham π定理,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不可压缩流与可压缩流: 区分了不可压缩流和可压缩流的基本特征,并推导了适用于不同流动状态的控制方程。对于不可压缩流,将重点关注伯努利方程的应用;对于可压缩流,将深入探讨气体动力学,包括激波、膨胀波等复杂现象。 粘性流与无粘流: 讨论了粘性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从边界层理论出发,解释了粘性力在流体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边界层分离等现象。同时,也分析了理想流体(无粘流)模型在某些情况下的适用性,以及其在理论分析中的简化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方法与数值模拟 本部分将介绍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经典解析方法以及现代数值模拟技术。 解析方法: 探讨了求解流体运动方程的解析技术,包括分离变量法、傅里叶变换、Laplace变换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算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得到精确的流动解析解,例如Couette流、Poiseuille流等。 数值模拟基础: 介绍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基本思想,包括离散化技术(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有限元法)和方程求解策略。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深入讲解CFD技术在流体力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内容包括: 网格生成: 介绍结构化网格、非结构化网格等不同类型的网格生成技术,以及网格质量对模拟精度的影响。 流体方程离散化: 详细阐述差分、体积和单元等方法的离散化过程,以及不同离散格式(迎风格式、中心格式等)的选择。 求解器技术: 讲解线性方程组求解器、迭代方法、隐式/显式时间推进方案等。 湍流模型: 重点介绍各种湍流模型,包括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模型(如Spalart-Allmaras, k-ε, k-ω模型)、大涡模拟(LES)和直接数值模拟(DNS),并讨论它们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边界条件设置: 详细说明不同类型边界条件(如速度入口、压力出口、壁面边界)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介绍如何对CFD模拟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如流线、等值线、矢量图)和数据提取(如力、力矩、传热量),并讨论结果的验证与评估方法。 第三部分:关键工程应用 本部分将结合具体的工程领域,展示流体力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航空航天工程: 探讨飞机翼型设计、火箭发动机气动性能分析、飞行器减阻降噪技术等。我们将分析翼型绕流产生的升力和阻力,以及不同飞行速度下空气动力学的变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 研究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叶片气动设计、管道流动阻力计算、锅炉燃烧与换热过程模拟等。重点分析流体在复杂几何结构中的流动特性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环境与水利工程: 涵盖河流、湖泊、海洋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如污染物扩散模拟、水坝溃坝效应预测、风力发电机叶片气动设计等。 机械与化工过程: 涉及泵、阀门等流体机械的设计与优化,化学反应器内的混合与传质过程模拟,以及化工管道网络的水力计算。 生物医学工程: 探讨血液循环动力学、呼吸系统气流模拟、药物输送装置设计等。 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取得平衡,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示,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掌握运用先进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精准导航的灯塔,指引着我对流体力学中一个关键且极具挑战性领域——多相流——的深入探索。在我的专业领域,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相态(如气、液、固)的复杂混合物,而对其行为的精确掌握,往往受制于我们测量手段的局限性和理论模型的精确度。因此,我对于本书在“测量技术”方面所能提供的洞见充满期待。我设想书中会详尽地介绍各种用于表征多相流复杂性的先进测量技术,从宏观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到微观的粒子尺寸分布、速度场、界面动力学等信息。这其中,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对如粒子图像测速(PIV)、激光多普勒测速(LDV)、电阻抗层析成像(ECT)、超声波测量等技术在复杂多相流环境下的应用细节,包括其原理、优缺点、适用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另一方面,对于“模型化方法”的章节,我的兴趣同样浓厚。我期待书中能系统地梳理不同尺度的多相流模型,从宏观的欧拉-欧拉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到可能涉及的介观模型,甚至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模型的数学基础、物理假设、求解算法以及在不同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案例。最令我兴奋的是,这本书将“技术”与“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如何利用实验测量数据来验证、校准和发展数值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来指导实验设计,实现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我而言,一本能够提供全面理论框架和实用工具的书籍,无疑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宝贵财富。

