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十二讲

传播学十二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振珂 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大众传媒
  • 传播理论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媒体与社会
  • 传播史
  • 信息传播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4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146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6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认识传播学
  学习传播学有利于我们认识、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及社会信息交流系统,有利于我们适应新传播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有利于我们在信息时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把握信息
  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能使我们客观地认识、辨别、评价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助于我们利用媒介对信息做出好的传播。
  ●学会运用媒介
  在生活中学习传播学,有利于我们学会选择媒介并利用其为自己服务,如经营自媒体、参与社会舆论等。

内容简介

  人类传播是动物传播的进化与发展,在进化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在人类没有开口说话之前,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基本上也都是通过吼叫、动作或者简单的发音来传递信息。那么本书开启了系统认识人类传播和传播学的大门。
  语言的产生揭开了人类传播的新篇章,实现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跃,从此,人类传播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当然,从人类开口说话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本书解释了传播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此书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传播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这其中,有传播过程和方式的解析,有主要传播学流派的介绍、,有传播学在当今新时代的表现和影响等。本书注重理论的精辟,分析的透彻,是一本十分有普及

作者简介

  成振珂,文学硕士,曾在河南某高校任教,主要教授课程有传播学、报刊编辑与策划、媒介营销、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学。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讲:看似简单却牵连广泛——传播与传播学 6
1. 追溯人类传播的踪迹 6
一、 动物世界的传播现象 6
二、 如影随形的人类传播现象 7
三、 人类传播的演变——从口语交际到电子传播 8
2. 从传播看传播学 10
一、传播与信息 10
二、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1
三、传播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12
3. 传播学研究的演变 13
一、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13
二、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14
三、传播学的发展演变 15
第二讲:传播的基因,信息的载体——符号与意义 16
1. 人类传播中的神秘符号 16
一、符号与意义 16
二、符号的分类和功能 17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8
2.编码和译码——符号互动 18
一、编码和译码 18
二、符号互动与传播 19
3. 语义与传播——语言符号 20
一、认识语言符号 20
二、语言的误用 21
三、语言使用不当 22
4.非语言符号的妙用 23
一、体态语言 23
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24
三、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24
四、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25
第三讲:交流信息、互动有方——传播过程 26
1.认识传播过程 26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6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27
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过程模式 28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传播模式 28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29
3.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30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30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31
第四讲 找到共同话题——人际传播 32
1.自我思考和反思——人内传播 32
一、什么是人内传播 33
二、人内传播的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 34
三、心理活动的人内传播 35
2.一对一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 37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37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38
3.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40
一、两级传播 40
二、创新扩散论 41
第五讲 一对多,自由而负责——大众传播 43
1.什么是大众传播 43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43
二、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 45
二、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 46
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47
一、大众报刊 47
二、电报、电影以及广播 48
三、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 49
四、新媒体与大众传播 49
五、自媒体与大众传播 50
3.大众传播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51
一、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51
二、构成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 52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53
4.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培养理论 53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及背景 54
二、培养理论中关于传播的观点 54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55
5.大众传媒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56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56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56
三、知沟理论的研究及其意义 58
第六讲:人的延伸,通过什么传播——理解媒介 59
1.媒介及媒介比较研究 59
2.麦克卢汉的“奇谈怪论” 61
一、媒介即讯息 61
二、媒体:人的延伸 62
三、热冷媒介 62
3.斯蒂芬森的媒介游戏论 63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64
一、什么是“议程设置” 64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 66
5.媒介的隐形功能:媒介环境 67
一、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67
二、媒介环境 68
第七讲 人有人的用处,谁在影响传播——媒介控制 69
1.媒介控制 69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69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69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70
2.媒介规范理论的演变 70
一、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71
二、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71
三、社会责任规范理论理论 73
四、民主参与规范理论 74
五、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75
3.大众传媒的把关及把关人 76
一、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76
二、三种把关模式 77
第八讲 乌合or固执,人民的选择——受众分析 80
1.认识受众 80
一、何为乌合之众 80
二、联合御敌的受众 81
2. 集合行为——匪夷所思的受众传播机制 82
一、认识集合行为 82
二、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82
3.群体压力与从众 84
一、为什么要从众 84
二、有趣的从众研究 85
4.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85
第九讲 说服的艺术,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分析 86
1.传播效果 86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87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87
2.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88
一、信源的可信性及休眠效果 88
二、信源的知名度 89
三、信源的动机 89
3.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90
一、一面之词OR两面之词 90
二、明说还是暗示 91
三、以理服人还是以情动人 92
四、先说还是后说 92
4.传播效果与态度改变 93
一、海德的平衡论 93
二、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 95
三、认知不协调论 96
第十讲 源流、奠基及集大成者——传播的研究者们 97
1.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97
一、塔尔德的模仿法则 97
二、西默尔:舆论的厨房 97
三、杜威: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工具 98
四、库利:“镜中我” 98
五、帕克:提倡社会互动论 98
六、米德:“主我”与“客我” 99
七、李普曼的“刻板成见” 99
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99
一、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0
二、卢因:团体动力学 101
三、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03
四、霍夫兰:态度改变 104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106
4.经验OR批判——传播学流派 108
一、传播学经验学派 108
二、传播学批判学派 110
第十一讲 网世界,博天下——透视博客传播 112
1.博客——网络时代的传播新范式 112
一、什么是博客 112
二、博客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的比较 112
2.博客传播:在共同平台展示凡人的生活 114
一、博客的传播特性 114
二、博客传播的模式 115
三、博客现象的传播学意义 117
3.博客应用:虚拟公共领域的力量 119
一、博客个体介入新闻传播的方式 119
二、博客的社会影响力 121
三、博客应用中凸现的问题 123
第十二讲 微时代,大变革——轻松玩转微传播 125
1.微传播,微时代 125
一、什么是微传播 125
二、微时代,微传播 125
2.微博:微时代的领航者 127
一、什么是微博 127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 127
三、微博的分类 129
四、发现微博的营销价值 130
3.微信:微时代的加速器 131
一、微信的传播特点 132
二、微信营销的模式及误区 133
参考文献 136

