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三辑):达浦生评传

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三辑):达浦生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健彪 著
图书标签:
  • 达浦生
  • 维吾尔文学
  • 民族文学
  • 文学传记
  • 中国多民族文学
  • 新疆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人物
  • 文学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26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86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2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达浦生(1874—1965)是中国伊斯兰教现当代的大阿訇、知名的民族教育家和抗战四大著名阿訇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民间外交家。达浦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教的一生,是爱好和平、不畏强暴、向往民主、发展民族教育、走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的一生。作者力图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努力表现出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一位回族宗教人士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

李健彪,回族,男,1967年生于西安,民族学博士,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和第十九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已出版专著8部,获山花奖、人民文学奖、省社科奖等80多次。现为西安市政协副秘书长、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回族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穆斯林经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三秦社科讲坛”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特约研究员,西安市社科联常委,西安市文联委员。

目录

引子 1 第一章传承家学立志教门 6 第一节达姓来源6 一、六合达氏祖上为波斯钦察人 6 二、找寻六合达氏族谱8 三、其他达姓来源 10 第二节寒窗苦读聪慧好学 12 一、寻访六合 12 二、天资聪慧幼承经学 20 三、投师南京学问大进 24 第三节拜师王浩然穿衣在牛街 28 第二章步入社会宣教兴学 34 第一节回乡任伊玛目创办广益小学 34 第二节赴京代掌伊玛目助师办学在牛街 39 第三节赴甘肃劝学兴民族教育 52 第三章上海岁月磨砺人生 61 第一节遍游南洋各国长见识61 第二节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 66 第三节为教案奔走挺身而出 87 第四节为难民募捐竭尽全力 99 第四章自费赴海外宣传抗日 107 第一节日寇欺世惹众怒漂洋过海为抗日 107 第二节赴埃及见国王赢得广泛同情 113 第三节朝觐见沙特国王舌战日本浪人 116 第四节撰写告同胞书控诉日寇暴行 124 第五节赴印见国父演讲声势大 128 第五章创办平凉伊斯兰师范 135 第一节海外归来赢赞誉受蒋介石接见 135 第二节尽心竭力平凉复校 138 第三节参政中枢为族为教建言 152 第六章祖国新生鞠躬尽瘁 168 第一节赴京筹备伊协出访维也纳 168 第二节任周*顾问出席万隆会议 180 第三节再次率团朝觐创办经学院 186 第四节外事频繁与*参加国庆观礼 196 第五节极“左”氛围中的苦闷与无奈 200 第七章达浦生的宗教思想 212 第一节《伊斯兰六书》的主要内容 212 第二节《伊斯兰六书》的主要思想 222 第三节《伊斯兰六书》的影响和评介 228 附录 达浦生大事年表 233 达浦生先生署名文章 240 访谈 242 研究回忆文章 269 参考文献 275 后记277

