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

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曼彻斯特 著
图书标签:
  • 中世纪史
  • 文艺复兴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欧洲历史
  • 历史
  • 哲学
  • 艺术史
  • 人文主义
  • 黎明破晓的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6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5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26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

没有钟表、警察和通信工具,

人们信仰魔术和巫术,

杀害那些与他们信仰不同、冒犯他们信仰的人。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充斥着无止境的迷信、腐败、暴力、反智主义和无知,

上层人物沉迷于火刑、任人唯亲、谋杀、享乐和售卖赎罪券。


这是一个“杂草已经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

马丁·路德将教皇的通谕扔进火堆,

“因为你败坏了上帝的真理,

愿上帝在熊熊大火中将你毁灭”。


这是一个天堂和地狱每隔24小时就会轮换的时代,

宇宙的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构成了对基督教的威胁,

而麦哲伦则航行到了世界的边缘——据说恶龙就潜伏在外面。



这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渐分裂为不同文明体的时代,

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


从惊心动魄的骑士故事,到残酷野蛮的宗教审判,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恐惧、敬畏;从璀璨夺目的文艺复兴到荡气回肠的环球航海,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兴奋、惊叹。这是半梦半醒的一千年。


威廉·曼彻斯特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以及叙述历史故事的优雅和严谨,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如何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书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改革家、探险家、艺术家、诗人,以及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大航海时代。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22~2004)

?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

?在“二战”时负伤,后与同为军官的约翰?肯尼迪在疗伤时结下深厚的友谊,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曼彻斯特多次为其撰写讲稿。

?曼彻斯特的主要著作有《光荣与梦想》、《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最后的雄狮》等,其作品在全世界被翻译成20种文字出版。

?2001年被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授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


精彩书评

“曼彻斯特为我们走进眼花缭乱的中世纪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入口,那是一个我们的现代意识刚刚萌生的时代。” ——《芝加哥论坛报》


“这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书中精彩的细节和奇闻异事,将一个昏暗污浊的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达拉斯晨报》


“言辞犀利,文笔流畅,穿插中世纪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曼彻斯特不愧是一位大师级的写作者。”——《科克斯书评》


