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120年,回顾历史,总是令人感慨万千。故在这个特别的时候,有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四个角度反思甲午的,有从战备的详细军事资料角度梳理战争现场的,历史无疑在这些古今之间,史料之间变得立体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则为读者提供了另一层甲午的空间——就是西方媒体的观察。
本书为“万国报馆”兴趣小组成员历时几年奔赴世界各地,寻找英、法、德、美、俄等国120年前的老报刊对当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真实报道,将尘封的历史事实“挖”出来;书中许多图片与报道文字的翻译对审视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例如《纽约世界报》克里曼先生冒险对“旅顺大屠杀”的揭露:“日本为了朝鲜的解放,采取突如其来的介入进而变成野蛮的战争。事情的性质已经不是文明与野蛮间的纠葛,日本终于揭开自身的假面具,在最后四日里,征服军的足下彻底蹂躏了文明。”这些新闻纪录式的报道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也许有误解、有价值观的错位,但都是当年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这些观察者的眼光已然成为历史,对错是非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探索,读者也尽可在这样一个国际的视角下去理解新闻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并且构建了战争。
但是,读者从这本书里一定可以开启一个新闻与战争的视角,新闻如何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新闻的客观与正义在战争中如何成立,又如何经得起考验,这些都是一个现代性的故事,也同样是我们必须要从历史中深刻学习的“新知”。
《甲午》根据120年前西方出版的数十种报刊编撰而成的图文书。书中的图片都为第一手的资料,且大部分为首次披露。可以说,这是一本目前少有的以西方媒体视角全景呈现甲午之战的书。
《甲午》共十二章,基本按照战争的时间顺序来处理这些报道,兼顾重要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全书以图为主,一共收入了400幅当年登载在120年前报刊上的版画,而这些版画均源自当年随军的西方记者的摄影作品与画师的速写,同时配有当年西方记者的部分文字报道。
120年前的这场战争不仅关涉中日两国,也关涉东亚,关涉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期间,有上百名“欧美列强”的随军记者、摄影记者、插画师亲临现场,还有当时派驻东亚的军队指挥官、外交人员等,他们留下的这些珍贵文字与画面的报道,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甲午》所涉图片与文字主要来自于英、法、德、俄等国数十种报刊,如英国的《图片报》、《伦敦新闻画报》,法国的《小日报》、《小巴黎人》、《插图报》,美国的《哈珀斯周刊》、《哈珀斯月刊》、《纽约世界报》,俄国的《田野》周刊,还有少量日本的浮世绘、中国的《字林西报》与《点石斋画报》等;画面上被风吹动的旗帜、浩浩的大军、疾驰的战马、士兵脸上惊恐的神情、中炮后正在沉没的战舰、中日战舰的原貌,等等;令人顿觉与120前的历史撞个正着。对于个人来说,面对历史,基本是陌生人和外来者,“过去也是另一个国度”;本书通过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们得以与那段历史无限接近。
万国报馆:为几位老报刊收集爱好者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致力于收集西方老报刊,并针对历史事件挖掘当时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并进行比较研究。小组成员来自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均有媒体经验;观察角度多样,研究方向较为独特。
万国报馆,为几位老报刊收集爱好者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致力于收集西方老报刊,并针对历史事件挖掘当时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并进行比较研究。小组成员来自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均有媒体经验;观察角度多样,研究方向较为独特。
★这这部根据当年西方出版的数十种报刊编著的《甲午——120 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超出东亚,重新观察、审视甲午,给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直观的形象,在平实无华的叙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甲午战争的多样性视角。这部作品的创新性毋庸置疑,相信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加进并丰富近代中国历史的表达,为近代中国历史叙事重构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资料。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研究员)
★作者以图文并茂的精彩形态向读者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让120年后的我们有机会看到甲午战争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真相,并由此引发人们去思考那场战争留给今人留下的种种不解。我们相信,对这些问题的现代剖析,将有益于强化我们道路自信的意识,并有力地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童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
序一 超越东亚 观察甲午/ 马勇
序二 百年甲午的新闻解读/ 童 兵
前言
一 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二 西方势力在东亚
三 洋务与维新
四 沉没的“高升”
五 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六 中国陆军的惨败
七 旅顺屠杀真相
八 威海卫的陷落
九 战争中的生与死
十 《马关条约》:中国之辱
十一 故国有所思
十二 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
后记 西方的画报
致谢
