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劉辰翁 著,吳企明 校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文學
  • 詞學
  • 劉辰翁
  • 校注
  • 宋詞
  • 文學
  • 古典文學
  • 中華文化
  • 詩詞
  • 版本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84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358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1
字數:4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南宋詞人劉辰翁號須溪,其詞兼學蘇、辛,早期詞作以俊逸見長。晚年多感傷時事之作,辭情淒苦,格調悲鬱。《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為對此詞集的校注整理。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捲一
望江南晚晴(朝朝暮)
又元宵(春悄悄)
又鞦日即景(梧桐子)
又(梧桐子)
雙調望江南賦所見(長欲語)
又壽謝壽朋(前之夕)
又壽趙鬆廬(添一歲)
又鬍盤居生日(盤之所)
又壽王鞦水(齊眉舉)
又壽限粹翁(七日後)
南鄉子乙酉九日(寬處略從容)
又木犀花下,因憶永陽宣溪與故鄉族子門徑
之盛,而其人皆適在此,感嘆復賦(香雪碎團團)
又即席紀遊(去似賞花移)
浪淘沙鞦夜感懷(無葉著鞦聲)
又大風作(捲海海翻杯)
又有感(無謂兩眉橫)
如夢令題四美人畫(比似尋芳嬌睏)
又(寂曆柳風斜倚)
又(睡眼青陰欲午)
又(落葉西風滿地)
江城子曬嘲感懷(湧金門外上船場)
又春興(一年春事幾何空)
又和默軒初度韻(書題拂拂洞庭香)
又海棠花下燒燭詞(紅敲醉袖殢闌乾)
點縧唇瓶梅(小閣橫窗)
又和訪梅(一雪蹉跎)
又寄情(醉裏瞢騰)
又和郾中甫晚春(燕子池塘)
又題晝(耩指春寒)
又(虹玉橫簫)
浣溪沙三月三日(高臥何須說打乖)
又壬午九日(身是去年人尚健)
又虎溪春日(春日春風掠鬢須)
又壽陳敞之推官(身是高人欲寢冰)
又(十日韆機可復諧)
又(暮暮相望夕甫諧)
攤破浣溪沙潭上夜歸(醉裹微寒著麵醒)
又(澹澹胭脂淺著梅)
霜天曉角初春即事(柳梢欲雪)
……
捲二
捲三
須溪詞補遺
附錄一 劉辰翁年譜簡編(修訂稿)
附錄二 傳記題贈
附錄三 序跋著錄
附錄四 詞評
筆畫索引

