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229-2013 动态电压恢复器技术规范

DL/T1229-2013 动态电压恢复器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DL/T1229-2013
  • 动态电压恢复器
  • DVR
  • 电力系统
  • 电力质量
  • 技术规范
  • 标准
  • 电力电子
  • 稳压
  • 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5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字数: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动态电压恢复器的术语和定义、型号命名、系统组成及原理、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户内使用的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动态电压恢复器。

前言/序言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提升:基于新型传感与执行技术的研究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生产环境中,如何通过引入和集成先进的传感、执行及数据处理技术,以显著提升自动化和过程控制系统的整体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和效率。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多个关键领域,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及技术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框架。 第一部分:过程控制系统可靠性理论基础与挑战分析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工业控制系统(ICS)可靠性的基本概念、评估指标及其在不同行业(如石化、电力、冶金、高端制造)中的具体要求。 1.1 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架构演进与可靠性瓶颈 详细分析了从集中式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到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现代化网络化控制架构的演变过程。重点剖析了当前系统面临的主要可靠性挑战: 外部干扰与环境适应性: 探讨了电磁兼容性(EMC/EMI)对精密传感元件和通信网络的干扰机制,以及系统在极端温度、湿度、振动等复杂工况下的鲁棒性设计需求。 网络延迟与抖动: 分析了基于时间敏感网络(TSN)的实时数据传输协议对控制回路精确性的影响,特别是在闭环控制系统中,网络不稳定导致的控制性能下降和潜在危险。 老化与失效模式预测: 引入了基于寿命周期管理(LCM)的评估方法,研究了关键电子元件(如处理器、存储器、固态继电器)的概率失效模型(如威布尔分布在工业设备上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和热管理优化来延长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1.2 可靠性量化与风险评估方法 深入介绍了几种在过程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可靠性量化技术: 故障树分析(FTA)与事件树分析(ETA): 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逻辑分析工具,系统地识别导致系统级故障的潜在组合路径,并量化其发生概率。 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在I/O模块中的应用: 侧重于输入/输出(I/O)环节的失效分析,因为这是物理世界与控制逻辑交互最频繁的薄弱环节。详细讨论了信号漂移、接地回路干扰、以及数字量输入误触发的风险等级划分。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与性能指标: 结合IEC 61508/61511标准,详细解读了如何根据工艺危险性确定所需的SIL等级,并提供了用于验证系统达到预定安全指标的测试与度量方法。 第二部分:高精度、高鲁棒性传感技术的新发展 本部分将研究重点放在对过程变量进行精确、稳定、快速采集的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2.1 先进过程变量测量技术 新型温度与压力传感技术: 探讨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的分布式温度和应变监测技术,该技术在高温、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优势。同时,研究了微机电系统(MEMS)压力传感器在高频动态压力捕获中的精度提升策略。 在线光谱分析在过程监控中的集成: 详细介绍了拉曼光谱和近红外(NIR)光谱技术在不中断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对流体成分、浓度进行实时在线分析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将这些分析结果作为先进控制(APC)的输入参数。 多参数融合与智能感知: 讨论了如何通过集成多个不同原理的传感器(如振动、温度、电流)采集的数据,利用卡尔曼滤波或粒子滤波等算法进行状态估计与数据冗余校验,以提高对设备早期故障的敏感度。 2.2 传感器接口与信号调理的高可靠性设计 抗噪隔离与电磁防护: 深入分析了信号完整性问题,重点介绍了基于隔离放大器、共模抑制技术在处理毫伏级信号时的应用。探讨了接地设计(单点接地、星型接地)对降低噪声耦合的关键作用。 高速A/D转换器的选择与校准: 阐述了在高动态范围和高速采样率要求下,Σ-Δ调制与流水线型A/D转换器的适用性比较。强调了在线校准和漂移补偿技术对维持长期测量精度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高效能执行器与关键部件的可靠性保障 本部分关注控制信号如何转化为精确的物理动作,特别是对阀门、电机驱动器等关键执行机构的可靠性提升。 3.1 智能执行器的自诊断与预测性维护 控制阀的动态特性分析与优化: 研究了控制阀的响应迟滞、死区和摩擦力对控制精度的影响。介绍了基于位置反馈和扭矩反馈的智能阀门,其内置的诊断算法如何实时报告阀杆磨损或垫片老化情况。 变频驱动器(VFD)的可靠性管理: 探讨了VFD中功率模块(IGBTs)的热管理、过电压保护机制。分析了通过监测直流母线电压纹波、开关噪声等参数,实现对VFD早期故障的预测。 3.2 冗余执行机构的切换策略与平滑过渡 软硬件协同的冗余机制: 详细阐述了双重或三重模块冗余(1oo2、2oo3)的硬件架构,并重点讨论了在执行器层面实现无扰切换(Bumpless Transfer)所需的软件算法设计,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过程变量的偏差最小化。 第四部分:基于数据驱动的系统健康管理(SHM) 本部分展望了如何利用过程数据,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控制系统和被控设备的健康状态的持续监控与主动管理。 4.1 基于机器学习的过程设备状态监测 特征提取与异常检测: 介绍了如何从大量传感器时序数据中,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成分分析(ICA)等方法提取代表设备健康状态的低维特征。 模型训练与残差分析: 探讨了如何使用正常工况数据训练参考模型,并通过实时数据与模型预测输出的残差分析,来识别早期、微小的系统性能退化迹象。 4.2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在可靠性验证中的应用 高保真建模的挑战: 讨论了如何构建精确反映物理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和老化效应的数字化模型。 虚拟调试与“What-If”场景模拟: 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孪生体进行高风险故障场景(如传感器完全失效、执行器卡死)的虚拟测试,提前验证现有控制逻辑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而不对实际生产造成任何风险。 结论: 本书强调,提升过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已不再是单纯依赖于硬件的冗余堆叠,而是需要依赖于先进传感技术提供的高质量信息输入,结合精密的软件诊断算法,实现从被动故障恢复向主动、预测性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变。通过对这些前沿技术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工业界能够有效降低停机时间、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工业生产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技术规范的出版无疑为电力系统中的电压波动问题带来了急需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描述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的核心算法与控制策略部分所展现出的严谨性。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传统的基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平衡的补偿策略,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应对现代电力网络中日益复杂的电压暂降和暂升事件。例如,对于非对称三相故障的补偿,规范给出的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的电压矢量解耦控制,理论推导严密,并且配有清晰的数学模型,这对于我们设计高精度、快速响应的控制器至关重要。它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直接深入到参数整定和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这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部署DVR时,能够有据可依,避免了以往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暂态过程的仿真验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确保了理论模型能够真正转化为可靠的现场应用。这种从理论基石到工程实现的完整闭环构建,极大地提升了该领域的技术标准。