评分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无数在工业现场遇到的棘手问题,它们往往与多相流的复杂性息息相关。在我的工作领域,经常需要精确地了解气液两相或固液两相的分布、速度、界面行为等关键参数,而这些参数的获取,往往是技术瓶颈所在。因此,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承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潜力和方法。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比如,对于声学测量,我希望了解其在穿透性差、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应用;对于光学测量,则希望深入理解其如何处理散射、吸收等复杂光学现象。在模型化方法方面,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对当前主流多相流模型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各自的假设条件、适用范围以及在求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计算难题。例如,如何有效地处理不同相之间的动量、能量和质量传递,以及如何准确捕捉相界面的演化。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将实验测量数据与数值模型进行耦合,形成数据驱动的模型,或者如何利用模型来优化实验设计,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我期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图表、算例和实际应用案例,以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技术和方法。比如,如何在特定的工程问题中选择合适的测量技术,又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或开发适用的模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成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得力助手,帮助我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我尚未真正深入研读其中的具体章节,但仅凭书名,我便能感受到其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的并存。作为一名对流体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应用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多相流测量技术发展脉络,并对其背后的理论模型进行深入剖析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诸如粒子图像测速(PIV)、激光多普勒测速(LDV)、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ECT)、超声波测量等多种先进的多相流测量技术。每一种技术,其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具体应用,都应该被细致地阐述。例如,在化工、石油、冶金等领域,多相流现象无处不在,精确的测量对于过程优化、安全控制以及设备设计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不仅会讲解这些技术的“是什么”,更会深入挖掘“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测量。特别是对于模型化方法的部分,我预设它会涵盖从宏观统计模型到微观介观模型,从欧拉-欧拉模型到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等不同层级的理论框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无疑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现测量数据如何被用来验证、修正和发展多相流模型,以及模型又如何指导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这种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研究范式,正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最新研究进展充满好奇,例如人工智能在多相流数据分析与模型优化中的应用,以及在复杂流场、极端条件下多相流测量的挑战与突破。一本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视野,激发新的思考,甚至改变固有的认知模式。我相信,《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凭借其宏大的主题和严谨的学术取向,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评分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严谨而实用的气息,让我这位长期致力于研究流体动力学相关课题的读者,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多相流,作为连接微观粒子行为与宏观工程应用的关键桥梁,其复杂性一直是我们认识和控制自然及工业过程的瓶颈。因此,我迫切地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如何有效地“看清”和“模拟”这些复杂的流动现象。“测量技术”部分,我期待它能涵盖从基础到前沿的各种手段,例如,对于气液两相流,可能涉及如何精确测量气泡/液滴的尺寸分布、速度场、以及气液界面行为;对于固液/固气两相流,则可能涉及颗粒的浓度分布、速度、形貌等。我预设书中会详细介绍诸如粒子图像测速(PIV)、激光多普勒测速(LDV)、电阻抗层析成像(ECT)、超声波测量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克服干扰、提高精度等问题。同时,“模型化方法”部分,我更是充满好奇。我希望能看到对当前主流多相流数值模型(如欧拉-欧拉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的深入讲解,包括它们的数学基础、物理假设、离散化方法、求解算法,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强调测量技术与模型化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即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验证、校准和发展理论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来指导实验设计,以实现研究效率的最大化。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多相流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科学与工程问题,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评分

仅仅从《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来看,它就仿佛是一本技术宝典,汇聚了解决多相流这一复杂科学难题的关键工具和思想。作为一名长期在相关研究领域深耕的学者,我深知精确测量对于理解多相流现象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建立可靠模型对于预测和控制流体行为的不可或缺性。我预设书中会详尽地介绍各种前沿的多相流测量技术,从宏观的流量、压力、温度测量,到微观的颗粒粒径分布、速度场、界面形貌等高精度测量。这其中,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诸如电阻抗成像、X射线断层成像、以及各种光谱测量技术在复杂多相流环境下的应用细节,包括它们的原理、分辨率、精度限制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而在模型化方法方面,我期望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从早期的经验关联式模型,到基于守恒方程的连续介质模型(如欧拉-欧拉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再到更精细的介观模型,甚至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混合模型等。我希望能够看到对这些模型在物理基础、数学描述、数值求解策略以及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技术”与“方法”的结合。如何有效地利用测量的实时数据来验证、校准和优化数值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来指导测量方案的设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这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桥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完整的工具箱,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复杂多相流的内在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解决更广泛的科学与工程问题,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评分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精密的蓝图,预示着一场关于如何“看见”并“理解”那些复杂流体混合物的深度探索。我一直认为,对于像多相流这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现象,我们对其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地测量其内部的微观和宏观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准确预测其演变的理论模型。因此,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当前最先进的多相流测量技术。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光学测量方法(如全息术、多普勒测量)、声学测量技术(如超声波断层成像)、电阻抗测量、以及利用先进传感器阵列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时空信息采集的技术。我期望书中能够不仅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更能深入剖析其在不同介质、不同流动状态下的适用性、局限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与此同时,对于“模型化方法”的章节,我同样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够看到对各种主流多相流模型(如欧拉-欧拉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以及可能涉及的介观模型)的系统性介绍,包括它们的数学表述、物理假设、数值求解策略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分析。尤为关键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够着重探讨测量数据如何有效地用于模型的验证、校准和发展,以及模型又如何反过来指导测量方案的优化,实现测量与模型的协同增效。对我来说,一本能够提供完整理论框架和强大实践工具的书籍,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它将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宝贵的指导。

