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批评,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把你的关心当唠叨;
一不如意,垂头丧气,不敢再来,把你的鼓励当嘲笑。
怎么做,孩子才能养成好性格?
跟美国父母一起用尊重来教养二胎
让男孩、女孩都明白:比起耍赖正确地表达情绪更管用
本书是男孩、女孩合篇。美国父母教育男孩、女孩的方式有所不同,又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坚信“好性格,好命运”,所以着重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此书主要从“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挖掘孩子潜力”“磨砺孩子”“让孩子自由成长”“素质教育”等方面来概括美国育儿经的精髓。书中收集了大量可资中国父母借鉴的美国家庭教育案例,介绍了美国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具成效的育儿办法,并且针对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李行,具有多年中学一线教师的从业经历,对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教育类图书的编写。曾撰写《国学经典全知道——速度蕴含智慧的1000个国学典故》、《蒙台梭利教育全书》、《斯宾塞快乐教育》、《什么时候管教,什么时候放手》等多部著作,有良好的销售前景。
女 孩 篇
第一章 尊重女儿——美国父母教育的核心
和女儿做朋友/002
你是“爱孩子”还是“爱成绩”/005
给女孩说“不”的权利/007
孩子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她勇敢表达出来/009
你是否定期完成了自己的承诺/011
保护孩子的小秘密/013
无论在哪,都不给她难堪/015
自己的情绪自己消化,不转嫁给女儿/018
打孩子是触犯法律的/021
第二章 独立精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除了年龄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024
生活训练从家务劳动开始/026
孩子的生活,让她自己“做主”/029
“玩”和“问为什么”是孩子拥有的基本权利/031
让孩子多一点“狼性”,少一点“羊性”/033
摔倒了,让孩子自己站起来/035
陪她成长,而不是替她成长/037
童年,大胆放她去玩/039
第三章 素质教育——注重女孩的全面成长
培养“活能力”,不学“死知识”/044
不让女儿成为胆小鬼/046
保护女儿善良的天性/049
夸出孩子的自信来/051
孩子有自己的特质,和他人比较无意义/053
理财意识要从娃娃抓起/055
教女孩如何处理手中的零花钱/057
第四章 感恩之道——让美常驻女孩的内心
一个富有感恩之心的女孩,才是最有魅力的/060
人人平等,让她知道自己不是“小公主”/063
让美德永驻女孩心灵/066
美国父母很少“白白为孩子付出”/068
给予也是一种拥有/071
让女孩学会留意已有的福分/074
家里有钱,也要勤俭节约/076
第五章 崇尚智慧——做聪慧女孩
让女孩具备生存的智慧/080
书籍熏陶女孩的气质/082
带女孩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084
选择是人生旅途的常态/086
充分激发女孩的观察力/088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好奇心的体现/091
帮助女孩控制情绪/094
第六章 广交朋友——为女孩铺就阳光人生
让女儿进行集体生活/098
和“陌生人”成为朋友/100
与他人分享,是一件美妙的事/103
善于与他人沟通的女孩更具魅力/106
宽容才能赢得真心/108
爱孩子,但不要因爱成灾/111
告诉女孩不可目中无人/114
男 孩 篇
第七章 尊重儿子——美国父母教育的核心
蹲下来平视你的儿子/002
不听话≠故意和你作对/004
儿子虽小,也爱面子/007
家庭氛围要“真”民主/010
男孩也有自己的心声/013
给他独立的空间/015
莫用强权控制儿子/017
避免对男孩不恰当的期待/020
第八章 培养自信心——鼓励的旗帜高高飘扬
孩子不自信,父母负要责/024
正确的激励,让孩子发挥出80%~90%的才能/026
101句赞美孩子的话/028
别轻易干涉孩子的人格发展/032
告诉男孩不要嫉妒小伙伴/035
如果可以,让他去冒一次险/037
让他成为一个“输得起”的男子汉/039
一流考生≠一流学生/041
第九章 激发创造力——绽放男孩心灵的火花
妈妈爱命令,孩子创造力低/044
六种类型的潜能表现/046
音乐和数学同等重要/049
认真回答孩子“无厘头”的提问/051
给他社会实践的自由和机会/053
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055
第十章 磨练意志——给男孩钢铁般的力量
没有规则的教养是不完整的/060
放逐你的男孩,让他自己去生活/063
美国“3C”教育法应对挫折问题/066
伟大是用责任置换的/068
忍耐力让男孩更胜一筹/070
恒心的培养,需要因人制宜/073
引导男孩控制情绪/076
第十一章 自我完善——让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帮助孩子科学安排时间/080
让“拖延”的孩子快起来/083
具体感知一分钟的长短/086
培养一个有条不紊的男孩/088
不让家庭作业成为时间的强盗/090
教你的孩子“自我反省”/093
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096
第十二章 放他成长——让男孩做最好的自己
引导男孩明白自己是谁,会走向哪里/100
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103
钱包里不会长出钞票来/105
投资理财,从娃娃抓起/107
要花钱,自己挣/109
你是“爱孩子”还是“爱成绩”
在美国父母的心中,孩子本身就是父母最引以为傲的,并不会因为孩子成绩差,有缺点,不听话等,就减少爱的分量。
剧院的舞台上,舞蹈比赛刚刚结束,主持人宣布了评分后,台下的亲友团开始议论纷纷:
“哎,这孩子,就差那么一点,与冠军无缘了,真是让我失望,枉费我为她花了那么多心思。”一个中国妈妈唉声叹气道。
“嘿,那是我的甜心,你瞧她多棒。我真为她感到骄傲。”一个美国妈妈兴奋地把自己女儿指给一旁的中国妈妈看,又接着问:“你女儿也很棒啊,你为什么还一脸的失望呢?”