精彩书摘

  一、如影随形的人类传播现象
  说到人类传播现象,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不仅如此,人类传播现象还如影随形般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和人说话聊天是传播,上网看新闻看八卦是传播,发个手机短信转个微博微信也是传播,甚至一个人独处,悄悄的想想心事都是传播。
  当然,人类传播从本质上不同于动物传播。首先,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多是先天的一种本能,不是经过后天的系统学习得到的。其次,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是基于条件反射,而人类传播还伴有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因此,人类传播现象就更加多样复杂了,为了清楚的认识人类传播,我们给人类传播现象分分类吧。
  ●自我传播
  一说传播,很多人都似乎已经假定了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其实,一个人自身也能够进行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恰当的描绘了自我传播的情形,中国共产党有一项优良的传统“批评和自我批评”,其实这个自我批评的过程就是自我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当然可能是两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之间的交流,这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两个面对面谈话,在网上聊天,互通邮件,打电话等等都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放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自然它的场景也很丰富多彩,有的是朋友之间的互诉衷肠,有的是情侣之间的卿卿我我,有的是长辈对小辈的语重心长,更有剑拔弩张的争吵……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简单的说就是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传播,像开会时的领导讲话,课堂上的教师授课,发表演讲等,都属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通过大众媒介对长千上万的人进行传播,我们每天听广播、看电视、看网页等等,都是在接受大众传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它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正所谓“一有风吹草动,顷刻满城风雨”说的大概就是大众传播的情形吧。
  ……