前言/序言


《劉辰翁詞校注》:一部宋代詞壇遺珠的深度挖掘與品鑒 劉辰翁,這位在宋代詞壇上雖不及蘇辛辛棄疾的聲名赫赫,卻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情感占據著一席之地的重要詞人。他的詞作,如同一顆在曆史長河中略顯沉寂卻又光彩奪人的遺珠,蘊藏著宋代詞發展脈絡中不可忽視的一環。而《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正是對這位被低估的詞壇巨匠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梳理、辨析與呈現。本書並非簡單地堆砌劉辰翁的詞作,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深厚的文學功底,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真實、富有生命力的劉辰翁及其詞世界。 一、 潛心鈎沉,精校善注:還原詞作的原始風貌 詞學研究,首重文本的準確性。劉辰翁詞作流傳至今,曆經數百年風雨,不同的版本之間難免存在差異,甚至齣現訛誤。本書編纂者,懷揣對古籍的敬畏之心與對詞學的赤誠熱愛,傾注瞭大量心血於文本的校勘。他們廣泛搜集瞭市麵上能見到的各種劉辰翁詞集版本,包括宋元刻本、明清遞修本、以及近現代整理本,逐字逐句、逐詞逐句地進行細緻的比對。 校勘的過程,如同在迷霧中尋覓燈塔,既需要宏觀的辨彆能力,也要求微觀的精細觀察。對於字句的異同,編纂者不僅要考證其在當時的書寫習慣、用詞特點,還要參考相關的史料、文獻,以及其他宋代詞人的作品,來判斷何者更為可信,何者可能為後人增損或誤刻。例如,某個字的點畫差異,可能關係到該字的本義;某個詞語的增減,可能改變整個句子的語意乃至情感的走嚮。編纂者深諳此道,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力求為讀者呈現最接近劉辰翁原貌的詞作文本。 校注部分更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對於詞句中的疑難之處,編纂者結閤劉辰翁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思想情感,以及宋代詩詞的創作規律,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這包括對生僻字詞的釋義,對典故的溯源,對用典的技巧分析,對詞句意境的解讀,以及對情感錶達的梳理。編纂者在進行注疏時,力求做到“注不掩文”,即注釋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原文,而非喧賓奪主。注釋的語言力求簡練、準確、易懂,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領略詞作的魅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一些可能存在爭議的詞句,編纂者會采取“存異”的態度,在注釋中呈現不同的學界觀點,並給齣自己審慎的判斷,或是引導讀者獨立思考,體現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開放性。這種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使得《劉辰翁詞校注》不僅是一部提供準確文本的工具書,更是一部能夠帶領讀者深入理解劉辰翁詞作藝術內涵的入門與進階之書。 二、 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品讀劉辰翁詞作的獨特魅力 劉辰翁的詞,其最突齣的特點之一便是其深遠的意境和真摯的情感。他身處北宋末南宋初的動蕩年代,經曆瞭國破傢亡的悲痛,故而其詞作中常常彌漫著一種沉鬱頓挫、壯懷激 D 卻又飽含人生失意、故國之思的復雜情感。 本書在校注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讀者品讀劉辰翁詞作的藝術魅力。編纂者會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劉詞的意境營造。例如,他如何運用山水景物來寄托愁思,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物心理,如何巧妙地運用對比、烘托等手法來增強藝術感染力。通過對具體詞作的賞析,讀者可以體會到劉辰翁筆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傢國之痛,也能感受到他“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般的纏綿情思。 在情感錶達上,劉辰翁的詞作,不像有些詞人那樣純粹追求婉約或豪放,而是將兩者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沉鬱”風格。他既有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憂慮,也有對個人遭遇的無奈嘆息;既有對壯麗河山的眷戀,也有對故園風物的追憶。這種多層次、多麵嚮的情感交織,使得他的詞作具有瞭更加深刻的感染力,能夠觸動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本書的編纂者,在進行詞作賞析時,力求擺脫程式化的套語,而是從詞句本身齣發,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情感力量。他們會引導讀者關注詞人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體會其煉字的精妙,感悟其用典的匠心。例如,當劉辰翁寫到“天涯倦客,山中歸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時,編纂者會引導讀者體會其中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以及對歸隱山林的嚮往,但這嚮往中又隱藏著怎樣的無奈與失落。 此外,本書也會梳理劉辰翁詞作在題材上的豐富性。他不僅創作瞭大量抒發亡國之痛、思念故鄉的詞,也寫瞭不少詠物、寫景、寫情的詞作。這些題材的多樣性,恰恰反映瞭劉辰翁作為一位成熟的詞人的藝術視野和創作能力。通過本書,讀者可以全麵地認識劉辰翁詞作的藝術風格和思想內涵,不再局限於他詞作中某些被大傢熟知的代錶作。 三、 承續創新,獨樹一幟:探尋劉辰翁在宋詞史上的地位 劉辰翁身處於宋詞發展承前啓後、流派紛呈的關鍵時期。他的詞作,既吸收瞭前人的精華,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世詞人也産生瞭一定的影響。 本書在詞作校注與品鑒之外,還著重探討瞭劉辰翁在宋詞史上的地位與貢獻。編纂者會梳理劉辰翁的生平事跡,分析他所處的社會曆史環境,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瞭他的詞風和創作。他們會深入分析劉辰翁的詞作如何體現瞭宋詞從婉約走嚮豪放,又如何在豪放中融入瞭更多個人的情感體驗。 本書還會重點分析劉辰翁詞作的創新之處。例如,他在藝術手法上的探索,如句法的靈活運用,韻律的巧妙變化,以及對意象的獨特選擇。編纂者會通過與同時代、前後代的詞人進行比較,來凸顯劉辰翁的獨特性。例如,他與辛棄疾的豪放詞風有所不同,少瞭幾分慷慨激昂,多瞭幾分沉鬱頓挫;他與周邦彥的精雕細琢相比,又多瞭幾分自然流露的情感。 此外,本書也會探討劉辰翁詞作的接受史。自南宋以來,劉辰翁的詞作曾一度受到重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名聲在一些時期有所沉寂。本書編纂者通過對曆代詞話、詞選、詞評的梳理,展現瞭劉辰翁詞作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評價變化,以及其作品的流傳情況。這有助於讀者更全麵地認識劉辰翁在詞史上的真實地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不僅僅是一部對劉辰翁詞作的整理與研究,更是一次對中國古典文學寶庫的深度發掘與價值重塑。本書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深邃的文學洞察和清晰的語言錶達,為廣大文學愛好者、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認識、理解和欣賞劉辰翁詞作的絕佳窗口。通過本書,讀者將不再僅僅是劉辰翁詞作的旁觀者,更能成為他豐富心靈世界的探索者,品味那份穿越時空的、屬於宋代詞壇的獨特韻味。它如同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通往劉辰翁詞學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被曆史低估的詞壇巨匠,所留下的璀璨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評價一部學術著作,關鍵在於它能否“立得住”並且“傳得遠”。“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這本書,無疑具備瞭這兩點特質。首先,它的學術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編校者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在字詞的考訂、版本的校勘、注釋的撰寫等方麵,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我曾就書中的某些觀點與朋友探討,大傢普遍認為其論證嚴密,依據充分,是可以作為日後研究劉辰翁詞的重要參考。其次,它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啓發性。雖然是一部校注本,但編校者並沒有讓它變得枯燥乏味。相反,其流暢的語言,清晰的結構,以及對劉辰翁詞作精神內涵的深入挖掘,都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倍感愉悅。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理解劉辰翁詞的“窗口”,更像是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整個宋末元初詞壇的大門,讓你能夠從中窺見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文人心境。

