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30-2015):房地产业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30-2015):房地产业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房地产业
  • 行业标准
  • 术语
  • JGJ/T 30-2015
  • 房地产
  • 建筑
  • 规范
  • 标准
  • 专业词汇
  • 中国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6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5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统一和规范房地产业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利于房地产业管理、国内外交流,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房地产业及其相关领域。房地产业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目录

1 总则
2 通用术语
3 建设用地
3.1 常用术语
3.2 土地分类
3.3 土地价格
3.4 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
4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
5 房地产开发
5.1 项目前期报批
5.2 项目规划设计
5.3 项目工程建设
5.4 市政与公建设施配套
5.5 项目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
6 房地产权属
6.1 权利类型
6.2 权利主体
6.3 房地产测绘
6.4 房地产登记
7 房地产交易
7.1 常用术语
7.2 房地产转让
7.3 房地产抵押
7.4 房屋租赁
7.5 房产中介
8 物业管理
8.1 常用术语
8.2 共用设施设备运行服务
8.3 公共秩序维护服务
9 房屋修缮
索引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30-2015):房地产业基本术语标准》:
  9.0.1 危险房屋 dangerous building
  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9.0.2房屋耐久年限building serve life
  房屋结构在正常使用、维修的情况下,不影响结构预定功能的使用年限。
  9.0.3 房屋安全鉴定 building safety appraisal
  对房屋安全和使用状况进行查勘、检测、验算、鉴别和等级评定的一系列活动。
  9.0.4 房屋抗震鉴定 building seismic appraisal
  通过检查现有房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活动。
  9.0.5 房屋完损等级 damage level of houses
  根据房屋的结构、装修和设备三个组成部分对建筑物完好或损坏程度划分的等级。
  9.0.6 房屋完好率 rate of undamaged housing
  完好房的建筑面积与基本完好房的建筑面积,占总的房屋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9.0.7小修(养护)工程piecemeal repair( maintenance) project
  为了保证房屋的正常使用,进行日常养护和及时修复小损小坏的修缮工程。
  9.0.8 中修工程 partial repair project
  需牵动或拆换少量主体构件,保持原房屋的规模和结构的修缮工程。
  9.0.9 大修工程 major repair project
  需牵动或拆换部分主体构件和房屋设备,但不需全部拆除,仍保持原有规模和结构的修缮工程。
  9.0.10 翻修工程 remodeling project
  将原有房屋某一部位拆除,另行设计、重新建造或利用少量主体构件改造进行小规模改建的修缮工程。
  9.0.11 修缮标准 repair standard
  对房屋修缮的内容提出的具体技术要求。
  9.0.12 修缮周期 repair period
  按照相应规范规定,房屋及其主要设备上一次修缮到本次修缮之间间隔的时间。
  9.0.13 修缮定额 repair quota
  房屋修缮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和时间消耗量的规定额度。
  9.0.14 结构加固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对可靠性不足的承重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进行增强或调整其内力,使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并力求保持其适用性的活动。
  9.0.15 建筑外立面整治 facade renovation
  由于建筑外立面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各类附属设施杂乱而进行的外立面修补、附属设施规整的整治工程。
  9.0.16屋面平改坡flat roof to pitched roof
  在建筑结构许可的条件下,将平屋面改建成坡屋顶的房屋修缮工程。
  9.0.17 节能改造 retrofit for energy efficiency
  在保证建筑的室内环境和室内人员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对围护结构、用能设备和系统采取技术措施,以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活动。
  ……