前言/序言

  前言:夜深人静,窗外不时传来呼啸的风声,偶尔,风还会从窗缝里挤进来,如果恰好吹到身上会禁不住打一个寒战。
  不仅如此,白天大街上人们都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冬装,电视上也报道着不同地方的供暖情况,网络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取暖方式、技巧的介绍,商场里也有各式各样的供暖设备在销售,就连微信朋友圈中大家的签名也都已经换了:亲,天气易变,注意保暖……
  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消息:冬,已经来了!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从电视、报纸、杂志、微信、网络等各种媒体上传来的消息把我们的生活填得满满的,但是,说到“传播”或者“传播学”这两个词,很多人却感到甚是陌生,或者说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朦朦胧胧,似明白非明白。其实,传播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基于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播”,了解“传播学”,我们着手编著了这本书,向大家揭开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传播的神秘面纱。
  在本书中,我们将传播学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十二个部分,一层层向读者揭示传播和传播学的真谛、历史、故事以及规律。第一讲从最常见的传播现象入手,揭示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以及历史变迁。其实,传播很常见,比方说当你打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和你之间的传播就开始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就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二讲从信息的符号与意义谈起,生动有趣地分析了符号的分类以及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第三讲勾勒了传播过程,分解了构成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并解析了常见的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讲解释了传播的方式,分两部分讲述了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产生的过程、特点以及引发的相关媒介效应。第五讲讲述的是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大众传播,从含义入手讲述大众传播的特点、功能以及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三种影响广泛又非常有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和知沟理论。
  第六讲介绍了传递信息的媒介,从媒介的概念入手,介绍了不同人对媒介的理解,以及几种有趣的媒介研究,比方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斯蒂芬森的媒介游戏论、麦库姆斯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等。第七讲讲述媒介并非绝对自由,其实有一个把关的过程,从媒介控制入手,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媒介规范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媒介传播过程中的把关研究。第八讲从受众的认识入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受众观,非常态下的受众传播机制以及受众的从众研究,详细介绍了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第九讲从传播效果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传播效果的不同层面以及常见的传播效果与技巧。第十讲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的研究者们,第一部分介绍了七位对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有影响的人物,称之为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传播学“四大先驱”;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最后又分别介绍了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传播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也与时俱进,我们划分了两个部分来介绍。第十一讲讲述博客传播,解析了什么是博客传播、博客的传播特性、传播的模式、意义以及应用和凸现出的问题。第十二讲讲述了当前最流行的微传播,分为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微时代的微博和微信传播。
  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每个人喜欢的方式并不相同,比方说有的人喜欢打电话,有的人喜欢发微信,有的人喜欢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喜欢看电视,有的人喜欢听广播,有的人喜欢上网,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的人上网是为了工作,有的人上网是为了游戏,有的人上网已经成瘾,自己都不清楚为了什么。同样是上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目的呢?而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在《传播学十二讲》中你可以尝试找到自己的答案。
  怎么样?你想知道答案吗?那就打开书,开启你奇妙的传播之旅吧!

