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论明史(精装典藏本)

吴晗论明史(精装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晗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吴晗
  • 历史
  • 历史研究
  • 精装本
  • 典藏本
  • 中国历史
  • 明朝
  • 学术著作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8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3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0
字数:50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吴晗论明史(精装典藏本)》是新中国明史研究专家吴晗集大成之作,细说大明三百年,探究明史真相的经典读本。
  ★毛泽东最为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传世之作,明史研究的经典。大家手笔,传世佳作,收藏范本,历久弥新。了解真实的明史,就读《吴晗论明史》。
  ★全方位解读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本版《吴晗论明史(精装典藏本)》是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不但适合家庭收藏和阅读,更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吴晗论明史(精装典藏本)》是吴晗先生对明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他对明朝历史的深入解读,内容涵盖了明朝政治、制度、社会、人物等各个方面,可谓一幅历史华卷。他以珍贵史料为基础,引经据典,小心求证,尽可能真实真正地还原大明王朝,深刻揭示明朝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也是一部大众喜欢的历史普及读物。本版《吴晗论明史》为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吴晗先生一生著述甚丰,成绩卓著,发表过学术论文、札记、杂文等600余篇。出版有《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四卷等。

目录

第一章 政治大势
明太祖的建国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胡惟庸党案考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
北“虏”南倭问题
东林党之争
论晚明“流寇”
建州女真问题
第二章 制度变迁
明代的军兵
明初的学校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教与大明帝国
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
明代的殉葬制度
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
第三章 世情百态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郑和下西洋
明代之农民
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
记大明通行宝钞
《明史》小评
《明史》中的小说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
第四章 风云人物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海瑞的故事
论海瑞
况钟和周忱
戚继光练兵
衍圣公和张天师
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
谈迁和《国榷》
关于魏忠贤
“社会贤达”钱牧斋
阮圆海
爱国学者顾炎武

