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鬍嗣瑗日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鬍嗣瑗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嗣瑗 著,裘陳江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近現代史
  • 史料
  • 日記
  • 鬍嗣瑗
  • 民國史
  • 曆史研究
  • 地方史
  • 珍稀史料
  • 史學
  • 檔案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259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73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6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日記自1931年2月17日至1931年10月22日,反映瞭溥儀“小朝廷”的實況,詳述瞭溥儀與日本朝野上下聯絡,欲圖復闢的種種活動,是僞滿洲國成立、籌劃的一手史料,反映瞭日本以資金及人纔全力扶持溥儀、分裂中國的罪惡行徑。

目錄

前言
整理凡例
直廬日記
附錄一 鬍嗣瑗詩詞輯存
附錄二 鬍嗣瑗遺文輯存
《直廬日記》人名字號音序索引凡例
《直廬日記》人名字號音序索引

精彩書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鬍嗣瑗日記》:
  十二日(4月29日)到園較早,獨坐溫《孟子》兩篇,陳曾壽、陳寶琛先後來,同人見。承諭:榮源與費毓楷所訂條件,尚未呈上。急急遂下,同寶琛赴日本總領事桑島主計公館賀其天皇天長節,主人敬酒點,略談即齣,歸寓午飯。午後,誌琮來交溥倆女公子年庚,為壬子九月初三日醜時,屬轉送陳曾壽。陳業來,以李翊雲輩分給所得賞款八十四元,乞為請旨,能否收受,並攜去劉文奎案復官産處函稿。周登嗥來,以李芬接洽匯業銀行,債款隻能以該行鈔票減成償還,可否辦理為問,告以吃虧太大,所議作罷,將委托書即繳迴。林啟、林廷琛來,言廷琛到京與楊崇祺所用律師磋議,照寶熙等原議償還二萬另五百元之數減去一韆,為一萬九韆五百元,即付四韆,五月付三韆,六月付一韆,下餘之數由本年中鞦節起至後年端午節,每節付一韆六百五十元,後年中鞦節付一韆六百元,視原議期限延八個月,實已無可再商雲雲。又與匯業正式來函明定存款十萬元籌還辦法,其最要者為每月繳五百元,如收到外欠現款盡先歸還,並得隨時報告收債情形。現有裕大紗廠欠平行七萬元,擬即控追備抵,允以英中街行屋除先抵浙江興業銀行欠款外,可認我為第二擔保債權人,但須六月後辦理登記各等條,均須請旨定奪。又談及鄧文藻來函一節,乃知此人日前晤林廷琛,曾經談及國庫券事,須再妥商辦理。本日已奉交下所欠匯豐尾數,並將緻硃益藩函繕好,交夏瑞符帶交。茲據廷琛雲雲,自須取迴再酌。下午,白潔澄來,此人為褚玉璞軍需處長,清理私産處會辦,據雲察哈爾主席劉翼飛將約其往辦理官産事,意欲並理私産,渠可代錶皇室與之接洽等語。當以文彝、陳曾疇接洽經過撮要告之,渠允會同陳曾疇前往,當促曾疇來與會同進行。夏瑞符來辭行,今早入對,言頗切直,聞上極動容嘉納。交到濟煦之子誌彬為攝衣冠相四幀,即以一幀題贈符瑞【瑞符】為彆後相思資。晚間,為先繼妣汪太夫人擺供後,到陳曾壽宅藉庖治具,約夏瑞符、誌琮、李孺、溥修、黃同武、陳曾壽兄弟小集,並麵交曾壽溥宅女庚,賞錢二元,車班飯錢一元,餘以張婿自京來,飯後匆匆歸。張婿走後,乃赴溥修小廣寒之約,鞦伶扶病,強為一齣,彌可念也。誌琮見示《離思七律》,當和之。十二鍾半,戲未演畢,餘先歸。
  十三日(4月30日)夏瑞符以緻硃益藩函交陳曾壽交迴,托寄七十一元二角二分一款,以歸無資斧暫請挪用,俟此間辦法商定再措交硃益藩雲。與陳曾壽同入對,承諭:費毓楷所繕奏片由榮源遞來,隻可就此收束,原片可同閱之等因。遵閱來片,意存欺慢,令人皆裂。榮源竟肯代收代轉,不置一詞,苟非麻木不仁,顯係通同作弊。竊以上意力主寬大,不許再予深究,但請鈔示林啟等,俾知大凡便與費毓楷晤時一質證之,免再狡展。陳明律師與楊崇祺協商還款息訟辦法,得旨:可照所商辦理。又匯業來函,聲明還款條件,得旨:亦可照準。因請檢發匯業存款息摺並來函,交律師往與定議,即提迴本月應繳五百元,均邀俯允。退下,林啟、林廷琛來,一一與之接洽,檢鄧文藻函件,匯業息摺、來函,麵交收訖。楊案、鄧款屬林廷琛明日入京與硃益藩商辦,匯業事則由林綮經手。午後迴寓,忽忽不樂。下午,得園中轉來北京電話,耆齡本日午刻病故,更為悲吒百端。即過陳寶琛告之,同深感愴。晚飯後小憩,即赴小廣寒,與誌琮、溥修、陳曾壽同觀劇。夜一鍾歸。林開謩自京來訪,不值。(張婿來一坐。)
  ……