精彩书摘

  《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三辑):达浦生评传》:
  第二节 寒窗苦读聪慧好学
  一、寻访六合
  (一)
  三十年前,笔者是因为达浦生阿訇才知道六合的。
  2014年11月,笔者慕名两次赴六合走访、调研。2015年8月,参加达浦生大阿訇归真五十周年座谈会时,笔者又第三次赴六合走访。从南京到六合大约一小时的路程,全是高速,非常便捷。
  来到六合,才知道这座江南小城历史非常悠久。六合古称棠邑,隋开皇四年(584.)因境内有定山(后改名六合山),定山有六峰,即寒山峰、邓子峰、石人峰、芙蓉峰、妙高峰、双鸡峰,六峰是环河的,因此命名为六合。在地名中,六合的正确读法应该是“,luhe”。“六合”的“六”自古就念“lu”,这是当地方言,已经被中国地名委员会正过音,所以在《新华字典》中就叫“lt~h6”。
  滁河为六合的母亲河。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六合滁河沿线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周灵王元年(前571)置邑,是中国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后来为吴楚交界的吴国重镇,西汉时已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大邑,至隋唐六合又成为大江南北陆路运输的要道。
  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与金兀术在此激战,并击败金兀术。近在抗日战争时期,六合县境内的国民党政权、日伪政权和新四军政权三方政权辖区交错,变迁频繁。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六合县城。次年3月撤出,12月再占县城,国民党“县政府”撤至县境边地。1939年6月,新四军挺进六合,在大片农村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8月,新四军攻克日伪占据的六合县城。1946年1月,新四军撤出,国民党“六合县政府”又返回县城……今天的六合区设立于2002年4月。
  六合在古代历来属于扬州,扬州人“喜商贾,好繁侈”,六合风俗与扬州相似。到了明代,朱元璋把六合作为国都应天(南京)的重要门户,划为应天府。
  六合是雨花石的故乡。城东的灵岩山,为六合第一名山。位于灵岩禅寺西南的玛瑙涧,自古以产雨花玛瑙石而闻名,为雨花石最早最正宗的产地。“六合文石”是雨花石的古称,直到1940年以前雨花石仍沿用此称呼。
  六合是南京的北大门,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地处苏皖两省、宁(南京)扬(扬州)滁(安徽滁州)三市交会地,历来是沟通苏南、苏北、皖北的窗口。六合桂子山石柱林系亿万年前火山爆发时,岩浆喷至地面冷却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犹如利剑万箭齐发,壁立参天。此番景象国内罕见,世界少有,比闻名于世的美国黄石公园石柱林更要高大雄伟。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1942年冬天,年仅十四岁的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战士何仿就是在六合金牛湖的金牛山下经采风,加工创作了那温婉动人的《茉莉花》。从此,《茉莉花》从这片土地传开来,唱响大江南北,唱出了国门。
  人杰地灵的六合,自然吸引回族人来此定居。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回族人最早进入中原,都会选择在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生活在南宋末期到元初的诗人周密,在他所著的《癸辛杂志》续集《回回沙碛》条说:“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明史·西域传》载:“元时回回遍天下。”
  元代在江南有许多的回族聚居地。《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八年七月)庚子,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六合南门清真寺重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为明初的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四年(1878)的《常氏宗谱》载:“先世遇春公,自定远。祖泰公为都督总兵,因年迈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据寺内的碑文记载,南门寺的重建与明初回族大将常遇春的后人常泰公有关,当年集资的回民也很多,碑文上都有姓名。由此不难看出,至少在明初常泰公来六合之前,六合就已经有不少回族人居住。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三辑)中,非《达浦生评传》的图书简介。 --- 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三辑) 卷首语:赓续文脉,映照多元 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由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色彩共同绘就。文学,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观察和理解这些多元文化形态最直接的窗口。我们深知,要真正认识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必须倾听他们独特的叙事之声,体味他们世代传承的审美情趣。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指引下,“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应运而生,旨在系统地梳理、深入地研究和广泛地推介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学遗产,构建一座跨越语言、连接心灵的文化桥梁。 本丛书第三辑的推出,标志着我们在这一宏大工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第一、第二辑为我们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学的早期风貌与发展脉络,那么第三辑则力求在深度与广度上实现新的突破。本辑聚焦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蓬勃生机,特别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地域背景下,涌现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家群像及文本研究。 本辑精选专题:《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地理书写与身份探寻》 第三辑并非一部简单的选集或断代史,而是一次以主题串联的深入考察。本辑的核心议题,围绕着“地理空间如何形塑文学身份”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如何重构自我认知”两大主线展开。我们试图通过对以下几个核心专题的细致梳理,呈现出第三辑的丰厚内涵: 一、高原与边陲的低语:地域文化的深度透视 本辑收录了多篇基于田野调查的学术专论,它们将目光投向了地理环境极端化、文化相对封闭的特定区域。例如,对青藏高原腹地藏族作家如何在其作品中处理“圣洁空间”与“世俗生活”的张力,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些分析不再停留在表层的风俗描写,而是深入探讨了高原牧歌式美学在现代文学语境下的继承与反思。 另一重要的板块,聚焦于东北边疆地区,特别是满族、赫哲族等文学传统。研究者们关注到了工业化和生态变迁对这些族群传统生存智慧的冲击,以及作家们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在“遗失的家园”与“重构的记忆”之间寻求平衡。我们相信,这些深入到地理肌理的文学研究,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地域文化对创作的根本性塑造。 二、身份的折叠与张力:双语创作群像研究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具备了掌握双种语言(母语与汉语)进行创作的能力。本辑对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们收录了对多位在两种语言体系中穿梭自如的作家的个案研究,探讨了“翻译的困境”与“跨文化的自由”。 例如,对一些以汉语进行创作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作家而言,他们的作品如何在不失本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融入更宏大的当代叙事框架?他们的“身份”在母语叙事和主流叙事之间是如何被折叠、被协商的?本辑中的评论文章,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剖析了这种语言选择背后的权力关系与审美取向。 三、都市化浪潮中的文化焦虑与坚守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地影响了每一个族群。本辑特别辟出篇幅,关注那些从传统聚居地迁入大都市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代性带来的疏离感的反思。 我们关注到,在都市题材的小说中,一些蒙古族作家如何描绘草原精神在钢铁森林中的消散;一些傣族作家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信仰与世俗消费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些作品展现的“文化焦虑”,并非简单的复古情结,而是一种在时代洪流中力图保留文化主体性的艰难探索。本辑的评论家们,正是试图捕捉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张力。 四、民间叙事与现当代文学的互文性 丛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不再将少数民族文学视为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宏大图景中进行考察。本辑深入挖掘了不同民族的史诗、神话、叙事长诗等民间文学形态,并考察了它们对当代小说、戏剧创作的滋养作用。 例如,对西南少数民族中特有的“母系叙事”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对北方游牧民族口头历史传承如何为当代历史小说提供了一种非官方的叙事路径等。这些互文性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 结语:开启新的对话空间 “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三辑)”集合了文学评论、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为学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一套立体的、多维度的审视视角。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深入的研究,不仅能让学界更加精确地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更能让全社会对“共同体”的理解,建立在对“差异性”的尊重和欣赏之上。 本辑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论述,都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不同民族心灵深处的门。我们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专题研究后,能够超越刻板印象,真正领略到中国文学世界中那份复杂、丰沛、充满生命力的多元之美。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看重“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这个品牌。作为一个对中国多元文化有着深刻体认的读者,我深知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每一部作品,都是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心灵的桥梁。而《达浦生评传》作为其中一员,无疑也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落俗套,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生动的方式,来展现达浦生的文学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达浦生创作背后的文化根源,探讨他的作品如何受到民族传统、历史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能够从中看到达浦生作为一位独立个体,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他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表达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一个优秀的评传,应该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物的温度,理解人物的挣扎与追求,最终体会到文学的独特魅力。