精彩书摘

  五、《金瓶梅》的社会背景
  《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所写的是万历中年的社会情形。它抓住社会的一角,以批判的笔法,暴露当时新兴的结合官僚势力的商人阶级的丑恶生活。透过西门庆的个人生活,由一个破落户而土豪、乡绅而官僚的逐步发展,通过西门庆的社会联系,告诉了我们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和这个阶级的必然没落。在《金瓶梅》书中没有说到那时代的农民生活,但在它的描写市民生活时,却已充分地告诉我们那时农村经济的衰颓和崩溃的必然前景。当时土地集中的情形,万历初年有的大地主拥田到七万顷,粮至二万石⑤。据万历六年全国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计算,这一个大地主的田数就占全国田数的百分之一。又如皇庄,嘉靖初年达数十所,占地至三万七千多顷。夏言描写皇庄破坏农业生产的情形说:
  皇庄既立,则有管理之太监,有奏带之旗校,有跟随之名目,每处动至三四十人……擅作威福,肆行武断……起盖房屋,架搭桥梁,擅立关隘,出给票帖,私刻关防。凡民间撑架舟车,牧放牛马,采捕鱼虾蝥蚌莞蒲之属,靡不括取。而邻近土地,则辗转移筑封堆,包打界至,见亩征银。本土豪猾之民,投为庄头,拨置生事,帮助为恶,多方掊克,获利不赀。输之宫闱者曾无十之一二,而私入囊橐者盖不啻十八九矣。是以小民脂膏,吮剥无余,由是人民逃窜而户口消耗,里分减并而粮差越难。卒致辇毂之上,生理寡遂,闾阎之间,贫苦到首,道路嗟怨,邑里萧条。
  公私庄田,跨庄逾邑,小民恒产,岁朘月削,产业既失,税粮犹存,徭役苦于并充,粮草苦于重出,饥寒愁苦,日益无聊,辗转流亡,靡所底止。以致强梁者起而为盗贼,柔善者转死于沟壑。其巧黠者或投存势家庄头家人名目,恣其势以转为善良之害,或匿入海户陵户勇士校尉等籍,脱免徭役,以重困敦本之人。凡所以蹙民命脉,竭民膏血者,百孔千疮,不能枚举。⑥
  虽然说的是嘉靖前期的情况,但是也完全适用于万历时代,而且应该肯定,万历时代的破坏情形只有比嘉靖时代更严重。据《明史》景王、潞王、福王等传:景恭王于“嘉靖四十年(1562)之国……多请庄田……其他土田湖陂侵入者数万顷”。潞王“居京邸,王店王庄遍畿内……居藩多请赡田食盐无不应……田多至四万顷”。福王之国时,“诏赐庄田四万顷……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尺寸皆夺之民间,“伴读承奉诸官假履亩为名,乘传出入,河南北、齐、楚、间所至骚动”。潞王是明穆宗第四子,万历十七年之藩;福王是明神宗爱子,万历四十二年就藩。三王的王庄多至十数万顷,加上宫廷直属的皇庄和外戚功臣的庄田,超经济的剥削,造成人民逃窜,户口消耗,道路嗟怨,邑里萧条,强梁者起而为“盗贼”,柔善者转死于沟壑的崩溃局面。
  除皇庄以外,当时农民还得摊派商税,如毕自严所说山西情形:
  榷税一节,病民滋甚。山右僻在西隅,行商寥寥。所有额派税银四万二千五百两,铺垫等银五千七百余两,皆分派于各州府。于是斗粟半菽有税,沽酒市脂有税,尺布寸丝有税,羸特骞卫有税,既非天降而地出,真是头会而箕敛。⑦
  明末侯朝宗描写明代后期农民的被剥削情况说:
  明之百姓,税加之,兵加之,刑加之,役加之,水旱灾稷加之,官吏之渔食加之,豪强之吞并加之,是百姓一而所以加之者七也。于是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百姓之黠者争营巢窟而充吏胥,是加者七而因而诡之者二也。即以赋役之一端言之,百姓方苦其穷极而无告而学校则除矣,吏胥则除矣……天下之学校吏胥渐多而百姓渐少……彼百姓之无可奈何者,不死于沟壑即相率而为盗贼耳,安得而不乱哉。⑧
  农民的生活如此。另一面,由于倭寇的肃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海外贸易的扩展,国内市场的扩大,计亩征银的一条鞭赋税制度的实行,货币地租逐渐发展,高利贷和商业资本更加活跃,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加快了。商人阶级兴起了。从亲王勋爵官僚士大夫都经营商业,如“楚王宗室错处市廛,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通衢诸绸帛店俱系宗室。间有三吴人携负至彼开铺者,亦必借王府名色”⑨。如翊国公郭勋京师店舍多至千余区????。如庆云伯周瑛于河西务设肆邀商贾,虐市民,亏国课。周寿奉使多挟商艘????。如吴中官僚集团的开设囤房债典百货之肆,黄省曾《吴风录》说:
  自刘氏、毛氏创起利端,为鼓铸囤房,王氏债典,而大村名镇必张开百货之肆,以榷管其利,而村镇之负担者俱困。由是累金百万。至今吴中搢绅仕夫,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官店六郭开行债典兴贩屠酷,其术倍克于齐民。
  嘉靖初年夏言疏中所提到的“见亩征银”和顾炎武所亲见的西北农民被高利贷剥削的情况:
  日见凤翔之民,举债于权要,每银一两,偿米四石,此尚能支持岁月乎!????
  商人阶级因为海外和内地贸易的关系,他们手中存有巨额的银货,他们一方面利用农民要求银货纳税的需要,高价将其售出,一方面又和政府官吏勾结,把商品卖给政府,收回大宗的银货,如此循环剥削,资本积累的过程,商人阶级壮大了,他们日渐成为社会上的新兴力量,成为农民阶级新的吸血虫。
  西门庆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他代表他所属的那个新兴阶级,利用政治的和经济的势力,加紧地剥削着无告的农民。