前言/序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翌年2月清帝頒布退位詔書,結束二百六十馀年的統治。同時民國政府以優待清室為條件,保留瞭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的居住和體麵,以及皇室的園林和私産,終以和平方式完成瞭走嚮共和的鼎革。但在清室退位之後,復闢之聲不絕於時,在癸醜(1913)、丙辰(1916)、丁巳(1917)諸年先後有復闢的謀劃甚至行動。而隨著北洋政局的日漸動蕩,一麵是清室復闢行徑招緻社會上的反對之聲,一麵是民國政府對於優待條款難以維持,紫禁城周圍漸漸集聚混雜著舊矛盾和新問題。時至1924年,由於北京政局的再一次動蕩,第二次直奉混戰過程中,馮玉祥所部從直係前綫倒戈,突然發動政變。對清室來說,最大的突變就是遜帝溥儀被逐齣紫禁城,是為清遺民筆下的“甲子濛難”。此後,在日本人的幫助保護下,溥儀除短暫停留醇親王府外,從1925到1931年間到天津做起瞭寓公。雖然被逐齣紫禁城,但“小朝廷”當時在體製上仍保留瞭多個辦事處,如天津、北平、兩陵(東陵和昭西陵)、奉天等地,其目的分彆是為溥儀、留駐北京的太妃、兩陵(東陵和昭西陵)、瀋陽的一宮兩陵等所設,辦理相關禮儀和財務等事務。天津“行在”辦事處更因直接侍奉溥儀而尤受重視,在溥儀寓津最後的日子裏,這個辦事處的主管就是鬍嗣瑗。據現在所能看到的,鬍氏留下瞭1931年將近一年在天津“直廬”的日記,保存瞭溥儀齣奔東北之前小朝廷最後的一段珍貴史料。
  日記作者鬍嗣瑗,字晴初,一作琴初,彆字情仲,號自玉,貴州開州(今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人,原籍廣東順德。清同治八年(1869)齣生,光緒庚子、辛醜(1901)並科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三十四年(1908)授職編修,宣統元年(1909)捐道員銜,翌年分指發往直隸試用,曾以候補道員任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總辦。人民國後,充任馮國璋幕僚,1915年任江蘇金陵道尹、將軍府谘議廳長等職,參與馮氏機要事務。在此前後,積極參與曆次清室復闢的謀劃和行動,與劉廷琛、萬繩杭等人穿插於馮國璋、張勛等眾軍閥之間。1917年張勛復闢時,被授予內閣閣丞一職。此後長期居住杭州,與陳夔龍、瀋曾植等滬杭遺老多有交集。1924年溥儀被逐齣紫禁城後,追隨左右,成為親信。在天津時又任辦事處主管,參與機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追隨溥儀奔赴東北,曆任僞滿洲國執政府秘書長、參議府參議等職。1939年,辭去官職,仍受僞滿官方禮遇。隻是鬍氏卒年尚未能確定,學界現有1945(《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捲中張學繼所撰鬍嗣瑗條)、1949(汪朝光《抗戰時期僞政權高級官員情況的統計與分析>)等不同說法。
  鬍嗣瑗《直廬日記》原件藏於遼寜省圖書館特藏部,後由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影印齣版。但在該影印版前言中,誤將“直廬”視為鬍氏的書齋號。實則所謂“直廬日記”,即鬍氏在天津辦事處的值班日記。清代,“直廬”有如徐珂《清稗類鈔》“南書房舊直廬”條所言,是翰林入直之所。而且據溥儀《我的前半生》記載:“鬍嗣瑗在清末是個翰林,張勛復闢時與萬繩栻同任內閣閣丞,在我到天津之後到瞭張園,被人起瞭個外號叫‘鬍大軍機’,因為凡是有人要見我或遞什麼摺子給我,必先經他過濾一下,這是由於我相信他為人‘老實’而給他的職務,名義是管理‘駐津辦事處’。”因著所謂“鬍大軍機”的稱呼及其擔任的職務,天津辦事處也被視作小朝廷的軍機直廬。而據現在所見溥儀的日記,雖有“寓居天津日本租界期間日記存篇”的篇目,但隻有1926年和1928年的部分。而《直廬日記》起自1931年2月17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初一),止於同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十二日),時值鬍嗣瑗隨從溥儀居住天津最後時期。其中詳細保留瞭小朝廷的辦事記錄,可謂溥儀在天津最後時期的實錄。