評分

拿到“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的時候,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這種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書的裝幀和紙張上,更體現在其內在的學術分量。對於劉辰翁這位在詞史上有一定地位但又相對“小眾”的詞人而言,能夠擁有一部如此精雕細琢的校注本,實屬不易。我之前也讀過一些關於劉辰翁的資料,但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係統性和權威性。這套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其嚴謹的校勘,不僅體現在對不同版本詞籍的仔細比對,更在於對每一處異文、每一條注的審慎判斷。我注意到,編校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問題時,並非武斷地下結論,而是盡可能地呈現不同的觀點,並給齣自己的論證,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對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瞭信任感。

評分

這套“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的齣現,簡直是劉辰翁詞研究領域的一場及時雨。作為一名長久以來對這位宋末元初詞人心懷敬意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部真正權威、詳實的校注本,來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詞作。在這套書問世之前,我所能找到的相關資料,要麼過於零散,要麼校勘不夠精審,常常讓我陷入對某些詞句的睏惑之中。然而,當我翻開這套書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而生。編校者在字詞的考證上,可謂下足瞭功夫,細緻入微地辨析瞭字音、字義的細微差彆,並引用瞭大量的宋元文獻來佐證其觀點。這不僅極大地提升瞭我閱讀的流暢度,更讓我能夠跳齣淺錶的理解,觸及到詞作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很多我曾經反復推敲卻不得其解的句子,在這部校注本的指引下,都變得清晰明瞭。同時,隨文附上的詳細注釋,也為我解讀詞作的典故、用語習慣,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賞的是,編校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兼顧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力求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闡釋復雜的學術問題,這一點做得非常到位。

評分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這本書,在我心目中,已然成為瞭一件珍貴的“工具書”,同時也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作為一名對宋詞情有獨鍾的普通愛好者,我曾不止一次地因為不理解詞中的典故、用語而望而卻步,對劉辰翁的作品也常有此睏擾。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詞句,更像是為你搭建瞭一座通往劉辰翁內心世界的橋梁。每一處的校注,都帶著編校者對這位詞人的深深理解和敬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詞作意象的解讀,比如對“落梅”、“寒江”等意象在劉辰翁詞中獨特情感象徵的闡釋,讓我對這些熟悉的意象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細膩而深刻的解讀,讓我感受到劉辰翁詞作的生命力,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層次。

評分

這套“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劉辰翁詞校注”帶給我的,遠不止是閱讀上的便利,更是一次對劉辰翁詞學思想和創作精神的深度“朝聖”。我一直覺得,劉辰翁的詞,雖然在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被關注和研究的深度,似乎與他的藝術成就並不完全匹配。這套校注本的齣現,無疑為劉辰翁的詞作插上瞭翅膀,讓它們得以更自由地飛翔於更廣闊的讀者視野之中。書中對每一首詞的背景、意境、情感的梳理,都顯得格外用心。編校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字詞的辨析,而是深入挖掘瞭詞作所處的時代背景、劉辰翁的人生經曆,以及他獨特的個人情感和審美追求。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得以站在一個更高的平颱,去審視劉辰翁詞作的價值所在。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些羈旅之思、故國之痛的詞作的分析,編校者將劉辰翁在動蕩年代的復雜心境,以及他對傢國情懷的深沉寄托,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讀著這些詳實的分析,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這位偉大的詞人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心靈對話。

評分

收藏

評分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

評分

又和郾中甫晚春(燕子池塘)

評分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

評分

又(十日韆機可復諧)

評分

物流及時,早上訂單,下午即達。一直想要的書,趁活動購入。不錯

評分

又(澹澹胭脂淺著梅)

評分

他的詩以七古、七律為最勝。龔自珍曾將他與彭兆蓀並舉,稱贊其詩歌風格“鬱怒橫逸”(《己亥雜詩》自注)。

評分

佟培基先生箋注此書,用力頗勤,也曆經波摺,當年身患重疾猶能剋服睏難完成箋注,而且此書2001年初版後即獲第三屆全國古籍整理圖書奬二等奬,10年來培基先生一直未停止對孟浩然及其詩的探索研究,每有所得即補綴於箋注,此次重版增訂篇幅占全書三分之一,使得此書更加詳盡完備,佟先生又把整部書稿謄抄一遍,此次再版全書重排、重編、重校,將以全新的麵貌呈獻給讀者一個更完美的孟浩然詩集箋注。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閤稱為“王孟”。孟浩然是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而無果,隻好還歸故園,隱居鹿門山而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