“花费那么多精力,竟然没拿到冠军,能不让我失望吗?”
“哦,天哪,你怎么能因为孩子没拿冠军就失望呢。我的琳达已经参加了两届,从没拿过名次,这次也一样,要是我也像你那样的话,我岂不要伤心死。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的琳达比别人差,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爱她。”
美国妈妈刚说完,就见她的女儿琳达奔过来,妈妈立马把她拥入怀中,给了一个深深的吻。
“妈妈,很可惜,我还是和去年一样,我在考虑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舞蹈。”虽然比赛失败,但是琳达的言语间毫无灰心丧气。
“没关系,亲爱的,只不过是场比赛而已,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你一直都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与此同时,中国女孩也慢慢向妈妈走了过来,虽然她拿到了季军,却是满脸的惭愧之色,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妈妈,还没等妈妈开口说话,就先开口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拿到冠军,让你失望了。”
亲眼见证了美国妈妈的“教育”,这次中国妈妈没有再责骂女儿,而是轻轻替女儿捋了捋额前的头发,温柔地说:“没关系,你已经努力了,这次不行咱们下次再努力,妈妈一直都会为你感到自豪。”
女儿惊奇地抬头看着妈妈,瞬间眼泪掉了下来,激动地抱住妈妈,说:“谢谢妈妈,你从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今天你这样说,我很高兴,以前我只要做不好,你就骂我,说我让你伤心失望。其实我也很难过,以为你根本不爱我,现在我知道了,原来你是爱我的,谢谢妈妈……”
从案例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实两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但是两个孩子所感受的却不一样。女孩子天生感情细腻敏感,父母一句不经意的抱怨,对她来说也许就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中国妈妈过多在意女儿的输赢,让女儿感受到的只有成败,没有爱。而美国妈妈的那番话,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她是真正在爱着女儿本身。
所以,不要以为给她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她的一切外在需求,就是对她最好的爱;也不要擅自对她说出那些抱怨和不满,因为她会很在意。爱孩子,就要不带一丝功利心地去爱她。
?给女孩说“不”的权利
女孩,总是被冠以“淑女”、“乖巧”、“文静”的形象,很多父母也总是尽力给予女孩更多的爱护,把她培养成乖巧可人的千金。于是不许女孩对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说“不”,不许她冒险,不许她有男孩的爱好,不许她大大咧咧不像样……似乎只要女儿按照父母给出的固定标准来成长,不对父母说“不”字,就可以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女孩。
不!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女方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她有着自己的喜好、梦想、思维方式,以及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选择的权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身上,让她违背自己的意愿。
美国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说“NO”的能力。在他们眼里,懂得反抗的孩子才是正常健康的,孩子不会说“不”,他们反而会为此感到担忧,很多妈妈听到孩子说“不”的时候,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感到高兴。
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
因为只有懂得说“不”的孩子,才表明她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精神。而这点恰恰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如果总把女儿像家禽般圈养起来,让她百分百听从你的话,按你的意愿成长,那么孩子有何机会成为自由翱翔于天际的天鹅呢?
所以,每当你的女儿对你说“不”的时候,切不可立马就激烈反对,不允许她说半个“不”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给予她自由成长的权利,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
如何来给予呢?我们给你几条建议:
1.从小培养她说“不”的习惯
当正在学习说话的女儿面对递过来的饭勺只会摇头的时候,不但不能硬逼她吃下,反而要教她学会说“不”字,让她从小就学会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提出异议。
也许有的父母会疑惑,如果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什么话都不听?不,只要你的允许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制或过度溺爱,孩子也并非是不可理喻之人。其实道理很简单,你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只会听命令行事的“机器人”,还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意识的阳光孩子?答案显而易见。
2.遇事多和孩子商量,不要独断专制
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明白事理,没必要征询她的意见,大人替她做主就可以了。不!千万别抱着这样的想法,这种做法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孩子会喜欢父母擅自替自己做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凡是涉及到孩子权益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让孩子参与决策,听取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和父母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因此大惊小怪,并企图用父母的强权去压制。其实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父母能够平等地和她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她感受到父母对她尊重后,渐渐就会走向独立。
3.不要因孩子说“不”而打骂她
俗话说“不知者无罪”,很多时候,因为孩子无知,所以她说话做事往往毫无顾忌,有什么说什么,遇到自己不喜欢不乐意的事情,也会大胆地提出异议。此时,部分父母常常就会因面子问题,而用严厉的斥责,甚至打骂来制止孩子。打骂的次数多了,孩子因为惧怕,也就渐渐失去了说“不”的勇气。
4.教给孩子基本的维权意识
很多孩子对侵犯自己权益的强权不知反抗,根本原因是缺乏维权意识。所以,父母要在平日的教育中,教给她基本的维权意识,让她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权利,以及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时,应该怎么说“不”。
“不”,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反抗”,它更多时候代表的是一种独立自我的精神,所以,不要再剥夺孩子说“不”的权利,让她的成长从说“不”开始。
……
美国,这个因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受到世界瞩目的北美大陆国家,它所秉持的独特教育理念也被很多人争相传诵和追求着。
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到美国留学?为什么很多人到美国工作或求学,明明只能养活自己一人,却硬要拖家带口把幼小的孩子也带过去?为什么很多家庭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上学,甚至有怀孕的妈妈专程跑到美国去生产,为的就是让孩子在美国降生?