《鬍嗣瑗日記》:一段塵封的歲月,一扇洞開的往事 在中國近現代史浩瀚的史料長河中,《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鬍嗣瑗日記》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獨特的視角、詳實的內容和鮮活的敘述,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洞察晚清至民國初年社會變遷的珍貴窗口。這套叢刊的第四輯,聚焦於鬍嗣瑗先生的日記,將這位曆史親曆者眼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鬍嗣瑗,這位在曆史舞颱上或許不如某些名震四海的人物那樣傢喻戶曉,但其日記所承載的曆史價值,卻足以讓他成為我們探究那個時代的重要嚮導。他的身份,他的經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共同構成瞭一幅立體而深刻的曆史畫捲。通過閱讀他的日記,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士大夫在曆史洪流中的思考、掙紮與應變,也得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細微肌理,以及普通人在時代變革中的喜怒哀樂。 穿越時空,走進鬍嗣瑗的日常與時代 《鬍嗣瑗日記》並非一部刻意為史學研究而作的宏大敘事,它更像是主人公開闢的一方天地,用筆墨記錄下生活的點滴,思想的火花,以及對時事的觀察。然而,正是這種日常的記錄,卻因其身處的特殊時代,而具有瞭非凡的意義。晚清末年,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變。古老的帝國體製搖搖欲墜,西方的思潮洶湧而至,社會各階層都在這場變革中承受著巨大的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鬍嗣瑗的筆觸,捕捉到瞭那些可能被宏大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細節。 日記中,我們或許能讀到他對於科舉製度變遷的憂慮,對於新式學堂興起的觀察,以及他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的親身感受與獨立思考。他或許會記錄下與同僚、友人關於國傢前途的辯論,他對朝堂之上人事傾軋的無奈,對民間疾苦的同情,甚至是對個人仕途前程的迷茫。這些零散的片段,匯聚在一起,便勾勒齣一個復雜而真實的曆史側麵。 細節之處,見證曆史的肌理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宏觀的曆史事件,更在於其對微觀社會生活的細緻描摹。鬍嗣瑗的日記,如同一個顯微鏡,讓我們能夠近距離觀察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當時的衣食住行,如衣著風格的演變,飲食的習慣,居住的建築特色,以及交通方式的局限。他或許會記錄下傢中傭人的日常,妻兒的成長,親友的往來,這些充滿人情味的細節,讓冰冷的曆史瞬間變得鮮活起來。 更重要的是,日記中可能透露齣他對社會道德、風俗習慣的看法。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時代,舊的價值觀受到衝擊,新的觀念層齣不窮。鬍嗣瑗作為一名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他的思考和評判,無疑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斷裂與融閤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他對喪葬禮儀的遵循,對傳統節日活動的參與,以及他對新生事物的接受或排斥,都摺射齣當時社會文化變遷的復雜性。 洞察人心,體味時代的情感 曆史不僅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人心的摺射。鬍嗣瑗的日記,最動人心弦之處,在於它記錄瞭這位曆史親曆者真實的內心世界。在動蕩的年代,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他或許會因為國傢的危難而心憂如焚,因為親人的離去而悲痛欲絕,因為朋友的幫助而感激涕零,因為理想的破滅而黯然神傷。 他的日記,不迴避個人的喜怒哀樂,不掩飾內心的掙紮與彷徨。通過這些真摯的記錄,我們得以體味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睏境與人文關懷。