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2版)》通过对教育起源、学校的出现、希腊城邦教育制度的变迁、罗马共和教育制度的蜕变和中世纪宗教教育的兴衰过程的梳理,探寻人类教育早期阶段的基本形态。而后追溯了现代教育特性的历史来源和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的变迁一编中,重点关注了20世纪以来各种反映现代教育特性的运动、各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以及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多元发展。
第一编 古代文明与教育
第一章 史前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史前社会的教育
第四节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
第二章 学校的肇端
第一节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
第二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
第三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
第三章 古希腊教育的兴衰
第一节 荷马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第四节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第一节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
第二节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
第五章 中世纪教育的兴衰
第一节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
第二节 宗教教育
第三节 世俗教育
第四节 中世纪大学
第二编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
第二节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
第七章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
第一节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
第二节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
第三节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
第四节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
第一节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萌芽
第三节 实在论教育学说
第九章 18世纪教育的演进
第一节 启蒙运动
第二节 “新教育”的构想
第三节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
第四节 中等教育的革新
第五节 大学教育的演变
第十章 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第二节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第三节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第四节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第六节 教育科学化运动
第七节 高等教育的革新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第二节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第三节 新传统教育思潮
第四节 儿童研究运动
第五节 综合中学运动
第六节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第七节 现代教育的逆流
第十二章 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
第二节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
第三节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
第四节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
第十三章 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
第一节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
第十四章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 终身教育思潮
第四节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
第五节 环境教育思潮
附录 外国教育史大事记
后记
《外国教育史(第2版)》:
一、模仿学习在史前教育中的作用
在史前社会的教育中,模仿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模仿不仅是史前社会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史前社会,由于尚未形成发达文化形式所具有的复杂性,构成教育目标的一般生活概念中的要素在性质上是简单的、在数量上是很少的,因此对个体的影响绝大部分是无意识进行的。同时,由于学校系统还没有建立,间接地用作生活指导的大量知识或学习科目还没有组织起来,史前人类使用的方法从头到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只是在史前生活的最高阶段,即进入到文明阶段时,教育的方法才出现。
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将史前教育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教育”,即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包括打猎、捕鱼、使用武器、制作皮毛、造房子等,而且还要学习按照明确规定的方式去做好每件事情,以避免触犯主宰这些事物的灵魂。二是“理论教育”,即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通过这些训练和形式尽力抚慰灵魂或培养善心。
在此基础上,孟禄进一步论述了模仿在史前人类这两种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在实际教育方面,除了在偶尔的情况下和在最高的阶段,史前人类从来没有达到有意识的教育过程。即使就特定的训练而言,至多仅仅指明要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过程,而没有试图作解释或阐明,绝大部分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儿童仅仅是通过观察和使用“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各种生活技能。重复的模仿成功地使失败越来越少,这就是史前社会儿童在技艺方面所获得的全部东西。以后随着等级制度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出现,这个模仿过程逐渐变得有意识了,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史前人类的生活还没有表现出理性化的教育过程。对此,孟禄特意举了一个关于史前人类制作陶器的例子加以说明。他指出,史前人类通过偶尔燃烧一只盛有液体、外面由柳条编织的篮子包裹着的黏土碗,发现这种黏土会变硬,可防止水的渗漏。于是,史前人类历代相传,先编柳条篮子,涂上黏土,然后烧掉木质的模型,由此制成陶器。以后,他们又一次通过偶然的事件,发现黏土可以直接塑造成形,于是一代一代地又用这种方法来代替原来的方法来制作陶器。孟禄指出,史前人类的这一特点在生活的所有领域都以不变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完全没有对教育过程的计划。史前人类的实际教育是受偶然事件的影响和决定的。
在理论教育方面,孟禄认为,史前人类也是以同样盲目的模仿来进行的。孟禄指出,“理论教育”是人类为了解释周围的世界和适应灵魂世界而产生的。但是,在史前社会的早期阶段,史前人类的理论教育还很少试图对一些专门的实际事物和崇拜灵魂的做法作出解释,只是决定要履行的行为和实施的方法——做什么和如何做。当具有祭司职能的特定阶层形成以后,青年人学习教义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这时的教学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它除了要指明模仿的行为或要接受的教义之外,还要试图显示和解释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这一时期的史前人类教育仍然具有纯粹模仿的性质。因为对青年人来说,虽然他们可以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只能毫无变通地接受,不能对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和部落的传统提出任何疑问。个人的义务就是通过模仿而绝对地服从。
在史前社会的教育中,模仿是史前人类适应生活和环境的一种必要手段。由于史前人类的生活受到环境和生活中的许多偶然因素影响,思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社会的一般知识主要掌握在部落首领或祭司手里,因此,史前人类只有通过模仿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只有服从社会上层的指令和教义才能更好地生存,这就决定了模仿在史前社会和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一种适应眼前生活和服从传统习俗的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一种缺乏创新的保守教育。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科技进步、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对各国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战后各国在重建教育体系时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国家的发展也反过来塑造着教育的方向。书中在分析这些互动关系时,运用了大量的史实和案例,使得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通过对不同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教育投入的变化,来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我被书中对亚洲其他国家教育历史的介绍所吸引,例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印度教育在殖民时期的变革,以及朝鲜古代的教育传统。这些不同的文明,在教育发展上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路径和特点。书中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本国文化,快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这种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是其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对于书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如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案例感到特别有价值。书中对亚洲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应对西方殖民主义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以及如何寻求教育自主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教育思想的万花筒中,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书中对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这些现代教育的核心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教育机会的扩大,但依然存在的阶级、性别、种族等差异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复杂性。