这些很多个为什么其实都只冲着一个目的——美国教育!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们都愿意竭尽全力。
孩子的教育重之又重,事关孩子的一生。从那些成功的教育里,我们看到的孩子往往是自信、勇敢、独立、坚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而这些正是每个父母的心愿所在。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贴上高分低能、脆弱、缺乏独立性和创造力、人格缺失等标签,所以,父母们一直在实践和学习中寻找最佳的教育方式。
当看到美国孩子身上那些自信、勇敢等闪亮的优点时,很多父母开始好奇:美国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会那么优秀?
教育的方式各种各样,孰优孰劣,我们不去争论,天下父母需要的只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方式,无需去计较国籍、种族。
所以我们为天下父母们写作出版了这样一套教育指导书——《美国父母如何教育男孩(女孩)》。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从尊重、自信、创新力、意志力、自我完善、自由成长六个方面来详细为你讲解美国父母如何教育男孩的方方面面。
通过详细广泛的资料搜索、阅读与提炼,用来自美国家庭的真实而生动的案例和教育经验,尽量为你解析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美国家庭教育。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教育方式都适合我们中国家庭,毕竟彼此文化背景和国情等方面不同。因此,我们根据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了仔细的斟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借鉴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因为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异,我们也对此做出了区分,将此套书分为男孩版和女孩版,为父母们提供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本书为男孩版。
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方式各有所异罢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博采众长,扬长避短。
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是关系家庭希望、国家未来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孩子的个性也不一样,我们出版此书只是希望为各位父母提供一个教育参考,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式。
至于具体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父母们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触类旁通。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父母带来不一样的教子体验。
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面照进心灵的镜子。它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优点,也点醒了我一些潜在的盲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榜样力量”的论述所打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做什么,却很少去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书里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对象是父母,他们的性格、习惯、甚至价值观,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父母的影响。这让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教育,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自我成长上。我开始尝试着去调整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我知道,这比任何一堂课都更能影响孩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教育”孩子,而是主动地“影响”孩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性格”和“命运”之间的联系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将它们串联了起来。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性格对孩子未来选择和人生走向的微妙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探讨了“韧性”这个品质的重要性。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拥有强大韧性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适应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击垮。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日常的育儿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允许他们犯错,以及在他们遇到挑战时给予支持而非包办。这本书让我明白,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就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名字有些犹豫,担心它会是一本比较“西化”或者过于强调“规则”的书。但读完之后,我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想法。它所倡导的育儿理念,实际上是非常具有普适性的,而且充满了东方文化中“润物细无声”的智慧。书里谈到“爱与界限”的平衡,让我豁然开朗。很多时候,父母会在爱和管教之间摇摆不定,害怕过度严苛会伤害孩子,又担心过于纵容会让他们失去原则。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思考框架,让我们既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支持,又能清晰地设定合理的界限,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没有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父母,在爱与原则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平衡点。这本书让我感觉,育儿原来可以如此充满爱与智慧。
评分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那种讲授“方法论”的书,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关于“如何做一个好父母”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亲子互动场景时的细节,那种真实得仿佛就发生在身边,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书里没有那些生硬的说教,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发我的思考。比如,它谈到的“倾听”这个概念,并不是简单地让你坐下来听孩子说话,而是强调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即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以前常常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了真正去理解他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焦虑地想把所有“育儿宝典”里的技巧都用在孩子身上的父母,而是更愿意去感受,去陪伴,去和孩子一起成长。它让我明白,育儿并非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段充满爱的旅程。
评分我一直觉得,育儿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摸索。这本书,恰恰就是一本引导你找到自己答案的“地图”。它没有给你画好一条路,而是教你识别地图上的各种“地形”,告诉你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机遇”。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独立思考”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育儿理论和建议淹没,甚至产生“育儿焦虑”。这本书提醒我,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结合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去筛选和采纳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平和与自信。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鼓励父母去拥抱不完美,承认自己也会犯错,并且能从中学习。这种坦诚和真实,让我感到格外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不再追求所谓的“完美父母”,而是更专注于和孩子建立一种健康、平等、尊重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