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104辑)

老照片(第10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68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54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出版也有五个年头了,把以前出过的集子合成四大本珍藏版,也算给《老照片》留个历史照片吧!“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老照片(第104辑)》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目录

韦亚南 父亲与西藏
陈本钧 时代大变革中的一位知识女性
崔英 大舅
李守民 我的母亲
秦博瑞 平凡的母亲
李义福 1957年:岳父参加国庆大阅兵
史卫平 1914年:德国飞机迫降海州
薛原 1948年:美国兵镜头里的青岛“相貌”
王道 倩影芳踪今何在
谭金土 相框里的秘密
胡存珠 大闺女小女婿
齐国利 青春的脚步
刘剑侠 1960年:省医疗队在潍坊
于泽涛 饥饿年代的存照
孙国辉 两位国际友人的赤峰之恋
沈飚 1952年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
林明 《老照片》与老照片
黄崇华 《老照片》情结
王永义 我和《老照片》的不解缘
苏昀 一晃十四载
冯克力“个人主义价值”的联想
封面 连云港的教会医院手术楼(史卫平)
封二 彼时的文人雅集(林雳)
封三 顾家女性亲戚在园林留影(王道)

精彩书摘

  《老照片(第104辑)》:
  平凡的母亲 秦博瑞 母亲生于民国之初,和彼时绝大多数女性一样,没有自己的名字。嫁于父亲之后,以秦王氏称之。开明的父亲认为人当有名,后来便为母亲取名王惠兰。
  1915年母亲生于安丘县高崖街(今属昌乐),1962年病逝于潍坊,享年仅47岁。英年早逝,家人悲痛不已。今年适逢母亲100周年冥诞,远逝的音容笑貌重又萦绕在儿女们心间。
  母亲一生育有二子三女,21岁时头胎生我,因逾期多日才分娩,母亲备受拖累。不久,父亲便去博山投奔本族兄长、民族企业家秦鲁丰先生,在他开办的“鲁兴”煤矿,当了一名杂支房“先生”(即今之会计)。母亲便抱着幼小的我,住到了姥姥家。恰在这时,我生了极严重的“鹅口疮”,多日不能吃奶,日见瘦弱,奄奄一息。婶子大娘们看着我没有希望了,便劝母亲把我放弃了吧,母亲闻听此言边流泪边把我紧紧抱在怀里,表示决不放弃,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家“拿死马当活马医”。“母爱所至,金石为开”,后来找到一位民间中医用偏方治好了我的病,从死亡线上把我拉了回来! 一年夏天,母亲抱着我在田间帮着舅舅看西瓜,突然黑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霎时间上游的洪水汹涌而至,原本就不甚坚固的瓜屋子一下子被卷进了漩涡,漫腰深的大水冲得人无法站立。母亲一手死死地把我揽在怀里,生怕有半点闪失,一手拽着舅舅在一片汪洋中挣扎。雨后看到满坡冲烂的瓜秧和遍地即将成熟的西瓜,兄妹二人抱头痛哭一场。母亲低头看着怀中的我安然无恙,立即转悲为喜。在我两周岁时,母亲带我去博山找父亲。靠父亲低微的收入,生活难以为继,母亲便帮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挣几个零钱补贴家用,1943年夏天,父亲回老家向博山贩运木材(彼时家乡盛产松柏,木材资源丰富),一段时间没有在家,驻博山的日本宪兵队诬陷他有“八路嫌疑”,夜间到我家搜捕,母亲闻讯吓得跳墙躲藏,跌落在赵姓邻居院内,脚踝骨折,一躺就是半年多动弹不得。加之我姥姥在家乡高崖,因抗拒日本鬼子抢夺她养的老母鸡和辣疙瘩咸菜,被打得头破血流。从此母亲对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的罪恶行径,更是恨之入骨。1945年春,全家迁居潍县,父亲在其族侄开的生油代理店里帮忙。此时大妹已经两岁,第二年又添了二妹,一家五口,日子过得有些拮据。家里全部针线由母亲一人承担,衣服、鞋子大都是她挑灯熬夜做的。
  特别是她自己在腿上搓麻线,纳鞋底,做布鞋,既合脚又结实,一双能顶买的两三双穿。
  1947年,时为高崖街一村村长的大舅王玉堂,在转移过程中被还乡团分子杀害。母亲得知后,虽悲痛万分,却深明大义,表现得异常镇定,她知道一奶同胞的兄长是为了贫苦老少爷们的解放而牺牲的,死得光荣,死得其所。潍县解放前,家里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母亲便带着我们到城外挖野菜回家充饥。解放后父母干起了餐饮业,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并相继添了三妹和弟弟,一家七口,其乐融融。正当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母亲却罹患上了宫颈癌。当她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时,十分坦然。后期虽经常疼彻肺腑,但始终表现镇定,不让儿女们为她难过。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最终也未能挽救母亲的生命。
  母亲的一生虽然平凡而短暂,但她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能代代相传。母亲没进过一天“学屋”门,但却谙熟许多民间流传的“治家格言”,知事达理,甚至能“出口成章”。经常运用一些富有哲理的俚语,教育我们怎样为人处事。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时说,“从小看看,长大一般”,“一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要我们从小学好,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讲怎样处事待人时说,要“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教我们互敬互爱并倍加敬重别人;在教导我们怎样居家过日子时说,“勤紧(勤劳节简之意)、勤紧,吃饭拿准。懒惰、懒惰,必定挨饿!” 母亲的谆谆教导,代代相传,我们子子孙孙受益匪浅。谨以此拙文,表达对母亲百年冥诞的纪念。
  ……