评分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标题,瞬间勾起了我对流体力学中一个极其核心且充满挑战的子领域的关注。多相流,顾名思义,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形态的混合运动,这在自然界和工业界都普遍存在,从大气层中的云雨形成,到化工生产中的气液反应器、石油开采中的油气水混合输送,无一不与多相流息息相关。我一直对如何精确地“看见”和“理解”这些复杂的流动过程感到好奇。因此,我对书中关于“测量技术”的部分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用于捕捉不同相态之间相互作用、分布规律以及运动特性的先进技术,可能包括光学测量(如PIV, LDA)、声学测量、电阻抗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甚至可能涉及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来获取高分辨率、高时空尺度的流场信息。此外,我对“模型化方法”的兴趣更是浓厚。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阐述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测量数据转化为具有预测能力的数学模型。这可能涉及到从宏观守恒定律出发建立的连续介质模型,到描述微观颗粒行为的离散模型,再到能够捕捉界面动力学的复杂模型。我希望看到对不同模型(例如,欧拉-欧拉,欧拉-拉格朗日,混合模型)的原理、假设、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的清晰分析。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测量技术与模型化方法之间的协同关系:如何利用测量数据来验证和修正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来指导实验设计和优化参数选择。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解决多相流问题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控制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见但又至关重要的流动现象。

评分

仅仅看到《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一直以来对流体力学领域中的高难度课题感到着迷的读者,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多相流,这个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的概念,其内在的复杂性一直是我们理解和控制自然及工程现象的关键挑战。我一直深信,对任何复杂系统的研究,都离不开精确的测量手段和可靠的理论模型。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测量技术”方面,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光学技术(如激光诱导荧光、粒子图像测速)来捕捉微小颗粒或液滴的运动轨迹;如何利用声学或电磁技术来穿透浑浊介质,测量界面或相分布;以及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宏观参数的精确采集。同时,对于“模型化方法”部分,我更是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够看到对不同尺度、不同物理机制下的多相流模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讲解,例如,从宏观的欧拉-欧拉模型,到微观的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甚至是描述相界面演化的更复杂的模型。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实验测量数据与数值模型相结合,形成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来指导实验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研究效率。对我而言,一本能够将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实用的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书籍,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和解决复杂多相流问题的有力武器,帮助我在科研或工程实践中取得突破。

评分

《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这个书名,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门铃,立刻吸引了我,让我渴望推开这扇门,探寻其中关于如何洞察和驾驭复杂流体世界的奥秘。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多相流无处不在,从实验室的微观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宏观控制,精确地理解这些混合流动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对书中关于“测量技术”的部分寄予厚望。我设想它会涵盖从基本的流量、压力、温度测量,到更为复杂的粒子图像测速(PIV)、激光多普勒测速(LDV)、电阻抗断层成像(ECT)等先进技术,并会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仪器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以及在应对颗粒聚集、界面模糊等实际困难时的解决方案。同样,对于“模型化方法”这一章节,我的兴趣更是浓厚。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各种用于描述多相流行为的理论模型,从基于守恒律的连续介质模型(如欧拉-欧拉模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到能够捕捉微观细节的介观模型,乃至近年来兴起的机器学习模型。我希望书中不仅能清晰地阐述这些模型的数学框架和物理基础,更能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求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技术”与“方法”的融合。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展示如何利用精确的测量数据来验证、校准和优化数值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来指导实验设计,从而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为我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多相流的本质,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多相流测量技术及模型化方法》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但又极具挑战性的流体动力学问题的探索欲望。我从事的是一个需要频繁处理混合着固体颗粒、液体或气体等不同相态的流体系统的行业,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对这些复杂体系的精确理解和有效控制,往往受限于我们对其中流体行为的测量能力和建模精度。因此,一本能够整合测量技术前沿和模型化方法精髓的书籍,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测量技术的原理、仪器构造、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比如如何克服颗粒团聚、界面模糊等常见难题,如何实现高分辨率、高时空精度的测量。对于模型化方法,我期待它能够深入讲解基于物理原理的数值模拟方法,例如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等基本方程在多相流中的具体形式和离散化技术。同时,我也很关心其对于各种湍流模型、界面跟踪方法、以及相间相互作用力(如曳力、升力、虚拟质量力等)的描述。一本优秀的教材或参考书,不仅应该告诉读者“是什么”,更应该教会读者“怎么做”,并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应用这些测量技术和模型化方法,并分析不同方法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的优劣势。例如,在管道输送、反应器设计、分离过程等场景下,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测量手段,又如何构建能够准确预测流动行为的模型。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复杂的多相流系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并最终推动我所在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

评分

经典多相流书籍,没有看完,先支持支持

评分

正品

评分

可以

评分

等有空好好看看这笨啊

评分

送货太慢了,近一周时间

评分

等有空好好看看这笨啊

评分

书还不错,很全面,有参考性

评分

评分

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