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15 [China Real Estate Statistics Yearbook]

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15 [China Real Estate Statistics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房地产
  • 统计年鉴
  • 中国
  • 经济
  • 行业数据
  • 市场分析
  • 数据分析
  • 宏观经济
  • 固定资产投资
  • 住房
  • 建筑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76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145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a Real Estate Statistics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字数:9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15》收录了2014年全国各地区及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经济统计数据。全书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一部分全国及地区篇,收录了2014年全国及各地区房地产行业各项指标综合统计数据,以便读者按地区分类来了解中国及各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及状况。第二部分大中城市篇,收录2014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综合统计数据,对2014年各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进行了深度整理,方便了查阅及各城市的对比。第三部分省与城市篇,囊括了2014年各省及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数据,在数据上实现了年度同比,有利于观察全国各省及城市的房地产发展变化。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2015年房地产行业及上下游企业的研究状况,我们在第四部分附录收录:《2015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2015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报告》、《2015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报告》、《2015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2015中国房地产服务品牌价值研究报告》、《2015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同时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项目的新情况还收录了《2015中国重要城市部分典型地产指数系统样本楼盘》等内容。
  中国指数研究院是目前中国房地产专业研究机构,它整合了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等众多资源,由国内外几十位专家和数家学术机构共建,全方位服务于中国商业经济。中国指数研究院运营的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被誉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和引导投资置业的“风向标”;中国指数研究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连续发布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已成为评判房地产企业经营实力及行业地位的重要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全国及地区篇
第一章 房地产开发综合(2014)
1-1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
1-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
1-4 各地区按隶属关系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
1-5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数
1-6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数
1-7 各地区按隶属关系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投资与资金情况(2014)
2-1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规模与完成情况
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计划总投资
2-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计划总投资
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5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6 各地区按隶属关系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7 各地区按构成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8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9 各地区按控股情况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10 各地区按投资规模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
2-11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完成投资
2-12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完成投资
2-1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完成投资
2-14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44平方米以上住宅完成投资
2-15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别墅、高档公寓完成投资
2-1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办公楼完成投资
2-17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办公楼完成投资
2-1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
2-19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
2-20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新增固定资产
2-21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到位资金情况
2-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小计
2-2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小计
2-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
2-25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
2-2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
2-27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
2-28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
2-29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定金及预收款
2-30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个人按揭贷款
2-31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应付款合计
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开竣工面积(2014)
3-1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
3-2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
3-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施工面积
3-4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
3-5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
3-6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新开工面积
3-7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竣工面积
3-8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竣工面积
3-9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面积
3-10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竣工面积
3-11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别墅、高档公寓竣工面积
3-12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可销售面积
3-1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可销售面积
3-14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套数
3-15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套数
3-16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下住宅竣工套数
3-17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别墅、高档公寓竣工套数
3-18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竣工价值
3-19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竣工价值
3-20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价值
3-21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房屋面积和造价
3-22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住宅面积和造价
第四章 房地产市场(2014)
4-1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出租面积
4-2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出租面积
4-3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出租面积
4-4 各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下住房开发规模及竣工情况
4-5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
4-6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
4-7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
4-8 各地区按资质等级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
4-9 各地区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
……
第二部分 35个大中城市篇
第三部分 省与城市篇
第四部分 附录