《传播学十二讲》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梳理传播学核心概念与理论的力作。它以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案例,带领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传播的奥秘。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一讲都聚焦一个重要的传播学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前沿,为读者构建起一座通识性的传播学知识殿堂。 第一讲:传播的基石——概念、起源与学科脉络 本讲为读者打开传播学的大门,首先会细致剖析“传播”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包含了意义的协商、文化的建构以及关系的维系。从古老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媒介传播,传播的历史演进被娓娓道来,勾勒出人类社会互动方式的变迁。随后,本书将追溯传播学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介绍传播学研究的早期奠基者们,如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以及他们提出的经典模型和理论框架。通过梳理这些学科发展的里程碑,读者能够理解传播学为何成为一门独立且至关重要的社会科学,以及它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本讲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讲:传播模型——理解信息流动的框架 信息是如何被创造、传递、接收并产生影响的?本讲将聚焦于传播模型的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传播学的经典模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如香农-韦弗模型),到更为复杂的交互模型和综合模型。每一个模型都代表了学者们对传播过程不同侧面的理解和抽象。例如,线性模型强调了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这一单向过程,揭示了噪音、信道等关键要素;而交互模型则引入了反馈机制,突显了传播的互动性;更先进的模型则考虑了社会文化语境、权力关系等复杂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读者能够学会如何运用不同的框架来分析具体的传播现象,理解信息在不同环节可能遇到的障碍与扭曲,以及如何优化传播效果。 第三讲:媒介的演进——从口语到数字时代的变革 媒介是传播的载体,媒介的变化深刻地塑造着人类的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本讲将带领读者回顾媒介发展的宏大历程。从史前时代的口语与符号,到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革命,广播电视的兴起,再到如今波澜壮阔的数字媒介时代。每一个媒介的革新都带来了传播的范式转移。口语传播的 immediacy 和 interpersonal nature,文字传播的 permanence 和 distance 拓展,印刷术的 mass production 和 democratizing effect,广播电视的 immediacy 和 reach,以及数字媒介的 interactivity、multimedia 和 globalization。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媒介的特性及其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个体认知的影响。例如,印刷术如何推动了启蒙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广播电视如何塑造了大众文化和国家认同?数字媒介又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社交关系、信息获取方式和公共领域? 第四讲:受众的研究——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倾向于将受众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受众的主体性逐渐被凸显。本讲将探讨受众研究的演进,从早期的“魔弹理论”和“皮下注射论”的被动受众观,到“有限效果论”和“选择性接触”等观点对简单线性传播的修正,再到“培养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中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最后抵达当下强调受众主动性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及“意义协商”等观点。我们将分析受众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经验和文化背景来选择、解读和使用媒介信息。受众不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通过本讲,读者将深刻理解为何同样的信息在不同受众那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讲:符号与意义——传播的语言学维度 传播的本质是意义的传递,而符号是承载意义的载体。本讲将从符号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符号的构成、功能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我们将介绍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如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以及皮尔士的符号分类。从语言符号到非语言符号,从图像符号到声音符号,本书将展示各种符号如何被编码、解码,从而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系统”。我们将分析广告、电影、新闻报道等不同传播形式中符号的运用,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理解符号与意义的运作机制,是洞悉传播背后深层逻辑的关键。 第六讲:信息传播的社会效应——议程设置与框架效应 媒介信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社会层面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本讲将重点探讨媒介信息对社会公众认知和态度的塑造。首先,我们将深入阐述“议程设置理论”,解释媒介如何通过对新闻报道的优先级排序和强调,影响公众关注的议题,从而“设置”了我们思考的“议程”。其次,我们将分析“框架效应”(Framing),即媒介在报道同一事件时,通过选择特定的角度、措辞和图像,会引导受众从特定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事件,从而影响受众的判断。本书将结合大量现实案例,说明这些理论如何解释了新闻报道在塑造公众舆论、影响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力量。 第七讲:大众传播的文化力量——培养理论与文化研究 媒介不仅传递信息,更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本讲将聚焦于大众传播的文化力量,重点介绍“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长期暴露于媒介(尤其是电视)所建构的“虚拟现实”中,会逐渐影响个体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使其认知更趋近于媒介所呈现的形象。我们将分析培养理论在理解媒介对暴力认知、性别刻板印象、社会阶层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本讲还将触及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大众文化如何成为社会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 第八讲:人际传播的精髓——沟通、关系与情感 在宏观的大众传播之外,人际传播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互动的基础。本讲将深入探讨人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分析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包括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相互作用,以及情感表达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本书将介绍关系建立与维系的模型,如“社会渗透理论”和“关系发展模型”,解释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信息交换来增进了解、建立亲密关系。我们还将探讨沟通中的障碍,如刻板印象、偏见、情绪干扰等,并提供提升人际沟通技巧的建议,例如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和冲突管理。理解人际传播,是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关系的关键。 第九讲:组织传播的效能——信息流动与领导力 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单位,组织内部的传播效率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讲将聚焦于组织传播。我们将分析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模式,包括正式沟通网络与非正式沟通网络,以及信息在组织层级中传递的可能障碍。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如集权式、分权式、网络化)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此外,本讲还将讨论领导力在组织传播中的作用,分析有效的领导者如何通过清晰的沟通、激励性的语言和开放的反馈机制来促进团队合作、激发员工士气。我们将审视不同组织文化对传播风格的塑造,以及危机传播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十讲:科技与传播的互动——数字媒介与社会变革 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普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传播的面貌。本讲将深入探讨科技与传播的互动关系。我们将分析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信等数字媒介的独特属性,如即时性、互动性、低门槛、多媒体化等,及其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挑战与重塑。本书将探讨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网络暴力、身份认同等数字时代特有的传播现象,并分析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体生活的影响。我们将审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公众表达、动员社会运动的新平台,以及算法推荐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接收和认知。 第十一讲:全球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早已超越国界,全球化传播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本讲将探讨全球化传播的复杂性。我们将分析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挑战,例如语言差异、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宗教信仰的隔阂等,以及这些障碍如何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本书将审视全球媒介的扩张与影响,例如好莱坞电影、国际新闻机构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或文化霸权问题。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全球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如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新兴媒介在促进全球公民意识方面的潜力。 第十二讲:传播伦理与未来展望——责任、监管与前沿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传播学不仅关注传播的机制与效果,更不能忽视传播的伦理维度。本讲将是全书的总结与升华。我们将探讨传播活动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例如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隐私权与公共知情权的平衡,以及媒介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问题。本书将分析现有的传播监管体系及其面临的挑战,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构建更加负责任、更加健康的传播生态。最后,本讲将展望传播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例如人工智能在传播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传播潜力、以及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和网络欺凌等新兴挑战。通过对传播伦理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成为更具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的传播者与受众。 《传播学十二讲》以其系统性的框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传播学探索之旅。无论你是初涉传播学领域的学生,还是希望深化对信息时代理解的从业者,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传授知识,更启发思考,帮助你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意义多元的时代,并在这个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更明智、更有力的传播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处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复杂程度,简直像一个用文字搭建起来的精密的钟表机械。作者在不同时间线、多重视角之间切换自如,每一个视角的引入都像是为了拼凑出更完整的一块拼图,而不是单纯地增加信息量。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信息密度过大,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梳理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但一旦掌握了作者的内在逻辑,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构建复杂叙事迷宫的能力,体现了作者超凡的组织能力和对故事整体脉络的绝对掌控。它挑战了读者的智力,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重读,以便更好地欣赏那些先前被复杂性掩盖住的精妙布局和伏笔,这无疑是优秀长篇作品的标志之一。