岁月回响:时代的剪影与人间的温情 图书名称: 岁月回响:时代的剪影与人间的温情 图书简介 卷首语: 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它更藏匿于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凝固在那些泛黄的底片之中。本书试图捕捉的,是流逝时光中那些不经意的美丽与哀愁,是不同年代背景下,个体生命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第一辑:市井烟火——都市的脉动与街角的记忆 本辑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城市生活中的日常景观与社会风貌。我们精心挑选了描绘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辅以深入的文字解读。 (一)“单位”的黄昏与霓虹的初现 本部分着重刻画“单位”制度解体前后,市民生活的微妙变化。图片多聚焦于工厂大院、居民楼道、以及集体生活场所的场景。例如,一幅描绘八十年代初,人们在煤炉旁排队打水的场景,不仅是生活物资短缺的直观体现,更折射出邻里间那种紧密而又略带拘谨的社群关系。文字部分将结合口述史料,探讨这种集体身份的消退对个人心理结构带来的冲击。 (二)街头百态:叫卖声中的市井哲学 我们收录了大量街头巷尾的“摊贩”图像。这些摊贩,无论是推着小车售卖自制点心的,还是在胡同口支起简易货摊的,都是城市毛细血管中跳动的血液。图像的精妙之处在于捕捉了他们眼神中的坚韧与市侩的智慧。例如,关于“大白菜”的抢购潮、关于“投币游戏机”前的孩童痴迷,无不展现了特定年代消费心理的侧面。文字分析将深入探讨这些“非正式经济活动”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生存之道与文化意义。 (三)交通变迁录:从自行车洪流到汽车时代的前夜 本辑包含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交通场景。五十年代的“自行车大军”——成千上万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在十字路口汇聚,形成一种独特的、富有秩序感的流动景观。对比之下,是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批进口轿车驶入城市时,人们驻足观望的复杂神情——既有对现代化的向往,也隐约带着对传统生活被颠覆的不安。 第二辑:风物长情——田园牧歌与地域文化的沉淀 本辑将视角转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强调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塑造。 (一)耕耘的哲学:土地与汗水的契约 精选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地区(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的农耕场景。重点在于展现人与土地之间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关系。图像往往强调劳作的韵律感:插秧时弯曲的脊背、收割时扬起的尘土。文字将不再仅仅描述劳作本身,而是探讨在集体化时代背景下,农民如何通过对土地的细微耕耘,维护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特别收录了若干关于“天灾人祸”时期,乡亲们互助共渡难关的感人瞬间。 (二)节庆的仪式感:被淡忘的“年味” 本部分专注于传统节庆活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吃喝”的记录,更是关于“仪式”的重构。例如,南方宗祠祭祖的庄严肃穆、北方制作花馍的精细手工,以及元宵灯会的绚烂与迷离。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图像,唤醒读者对于“集体记忆”中那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在现代高速生活中逐渐被稀释和简化。 (三)手艺人的坚守:工业化浪潮下的匠心 收录了包括木匠、铁匠、篾匠、以及特定地方戏曲班子的影像。这些记录尤为珍贵,因为许多手艺和行当已基本消亡。重点展现了他们工作时的神态——专注、沉静,以及工具与他们手掌的亲密接触。每一张照片都是对“慢”哲学的致敬,也是对工业化初期“大规模复制”与“手工独特性”之间矛盾的侧面反映。 第三辑:面孔的肖像——个体情感的微观世界 本辑是本书最具人文关怀的部分,聚焦于不同年龄层、不同命运个体的面部表情与姿态。 (一)童年:带着时代烙印的笑脸 收录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不同时期的儿童肖像。这些孩童或穿着打补丁的衣裳,眼神中带着超出年龄的早熟与机敏;或在特定背景下(如集体合影、戴着红领巾)展现出的纯粹与热烈。分析将侧重于探讨“童年”这一概念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政治气候下的定义演变。 (二)青年的迷惘与憧憬 重点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包括“上山下乡”知青的告别场景、大学校园里辩论的身影,以及第一批接触到西方流行文化的都市青年。他们的衣着、发型,乃至站立的角度,都成为了解读时代思潮的密码。通过对眼神中“迷惘”与“憧憬”的对比分析,展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落差的张力。 (三)老者的智慧:时光雕刻的纹理 本部分力求捕捉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力量。无论是乡间老者悠闲地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剪影,还是退休工人聚在一起下棋的场景,都充满了对生命历程的沉思。特写镜头对准了他们手上的茧子、脸上的皱纹,试图解读这些“人生纹理”所蕴含的,关于忍耐、释怀和生命周期的深刻哲学。 结语:凝视过去,为了更好地前行 《岁月回响:时代的剪影与人间的温情》并非单纯的怀旧之作,它是一部关于“在场感”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被时间冲刷的影像的细致打磨与深度阐释,我们希望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起那些已经远去的时代与此刻的我们。这些生活在时间夹缝中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共同构成了我们文化血脉中最为厚重、也最为温情的部分。翻开此书,即是与过去的一次郑重握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老照片》选材的广度着实令人称奇,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有许多极其生活化的片段被温柔地拾起。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组关于“家庭聚会”的照片,那些老式的家具、略显拘谨却又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童年的某个春节。那时的年味儿,不是靠商家的营销堆砌出来的,而是靠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的重复和仪式感沉淀下来的。有一张照片捕捉到小孩子偷偷藏在大人身后,偷偷瞄着桌上糖果罐的瞬间,那份小心翼翼的贪婪和天真,简直是神还原!这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她总是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小孩子,哪怕自己舍不得吃。这些照片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们没有过度的美化,保留了那种粗粝的真实感,也正是这份真实,让回忆变得如此有重量。看完这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大扫除”,把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温暖角落重新擦拭得光亮可鉴。