前言/序言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0) 编纂机构: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出版年份: 2021年 ISBN: 978-7-5680-5123-4 --- 导言:新常态下的城市演进逻辑 本报告聚焦于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形成、发展特征与空间重构。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启动以及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报告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内,人口流动、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新型城镇化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复杂影响,并尝试揭示支撑中国城市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 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总量扩张的统计分析,本报告的重点在于结构优化和功能分异。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城市的人口增量或土地开发速度,而是城市在创新能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第一部分:人口空间重塑与都市圈效应 1.1 人口虹吸与外溢的精细化分析 本部分运用2017年、2019年两次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结合省级和地级市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微观变化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核心城市群内部的人口集中度持续增强,但这种集中不再是无序扩张,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圈层化”特征。 核心城市的人口密度饱和与功能溢出: 报告详细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市群中,10个超大城市及30个特大城市在教育、医疗、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居住成本攀升和部分中低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向周边卫星城和紧密层城市的外溢机制。 中西部省会城市的“抢人”效应: 对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案例研究,量化了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人才引进补贴政策对区域内人口回流与净流入的贡献度。特别关注了二线城市在吸引高学历人才方面的竞争态势。 1.2 都市圈一体化的制度与交通驱动力 本章侧重于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公路)在空间一体化中的先导作用。 轨道交通的“通勤圈”界定: 通过分析主要城市群内城际铁路和地铁网络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报告构建了基于“1小时通勤圈”和“1.5小时生活圈”的都市圈空间模型。研究表明,交通一体化不仅拉伸了城市边界,更促进了通勤流、消费流和信息流的复合化。 跨行政区划的治理难题: 探讨了在都市圈建设中,如何协调不同行政层级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标准和公共服务标准上存在的壁垒。报告提出了若干基于“功能导向”而非“行政边界”的区域协同治理框架建议。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集聚新范式 2.1 创新要素的地理集聚:从园区到创新网络 2016-2020年间,中国经济正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本部分量化了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专利授权量与城市空间区位、要素禀赋之间的关系。 “硬科技”与“软环境”的协同: 报告区分了以深圳、北京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高地”(侧重基础研发与原始创新)和以合肥、成都为代表的“应用转化中心”(侧重国家级科研院所落地与产业化)。分析了高密度研发人才的集聚如何催生“知识溢出”效应。 产业链的“微笑曲线”重塑: 聚焦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了这些高附加值环节向特定城市集群集中的趋势,以及传统制造业在空间上的梯度转移路径,强调了专业化集群(Specialized Clusters)对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影响。 2.2 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分工与替代效应 本研究细致考察了金融、信息技术服务、专业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布局。 金融中心的“多中心化”趋势: 研究发现,在核心城市内部,金融功能正从传统的中央商务区(CBD)向特定的金融科技园区或临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进行功能分化,出现了“主中心-次中心”的结构。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辐射半径: 评估了上海、广州等地的法律、会计、设计等专业服务机构对周边二三线城市的业务覆盖和辐射能力,揭示了服务业的区域化布局正在取代部分制造业的扩散路径。 第三部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韧性建设 3.1 住房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与长效机制构建 本部分摒弃了以往对房价总指数的简单描述,转而关注不同能级城市住房市场的内在差异。 人口流入型城市的需求压力: 重点分析了2017年后部分核心城市,在严格的限购政策下,租赁市场供给侧的结构性短缺及其对人才稳定性的影响。 去库存与棚改的长期影响: 评估了2016-2018年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对三四线城市供需关系、居民资产结构以及区域债务水平的复杂中长期效应。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与绿色转型 报告将城市规划视角扩展到环境安全和可持续性。 城市“海绵化”与防洪能力评估: 结合2016年、2020年部分区域的极端天气事件,评估了近年来在城市低洼地带、黑臭水体治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回报率与实际效果。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绩效: 通过分析教育用地比例、人均医疗设施面积等指标,对比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普通地级市在公共服务空间配置上的差距,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对空间公平性的要求。 结论与展望 2016-2020年是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从“速度”向“质量”转型的关键五年。城市群和都市圈已成为承载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本报告清晰地揭示了在人口、产业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空间正在经历的精细化、网络化和高强度协同化的重塑过程。未来的城市规划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平衡、跨界治理的有效性以及对非核心区域的差异化赋能,以应对新发展阶段带来的复杂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需要为一档面向投资者的线下讲座准备一份前瞻性的市场研判材料,对未来五年的市场走势进行预估。在这方面,这本书的年度数据基础提供了绝佳的参考起点。虽然年鉴本身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但其详尽的历史数据(特别是季度或月度数据的年化汇总)为建立精准的计量经济模型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基石。我特别看重其中关于开发商到位资金和销售回款周期的统计模块,因为这是衡量行业健康状况的先行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资金结构变化,可以洞察出银行信贷、债券融资以及预售收入在整体资金链条中的权重变化,这直接反映了金融监管环境对行业的影响烈度。借助这份年鉴提供的扎实基数,我可以更有信心地对未来的去库存压力、新开工意愿以及市场投资回报率进行更为保守和审慎的预测,避免了仅仅基于当前市场情绪做出的浮夸判断。

评分

这份年鉴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枯燥的数字罗列,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逻辑的“年度史书”。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它在呈现数据逻辑上的巧妙安排。它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数据,而是遵循着从“宏观经济背景”到“土地供应环节”,再到“开发投资规模”,最后落脚到“居民购房和租赁行为”的完整产业链条逻辑进行组织。这种结构上的递进关系,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希望理解行业全貌的读者,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分析完投资增速后,紧接着就能看到融资环境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不需要自己再费力去寻找关联性的佐证材料。这种编排的智慧,体现了编纂团队对房地产行业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确保了使用者在查阅任何一个数据点时,都能将其置于一个合理且相互印证的体系之中。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一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报告,对宏观经济数据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年鉴。初次接触,我最关注的自然是其数据源的可靠性和更新的时效性。对于统计年鉴而言,数据的权威性是其生命线。我花了一些时间快速浏览了目录结构,发现它对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的界定非常清晰和详尽,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其中数字的信任度。例如,在涉及土地出让金和新开工面积的模块中,它似乎采用了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进行口径界定,避免了不同地区间因统计口径不一而产生的混淆。这种对基础工作的高度重视,让这份年鉴远超那些仅凭网络抓取信息拼凑而成的所谓“行业报告”。我尤其欣赏其在历史数据的连续性处理上所下的功夫,这对于进行趋势分析和基线对比至关重要,能帮助我更准确地锚定过去十年间的增长波动,而不是仅仅看到孤立的年度快照。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人员,我对城市群内部的住房结构变动尤其敏感。翻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对不同层级城市(一线、二线、三四线)在住房供应结构、去化周期以及人均居住面积上的细致拆分所吸引。它不是简单地提供全国平均数,而是深入到了地市乃至区县的层级进行统计,这种“微观透视”的能力,是宏观视角下难以获取的宝贵财富。举例来说,它对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披露,这对于分析政策对市场供需的实际影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我特别留意了不同年份间,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的累积速度,书中通过多维度交叉对比,清晰地揭示了过去几年部分城市“面粉贵过面包”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路径,让读者能够迅速定位到当前房地产市场中最脆弱或最具潜力的数据节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简洁的白色和金色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而权威的气息。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摸上去有恰到好处的厚度和质感,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期查阅和参考的年鉴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从排版上看,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留白设计,使得大量数据的呈现显得井井有条,即便是面对密集的图表和统计数字,读者的视觉疲劳感也大大降低。特别是那些关键指标的图示化处理,用彩色的柱状图和折线图进行对比分析,使得抽象的数据变得生动直观,即便是对统计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行业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转折点。可以预见,这本实体书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会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行业发展历程的一个实体见证。我期待着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行业洞察,相信其物理形态上的精心打磨,也暗示了其内容编纂上的严谨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