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卷(全3卷)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卷(全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中外关系
  • 历史学
  • 学术会议
  • 博士后论坛
  • 2012年
  • 历史进程
  • 文化交流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4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27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32
套装数量:3
字数:14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卷(全3卷)》为中国社科院院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中国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的成果结集,内容涵盖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研究和世界史等学科,突出反映了各学科相关领域前沿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当前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许多论文着眼于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民生发展问题,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提供了有益借鉴,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国家专业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机构,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史的国家专业研究机构。1950年5月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创建。初属中国科学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称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现名。

目录

上 卷
中国古代史
甲骨文所见“方”方考【李 发】
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张兴照】
里耶秦简与身份相关诸“守”考——兼谈秦的“守官”制度【赵 岩】
秦汉律简“同居”考论【贾丽英】
浅议秦汉三国时期借贷关系中的几个问题【张燕蕊】
汉“科”献疑——从出土汉简谈起【李俊芳】
汉代授鸠杖制度探究——兼论授鸠杖制度从先秦到汉代的变迁【庄小霞】
古龟兹国王族及帛姓僧侣与佛教东传——从佛图澄到鸠摩罗什【尚永琪】
论南朝雅乐歌辞文体新变及其历史意味——以五帝歌为中心【李晓红】
唐代吏部尚书仕履考察——以迁入官和迁出官为中心【董劭伟】
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谱》与晚唐河西历史研究【李 军】
唐宋国家“劝富济贫”荒政职能之形成与发展【薛政超】
契丹选汗说商兑——兼论所谓北族推选传统【林 鹄】
试论北宋元丰改制后中央政务的覈察机制【古丽巍】
“经筵”异说七种【邹 贺】
宋代役法与限田之制研究【耿元骊】
官治、民治规范下村民的“自在生活”——宋朝村民的生活世界【刁培俊】
《麟台故事》刊行考略【王照年】
金代宗室教育与历史文化认同【李玉君】
论明代钞关的差官制度【余清良】
“千年田换八百主”与中国近世土地关系
——从政治权力与土地占有的角度分析【彭 波】
明中期“搜套”战争与延绥镇“弃地守墙”长城防御模式的兴起【赵现海】
明末学风与士风管窥——以曹学佺《石仓宋诗选》为中心【张 波】
晚明张燧《千百年眼》与宋人著述关系考【朱志先】
乾隆朝驻防汉军官员出旗调补辨析【孙守朋】
客土冲突与调适——以18世纪的广西浔江平原为例【唐晓涛】

中卷
中国近代史
越南使臣对晚清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评论——以越南北使的“入华行纪”为中心【陈国保】
“康党”与戊戌维新派的关系离合【贾小叶】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载泽一路编译书籍考略【潘 崇】
日本法学博士与清末新政——以交往、舆论与制度转型为视角【史洪智】
清末司法审判体制的过渡形态探析【谢 蔚】
常与变:清末新政中的礼学馆【李俊领】
万变不离其“宗”:陈炯明自治施政中的宗族【〔日〕宫内肇】
“五五宪草”的拟定(1933-1936)【冯 峰】
朱家骅与战时国民党的党务整顿【刘大禹】
“民族”与“宗族”的艰难调适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宗族论”的命运简析【杨思机】
铺保制度与近代北京房产交易【吴丽平】
中国民间金融组织网络述论——以上海钱庄为例(1840-1927)【刘梅英】
承继与建构:近代通商口岸的腹地变迁——以福州港为例【水海刚】
近代大变局中的东亚糖业(1895-1937)——以中日糖业发展竞争为中心【赵国壮】
应对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救济农村的财税政策【尹红群】
“经济自卫”与“经济割据”:广东省营企业统制经营研究(1931-1936)
——以广东士敏土厂为中心的分析【卢征良】
“危”与“机”:1935年国民政府与中国、交通银行改组【潘晓霞】
义与利:战前细纱交易困境及民族染织厂的应对【赵 伟】
经济与思想之改进:战时工合运动与西北社会变迁【尚季芳】
准条约视角下的中国电报局与电信初创时期的对外交涉【侯中军】
盛宣怀档案中近代华洋军火贸易【费志杰】
抗战爆发后张季鸾对日态度的演变【刘宪阁】
抗战后期与战后国民政府恢复引水权的活动考察【刘利民】
近代法国传教士在西藏的传教活动及失败原因【郭永虎】
从无国之虞到路径之争:梁启超对伯伦知理《国家论》的译介与删补【刘珊珊】
中国教育界与1920年代日本庚款纠葛——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为中心【何树远】
东亚视角下的孔教运动【金 俊】
“我的外国朋友胡适之”
——北大英文系早期外教与胡适交游考(1917-1926)【邱志红】
民国历法科普之“一般思想史”考察【湛晓白】
蒋廷黻“扬琦抑林”议【尹媛萍】
延安时期劳模表彰运动的实际功效——以吴满有形象的建构及影响为例【孙 云】
“敌我之分”:以土改时期的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罗衍军】
近代徐州城市灾害与社会应对【赵良宇】

下卷
当代中国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文化宣传活动【李自典】
新中国成立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剖析【程早霞 张博强】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山西保德县为中心【王俊斌】
20世纪60年代初期私塾“复活”问题述论【吴修申】
《中国季刊》与1960年代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管永前】
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总体评价【邱 霞】
世界史
中世纪意大利商人银行家与英王的借贷活动【陈 勇】
试论近代英国贵族对伦敦地产的开发【何洪涛】