评分

终于等到这套“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的第三辑出版,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达浦生评传》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这套丛书的整体名头,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传统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汉族文学的主流叙事之外,还有着无数璀璨的星辰等待被发掘和解读。过去几辑的作品,无论是在理论深度还是在文本呈现上,都给了我不少惊喜,也让我对那些曾经鲜为人知的作家、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次第三辑的出现,预示着更多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学成果将得以系统地展示,而“评传”这种体裁,更是我所喜爱的。我深信,通过对达浦生这位文学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了解他个人的创作历程、思想演变,更能借此窥见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文学生态和文化图景。这种“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往往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也更能激发读者深入探究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走进达浦生的世界,又会为我揭示出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学往事。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其文学。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学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这些丰富性的窗口,而《达浦生评传》更是其中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我虽然还未阅读,但仅从书名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梳理达浦生这位文学人物的生平经历的同时,着重对其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问:比如,达浦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怎样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有何异同?他的作品又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个好的评传,应该能够提供给我这样层层递进的认识,让我不仅仅满足于知道“达浦生是谁”,更能理解“达浦生为何重要”,以及他的文学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评分

拿到《达浦生评传》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知识与历史的厚度。我虽然还没能开始阅读,但我从书名和丛书的名头中,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倾注的心血。对于“评传”这种文学体裁,我一直认为它是一种极其考验功力的写作方式。它要求作者既要有扎实的文献考据能力,能够搜集整理详实的史料,又要具备敏锐的文学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分析人物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文学的乐趣和历史的厚重。我期待《达浦生评传》能够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出色,能够让我感受到作者对达浦生这位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能够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

评分

对于《达浦生评传》,我抱着一种别样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陌生化”的力量,在于它能带领我们抵达那些我们从未抵达过的角落,遇见那些我们从未遇见过的灵魂。达浦生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就属于这样一个“陌生”的范畴。我承认,在阅读这本评传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几乎为零。然而,正是这种未知,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将我带入一个全新的文学天地。我好奇他的文字是怎样的风格,他的思想有着怎样的深度,他的作品又承载了怎样的民族情感和时代印记。评传的视角,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包含着研究者对达浦生及其作品的解读、评价,甚至可能包含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学术争鸣。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个多维度的认识,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一个作家的价值,去感受一种文学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