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 [Conserva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For Ancient Chinese Books]

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 [Conserva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For Ancient Chinese Book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家真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保护
  • 文物保护
  • 图书修复
  • 纸张保护
  • 装帧修复
  • 古籍修复
  • 文化遗产
  • 保护科学
  • 传统工艺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6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3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籍保护系列教材
外文名称:Conserva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s For Ancient Chinese Book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较全面地论述了纸质藏品损坏的原因,特别针对古代纸张与古代墨迹材料变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为保护古籍方法的选择奠定基础。在保护古籍的方法上,既有针对不同藏品的不同保管方式、维护措施的论述,也有保护技术原理及其技术评价的阐述,注重对这些技术选择原理的论说。鉴于这些,《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名为“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古籍载体的耐久性及保护路径
第一节 古籍载体的损坏
一、纸质文献载体变质的后果
(一) 色变
(二) 纸张机械强度下降
(三) 纸质文献载体的寿命
二、古籍书写材料的耐久性
(一) 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二) 古代字迹的色料
三、纸张的耐久性
(一) 纸浆基本成分的稳定性
(二) 辅料对纸张耐久的影响
(三) 中国古纸的酸化
四、影响古籍载体寿命的外界因素
(一) 自然力的破坏
(二) 有害生物
(三) 人为损害
第二节 保护古籍的基本策略
一、文献保护的内涵
(一) 主动性保护
(二) 被动性保护
二、古籍保护的基本方针与策略
……

