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其他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施受语义关系及相关语法现象是语言结构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语言学理论中向来占有重要地位,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及丰富的成果。要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诚非易事。然而《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在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上作出了详尽系统的探讨,并在多个方面有所突破,无疑可视为国内在这个领域上的领先性成果,在普通语言学理论上也是有相当意义的。
内容简介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立足于汉语的句式范畴,集中探索句式内部的语义关系,论述了施事和受事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与施受有关的句式语义问题、篇章信息与句式语义等论题,把施事和受事及其实现看作是一种动态现象,并对理论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思考。
作者简介
张伯江,男,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于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特别在汉语话语分析、构式语法等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注重从语义特别是话语语用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语法现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施事和受事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第一章 施事、受事和语法分析
1.0 导言
1.1 汉语语法分析中的施事、受事问题
1.2 语言学理论中的施事和受事
1.3 当前在汉语施事、受事研究中尚存的问题和本书的目标
第二章 施事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2.0 施事角色意义的理解
2.1 名词和施事
2.2 动词和施事
2.3 句式和施事
2.4 弱施事性与句子的主观性
2.5 施事理解的语用属性
第三章 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
3.0 受事语义的定义问题
3.1 受事的根本语义——变化性
3.2 关于受事成分的自立性、个体性和生命性
3.3 从施受句法不对称看受事的句法特点
3.4 施受事句法不对称和语义不对称之间的联系
第四章 受动性的语用变化
4.0 导言
4.2 “拉”和“拽”的使用情况考察
4.3 “扔”和“掷”的使用情况考察
4.4 结语
第二部分 与施受有关的旬式语义问题
第五章 “把”字句中论元角色的施事性和受事性
5.1 “把”字句的构式观
5.2 “把”字宾语的自立性特征
5.3 “把”字宾语的位移性特征
5.4 “把”字句主语的使因性特征
5.5 构式语义
第六章 从直接和间接的施受意义看“把”/“被”句的共性和差异
6.1 共性之一——强受事性和弱施事性
6.2 差异之一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6.3 差异之二——直接使因和间接使因
6.4 共性之二一一结构共性
6.5 结语
第七章 “双及物式”里直接与间接受动的语义引申
7.1 从构式特征看“双宾语”问题
7.2 汉语双及物式的引申机制
7.3 构式语义的引申
7.4 从论元结构论构式语义与动词语义的关系
第八章 “索取类双宾语”句中的受动问题
8.0 导言
8.1 第一种可能:N2不是论元
8.2 第二种可能:N1不是论元
8.3 第三种可能:N1N2都不是论元
8.4 第四种可能:N1和N2都是论元
8.5 余论
第九章 弱施事角色的语义推导和句式选择
9.0 弱施事现象
9.1 弱施事角色的词汇形式和语义类别
9.2 弱施事出现的主要句式
9.3 弱施事句的语义倾向——谓语语义强度和主观视角
9.4 语义倾向驱动句式选择
第三部分 篇章信息与句式语义
第十章 从判断句看“一个”的性质
10.0 导言
10.1 判断句里的数量词是不是必要的?
10.2 从词汇平面考察“是NP”和“是(一)个NP”的差异
10.3 从句法平面考察“是NP”和“是(一)个NP”的差异
10.4 从篇章平面考察“是NP”和“是(一)个NP”的差异
10.5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一章 “把”字句里的无定名词问题
11.0 近现代汉语里的“无定宾语”问题
11.1 现代汉语中的“把一个”
11.2 现代汉语中的“把个”
11.3 无定式“把”字宾语的总体认识
第十二章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
12.0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否也从空间意义引申而来?
12.1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构成特点
12.2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使用考察
12.3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理据
12.4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来历的思考
第十三章 不及物动词“死”相关句式的篇章属性
13.0 观察“死”语法变化的语用思路
13.1 “死”的叙述
13.2 “死”的典型动词性用法
13.3 “死了父亲”
13.4 名物化结构的篇章属性
第十四章 出现句、“有”字句和无定主语句
14.0 以引入新信息为主要功能的三种句式
14.1 无定名词主语句的出现环境
14.2 无定名词主语句与存现句的本质差异
14.3 出现句、“有”字句和无定主语句的比较
14.4 “出现”表达形式的简要历史考察
结语
第十五章 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思考
15.1 现代语言学中功能主义思潮的历程和学术主张
15.2 构式语法
15.3 动态浮现语法
15.4 语体语法
15.5 结语语言事实与语法规律
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与社会交往的载体,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致力于揭示语言结构与人类认知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句式结构、词汇用法以及语篇组织,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 本丛书,《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旨在汇聚海内外学者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入探讨汉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并将其与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相结合,力求突破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揭示汉语背后更深层的认知规律。 本书系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涵盖了从微观的施受关系到宏观的句式语义等诸多关键领域。我们不局限于对语言现象的单纯描述,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现象是如何在认知层面产生、如何被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语篇中发挥作用的。 第一部分:施受关系与视角建构 施受关系,在汉语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动词及其句法结构,例如“他给了我一本书”、“这本书被送给了我”、“我收到了他的一本书”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蕴含着丰富的认知信息。在认知语言学看来,施受关系的表达,并不仅仅是动作的传递,更是视角和事件图式的建构。 核心概念: 事件图式 (Event Schemas):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往往依赖于一系列预设的事件图式。在施受关系中,我们可能存在“给予者-给予物-接受者”的通用图式,但不同的语言表达会强调图式中的不同角色,从而影响听者的认知焦点。 视角 (Perspective) / 关注点 (Focus): 谁是动作的主体?谁是动作的客体?谁在信息传递中处于更被关注的位置?不同的句式选择,实际上是在动态地建构听者对事件的视角。例如,“我收到了他的一本书”将“我”置于关注点的中心,而“他给了我一本书”则将“他”作为起始点。 本体论角色 (Ontological Roles) 与语义角色 (Semantic Roles): 施受关系的分析,需要区分不同层面的角色。本体论角色关注的是实体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而语义角色则关注实体在特定谓语意义中的作用(如施事、受事、施予者、接受者等)。认知语言学强调,语义角色的分配并非 arbitrary,而是受到认知原型和事件图式的制约。 汉语中的具体体现: “给”字句与“被”字句的认知对比: “给”字句的灵活性,使其可以表示多种施受关系,而“被”字句则通常强调受事者的经历。本书将从认知机制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句式的不同建构方式,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功能异同。