这本《东晋风云录》实在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对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把握得极其精准。读完后,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淝水之战前的暗流涌动,耳边还能听到谢安在竹林中运筹帷幄的低语。书中对于士族与寒门的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大家族之间的勾心斗角、权力的微妙平衡,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生动和复杂得多。特别是对几位关键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得让人心惊,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牵动着整个东晋王朝的命运。那种在乱世中对‘清谈’与‘实干’的探讨,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的细节考据非常扎实,从当时的服饰风尚到园林艺术,无不透露出一种雅致而又脆弱的美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质感。尽管篇幅不短,但情节推进紧凑,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拖沓。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很多重大的转折,都是在看似平静的对话中悄然完成的。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关于古代冶金术的专业书籍,名字叫《玄铁之秘》。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技术性很强的书籍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从最基础的矿石提炼讲起,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通过清晰的图表和详尽的步骤描述,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于不同朝代对“火候”与“韧性”的理解差异,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书中收录了不少罕见的古代文献片段作为佐证,那些关于炼制“削铁如泥”神兵的传说,在科学的视角下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和还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拿着放大镜,亲眼见证了那些工匠们如何通过数千度的熔炉,将自然界的粗粝物质塑造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工具与艺术品。对于想了解技术史和材料科学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逻辑严密,内容详实,读起来既增长见识,又充满了对人类创造力的敬佩。
评分要说最近让我感到震撼的文学作品,非《泥泞中的鸢尾花》莫属。这是一部以二战后欧洲小镇为背景的家族史诗,笔触极其沉郁、内敛,充满了对人性幽暗角落的探索。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聚焦于战后创伤如何像地下水一样渗透进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作者擅长使用长句和环境烘托来营造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小镇常年弥漫着潮湿的雾气和旧日秘密的味道。我尤其佩服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那些在战争阴影下默默承受、支撑起残破家庭的女性,她们的坚韧与脆弱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无需激烈的言辞,一个眼神、一个停顿,便道尽了千言万语。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时间线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不断跳跃,像是碎片化的记忆拼图,直到最后一刻,真相才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浮现出来。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得“舒服”的书,但绝对是一部能让人沉思良久的杰作。
评分我最近在看《失落的星轨》,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其想象力的广袤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星际旅行,而是关于文明熵增和信息悖论的哲学命题。作者构建的那个未来世界,拥有令人称奇的技术奇观——比如跨越光年的量子纠缠通讯,以及完全模拟人类意识的数字永生。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在描绘这些宏大场景时,始终没有忘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主角面对的困境,是关于“何为真实”的终极拷问,当记忆可以被篡改,当身体只是一个可替换的载体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我”还剩下什么?书中的物理学设定虽然高深,但作者巧妙地用主人公的视角将其‘翻译’成了可感知的体验,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那种宇宙尺度的孤独与敬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冷峻而富有诗意,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程序代码,精准地击中读者的认知边界,读完后感觉思维层面被重新格式化了一遍。
评分《都市游侠:霓虹下的低语》是一部风格极其鲜明的赛博朋克侦探小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高科技、低生活(High-tech, Low-life)的未来都市景观。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电子乐的律动感和雨夜的潮湿气息,城市里的全息广告牌、仿生人、以及盘踞在阴影中的黑帮,每一个元素都写得鲜活而富有张力。主角,一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私家侦探,他身上那种旧时代的道德残余与新世界的冰冷规则之间的冲突,是全书最核心的看点。他办的案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关于人性在极端技术压力下如何异化和扭曲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信息流”的描写,数据如同实体河流般在城市中奔涌,而主角必须学会潜入其中寻找真相。这本书的节奏非常快,充满了飞车追逐和数据破解的场景,但同时又穿插着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探讨,读起来酣畅淋漓,过瘾至极,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想再看一遍。
评分两国军备
评分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评分此书以120年前报刊上的版画为主,版画均出自当年随军的西方记者的摄影作品与画师的速写,同时配有当年西方记者的文字报道。甲午期间有上百名“欧美列强”的随军记者、摄影记者、插画师亲临现场,还有当时派驻东亚的军队指挥官、外交人员等,他们留下的这些珍贵文字与画面的报道,对120年后的我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评分挺好的书,可以买来看看
评分京东送货迅速,客服态度好。
评分对于个人来说,面对历史,基本是陌生人和外来者,“过去也是另一个国度”;本书通过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们得以与那段历史无限接近。
评分甲午系列中的书,三联出版的还是比较认真和负责的
评分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评分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