评分

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富有想象力,它的细节描绘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世界构建的史诗”。作者似乎在创作这个世界时,不仅考虑了地理、历史,甚至连其独有的社会阶层、信仰体系和日常习俗都一一推敲。你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种特有的社会氛围的压迫感或自由感。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彻底的“逃离”与“移居”。我常常在阅读的间隙,需要抬起头来,适应一下我们现实世界的平庸感,足见作者营造的虚构环境的强大引力。 这种对“场域”的极致塑造,让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情感反应都根植于坚实可信的土壤之上,从而赋予了整个故事以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和厚度。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整体性的追求,让这部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达到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

评分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情感深度。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直面了人性中最幽暗的角落,却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那些关于爱与失去、背叛与救赎的描写,没有使用廉价的煽情手法,而是通过极其克制和内敛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激发了读者内心最原始的共鸣。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到某个角色面临抉择的时刻,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心跳的加速,那种代入感是极为强烈且持久的。书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解析,也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的、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权力博弈和情感纠葛。这种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时间局限的普遍意义。它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内心挣扎的镜子,让我们得以在虚构的世界中,更清晰地认识真实的自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充满了古典主义的韵味,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语境的犀利与精准,形成了一种既庄重又充满活力的独特文风。作者对词汇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许多长句的结构复杂却逻辑清晰,如同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筑,层层叠叠的修饰下是坚实有力的骨架。我读到一些段落时,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措辞,感受那种文字在舌尖上跳跃的美感。它不像一些快餐式阅读那样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而是更偏向于一种精神上的滋养,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品味其韵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华丽的辞藻之下,主题的表达却从未晦涩难懂,反而因为这种精雕细琢,使得核心思想更具穿透力。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一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展示,让人油然生出对文字力量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开篇的宁静铺陈到高潮部分的汹涌澎湃,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扣动心弦。作者在构建宏大图景的同时,也从未忽视个体经验的细腻描摹,这使得故事情节在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那种跨越数个世代的回溯与前瞻,没有丝毫的跳跃感或突兀感,反而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将不同时代的人物命运巧妙地汇集于一处。书中对权力结构与个体反抗之间张力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在掩卷沉思之余,不禁对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审视。那几处关键的转折点处理得极为精妙,它们不是简单的情节反转,而是角色认知和世界观的彻底颠覆,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感叹作者深厚的功力与洞察力。这种文学上的成熟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页都像是对未知领域的揭示,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

这书质量很差。纸张很糙。看走眼了、以为是中信出版社的。劝大家不要买这本书。

评分

很不错的传播学讲义,赞一个。

评分

帮女朋友买的,我没看

评分

质量好内容好速度快全五星!

评分

这本书嘛…简单看看就好,学术性较弱。讲得很简单通俗,入门读物。

评分

这本书嘛…简单看看就好,学术性较弱。讲得很简单通俗,入门读物。

评分

京东速度很快,商品一直想买,很好

评分

哈好好哈哈哈哦啊后哈哈哈哈

评分

作为学术书籍,略显单薄。作为趣味阅读还是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