  在生活方面,因此就表现出两个绝对悬殊的阶级,一个是荒淫无耻的专务享乐的上层阶级,上自皇帝,下至市侩,莫不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就过去的历史事实说:“皇帝家天下”,天下的财富即是皇帝私人的财富,所以皇帝私人不应再有财富。可是在这个时代,连皇帝也殖私产了,金花银所入全充内帑,不足则更肆搜刮。太仓、太仆寺所藏本供国用,到这时也拼命借支,藏于内府,拥宝货做富翁。日夜希冀求长生,得以永葆富贵。和他的大臣官吏上下一致地讲秘法,肆昏淫,明穆宗、谭纶、张居正这一些享乐主义者的死在醇酒妇人手中和明神宗的几十年不接见朝臣,深居宫中的腐烂生活正足以象征这个时代。社会上的有闲阶级,更承风导流,夜以继日,妓女、小唱、优伶、赌博、酗酒,成为日常生活,笙歌软舞,穷极奢华。在这集团下面的农民,却在另一尖端,过着饥饿困穷的生活。他们受着十几重的剥削,不能不在水平线下生活着,流离转徙,一遭意外,便只能卖儿鬻女。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转死沟壑,一条是揭竿起义。
  西门庆的时代,西门庆这一阶级人的生活,我们可以拿两种地方记载来说明。《博平县志》卷四《人道六?民风解》:
  ……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而犹存什一于千百焉……乡社村保中无酒肆,亦无游民……畏刑罚,怯官府,窃铁攘鸡之讼,不见于公庭……由嘉靖中叶以抵于令,流风越趋越下,惯习骄吝,互尚荒佚,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其流至于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袴,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焉勿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逐末游食,相率成风。
  截然地把嘉靖中叶前后分成两个时代。崇祯七年刻《郓城县志》卷七《风俗》:
  郓地……称易治。迩来竞尚奢靡,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官,饮食器用及婚丧游宴,尽改旧意。贫者亦槌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至倒囊不计焉。若赋役施济,则毫厘动心。里中无老少,辄习浮薄,见敦厚俭朴者窘且笑之。逐末营利,填衢溢巷,货杂水陆,淫巧恣异,而重侠少年复聚党招呼,动以百数,椎击健讼,武断雄行。胥隶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市宦。
  所描写的“市井贩鬻”、“逐末营利”商业发展情形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生活,不恰就是《金瓶梅》时代的社会背景吗?
  我们且看西门庆和税关官吏勾结的情形:
  西门庆叫陈经济后边讨五十两银子来,令书童写了一封书,使了印色,差一名节级,明日早起身,一同去下与你钞关上钱老爹,叫他过税之时,青目一二。(第五十八回)
  西门庆听见家中卸货,吃了几盅酒,约掌灯以后就来家。韩伙计等着见了,在厅上坐的,悉把前后往回事,说了一遍。西门庆因问钱老爹书下了,也见些分上不曾?韩道国道:“全是钱老爹这封书,十车货少使了许多税钱,小人把缎箱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两停,都当茶叶马牙香,柜上税过来了。通共十大车,只纳了三十两五钱钞银子,老爹接了报单,也没差巡捕拦下来查点,就把车喝过来了。”
  西门庆听言,满口欢喜,因说:“到明日少不得重重买一份礼,谢那钱老爹。”(第五十九回)
  和地方官吏勾结,把持内廷进奉的情形:
  应伯爵领了李三来见西门庆……李三道:“令有朝廷东京行下文书,天下十三省,每省要万两银子的古器,咱这东平府,坐派着二万两,批文在巡按处,还未下来。如令大街上张二官府破二百两银子,干这宗批要做,都看有一万两银子寻……”西门庆听了说道:“批文在哪里?”李三道:“还在巡按上边,没发下来呢。”西门庆道:“不打紧,我这差人写封书,封些礼,问宋松原讨将来就是了。”李三道:“老爹若讨去,不可迟滞,自古兵贵神速,先下米的先吃饭,诚恐迟了,行到府里,乞别人家干的去了。”西门庆笑道:“不怕他,设使就行到府里,我也还教宋松原拿回去就是,胡府尹我也认的。”(第七十八回)
  当时商人进纳内廷钱粮的内幕:
  李三黄四商量向西门庆再借银子,应伯爵道:“你如今还得多少才够?”黄四道:“李三哥他不知道,只要靠着问那内臣借一般,也是五分行利。不如这里借着,衙门中势力儿,就是上下使用也省些。如今找着,再得出五十个银子来,把一千两合用,就是每月也好认利钱。”
  应伯爵听了,低了低头儿,说道:“不打紧……管情就替你说成了。找出了五百两银子来,共捣一千两文书,一个月满破认他五十两银子,那里不去了,只当你包了一个月老婆了。常言道秀才取添无真,进钱粮之时,香里头多上些木头,蜡里头多搀些柏油,那里查账去!不图打点,只图混水,借着他这名声儿,才好行事。”(第四十五回)
  西门庆不但勾结官吏,偷税漏税,营私舞弊,并且一般商人还借他作护符,赚内廷的钱!
  在另一方面,另一阶级的人,却不能不卖儿鬻女。《词话》第三十七回:
  冯妈妈道:“爹既是许了,你拜谢拜谢儿。南首赵嫂儿家有个十三岁的孩子,我明日领来与你看,也是一个小人家的亲养孩儿来,他老子是个巡捕的军,因倒死了马,少桩头银子,怕守备那里打,把孩子卖了,只要四两银子,教爹替你买下吧!”
  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农民的忍耐终有不能抑止的一天。不到三十年,火山口便爆发了!张献忠、李自成的大起义,正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必然发展。
  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才会产生《金瓶梅》这样的一部作品。
  ……