例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与“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在描述同一静态场景时,其信息焦点和认知引导方向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体貌词与施受关系: 汉语中的体貌词(如“了”、“着”、“过”)并非仅仅表示时态或状态,它们在施受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认知标记角色。例如,“他给了我一本书(了)”强调动作的完成,而“他正在给我一本书”则强调动作的进行。这些体貌标记的认知功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同义动词的语义差异与认知选择: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近义动词,如“送”、“赠”、“予”、“给”。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动词在施受关系中的细微语义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认知选择机制,揭示说话者如何根据认知意图来选择最恰当的词汇。 第二部分:句式语义与意义建构 句式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句子的结构如何影响意义的产生和理解,以及不同的句式如何承载不同的认知负载和语用功能。汉语的句式结构极其丰富,从简单的SVO结构,到复杂的状语、补语、关联词结构,都蕴含着深刻的认知原理。 核心概念: 句法结构与意义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并非抽象的规则系统,而是意义的直接体现。例如,词序、成分的嵌套、语法的标记等,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信息,引导听者的认知加工。 隐喻与转喻 (Metaphor and Metonymy):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机制,它们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意义表达。本书将探讨汉语中丰富的隐喻和转喻现象,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在不同的句式结构中,例如“时间如流水”、“经济飞速发展”等,这些都涉及到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 框架语义学认为,词语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语义框架中产生的。句式结构则为这些语义框架的激活和填充提供了依据。本书将尝试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分析汉语中各种句式的框架激活机制。 信息结构 (Information Structure): 句式也承载着信息结构的功能,例如如何突出新信息,如何连接旧信息,如何引导话题的转换。本书将探讨汉语中不同句式在信息组织方面的认知策略。 汉语中的具体体现: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认知功能: “把”字句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施事者对受事者产生的影响,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这与其将受事者前置,使得其成为动作的直接承受者的认知机制有关。“被”字句则主要强调受事者本身所经历的事件。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两种句式在认知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语用策略。 趋向补语与结果补语的认知模型: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如“起来”、“下去”)和结果补语(如“好”、“完”)不仅表示方向或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事件的动态过程和认知终点。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补语的意义生成机制,以及它们与认知图式的关系。例如,“他跑起来”与“他跑完了”,在认知上分别描绘了事件的起始和结束。 状语的认知功能: 状语在汉语中扮演着描述事件发生方式、时间、地点、原因等的重要角色,它们为听者提供了丰富的事件背景信息,影响着听者的认知理解。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型状语(如时间状语、方式状语、原因状语)的认知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与核心谓语结构相互作用。 排比、对比等句式在认知上的效果: 汉语中常见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非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堆砌,而是通过句式的重复、平行或对比,强化了信息的传递和听者的认知印象。本书将分析这些句式在认知上的效果,例如如何增强情感共鸣、突出事物的异同等。 第三部分:跨学科视角与汉语认知研究 本丛书不仅关注认知语言学内部的理论探讨,更强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力求为汉语认知研究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 心理语言学与汉语加工: 汉语的句式结构和词汇用法,在实际的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如何被大脑处理的?本书将探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方法,例如眼动追踪、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如何揭示汉语使用者在理解施受关系和句式意义时的认知过程。 神经语言学与汉语机制: 汉语语言能力的产生和理解,在神经网络层面是如何实现的?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是如何编码和解码汉语的认知信息。 计算语言学与汉语模型: 利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构建汉语的语义模型、句法模型,甚至认知模型。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模型来模拟汉语的语言行为,并从中发现新的认知规律。 跨文化认知与汉语独特性: 汉语的认知特点是否与其他语言存在共性与差异?通过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本书将探讨汉语在施受关系和句式语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背后可能存在的跨文化认知因素。 结论: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汇聚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汉语为研究对象,对施受关系、句式语义等核心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的研究视角新颖,方法多样,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汉语语言本质的理解,也为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证材料。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更是为探索人类语言的认知奥秘,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机制,架设了一座重要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对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挖掘,能够进一步揭示汉语在人类认知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并为构建更全面、更深刻的语言理论做出贡献。 本书特色: 前沿性: 紧密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探讨汉语研究的前沿问题。 系统性: 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构建了汉语认知研究的系统框架。 跨学科性: 整合了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实证性: 许多研究基于扎实的语料分析和心理语言学实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创新性: 致力于揭示汉语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突破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局限。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入理解施受关系在汉语中的认知表征和句法实现。 掌握句式语义学的分析方法,理解不同句式如何建构意义。 认识认知语言学在汉语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拓展对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知视角。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认知语言学在汉语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