近代英国政府济贫观念变迁及其对济贫法的影响【滕淑娜】
18世纪英国治安法官基层司法实践——一项全球史视野的分析【杨松涛】
斯蒂芬·波拉德之死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临床医学的诞生与医疗救助的另类真相【邹 翔】
德川时代日本对朝鲜通信使的宾礼仪分析——以《海行总载》的记录为中心【金禹彤】
印度铁路建设担保体系研究(1845-1869)——基于英国投资的视角【黄 虎】
美国与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条件的比较研究【邓 超】
全球史视域下的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以英美两国为例【张 瑾】
当代美国实践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外交悖论【钮维敢】
考古学
华南与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陈洪波】
小麦最先入华的两地点考论【宋亦箫】
商周考古中的禁类器物【牛长立】
战国时期齐国“市”之考察——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市法》为中心【郭 丽】
放马滩秦简《丹》篇校注【孙占宇】
附录 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

前言/序言

  王建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即将出版,这对于促进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博士后制度的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
  在纪念中国实施博士后制度二十周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二十周年之际,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于2012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其主题为“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这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中国史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与近代史研究所承办,邀请了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科研和教学机构的90位历史学博士后共聚一堂,交流切磋。
  参加这次论坛的博士后们,或处于在站期间,或已出站数年,是青年史学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在当前的历史研究队伍中,博士后是一支富有朝气的生力军。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学者的扎实学风,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勤奋耕耘,勇于创新,其中一部分人已成为历史学界的中坚力量。举办高层次、高水准的全国性博士后论坛,既是拓展博士后研究的视野和空间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推动博士后事业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参加这次论坛的情况看,历史学界的博士后队伍正在稳步壮大,积极进取。
  首届历史学博士后论坛的主题“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既契合中国经“亚洲之中国”进而走向“世界之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强调历史研究应破除学科壁垒与山头主义的“通史”意识与全局眼光。同时,它也突出了中国本土历史研究既要从中国看世界,也要从世界看中国的双向思路。主题下设5个专题:(一)从考古发现看文明的互动与演进;(二)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与区域史;(三)新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新进展;(四)近代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五)当代中国与世界。这五个专题涵盖了考古学、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五个学科。
  论坛讨论的90篇论文从报名参会的147篇论文中选出,各有新意与优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陆历史学研究的前沿状况。可以说,这次论坛不仅集中展示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学术成果,发现和凝聚了史学研究的青年后备力量,而且促进了历史学各学科研究理论、方法和学术观点的相互借鉴、融会贯通。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历史学博士后的学术交流,培养更多更好的青年史学工作者,推出更多更好的史学力作,把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开成一个高规格、高水准、重学术、育新人的博士后学术会议,论坛举办期间组织了“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优秀论文评选工作。论坛组织委员会特邀中国史学界资深学者组成涵盖各主要学科的专家委员会,负责本届论坛优秀论文、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入选论文的评审工作。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从参会论文中评选出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优秀论文奖17篇。
  经过论文作者授权,有80篇论文入选论文集,其中考古学论文5篇,世界历史研究论文10篇,中国古代史研究论文26篇,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33篇,中国当代史研究论文6篇。这些论文结集出版,有助于首届历史学博士后论坛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为组织这次会议和编辑这部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胡滨、李晓琳、袁媛同志给予了很多指导和支持,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和近代史所科研处的同志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黄春生、席卫蓉、杜继东、刘丽、崔军、李俊领、许欣舸等同志不辞辛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的高淑平、张彤、孔银花、丛德新同志积极投身协办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论文集收录文章较多、学科覆盖范围较广的情况下,责编对每一篇文章认真校订,付出了诸多心血。在此,我们谨向这些同志表示由衷的谢意。