评分

我对这本杂志的装帧设计一向有好感,而第104辑的排版和选图更是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水准。每一张照片周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空旷,又能让主体充分呼吸。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辑在几张具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照片旁边,巧妙地配上了一段简短的、摘自当时日记或信件的文字片段。比如一张关于工厂停工后工人围坐闲聊的照片旁,配上了一句“明日何去,且听风吟”,寥寥数字,瞬间将画面的寂寥氛围推向了极致。这种图文相映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照片的叙事层次,不再是孤立的影像,而是被赋予了声音和思想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看’的书,更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去‘听’的书。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挖掘历史细节和人文关怀的读者来说,这辑绝对是收藏级的佳作,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翻下去,直到最后一页,依然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辑的到来。

评分

翻开这本《老照片(第104辑)》,一股穿越时空的暖流直扑面来,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定格的瞬间,仿佛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这次的选辑,尤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那些关于城市变迁的组图。记得小时候住的那个老城区,斑驳的墙皮,狭窄的巷道,还有邻里间那种热乎劲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书里有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街景,卖早点的摊位前挤满了人,摊主熟练地颠着锅铲,热气腾腾的景象跃然纸上。对比今天光鲜亮丽的玻璃幕墙和冷漠的电子支付,那种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带着烟火气的连接,着实让人怀念。这不仅仅是照片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史,记录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微小却坚韧的生命力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每一张脸庞上刻着的风霜,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挣扎与希望,让我对父辈的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手还有点担心,毕竟是第104辑了,会不会内容开始重复或者缺乏新意?但翻开之后,那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立刻占据了我的心头。这次的重点似乎放在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汇点上。其中有一组关于“知青返城”后融入城市生活的照片,拍得非常有张力。他们站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眼神里既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也带着对过往岁月的复杂情感。特别是其中一张照片,一位曾经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年轻人,如今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拿着公文包,站在拥挤的公交站台等车,那种格格不入又努力适应的姿态,简直就是那个大时代转型期的缩影。照片没有做任何评判,只是冷静地记录,但正是这种冷静,迫使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共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稳定”,是建立在无数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和妥协之上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俗文化略有研究的人,我必须得说,第104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影像资料上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失传已久的手艺人,那些在特定节庆中才会出现的装束和仪式,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比如有一幅关于传统木雕匠人的特写,光线从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他满是木屑的围裙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技艺的敬畏与专注,那份匠心,是现在流水线生产无论如何也无法复制的。再比如,关于某个地方戏曲班子的合影,服装的色彩虽然在老照片的调色下显得有些暗淡,但那份舞台上的精气神,透过照片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这些影像资料的抢救和记录,其意义远超艺术范畴,它们是活的历史文献,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能丢掉那些根植于我们文化血脉里的东西。这本书的编纂团队功不可没,他们挖掘的深度和对细节的尊重,值得每一位爱惜传统的人鼓掌。

评分

期期购!

评分

很好

评分

用影像和故事回忆和缅怀历史!

评分

一直买这本杂志。喜欢,很喜欢。

评分

每次都买

评分

可以,满减活动很实惠!666

评分

不错的书,老婆指定书目。

评分

历史照片,每期都要购买阅读的好期刊。

评分

自提很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