《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运行》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如何从建立之初的探索与定型,逐步走向成熟、僵化,直至最终的衰亡。全书不拘泥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叙事,而是聚焦于制度的脉络、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机制的实际运作,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复杂的明代官僚机器的全貌。 第一章:洪武肇基——集权体制的奠基与试验 本章首先回顾了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如何以雷霆手段重塑自元末以来混乱的政治格局。重点探讨了废除丞相制度的深远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阁雏形”的出现。我们将详细考察锦衣卫、六部等核心机构的职权划分,分析洪武时期“大权独揽”模式的运作逻辑及其对后世政治生态的定型作用。通过对《大明会典》中关于官制部分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早期制度设计中,预防功臣专权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关注了地方行政体系在洪武时期的重构,如“三司分治”对地方权力的再分配。 第二章:永乐更化——权力中枢的微调与内阁的崛起 永乐时期,随着迁都北京,政治运行的重心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本章着重分析了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的实质性发展。通过对“大学士”这一顾问性官职如何逐步获得票拟权力的过程进行考证,阐明了内阁如何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辅助中心,而非简单的秘书机构。我们将对比分析“外朝”六部与“内朝”内阁之间的职权交错与制衡关系。此外,本章还涉及了军事指挥体系在这一阶段的调整,特别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探讨了文官对武权的有效控制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的。 第三章:中晚期政治生态——票拟与批红的博弈 进入明代中后期,内阁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皇帝的怠政或专断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章的核心在于剖析“票拟”与“批红”这一核心决策流程的实际操作细节。我们邀请了多位历史学家和法制史专家的研究成果,力求还原这一过程中的“潜规则”。例如,内阁首辅如何通过私下沟通、幕僚网络来扩大票拟的影响力;皇帝的“廷推”权力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架空或反制。通过对几起著名的内阁更迭事件的深入个案分析,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 第四章:特务系统的膨胀与社会控制 明朝中后期,作为皇权对官僚系统进行直接监控与威慑的工具,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的活动日益频繁。本章将摆脱传统叙事中将特务机构视为纯粹“恶”的符号的片面看法,转而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功能与社会影响。我们将考察特务机构的设立依据、人员构成、以及它们与司法机构(如大理寺、刑部)之间的权限冲突与合作模式。通过对明代法律文书和奏疏的分析,探讨特务系统的活动如何影响了正常的官僚汇报系统和信息流通。 第五章:文官集团的自我约束与派系斗争 明代的文官集团并非铁板一块,党争是理解其政治运行不可或缺的维度。本章系统梳理了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政治派系的兴衰史,但更侧重于分析这些派系形成的制度土壤。探讨了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导向性作用,如何促使士人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与道德标准。分析了“清议”作为一种非正式权力对朝政的影响力,以及当清议演变为排他性党争时,如何侵蚀了正常的行政效率。 第六章:财政与军政的制度性矛盾 明朝的财政体系在后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本书从制度层面探讨了这些矛盾的根源。我们将审视赋税制度(如“一条鞭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中的实际执行效果,以及其与地方权力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军事方面,本书分析了卫所制度从初期的有效性到后期的“军户逃亡”与“军器废弛”的制度性衰变,以及朝廷为应对边患而设立的临时性、非常设性的军事权力机构(如总督、巡抚)的合法性来源与权力膨胀过程。 第七章:晚明危机中的制度僵化与应对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崇祯时期的政治困境。分析了在内忧外患交织的背景下,现有的政治制度体系如何表现出难以自我修复的僵化。皇帝的勤政与决策的无效性之间的悖论,内阁权力在危机中被空前加强却又难以有效调动资源的事实。通过对几份重要奏疏的解读,揭示了改革意愿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制度性障碍,最终导致了中央集权的效能衰竭。 结语:明代政治制度的遗产 本书总结了明代在中央集权、文官政治、皇权与相权关系处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清代政治制度产生的直接影响,为理解后世中国官僚体制的深层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史视角。 本书特色: 重制度分析,轻个人传记: 关注权力架构而非帝王个人好恶,系统梳理制度的生成、运行与嬗变。 精读原始档案: 广泛参考《明实录》、内阁大库档案、地方志及司法文书,力求还原制度操作的真实面貌。 多维视角交叉: 融合政治史、法制史与财政史的研究方法,构建对明代政治的综合认识。 行文严谨,论证扎实: 结构清晰,逻辑推进严密,避免空泛的概括和情绪化的评判。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买到了这么一本“宝藏”级别的书!从我个人接触史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特别是他对历史人物性格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仿佛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面孔又鲜活了起来。比如,他对某位内阁首辅在权力斗争中的隐忍与爆发的描写,我读得手心冒汗,简直比看悬疑小说还刺激。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被僵化的时间线束缚,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思辨性的结构,将零散的史料串联成有机的知识网络。不过,书中对于某些经济政策的论述部分,我个人感觉略显单薄,也许是作者的重点不在于此,但对于理解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来说,这部分内容显得不够深入。我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的研究中,对当时的赋税制度和白银输入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做更细致的剖析。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边界,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思想漫游”。