第二章 光的利用和限制
第三章 温度与相对湿度的调控
第四章 生物侵害的防治
第五章 空气污染与防治
第六章 灾害的应对

前言/序言



古籍的守护者:穿越时空的智慧之窗 在我们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古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先哲思想的载体,是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宝库。然而,岁月的侵蚀、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的疏忽,都在无声地蚕食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不仅是抢救濒危的纸张与墨迹,更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血脉。 一、 古籍:历史的重量与文明的温度 古籍,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的古代书籍。它们涵盖了经、史、子、集等诸多门类,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养生、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等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从甲骨卜辞到竹简帛书,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古籍的载体与形制本身也承载着中华物质文明演进的轨迹。每一卷古籍,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回响,一种文化的积淀。 例如,传世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史记》,以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考证,为后世史学树立了典范;唐诗宋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学的璀璨瑰宝。这些古籍,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先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清晰地传递到我们手中。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认识自我、理解民族根源的重要媒介。 然而,古籍的生命并非永恒。纸张的脆弱、墨迹的褪色、虫蛀的威胁、霉变的蔓延,都如同无情的岁月之手,一点点将这些宝贵的文明遗产推向湮灭的边缘。气候的潮湿或干燥,光线的照射,空气的污染,甚至不当的保存与修复,都可能成为古籍“病变”的催化剂。因此,对古籍的科学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 古籍保护的“病理”诊断:认识威胁,方能施治 古籍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其“生命”的延续。在进行任何保护措施之前,深入了解古籍所面临的威胁至关重要。这些威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生物性损害: 霉菌: 潮湿的环境是霉菌滋生的温床,它们会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纸张纤维,留下斑点,甚至穿透纸张。 虫害: 书蠹(如衣鱼、蠹虫、蟑螂等)会在纸张中钻洞、啃食,严重时会将整本书籍毁于一旦。 鼠类: 老鼠不仅会啃咬古籍,还会带来污垢和病菌。 2. 物理性损害: 光照: 紫外线和可见光会引起纸张老化,颜色变黄、变脆,墨迹褪色。 温度与湿度: 温度的剧烈波动会导致纸张膨胀收缩,产生形变;过高的湿度容易滋生霉菌,过低的湿度则会使纸张变得过于干燥易碎。 灰尘与污垢: 灰尘颗粒会吸附水分,成为霉菌和细菌的载体,同时会磨损纸张表面。 机械损伤: 翻阅不当、装订破损、搬运磕碰等都会对古籍造成撕裂、折断等物理损伤。 3. 化学性损害: 纸张老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中的纤维素会发生降解,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纸张变黄、变脆。 墨迹褪色: 某些墨的成分会随着时间而氧化,导致字迹变淡甚至消失。 污染物: 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也会与纸张发生化学反应,加速老化。 不当的修复材料: 使用不环保、不耐老化的修复材料,会加速古籍的二次损坏。 4. 人为性损害: 不当的保存环境: 随意放置,缺乏防潮、防虫、防光措施。 不当的翻阅与使用: 用手触摸、折叠、撕扯,甚至涂写。 不当的存放方式: 堆积过高,受力不均;使用不合适的包装材料。 不专业的修复: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修复,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三、 古籍保护的“治疗”之道:科学方法,精细呵护 认识到古籍所面临的种种威胁后,我们便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的保护措施。古籍保护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它融合了历史学、图书馆学、档案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传统工艺等多种知识。其核心在于“预防为主,抢救第一”,并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进行。 1. 环境控制:守护宁静的“生长”空间 温湿度调控: 恒定、适宜的温湿度是古籍生命延续的关键。通常,18-20摄氏度的温度和50-60%的相对湿度是比较理想的保存环境。这需要借助空调、除湿机、加湿器以及专业的温湿度监测设备来实现。 光照控制: 避免强光直射,尤其要隔离紫外线。可以使用遮光窗帘、低紫外线灯管,并将古籍存放在光线柔和的环境中。 空气净化: 定期对存放空间进行清洁,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减少污染物对古籍的侵蚀。 防火防盗: 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盗报警系统,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古籍的安全。 2. 预防性保护:筑牢安全的“防火墙” 洁净化处理: 对新入藏的古籍进行检查,发现有霉变、虫蛀等情况,要进行隔离和初步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检查与维护: 建立古籍档案,定期对古籍的保存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科学储存: 将古籍存放在通风良好、避光、干燥的专用书库中。对于珍贵的古籍,可使用档案盒、专用书柜等进行独立存放,避免相互挤压。 规范借阅与使用: 严格控制古籍的借阅数量和范围,制定详细的阅览规则,例如禁止携带食物、饮料,禁止使用荧光笔等。 3. 修复性保护:妙手回春,重塑生命 清洁: 用软毛刷、吸尘器等工具轻轻清除古籍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对于霉斑,则需要更专业的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处理。 除酸: 通过化学方法处理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延缓纸张的老化。 补纸: 对于破损、残缺的纸张,使用与原纸张成分、质地相近的特制修复用纸,通过手工或特殊技术进行粘贴、填补,使古籍的形制得以恢复。 加固: 对于纤维松散、易碎的纸张,可以采用浸泡、涂布等方法,在纤维之间建立连接,增加纸张的强度。 装订修复: 对于装订松散、线索断裂的古籍,根据原装订的形制,重新进行装订,使其恢复原貌。 书页修复: 对有撕裂、折痕的书页进行平整、粘合,确保翻阅的便捷与安全。 修复材料的选择: 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如纸张、浆糊、线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其稳定性、耐老化性以及对古籍本身的无害性。 四、 古籍保护的“健康管理”:传承与创新,永不止步 古籍保护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工作,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创新。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如X射线、红外线成像)、数字化的信息存储与传播方式,为古籍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高精度扫描,我们可以将古籍的内容永久保存,并允许更广泛的读者进行阅读,同时减少对实体古籍的直接接触。 人才培养: 专业的古籍保护人才队伍是古籍得以世代传承的基石。这需要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精湛实践技能的保护专家。 社会参与: 古籍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公众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古籍的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 理念的更新: 将古籍保护视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修复,更包含对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深入挖掘与传播,让古籍“活”起来,融入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 每一卷古籍,都是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期望,也寄托着后人的梦想。守护古籍,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就是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注入不竭的动力。这项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专业,更需要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深情。让我们携手同行,成为古籍的忠实守护者,让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之窗,永远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简练却蕴含深意,瞬间勾起了我对于那些尘封在故纸堆里的珍贵文献的无限遐想。我常常在想,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代代地守护住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的?而到了现代,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挑战和更多的文献遗存,我们又需要掌握哪些新的技术和理念来延续这份使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古籍保护的“前世今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出古籍保护思想的演变脉络,以及不同时代所采用的特色保护手段。我相信,书中一定会有关于古籍材质分析、病害诊断、修复材料选择、以及科学储存条件的详细讲解,这些都是让古籍得以“延年益寿”的关键。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一次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感悟。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古籍保护”这四个字足以吸引我的目光。我总觉得,每本古籍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然而,这些珍贵的载体却常常面临着时间的侵蚀、环境的破坏,甚至人为的疏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猜想,它一定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籍在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下的脆弱性,以及针对这些脆弱性所发展出的各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我期待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何辨识古籍的材质和劣化程度,如何进行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控制,以及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修复和数字化保存。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让我了解到,保护古籍并非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一门集历史学、考古学、化学、材料学、甚至艺术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古籍的价值有更深的认识,也能理解到保护它们是多么重要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看到就心生敬意,它似乎承载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使命。我一直对那些泛黄的纸页、古朴的装帧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故事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与其相关的知识太过深奥,普通人难以窥探。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籍世界的窗户,让我可以站在一个更易接近的起点,去了解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献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守护至今的。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会详细介绍那些保护古籍的“秘方”,比如如何处理虫蛀、霉变,如何进行纸张修复,甚至是如何模拟古代环境来储存它们。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案例,那些幕后默默奉献的专家们的故事,他们的坚持和智慧,让那些可能已经脆弱不堪的古籍重获生机,得以继续向后人讲述它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治愈和传承的意味,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动力。

评分

当我看到“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这个书名时,我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书卷香,混合着岁月的沉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一份对过去文明的敬畏。我一直觉得,每一本古籍都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而如何让这些见证者能够继续“诉说”,便成了“古籍保护”的精髓所在。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在古籍保护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她)将会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匠心的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古籍保护的科学原理,比如纸张的老化机制,墨迹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保存环境对古籍的影响。同时,我也迫切地想了解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物理修复、化学处理,甚至是现代的数字化保存技术。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古籍保护知识殿堂的门,我渴望在这里找到答案,理解那些让古籍“长生不老”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气息,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昏黄灯光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阅一本古老的手稿,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味。我一直认为,古籍的保存是一项极其精细且需要极大耐心和专业知识的工作,它涉及到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也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古籍修复技艺,例如如何“熨平”岁月的折痕,如何“缝合”时间的裂缝,如何让那些褪色的墨迹重新焕发光彩。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古籍保护特点的介绍,也许会有关于宋代经折装的独特保存之道,或是明清善本的特殊防护要求。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会教我“怎么做”,更会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去理解保护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历史传承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