  今天,历史研究已经进入史料资源数字化的共享时代。为契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的学科定位,历史学者可以充分借助数字资源的优势,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努力进行有思想的历史研究。在21世纪中国和世界更为密切更为广泛的交流中,历史学者需要讲好过去和今天的“中国故事”,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对于历史学博士后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当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加深,包括博士后在内的历史学者将会收获更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提供有意义的历史借鉴。
  2016年3月
  关注现实,钟情历史,从坐冷板凳中追求历史学的真知
  ——在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上的致词
  张海鹏 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各位领导,各位年轻的博士后学者!
  你们好!
  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今天在这里开幕,我代表中国史学会衷心祝贺这次会议召开,祝贺各位有机会出席这次以全国历史学博士后为主体的学术盛会!我相信,并且希望,各位通过这次学术盛会,交流学术,广结朋友,一定会给你们带来很大的收获!
  20年前,我国博士后流动站开设不久,起先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推动。1992年,当时的人事部希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设博士后流动站。那时候的人们,对博士后流动站的作用和效能还不大了解,社科院领导尚未做出决策。我从我院人事局了解到这件事情后,积极提出建议,认为在社科院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培养社科研究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该大力加以推动。随后,人事部在社科院召开座谈会,我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法学所、经济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者积极主张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中国社科院在人事部的帮助下,在近代史所、世经政所、法学所、经济所首先建立了4个博士后流动站,近代史所首先招收了第一名历史学博士后。可见,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是社科院最早建立的博士后流动站之一。经过几年试办,逐渐扩展开来,社科院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由3个发展到13个,招收博士后的研究所由4个发展到29个。此后各重点大学也纷纷建立起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今天,中国社科院历史学博士后成为社科院一个重要品牌。历史学等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在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被人社部评为“优秀”;在2005年召开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二十周年表彰大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各位年轻的朋友!历史学博士后是我国历史学教学和研究队伍中最重要的人才后备军。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进入党政机构,更多的人将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高等学校历史系(历史学院)或者相关院系。我作为比各位年长的历史学者,借这个机会,有几句话说出来,提供各位参考。进入党政机构的年轻朋友,你们的工作方向可能不是为社会提供多少学术论文和专著,但你们在为国家和社会工作出谋划策的时候,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将为你们提供相当的历史深度或者在谋划社会发展中的参照、比较与借鉴。进入历史研究或者教学单位,你们或者在历史教学上教书育人,或者在科研单位埋头书桌,生产具有真知灼见的历史学专著,为繁荣历史学研究服务,为人民提供真切真实的历史知识服务。
  历史学者是向后看的,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但历史学者在向后看之前,需要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需要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和研究历史,怎么样成为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学术界有贡献的历史学者。向后看的历史学者,无一例外地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身处的现实是什么样,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们在现实社会面前的领会和得到的锤炼,往往会影响一个历史学者的研究兴趣,也往往会对一个历史学者的成就产生必然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成就的历史学者,是一个关心现实社会的人,不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问窗外事的人。古人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把社会实践和读书做学问结合起来。过去说“社会实践”,今天说“走转改”,其实质是一样的。关注现实,钟情历史,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要说,做历史研究,如我们的前辈范文澜范老说的那样,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只有坐得住冷板凳,安心读书,才可能产生优秀的史学著作。我们身外的诱惑很多,我们要顶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真正做学问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是身缠万贯的人。范文澜范老当年在近代史研究所治所,反复告诫青年学者,做学问要视富贵如浮云。他还说,要想做官,就不要在研究所里,研究所不过百十号人,所长也不过相当于部队的连长。在研究所就要一心做学问,要以做好学问为荣,要以完成国家和社会交给你的学术研究课题为荣。我们要在坐冷板凳中追求历史的真知,要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各位是学术研究的后备军,在进入相关的研究机构之前,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要有守住清贫的心理准备。