目录

目录

中世纪关键时刻IX

序言XIII

第一部分中世纪思潮001

第二部分破裂与坍塌041

第三部分一个人拥抱地球253

致谢339

参考文献343


精彩书摘

  《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
  日常生活的暴力程度——啤酒馆内因争吵斗殴会引发死亡,甚至是踢足球或摔跤也会导致死亡——令人毛骨悚然。中世纪的比赛也与马洛亚(Malorv)、斯科特(Scott)和柯南·道尔书中的浪漫描述截然不同。它们是由大批武装齐备的骑士参加的邪恶战斗,表面上是场为娱乐和锻炼的聚会,实际上则是绑架和暴力的场所。在1240年于杜塞尔多夫附近举行的比武大赛上,便有60名骑士被砍死。
  虽然生性残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匈奴人、哥特人、法兰克人和撒克逊人的基因——但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这真是充满了矛盾:教会取代罗马帝国成为欧洲疆界的守卫者,但传教士发现,要将耶稣的旨意教给这些异教徒,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让他们改信耶稣是很容易的。尽管蛮族部落战胜罗马帝国的速度很快,但天主教席卷这些部落的速度更快。早在493年,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便接受了基督教的神性和洗礼,尽管现在的牧师会认为他捍卫基督教的方式令人难以理解,甚至不可原谅。幸运的是,克洛维得到了与他同时代的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Gregory)的支持。考虑到法兰克人性格中的暴力倾向,因此在其著作中,格雷戈里将他的这位基督教信徒描绘成了一位大英雄,并将其胜利归根于神的指引。他引以为荣地记载了这位部落首领如何处置一名士兵的故事。在苏瓦松镇分配战利品时,这名士兵当众挥舞斧头砸烂了一只花瓶,而这个被打碎的花瓶本来是打算送给教会的,它深受主教的喜爱。克洛维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之后不久,他找准时机,用斧头劈开了这名士兵的颅骨,并大叫道:“让你在苏瓦松这样对待那只花瓶!”
  为了信仰,即便血流成河,中世纪的基督徒也不会为其所动。数百项违法行为被判定为死刑,尤其是针对财产的犯罪。以死刑相威胁甚至还被用于宗教的皈依上,而中世纪的处罚从来不是纸上空谈。查理大帝是一位公正、贤明的帝王——至少在当时如此——他对教会无比忠诚,尽管他有时候会用特殊的方式来证明。在平定撒克逊人的反叛后,他给了他们一个选择,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立即被处死。当他们拒绝皈依后,他在一个上午就处决了4500名撒克逊人。
  而这还不是最残忍的。基督教士兵可以肆意挥舞他们的刀剑,而受害者并非总是异教徒。每一个繁荣的宗教背后都流淌着信徒的鲜血,但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像基督教这样,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自相残杀。330年,第一个将耶稣视为救世主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君士坦丁堡选作帝国的第二个首都。仅仅在几年之内,一大批信仰相同的人由于对基督教的不同诠释相继在君士坦丁堡丧生。第一次尼西亚会议①未能解决阿里乌斯(Arius)和占多数的神学家之间的分歧。阿里乌斯拒绝了《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继续接受一神论信仰,即虽然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但他不是神。所有妥协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阿里乌斯死后被视为一个异教徒首领受到公开谴责,而他的追随者在反抗后都被残酷地镇压。3000多名基督徒就这样死在了他们教友的手中——这比罗马时期所有被迫害致死的基督徒人数还要多。900年后的1204年4月13日,中世纪的恐怖再次降临到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基督徒战士,由于未能到达宗教圣地而怀恨在心,于是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城破后他们烧杀抢掠,毁坏神庙,屠杀当地居民。
  ……
《星海拾遗录:远古文明的碎片与失落的航线》 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时空、融合了考古学、天文学和人类学视角的宏大叙事,旨在探寻人类文明早期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伟大成就与未解之谜。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独立发展,却又在某些神秘节点产生共振的“失落的辉煌”。 全书围绕着“星辰的指引”和“大地的馈赠”两条主线展开,深入剖析了前古典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人类在技术、哲学和宇宙认知上所能达到的惊人高度。 第一部分:天空的低语——失落的导航术与宇宙观 第一章:巴比伦之外的星图:前苏美尔文明的天文观测 本章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游,那些早于苏美尔文字出现之前,活跃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部族。通过对特定岩画、几何刻痕以及早期陶器上图案的细致分析,我们重建了一套复杂而精确的季节性观测系统。重点探讨了“七星祭坛”的考古发现,推测这可能是一种结合了地平线测量与特定星宿(如昴宿星团)周期的早期历法雏形。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这些早期文明可能已经掌握了基于恒星视差进行远距离定位的初步方法,而非单纯依赖太阳和月亮。 第二章:太平洋深处的声呐:波利尼西亚航海的声波定位 传统观点认为波利尼西亚人的扩张依赖于对洋流和风向的经验积累。然而,本章引入了最新的海洋声学研究成果,结合人类学对太平洋岛屿部落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揭示了一种近乎失传的“回声定位”技术。通过特定频率的吟唱或敲击空心木材,航海者能够感知到水下地形、珊瑚礁甚至远处的陆地轮廓。我们展示了太平洋古代船只结构中,用于放大特定低频声波的内部设计,将其视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声学导航工具。 第三章:安第斯山脉的几何语言:印加前卡拉尔的数理祭祀 深入秘鲁北部海岸,探讨卡拉尔文明(Caral-Supe)的建筑布局与天文现象的关联。重点分析了其金字塔群的精确方位角,这些方位角并非仅仅指向夏至或冬至,而是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地球进动周期中某颗“隐形”恒星的特定位置重合。我们认为,这表明他们不仅记录了星象,更试图将宇宙的“永恒规律”固化于大地之上,体现了一种对时间本质的深刻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大地的脉络——失传的工程学与生态智慧 第四章:撒哈拉的绿色记忆:特加纳特文明的水力工程 在撒哈拉沙漠尚未完全扩张的古代时期,一个被称为“特加纳特”的文化群体在尼日尔河流域展现了惊人的水资源管理能力。本章不再关注那些宏伟的金字塔或神庙,而是着重于他们的地下水渠系统(Qanats的非洲变体)。通过地质雷达扫描,我们发现了远超同时期中东地区的复杂性与渗透性,这些系统能够在极度干旱的年份维持数万人口的灌溉需求。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来净化和分配地下水,这是一种结合了生物学与土木工程的“活的”基础设施。 第五章:亚马逊的黑土炼金术:泰拉普雷塔的生态密码 亚马逊雨林中广泛分布的“泰拉普雷塔”(Terra Preta,黑土)是人类干预环境的有力证据。但本书超越了对黑土形成过程的描述,转而探究其背后的农业哲学。我们对比了不同泰拉普雷塔的微量元素构成,发现其中包含了特定的矿物质组合,这些组合能够长期维持土壤的肥力,并且具有显著的碳固存效应。这并非简单的堆肥,而是一种模仿自然降解过程,但加速并优化的“生物反应器”技术,展示了原住民对生态平衡的精微调控。 第六章:亚欧大陆的巨石之路:欧亚大陆连接的非线性贸易网络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挑战了“丝绸之路”概念的中心化叙事。