我发现,教育公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争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书中在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时,还会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例如,对某些教育改革家为争取弱势群体教育权利而进行的努力的描绘。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与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也时常会因为一些新的认知而感到兴奋。书中对苏联教育模式的介绍,特别是其在集体主义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以及全民扫盲方面的成就,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可能性。虽然书中也提到了其意识形态的局限性,但其在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对不同政治体制下教育实践的比较分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我对于书中对苏联教育如何培养“新人”的论述特别感兴趣,这种高度组织化的教育体系,在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平衡的思考。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苏联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早期国家化教育,到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稳定,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不同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启迪性。我被书中对英国教育体系的演变深深吸引,从牛津、剑桥的早期学术传统,到伊顿公学的精英教育模式,再到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冲击与改造,英国教育似乎总是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找平衡。书中对公学制度的分析,特别是其如何塑造贵族精神和领导能力,让我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英国教育在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思想和方法,这种审慎而又开放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书中对英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英国教育如何处理贵族教育与平民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到教育的精英化与普及化之间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让我不禁感叹历史的长河中教育思想的璀璨。我尤其对书中对法国大革命前后教育变革的描述印象深刻。从启蒙运动时期对理性、自由的呼唤,到大革命时期对国民教育的强调,再到拿破仑时期对教育体系的重塑,法国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书中对法国大革命期间教育改革的激进尝试,例如取消私立学校、强调国家教育的统一性等,都让我看到了社会变革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对于书中分析法国教育如何体现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感到很有启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国家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书中对法国教育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动荡和思想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启蒙思想的影响,到革命时期的激进改革,再到拿破仑时期的集权化管理,每一次变动都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教育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的教育历史画卷,其广度与深度都令我惊叹。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美国教育发展的章节,从早期殖民地的宗教教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通教育的普及,再到之后对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讨论,每一步都充满了美国式的探索与创新。书中对霍勒斯·曼在公共教育推广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他关于“免费的、普及的、非宗教性的”公共学校的理念,为美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石。这种对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的追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让我看到了教育作为社会进步驱动力的强大力量。此外,书中对20世纪美国教育思潮的梳理,如进步主义教育、行为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等,都展现了美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对“教育公平”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进行了分析,让我认识到,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议题,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都会赋予它新的意义。书中关于如何平衡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才真正感觉到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重量,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在教育领域探索、碰撞、演进的厚重历史。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古罗马对实用性教育的重视;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育;从伊斯兰世界对知识的保存与传播,到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文明,都留下了教育思想的独特印记。我尤其对书中对中世纪教育如何从宗教束缚中逐渐走向理性萌芽的描述印象深刻,那段历史充满了挣扎与突破,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让我得以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例如,书中对古希腊城邦教育的精细描绘,雅典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教育目标与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了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与教育理念之间的深刻联系。那种对公民品格、国家认同的塑造,以及对个体潜能的挖掘,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而当翻阅到书中关于近代早期教育改革的部分,尤其是伊拉斯谟、卢梭等教育家的思想,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他们挑战了传统的权威,呼唤着以人为本、关注儿童天性的教育新时代。书中对这些思想家理论的阐释,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历史背景,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一步步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实践,其逻辑清晰,论述严谨,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教育之旅。书中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的解答。这些解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思想的宝库。我被书中对一些教育改革运动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例如19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20世纪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这些运动,都旨在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并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发现,每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书中在梳理这些教育改革运动时,还注意到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个教育史的发展趋势。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书中对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幼稚园”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智慧的教育空间是如何诞生的。他关于“恩物”的设计,以及对儿童自由发展、自我活动的强调,简直就是对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的预言。我能够想象,在那个时代,他的想法是多么的革命性!这让我深刻反思了我们当下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同样,书中对杜威“实践教育”的详细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从“经验学校”到“项目学习”,他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做中学”,这不仅是理论的创新,更是对教育功能的一种重新定义——教育是为了生活,也是通过生活来进行。我尤其对书中分析杜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感到很有意思,这让他的理论更加接地气,也更具借鉴意义。书中在分析各个教育家思想时,并非孤立呈现,而是将他们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中,分析其思想的渊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的关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整个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也让我对教育思想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考研的指定教材,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书已收到,包装很好,是正版,考研复习用的,发货速度很快,很满意
评分书印刷挺好的,是正版。
评分考研必备经典复习教材,值得购买
评分印刷清楚,内容丰富,物流快,好评!
评分书本内容很丰富,纸张材质很好,字体清晰
评分非常好,第二天就到啦,买书还是京东靠谱
评分这本书出行些小插曲,但让我体会到京东客服售后如此贴心,赞一个,真的很好。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很划算,双十一买的,物流很快,内容还没来得及看,正品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