  第三点,学术是天下的公器,学术成果的发布就是向全世界公布,是要接受全世界的检验的。学术成果要对学术界负责,要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因此学术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要对学术成果的发布抱着敬畏的心情,抱着谨慎敬惧的态度。因此,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学风建设是第一位的。学术研究本身是一种创造,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抄袭、剽窃,对学者是莫大的耻辱。我们看看中国和世界,哪一个抄袭和剽窃的人,不是声名俱裂的呢!?
  我最近有机会参加一个代表团,到法国和西班牙考察经济危机。我们访问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智库学者,也访问了法国共产党总部和西班牙共产党总部,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从法共和西共那里听到了对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我很欣慰。我以为,共产主义运动虽处在低潮,但还是在运转。我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会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的面前。因此,我劝各位无论如何忙,都要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我推荐给各位读的第一本原著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我以为,这是我们学历史的人的一本必读书。
  我的话完了。谢谢各位!
史海钩沉与未来展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多维透视 本书精选论文集聚焦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思想文化演进及其与世界格局的复杂互动。全书汇集了多位中青年学者基于扎实史料和创新视角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政治制度重塑、经济结构转型、社会阶层流动、知识分子群体心态变化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构建等多个核心议题。 第一卷:革命、建构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本卷深入剖析了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剧烈动荡中寻求政治秩序重建与现代国家身份构建的艰辛历程。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的碰撞与移植: 考察了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传入中国后,在不同政治派系和知识群体中被吸收、改造和本土化的复杂过程。通过对早期政治文献、私人书信和党派纲领的细致解读,揭示了精英阶层在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时,其思想光谱如何演变,以及最终特定意识形态如何占据主导地位。 二、地方治理与中央权力的张力: 探讨了清末“新政”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现代化改革过程中,与地方士绅、新兴商人群体以及地方势力之间形成的权力制衡与冲突。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衰及其对国家统一和政权更迭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时期,不同政治实体在税收、军事和司法等方面,对“国家”概念的不同诠释与实践。 三、军事现代化与社会动员: 研究了近代军队的创建、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角色。这不仅包括新式军队的建构过程、军官群体的社会来源,更深入分析了军事力量如何成为政治整合和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例如,探讨了军队在平定内乱、抵抗外侮以及推行社会改革(如禁烟、整饬地方治安)中的实际作用和引发的社会反响。 四、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与深化: 追溯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从传统“天下”观念向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艰难过渡。通过分析报刊杂志、文学作品、教科书等材料,剖析了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媒介和新概念,塑造“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本卷亦关注了“五四运动”前后,民族主义话语如何与反帝、反封建的社会运动相结合,并呈现出不同阶层(如学生、工人、妇女)对民族主义的不同理解。 第二卷:经济结构变迁、社会阶层流动与城市化进程 本卷着眼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探讨了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 一、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资本积累: 考察了自通商口岸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如何受到外部冲击并开始瓦解与重组。重点研究了官督商办企业、外商投资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区域差异。分析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如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政府政策的摇摆不定以及与外国资本的激烈竞争。 二、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细致考察了传统士绅阶层、新兴资产阶级、城市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群体这几个关键社会群体的形成、性质和政治倾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模式、城市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间的关系和张力。例如,探讨了工会组织在不同政治力量影响下的发展轨迹。 三、乡村社会的变动与农民运动: 区别于传统的宏大叙事,本卷侧重于对具体区域乡村社会的研究,关注土地制度的演变、宗族关系的松动与重塑、以及新兴地主与佃农关系的复杂化。通过对地方志、田野调查报告以及早期农村调查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农民对国家征税、地方权力更迭的反应,及其参与社会运动的内在动因。 四、公共领域的出现与市民文化的萌芽: 探讨了近代城市中,咖啡馆、茶馆、报刊、俱乐部等新型交往空间(公共领域)的出现,及其对传统社会伦理的冲击。分析了新的城市消费文化、娱乐方式(如电影、新式戏曲)的兴起,如何塑造了新的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三卷:思想文化的新潮、中外关系的反思与知识的传播 本卷聚焦于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景观的剧烈变动,以及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定位。 