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DL/T 5113.7—2015)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DL/T 5113.7—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水电水利工程
  • 土石坝
  • 质量评定
  • 工程标准
  • 碾压土石坝
  • DL/T 5113
  • 7-2015
  • 建设工程
  • 规范标准
  • 水利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39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
字数: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规范碾压式土石坝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检查、评定和验收,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DL/T 5113.7—2015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规定了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质量评定的基本要求,是评定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的统一尺度,包括工程中所用中间产品的质量标准、各工序的质量标准、单元工程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定。
  《DL/T 5113.7—2015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适用于大、中型水电水利碾压式土石坝工程中单元工程的质量等级评定,不适用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

作者简介

  《DL/T 5113.7—2015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向建、何福江、姜暑芳、刘英、曹永芳、贺波、李文、赵海洋、吴旭、代昌福、张彬、黄艳梅、林晓旭。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建筑工程质量评定与标准规范系列丛书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工程 本套丛书旨在为我国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系统、权威、实用的工程质量评定与标准规范参考资料。丛书紧密围绕国家现行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深入解析各专业领域单元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评定流程与技术指标,是确保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必备工具书。 本丛书系列共包含多卷,涵盖了从基础工程到主体结构,再到特定专业工程的质量评定细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系列丛书中,不包含《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DL/T 5113.7—2015)》所涉及的碾压式土石坝的具体内容。 本套丛书的其他分册将聚焦于工程建设中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实践应用。 --- 丛书核心内容概览 (不含碾压式土石坝部分) 本套丛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现行工程建设质量验收标准及评定规程,旨在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质量控制框架。 第一分册: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评定细则 聚焦内容: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砌体结构工程的质量评定。 该分册详尽阐述了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及一般工业厂房主体结构验收的关键环节。重点解析了混凝土的强度检测、配筋情况的复核、模板安装的精度控制以及钢结构焊接质量的无损检测标准。对于钢筋工程,详细规定了不同强度等级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复核方法,以及钢筋搭接、锚固长度的现场抽检标准。在混凝土浇筑环节,系统地介绍了振捣密实度、试块留置与养护的规范要求,以及对蜂窝、麻面、漏筋等外观缺陷的容许偏差值。针对抗震设防区的结构构件,引入了抗震构造措施的验收要点,确保结构在极端荷载下的可靠性。 第二分册: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聚焦内容: 桩基础、筏板基础、扩大基础及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质量控制。 地基与基础是工程的“根基”。本分册详细规定了各类基础的施工质量评定标准。对于深基坑工程,重点阐述了监测数据的分析解读,包括土体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控制限值。在桩基础方面,详细区分了预应力管桩、灌注桩、摩擦桩、端承桩的承载力试验方法(如静载试验、低应变检测),并给出了判定桩身完整性与有效承载力的量化指标。对于天然地基处理,如换填、强夯、高压喷射灌浆等,规定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评定流程和试验密度。 第三分册: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工程质量评定 聚焦内容: 建筑内部给水、排水、中水回用系统及全专业消防设施的安装与调试。 本分册侧重于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在给水系统方面,强调了管道接口的密封性测试(如水压试验)、管材材质的合格证明查验,以及防腐层的施工质量。排水系统则重点关注坡度的准确性、伸缩缝的设置、以及雨污分流系统的联通性。消防系统是重中之重,本卷详细规范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的联动试验标准、动作响应时间及组件的抗压/耐火性能要求。 第四分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质量评定规范 聚焦内容: 低压配电系统、防雷接地、建筑设备自动化(BAS)及通信网络的验收。 电气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运行安全。本分册详细界定了配电线路的绝缘电阻测试标准、不同等级的防雷措施的实施精度(如等电位连接的电阻值)。对变配电设备的空载、带载试验参数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智能化方面,重点阐述了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检测、光纤熔接衰耗的评定标准,以及BAS系统传感器校准的准确性要求,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控制的精确性。 第五分册:暖通空调(HVAC)系统质量评定与调试 聚焦内容: 通风系统、空调水系统、末端设备及空气质量参数的现场评定。 暖通空调工程的质量评定核心在于系统调试(Commissioning)。本分册系统地介绍了风系统和水系统的平衡度测试方法。风系统要求测量风速、风量,并与设计值进行比对;水系统则要求测量水泵的扬程、流量、系统阻力,并进行水质检测。对于洁净度要求高的场所(如手术室、电子厂房),详细列出了换气次数、正负压差、颗粒物浓度等关键空气质量指标的验收阈值。 第六分册:道路与桥梁工程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公路部分) 聚焦内容: 路基压实度、路面结构层厚度、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及桥梁上部结构施工质量。 该分册服务于公路建设领域。路基部分严格控制填筑工艺、压实遍数及压实度的现场抽检方法,确保地基的均匀性和承载力。路面工程中,详细规定了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指标、车辙试验结果,以及铺装层的温度控制标准和厚度偏差要求。桥梁上部结构重点关注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精度、现浇梁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预应力钢筋的张拉记录核对,以及支座安装的精确性。 --- 丛书应用价值 本套丛书的编写团队由资深注册工程师和国家标准起草人组成,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它不仅是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更是施工企业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和自检的指导手册。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和流程的标准化,读者可以有效预防质量通病,降低返工风险,最终保障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耐久与高效。 本丛书旨在构建一个覆盖水利水电(除碾压土石坝外)、房屋建筑、交通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质量评定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极其逻辑化,仿佛是一部严密的法典。它将碾压式土石坝的质量控制分解成了无数个可量化的、可检验的单元,从料场的筛选、运输过程的控制,到每一层的摊铺和碾压密实度,层层递进,绝不含糊。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质量事故案例的分析,想看看如果某个指标没有达标,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以及标准的制定者是如何吸取历史教训的。遗憾的是,作为一部标准文件,它更多的是在“规定正确做法”,而不是“剖析错误路径”。这使得它在作为学习教材时略显枯燥,缺乏故事性和启发性。它要求的是执行者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启发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于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新人来说,可能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来支撑对这些条款的理解,否则很容易陷入对数字和符号的迷茫中。它更像是给经验丰富、只需核对流程的工程师准备的工具箱,而不是给初学者指引方向的地图。