评分

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典藏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但又彼此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史料时的态度,他总是非常审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毫不回避地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这种坦诚的态度,对于构建健康的历史研究氛围至关重要。书中对明代礼仪制度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分析,视角独特,让我重新审视了“礼”在维护统治稳定中的实际效能。当然,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它必然倾向于使用精准但略显晦涩的专业术语,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有时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论证步伐。我感觉作者在构建他的历史图景时,非常注重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构建一个解释历史的逻辑模型”。尽管阅读过程需要付出更多的智力劳动,但最终收获的知识深度和思维提升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精装典藏本”名头吸引的,实物也确实对得起这个称号,拿在手里赏心悦目。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更多地体现在它对传统史观的挑战和反思上。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兴衰史”叙事,而是力图揭示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权力运作机制。书中关于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微妙制衡关系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思考了为什么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看似微小的决策最终会导致巨大的历史转向。唯一的遗憾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似乎是为专业人士设计的,脚注和尾注的数量之庞大,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来回跳转,稍微打断了阅读的沉浸感。如果能有一个更精简的“面向大众读者”的版本附注说明,那就更完美了。但瑕不掩瑜,这本书无疑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装帧精美的书,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我最近刚好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态比较感兴趣,所以立马翻开来读。书中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阅读体验一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不过,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某个特定事件时,引用了一些非常冷僻的史料,虽然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查阅背景资料。尤其是在讨论内阁权力更迭的那几个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宫里绕圈,每条线索都指向更深层的文献,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把握其核心逻辑。整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严肃的历史研究的典范,适合那些希望深入挖掘明代史料肌理的资深爱好者,但对于只想快速了解明朝概况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啃硬骨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史料的批判性运用,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比不同侧面的记载,试图还原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历史场景,这比教科书式的叙述要精彩得多,只是阅读过程需要保持高度专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令人赞叹的,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典藏版的诚意。我关注历史研究已经有段时间了,深知优秀史学著作的难能可贵。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地方权力”和“士绅阶层”相互作用的精妙梳理。作者似乎对明代地方志和乡土史料有着非常深入的挖掘,这使得我对“地方自治”和“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分析某个省份的赈灾系统时,细致到连宗族在其中的协调作用都考虑进去了,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视角,是很多传统官方史学著作所缺乏的。然而,在谈到与外部世界(如海禁政策的执行细节)的互动时,我认为篇幅略显不足,或许是受限于可得史料,但这种全球史的视角对于理解明代的战略困境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学术深度足够,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略其精髓的书籍。

评分

这商品不错赞赞赞

评分

书很详细记录明朝大事,分析的很好。

评分

好书 包装精美 适合收藏

评分

京东的快递真是太赞。包装完好,希望赶紧读完。

评分

进入中国公学,吴晗即成为胡适门生,不久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深得胡适赞赏。1930年3月19日,吴晗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吴晗再度为此写信讨教胡适,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从此,吴晗成为胡适的“弟子”。

评分

名著精选,热卖畅销,太赞了~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省时省力,还能得京东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京东买东西又好又快!

评分

物流快,还随时有代金卷,书是正版,买了很多了,很好!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