一、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拉锯: 深入分析了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间,知识界围绕中国文化主体性展开的激烈论战。重点考察了“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深度与广度,以及随后出现的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对“中国国情”的重新强调的思潮,如对“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再审视。 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与知识生产: 研究了从京师大学堂到现代大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以及教育系统在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传播新思想中的核心作用。关注了留学生群体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接受的训练如何反作用于国内的政治与学术生态,以及新式教育对女性地位和家庭结构的影响。 三、媒介与知识的社会传播: 分析了报纸、杂志、书籍出版、小册子等信息载体在塑造公众舆论和传播新知中的革命性力量。研究了译介西方学术思想的路径、质量和影响范围,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大众传媒实现其社会干预的目的。 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本部分超越了单纯的对外关系史,转而关注中国在国际关系网络中的文化与学术角色。探讨了列强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在国际法、国际惯例方面的适应与挣扎。同时,也考察了中国在亚洲邻国(如日本、东南亚)的知识、思想和革命影响,反思了中国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如何定位自身。 综合来看,本论文集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力求在宏大叙事之下,发掘出中国社会在关键转型期内部的复杂性、多样性与能动性,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仿佛精心铺设了一条多线程的叙事路径。它不像传统通史那样线性推进,而是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理区域的研究成果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复杂网络。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穿梭,却又不会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那种在不同文明间进行跳跃式比较的快感,以及在对峙与融合中寻找历史张力的过程,让人不禁感叹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引导着我们持续探索。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体现“全球史视野”的中国史研究成果,而这套文集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没有将中国置于孤立的东方中心,而是将其动态地嵌入到全球互动的复杂系统之中。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内部变革,也找到了其外部的驱动力或制约因素。尤其是一些涉及贸易路线、思想传播和技术移植的章节,论证得极其扎实有力,让人看到了历史学家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精准地描绘出不同文明之间的能量交换。这种开阔的胸襟和穿透历史迷雾的能力,是本套书最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其厚度和跨度所震慑,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被那种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奔放所深深吸引。这套书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和思维启发。特别是关于区域史和地方志的研究部分,那种扎根于一手档案、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努力,让人肃然起敬。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矫揉造作、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近乎工匠般的细致,打磨着每一个论点的基础。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恰恰成就了其宏观论断的坚实基础,让整个“中国与世界”的宏大主题,落到了实实在在的史实基座之上,读来令人信服且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汇集了当年论坛的顶尖成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定位的深刻历史维度。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某种隐秘的参照系。那些对制度演变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分析,都暗含着对当下诸多困境的某种历史性反思。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们提出的那些尖锐的对比和悖论,它们如同历史的警钟,在不经意间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惯性与变革的偶然性是如何交织共存的。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学术珍品。

评分

这套书的选材和视角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完全跳脱了传统史学论述的窠臼。读完后最深的感受是,作者们对于“历史进程”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维。特别是那些关于跨文化交流和非主流历史叙事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扇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于近代中西思想碰撞的细腻剖析,它们没有简单地将一方视为进步或落后,而是深入挖掘了双方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逻辑自洽性。那种拒绝宏大叙事的勇气和对微观史料的敏锐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绝非那些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式解读所能比拟。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历史节点的既有认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