他或許會記錄下對傢鄉的熱愛,對故土的眷戀,對未來的期盼。這些情感的流露,將那個遙遠的時代拉近,讓我們與這位久遠的人物産生情感上的共鳴。 稀見史料,填補曆史的空白 作為“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第四輯,鬍嗣瑗的日記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有些珍貴的記錄因為各種原因而鮮為人知,或是保存條件有限,或是未被深入挖掘。《鬍嗣瑗日記》的齣版,無疑填補瞭史學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它可能提供瞭此前不為人知的史實,或是對已知史實提供瞭新的解讀視角。 對於曆史學者而言,這份日記是研究晚清至民國初年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寶貴一手資料。研究者可以從中梳理齣當時重要的政治事件的細節,分析經濟政策的影響,探究社會思潮的演變,以及瞭解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日記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親切、更人性化的方式來理解曆史,感受那個時代。 穿越曆史的迷霧,看見真實的中國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鬍嗣瑗日記》的意義,還在於它讓我們能夠看見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豐富的中國近現代史。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隻有少數幾個大人物書寫的宏偉篇章,更包含著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軌跡和情感體驗。正是這些無數個體的點滴匯聚,纔構成瞭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 通過閱讀鬍嗣瑗的日記,我們得以繞開那些被過度渲染或掩蓋的敘事,直接觸碰到曆史的毛細血管。我們能夠看到,在那些重大的曆史變革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思考、選擇,並最終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這份日記,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遺産,它以最樸實無華的方式,嚮我們講述著一段不容忽視的過去,也為我們理解當下,思考未來,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總而言之,《鬍嗣瑗日記》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心靈之窗。它以其獨特的視角、翔實的內容和真摯的情感,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豐富而復雜的中國近現代社會。這份稀見史料的問世,無疑將為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為所有關心中國曆史的讀者,提供瞭一次深入探索的絕佳機會。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這個係列,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因為它代錶著對傳統史學研究範式的挑戰與補充。第四輯聚焦鬍嗣瑗先生的日記,我認為這個選擇極具眼光,很可能意味著這位人物在當時的曆史進程中扮演瞭某種關鍵的連接者或觀察者的角色,其日記內容具有重要的互證或補充價值。我更期待看到的是,日記中是否涉及到瞭當時不同政治派係或文化圈子之間的互動細節。很多時候,曆史的轉摺點並非在正式的公文或宣言中決定,而是在私下的交流、書信往來甚至飲茶閑談中悄然成型的。如果日記能捕捉到這些微妙的人際關係和權力動態,那麼它對研究近代中國精英階層的政治生態將是極大的貢獻。這本叢刊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深入理解那個復雜年代提供瞭寶貴的“微觀切片”。

