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上海与俄罗斯的交往主要始于19世纪末。十月革命后,大批旧俄贵族、官员、资本家和知识分子逃离俄国,蜂拥来沪。俄侨成为在沪人数最多的西方侨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上海聚居,也将绚丽多姿的俄罗斯艺术带到了上海,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形成,乃至中国现代艺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苏联歌曲、电影、等大众艺术在申城广泛传播,苏联国家芭蕾舞团等知名艺术团体接连访沪,使得新上海城市文化得到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尤其是俄罗斯独立以后,中俄(苏)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上海与俄罗斯的交往亦日趋增多,特别是在文化领域,以上海与圣彼得堡之间的友城交往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俄罗斯国家馆为代表,表现得多姿多彩。本书即以文化交流为视点,展现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与俄罗斯的交往历程,诉说如烟往事,“温故而知新”,为推动上海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的民间友好往来做一点贡献。
本书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作为主编单位,从其馆藏的珍贵史料中遴选出图照约500幅,并配以精要的解读文字(中俄双语),以图册的形式形象化地展示了近代以来有关俄罗斯文化在上海生根、发芽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揭示了海派文化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特征。本选题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上海市档案局(馆)是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档案工作的职能机构,由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归口管理。
序言
专家导言
1难忘的岁月
“东方圣彼得堡”
客从北方来
黄浦江畔的“涅瓦大街”
盛开的斯拉夫艺术之花
普希金们的中国读者
2激情的年代
歌曲—友谊的见证
绚丽多姿的“中苏友好月”
人文交流舞动友谊纽带
歌声多么美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3协奏美好新乐章
春天是一个事件
多姿多彩的俄罗斯风情
架通友谊之桥
相约世博园
大事记
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别样的韵味,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质感吸引住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无意间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旧相册,每一页都仿佛在低语着遥远的故事。我一直对那种跨越地域和文化边界的记忆特别感兴趣,总觉得在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元素碰撞中,才能激发出最令人惊喜的火花。这本书显然就是这样一个诱人的邀请,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具体的故事内容,但那种“上海”与“俄罗斯”的并置,已经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或许是霓虹闪烁的十里洋场上,某个俄国贵族正在拉着手风琴,讲述着冬宫的辉煌与衰败;又或许是某个不起眼的弄堂深处,流亡的知识分子在煤油灯下默默翻译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手稿。这种预设的画面感,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阅读驱动力。我期待它能带我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痕迹,看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是如何在东方海岸线偶然交汇,又各自留下了怎样的深刻烙印。我尤其好奇,这种记忆究竟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聚焦于个体微小而细腻的情感波动。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画面冲击力和象征意义。它暗示着一种“异域风情”的滤镜,通过这个滤镜,我们看到的上海,可能与我们日常所见的上海大不相同。我预感这本书的笔触会非常细腻,或许会采用一种散文诗般的笔调,来描摹那些逝去的场景——比如,外滩的灯光如何反射在涅瓦河畔的雪景中,那种光影的错位感和情感的张力。这种跨文化的对比,最忌讳的就是流于表面,变成简单的符号堆砌。我更看重的是作者能否深入到那种“灵魂的共振”层面。如果书中能够描绘出某一个具体的、极具代表性的“俄罗斯化”的上海场景,比如某个咖啡馆里流淌的肖邦夜曲,或是某个剧院里上演的契诃夫戏剧,并且精准地捕捉到当时在场的上海人和俄罗斯人各自的心境,那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需要作者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和扎实的文化功底。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或者序言(如果恰好能瞥见的话),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是无法掩饰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绝不是一本轻描淡写的游记或简单的文化对比录,它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城市病理学”研究,只不过研究的主体是记忆本身。我喜欢那种在细节中挖掘普世情感的叙事方式。比如,一个特定的建筑风格——那些欧式的尖顶、厚重的石材,它们在上海潮湿的空气中,是如何被时间侵蚀,又如何承载了异乡人对故土的集体乡愁?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往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如果书中能捕捉到那种只有在特定地点才能被唤醒的集体潜意识,那种跨越了几代人的隐秘情感线索,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我甚至在想,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我们熟悉的历史名词,但通过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视角来重新解读它们,那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顿悟感,就像戴着一副新的眼镜,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已久的城市风景。
评分读完一本探讨“记忆”的书,最终留下的应当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时间河流”的感受,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脚下的城市,其实是由无数层叠加的记忆碎片构筑而成的,而“俄罗斯记忆”只是其中一层重要的、闪烁着独特光芒的底色。这本书成功的标志,我认为是它能否让一个从未接触过这段历史的本地读者,突然对弄堂里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房子产生一种敬畏感,意识到它们不仅仅是砖瓦,而是承载了太多异乡人的希望与失落的容器。这种从“熟悉”到“陌生化”再到“重新理解”的过程,才是阅读这类主题作品最大的回报。它让我们跳出当下的喧嚣,去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却又深刻影响了我们今天的微弱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潜在吸引力在于它的“失语者”叙事可能性。想象一下,那些漂泊到上海的俄罗斯人,他们身处异乡,语言、习俗乃至政治环境都与故土相去甚远,他们的记忆和情感必然是被压抑和扭曲的。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这种“隔膜”下的声音,那就太了不起了。我特别期待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当故乡沦为遥远的传说,而新家园又无法完全接纳你时,那种漂浮感和疏离感,会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日常习惯,甚至是他们与上海本地人的互动之中?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故事,是那些关于口音、关于饮食偏好、关于某种特定的忧郁气质如何慢慢渗入上海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的记载。这种“渗透”的过程,往往是缓慢而无声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