我们通过对欧亚大陆各处史前遗址出土的稀有材料(如特定的琥珀、黑曜石和青铜合金中的微量金属)的同位素追踪,描绘出一条由小型、分散的互信社群构成的“编织网”。这条网络依靠口头契约和共享的宗教符号而非统一的帝国力量维系。重点分析了对特定矿物资源“情绪价值”的定价机制,这种机制使得资源即便在路途遥远、风险极高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稳定的交换频率,揭示了一种基于信任而非强制的早期全球化雏形。 结语:回响于当代的智慧 《星海拾遗录》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对现代文明模式的深刻反思。这些“失落”的技术和哲学并非失败,而是因为其依赖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或宇宙认知框架的崩溃而消亡。本书试图唤醒人们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尊重,探讨在科技无限膨胀的今天,我们是否错失了那些更具可持续性和内省性的“简单”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潜能的致敬,一次对被遗忘的、却足以改变未来的知识宝藏的寻觅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发现作者在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时,展现出了非常老道的功力。他没有将思想的演变仅仅归结为少数精英的头脑风暴,而是将其与贸易路线的扩张、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甚至农业技术的微小改进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将“大历史”与“细节史”熔于一炉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解释力大大增强。比如,他对行会制度瓦解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松动分析得极其透彻,那不是一个突然的断裂,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内在矛盾的过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全书的插图和地图相对较少,对于我这种需要视觉辅助来构建复杂地理和时间框架的读者来说,略感遗憾,否则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将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性”。它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近乎挑衅的现代视角,审视那些看似古老陈腐的教条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被解构和重塑的。他对于“理性”萌芽的探讨,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偶然性、妥协和反复拉扯。这种非线性的历史观,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进步”这个词汇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行文风格上,作者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反问,使得文字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和辩论色彩,读起来非常有激情,仿佛作者本人正站在你面前慷慨陈词。对于习惯了平铺直叙的读者来说,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用力过猛”,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直面挑战、不回避冲突的写作态度。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实在是太严谨了,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典范。作者似乎对原始文献的掌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论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教会权力更迭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批判立场,而是极其耐心地展示了权力结构内部的微妙制衡与演变逻辑。这种克制和客观,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令人信服。虽然我个人的学术背景可能无法完全消化其中某些高深的哲学概念,但光是看作者如何构建他的论证链条,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唯一的遗憾是,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地方的专业术语堆砌略显密集,需要经常停下来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华丽而复杂的织锦,图案层层叠叠,色彩对比极其鲜明。作者在描绘社会风貌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画面感。你几乎可以闻到中世纪晚期作坊里木屑和颜料混合的味道,感受到城市广场上宗教游行的狂热气氛。虽然核心主题是思想流变,但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融入到具体的人物群像之中,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我特别喜欢他对艺术赞助人阶层崛起的侧写,那种从虔诚信仰转向世俗享乐的过渡期心理,被捕捉得极其到位。不过,这本书的节奏把握上稍微有些跳跃,有时候一个章节还在细致描摹某个小城邦的日常生活,下一章就突然拉升到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思想冲突,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空间转换能力来适应这种叙事上的大开大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很擅长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穿插那些细微却又极具张力的个人命运。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描摹,那种介于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摇摆不定,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对话,不同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虽然有时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正是这种深度,让这本书拥有了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价值。比如,他对于某个关键历史事件的切入角度,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被简单概括的“进步”与“倒退”。语言的运用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古典韵味浓厚的长句,初读时需要集中精神去梳理逻辑,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重塑一个时代的灵魂。

评分

封面做的不错所以买了系列。

评分

非常清晰的结构,语言通俗畅想,翻译有点瑕疵,但整体而言可读性很好。

评分

一本很好的描写文艺复兴时期的读物。

评分

书内容很好 快递也很到位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好。。。。。。。。。。

评分

还可以哈,都是字

评分

普及好书

评分

12345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