評分

閱讀這類一手史料,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那種“親曆者”的在場感。鬍嗣瑗先生的日記,想必記錄瞭他所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諸多事件。我希望從中能找到關於某個具體曆史節點的側麵證據,比如某次關鍵會議的幕後氛圍、某位重要人物的真實性格側寫,或者某個社會群體在重大變革麵前的集體心理波動。很多時候,曆史教科書上的敘述往往是高度凝練和標準化的,而日記的魅力就在於其即時性和未經修飾性。它會記錄下當時的猶豫、矛盾、甚至是錯誤的判斷,這些“不完美”恰恰是曆史的真實麵貌。如果日記中包含瞭對當時學術爭鳴或文化思潮的記錄,那更是我的心頭好,這能幫助我理解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蛻變路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飽含個人情感和時代烙印的、鮮活的記錄者形象。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我更偏愛那些帶有清晰時間脈絡和地理標識的日記。我希望能大緻勾勒齣鬍嗣瑗先生在不同時間段所處的具體環境,比如他是在京城、上海還是某個地方性的權力中心工作或生活。地理位置的變遷往往意味著視角和信息來源的根本性變化。如果日記中能詳細描繪齣不同城市在特定年份的社會麵貌對比,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社會史資料。例如,他記錄的文化活動、對地方士紳或新興商人的接觸,這些都能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中國近現代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結構變遷的理解。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鬍嗣瑗日記》不僅僅是一部個人迴憶錄,而是能夠成為一個精密的、多維度的曆史信息載體,幫助我們重構那個時代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

評分

這本《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鬍嗣瑗日記》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塵封的檔案和鮮為人知的往事。我最看重的是“稀見史料”這四個字,在浩如煙海的史學著作中,能接觸到未經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原始材料,簡直是探尋曆史真相的寶藏。我一直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裏,那些處於曆史邊緣但又有著獨特視角的人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往往能提供官方史料中難以捕捉到的生動細節和真實情感。讀這類日記,就像是直接與過去對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人們在特定事件中的真實反應,以及在時代洪流下個體的掙紮與選擇。我期待它能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側麵,比如某個重大決策背後的私下討論,或者某場社會運動中不同階層人物的真實心聲。對我來說,史料的價值不在於其宏大敘事,而在於那些微小、真實的瞬間如何拼湊齣完整的曆史圖景。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顯得十分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在整理和呈現這些珍貴資料時所下的苦功,這讓閱讀體驗本身就成瞭一種對曆史的敬畏與珍視。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內頁,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印刷的字體、紙張的質感,都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痕跡。我特彆關注的是日記主人在記錄日常生活片段時的筆法和用詞習慣,這往往比那些正襟危坐的官方文書更能反映一個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轉摺點上的精神狀態和睏惑。比如,他如何描述當時的物價波動,對新思潮的初步接觸和掙紮,甚至是傢庭瑣事中流露齣的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這些細節構成瞭曆史的肌理,讓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數字,而是有瞭溫度、有瞭血肉的真實生活。我非常欣賞這種“以小見大”的史料價值,它能幫助我們跳齣固有的曆史框架,從一個更微觀、更人性化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私密的考古挖掘,期待能從隻言片語中破譯齣時代的密碼。

評分

書很棒,小朋友們很喜歡啊

評分

這是很好的東西,非常地值得購買。

評分

心儀已久,終於買到瞭,好好學習

評分

書籍很新,具有很好的史料價值,值得一看

評分

書不錯,價格也實在,贊一個。

評分

在流傳下來的清代著名學者的日記中,《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吳兔床日記》是時間跨度較長,內容較為豐富的一部,它對研究作者吳騫的生平、學術以及瞭解乾嘉時期的學者間的交遊均具有重要意義。

評分

好書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

京東搞活動買的,價錢便宜,發貨快,京東買書挺好的!

評分

鳳凰齣版社的叢書,很有史料價值,看彆人日記也是可以光明正大瞭。可惜橫排簡體,沒感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