评分

拿到这本《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7部分:碾压式土石坝工程(DL/T 5113.7—2015)》,说实话,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厚重而严谨,带着一种典型的行业标准特有的气息。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土石坝施工工艺的直观介绍或者案例分析的,毕竟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总感觉隔着一层。然而,这本书几乎完全聚焦于“评定标准”这一核心任务。它没有太多篇幅去铺陈那些引人入胜的工程奇迹,也没有详细描述现场工人如何克服恶劣天气进行碾压作业。相反,它的语言充满了“应符合”、“不得低于”、“允许偏差范围为”这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技术术语。翻开目录,我看到的是一系列关于填筑层厚度、压实度测试频率、观测量记录要求的细致规定。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做”,而在于“告诉你怎样才算做好,以及如何证明你做好了”。对于一个在施工现场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就像是拿着一把精密的尺子去丈量工作成果,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牵动着工程的成败和最终的验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这些标准如何灵活调整的讨论,但标准本身似乎更倾向于提供一个普适性的、铁板钉钉的框架。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对不同材料类型的土石料在碾压过程中的反应,似乎没有进行非常细致的分类讨论。例如,对于黏土含量差异较大的填料,其最佳含水量范围和碾压遍数的要求,似乎被浓缩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我本意是想了解,针对那些特别细或特别粗的填筑材料,标准中是否有特殊的豁免条款或者强调条款。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放在了“如何评判结果”上,而非“如何针对特定材料优化过程”。这让我想起实际施工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参数进行微调。标准提供了评判的标尺,但对于如何使用这把标尺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场地质条件,指导性相对薄弱。对于一线项目经理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既符合标准又能适应现场的实用指南,而这本书更偏向于宏观的、终末的质量判定。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份严谨、权威的质量评定依据,是水电水利项目验收阶段不可或缺的“圣经”。它清晰地界定了“合格”与“不合格”的边界,确保了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但从一个追求学习和理解其背后原理的读者的角度来看,它缺乏工程实践的温度和对未来技术的展望。它像一个冰冷的、精确的量尺,严格地衡量着已完成的工作,却很少谈及如何通过更巧妙的施工方法来超越这个标准。对于需要进行质量仲裁或合同谈判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利器;但对于希望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探索更优施工路径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只是一个坚固的基准线,需要读者自行在实践中去填补那些标准留白的、充满“人情味”和“经验值”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高度专业化的“质量宪法”,它明确了工程的底线和红线。我注意到其中对试验检测方法的描述非常详尽,比如击实试验的步骤、密度测试的取样位置和频率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规定。这体现了现代工程对可追溯性和科学性的重视,任何一个质量评定都必须有数据作为支撑。然而,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野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完全按照标准规定的频率和位置进行无死角的检测,现实中操作难度极大,成本也十分高昂。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运用新技术,比如实时监测技术(如雷达或传感器)来辅助甚至优化传统取样检测的讨论。标准中对传统取样方法的依赖性很强,虽然保证了基础的严谨性,但在快速迭代的工程技术背景下,显得有些保守。它是一本确保“不犯错”的书,但或许不是一本鼓舞“追求卓越”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