评分

坦率地说,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时,对其技术术语和概念的精确性感到非常震撼。电力工程领域,很多概念的模糊性会导致设计偏差。但这份规范在关键术语的定义上做到了令人称道的精准。例如,对于“可恢复电压范围”、“非补偿带工作模式”以及“吸收器容量选择”等核心概念,书中都提供了教科书式的定义和详细的数学界定,消除了以往在不同文献间引用时可能产生的歧义。此外,书中在描述实际应用案例时,选取的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了高压输电、大型制造企业以及数据中心等不同负载环境下的应用场景,这些案例不仅是理论的印证,更是对不同工况下设备选型和参数配置的最佳实践指南。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评分

这部规范对于电能质量管理的长远视角的关注,是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它不仅仅关注如何“救火式”地消除电压暂降,更着眼于通过DVR的部署,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效益。规范中有一部分篇幅专门讨论了DVR在电能质量改善中的投资回报分析模型,虽然这部分内容偏向于经济学分析,但它为用户在进行设备采购决策时提供了坚实的量化依据,让技术决策与商业价值紧密挂钩。它强调了DVR在减少因电压波动导致的生产线停机损失、保护精密电子设备等方面的长期价值。这种将技术规范上升到战略规划层面的做法,使得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指导电力系统运维部门进行前瞻性基础设施升级的战略文件。

评分

我更偏向于从系统集成与兼容性的角度来评价这部规范的深度。现代电力系统中,DVR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设备,它必须与上级的故障录波器、保护系统以及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进行高效的信息交互。该规范在这方面的着墨非常到位,它不仅涉及到了DVR自身的内部结构,更关注其在电网调度和通信接口方面的要求。书中对遵循IEC 61850等现代通信协议的建议和规范,展现了编写者对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深刻洞察。规范明确了DVR在故障发生后的数据上传格式、上报优先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回路接收来自上级系统的特殊指令,这些细节的梳理,极大地降低了在大型电站或工业园区进行多设备协同作业时的集成难度。可以说,它把DVR从一个单一的补偿单元,提升到了一个与整个电力信息网络紧密耦合的智能节点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力设备研发的工程师,我发现这份规范的试验方法与测试标准部分简直就是一份“救命稻草”。在过去,不同厂家对DVR性能的评判标准五花八门,导致市场混乱,用户难以比较产品的优劣。DL/T1229-2013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对DVR的动态响应时间、电压补偿精度、谐波注入限值等关键性能指标给出了量化的、可重复测试的标准。尤其是在电网故障类型的覆盖范围上,规范考虑得非常全面,从简单的对称三相故障到复杂的单相接地故障,甚至是电压波形畸变下的补偿能力,都做了详细的测试流程设计。这套标准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行业内的良性竞争,迫使所有参与者必须在核心性能上进行提升。我个人认为,仅凭这一章节,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远超其本身的篇幅,因为它为整个行业的质量划定了一条清晰的基准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