前言/序言


城市化进程中的房地产业:理论前沿与实践创新 本书汇集了建筑、规划、经济、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当代房地产业发展的深入洞察与前沿研究。全书旨在超越基础的术语界定,深入剖析驱动中国乃至全球房地产业结构性变革的核心力量,探讨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行业如何实现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型。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背景与政策导向重塑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宏观经济环境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机制。我们首先回顾了过去二十年间,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演进路径及其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效应。随后,重点转向当前中国政府在住房供应、土地金融和城市更新方面的政策转向。 1.1 经济周期与房地产关联性研究: 深入探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复杂互动关系。分析了在去杠杆和金融审慎监管加强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不同类型开发商(央企、国企、民企)的差异化影响。 1.2 “房住不炒”理念下的制度创新: 详细梳理了中央提出的“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逻辑与实施难点。研究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公租房的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以及集体土地入市在解决大城市住房供给中的潜力与挑战。本章着重于分析这些制度设计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市场预期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1.3 城市群战略与区域分化: 考察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对房地产市场空间格局的重塑作用。重点比较了核心城市、都市圈节点城市与收缩型城市在人口导入、产业集聚和住房需求结构上的显著差异,并对区域间房地产投资价值进行了量化评估。 第二部分:开发模式的精细化与科技赋能 随着土地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传统的“高周转”开发模式面临瓶颈。本部分聚焦于开发运营环节的专业化升级与技术创新应用。 2.1 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的精益化: 探讨了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大型房企如何构建柔性供应链体系,实现采购的集约化管理。分析了预制装配式建筑(PC)在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和降低现场能耗方面的应用实践及其成本效益模型。 2.2 数字化转型与BIM/CIM的深度集成: 详细阐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从设计阶段向施工管理、资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渗透。特别是针对超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研究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在宏观规划决策支持、地下空间统筹管理中的前沿应用案例,强调数据驱动决策在项目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2.3 产品策略的多元化与圈层细分: 面对购房者代际更迭带来的需求变化,分析了居住产品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的趋势。重点研究了针对银发族、年轻家庭、高净值人群的定制化空间设计、社区配套服务体系(如“嵌入式”托育服务、健康管理中心)的开发策略。 第三部分:存量时代的资产管理与价值提升 住房进入存量时代,存量资产的运营、更新与盘活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本部分侧重于不动产的运营管理、价值评估与金融工具创新。 3.1 商业地产的体验经济重构: 剖析了传统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在电商冲击下面临的挑战。研究了“零售+文化”、“办公+社交”的复合功能植入策略,探讨了体验消费、数字化营销在提升物业吸引力中的关键作用,并分析了城市更新中“退二进三”策略对商业空间活力的激活效果。 3.2 产业地产与专业化园区运营: 探讨了产业地产如何从简单的空间提供商向产业生态培育者转型。分析了高新技术园区、生物医药基地等专业化园区在招商引资、技术转移、政策对接等方面的增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了产业基金与股权投资在绑定优质入驻企业方面的金融协同效应。 3.3 不动产证券化与REITs实践: 全面梳理了中国公募REITs试点项目的底层资产选择标准、结构设计与风险隔离机制。重点对比了基础设施REITs与商业不动产REITs在现金流稳定性和回报预期上的差异,为开发商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分析。 第四部分:可持续发展与ESG治理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已成为衡量房地产企业长期价值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维度。本部分探讨了行业在绿色建筑、社区韧性与企业责任方面的实践与规范。 4.1 绿色建筑与低碳运营: 深入分析了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与经济可行性。研究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可再生能源应用、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实现运营能耗的显著降低。 4.2 城市韧性与社区规划: 关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社区规划如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雨洪管理中的技术应用,以及社区应急物资储备、能源自给系统在保障居民安全中的作用。 4.3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协同: 研究了大型房企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推动产业链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方面的具体举措。分析了企业如何构建透明、高效的合规体系,平衡股东、租户、社区等多方利益,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本书内容高度聚焦于战略决策、运营优化、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适合房地产业中高层管理者、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及从事房地产金融、资产管理和建筑科技的科研人员深入研读。它提供的是一套理解和应对未来市场复杂性的分析框架,而非对行业基础概念的梳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种“标准语境”的建立基础。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统一的术语标准显得尤为关键,它确保了合同、报告、监管文件乃至学术研究之间能够使用同一套沟通“语言”。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出现的、与新技术(比如智慧社区、绿色建筑概念相关联)的术语也进行了及时更新和纳入,这表明该标准的制定并非僵化的文本,而是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对于所有需要在公开场合引用官方定义的专业人士而言,手边常备一本这样的权威参考,是规避风险、确保信息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架构组织得极为精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字母顺序堆砌术语,而是进行了一次高度结构化的分类梳理。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概念到衍生定义,每组术语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使得读者在学习和理解时,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我个人认为,这种分门别类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系统性地掌握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术语,这种内在的逻辑导向比纯粹的词典式罗列要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行业典籍。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在长时间阅读中的舒适度,又凸显了其作为官方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特别欣赏它在术语释义部分的布局,图文并茂的设计理念,虽然内容本身是高度专业化的文本,但通过合理的版面设计,使得复杂的概念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初涉房地产行业或需要快速查阅标准定义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装订工艺上,我试着翻阅了几个关键章节,发现其平摊性做得相当不错,这在查阅参考资料时非常实用,不需要费力地按住书页。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在案头使用的、具有收藏价值的行业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极其克制而精准的学术美感,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达到“一词不增,一词不减”的精确度。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完全避免了任何主观色彩或模糊表述,这对于一部标准性文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用来丈量和界定行业内的每一个概念边界。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严谨的表述可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一旦理解了其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正是这种不苟言笑的精确性,赋予了这本书极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是行业内人员进行专业沟通时的“定海神针”。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术语的覆盖面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它仿佛是一张编织得极为细密的专业词汇网络,将房地产领域各个子系统——从土地规划、开发建设到物业管理和金融交易中的核心概念,都一一囊括其中。我原本以为它可能只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实际体验远超预期,它对市场营销、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专有名词的界定也同样精确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复合型术语,该标准给出了极其审慎且具有约束力的定义,这对于规范行业交流、减少跨部门沟通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全面覆盖的努力,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整个房地产业生态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性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