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BTV《少帅》同步重温张学良百年风雨岁月
第一部使用张学良口述等一手材料揭开张学良百年人生谜团的著作
揭开张学良百年人生的谜团
为什么下令“不抵抗”? 为什么会发动西安事变?
为何不回大陆? 怎样看待两岸关系?
怎样看待中日关系? 与蒋介石关系的演变内幕
张学良研究专家张友坤作序
解读张学良百年人生的重要问题:1。为什么执行“不抵抗”?东北易帜的内幕2。西安事变内幕3。晚年为何不回大陆。4。张作霖是怎样一个人?
史料新——张学良遗藏美国的145盘口述录音、日记、信件、口述材料。
框架新——专以国家观、日本观、战争观、历史观、两岸观、宗教观等形成演变为主线展开张学良的传奇人生。
视角独特——敢于接近那些鲜有人触碰的人生“密码”,不避讳仁者见仁的政治“敏感”,不伪不掩。
海报:
作者运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及张学良的口述史料,引经据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详细说明张学良爱国思想的产生过程、表现及影响。该著既是风格别具的传记,更是思想评传;具有视角新、史料新、观点新之特征,填补了张学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们可能会问,作为“东北王”的长子,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他何来“孤独”?如果从其显赫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看,他确实没有理由“孤独”,也不可能“孤独”。但当你走近张学良,特别是走进张学良的思想世界,就会发现,他不仅“孤独”,而且是“孤独百年”。
王海晨,辽宁大学、温州大学教授,张学良研究专家,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上下)、《张学良与西安事变》(香港)、《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全七卷,副主编)、《和平的毁灭与复活》、《九一八研究》等;历史文献片《战争与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30集,总撰稿)。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光明日报》、《百年潮》、《炎黄春秋》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张学良的文章近百篇。
绪论 飞沙不解流星泪
一、思想,人生的底色
二、孤独,真正的百年孤独
三、传奇,人走了还留下一串“密码”
四、误读,白天难懂夜的黑
五、人性:“心灵考古”的路径
第一章思之源:人生序幕在文明对抗野蛮中拉开
一、童年的天空布满了黑色的云
二、稚嫩的心田流淌着古老的传统
三、苦闷之时沐浴欧风美雨
四、跟着“导师”在“漩涡”里踏浪
第二章国家观:聚焦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之间
一、国人若人人自奋,国势以张
二、我是中国人,当然以中国为本位
三、谁能统一中国,我就拥护谁
四、“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五、红也好,白也好,最要紧的是先把国家弄好
六、历史局限,还是理论缺陷?
第三章日本观:平静之后的理性认知及警世忠告
一、天皇,极端体制的核心
二、暗杀,少壮军人的家常便饭
三、日本没有老百姓,都是军人
四、侵略,是日本不变的国策
五、日本根本不拿中国当国家看
六、也有可交之人,也有可师之处
七、忠告:日本还是一个侵略国家
第四章战争观:以息内争御外侮为轴心的思考
一、每一个理念都从硝烟中“捡”来
二、U字形的发展轨迹
三、战争“四观”与战略“十论”
四、他的战略思想很像一座“金字塔”
第五章两岸观:“过来人”的经验式构想
一、国家要不受人欺负非统一不可
二、搞“台独”没有出路,只能走统一的路
三、统一的障碍是有人不顾国家利益
四、关键得有人敢拍板
五、两岸问题是家里的事儿,台湾不要怕
第六章历史观:亲历者的观察、述说和反思
一、历史是面镜子,但它只映照现实
二、离开历史的眼光,没法看历史
三、历史本来是“活”的,却被活人写死了
四、谁都可以写,但不是谁写了都算
五、尽信书不如无书
六、若问山下路,请问过来人
第七章宗教观:充满无奈的“天国”世界
一、充满迷茫、无奈的苦涩跋涉
二、没有信仰,你就是棵浮萍
三、上帝那有本账,岂敢乱说
四、他究竟是基督徒,还是基督教研究者
结语如果从人格角度解读……
一、人生“DNA”图谱扫描
二、他的思想人生如同一条不靠岸的船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是什么在影响口述历史的真实性
后记 放下了方知并未曾拿起
序一令人耳目一新之作
王海晨同志的力作《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即将出版,可喜可贺!
早在1988年,我就读过他与胥波同志翻译的《一位民族英雄的悲剧——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美〕傅虹霖:《一位民族英雄的悲剧——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王海晨、胥波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受益匪浅。2009年,我与胡玉海老师邀请他参与整理、主编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从此相识,交往颇多,成为挚友。他是温州大学一名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也是一位研究张学良的学者;曾有《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张学良全传》、《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九一八事变研究》(1—4卷)等专著出版,今又有新著呈现,足见他是一位研究张学良的专家。
众所周知:张学良出身于军阀家庭,弱冠之年即长方面。他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最动乱时期的所有重大事件。其世纪人生与中华民族的荣辱、国家兴衰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救中国。他始终秉承“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之古训,竭力息内争御外侮;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举行东北易帜;为结束新军阀混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为抗日救国,他与杨虎城将军力挽狂澜,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实为“兵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视国家、民族利益如生命,不惜牺牲一切;为了民族大义,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张学良的爱国人生可谓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因此,不少学者、记者和艺术家都在研究他、追踪他、歌颂他,以至流传着“说不尽的张学良”这样的话。有关他的传记、论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之多、著书立论之广,在近代爱国将领中无人可与其媲美。
张学良执政八年,西安事变使他的政绩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也是他蒙冤受屈、失去人身自由的起点。即便身遭“幽禁”,仍不改爱国初衷,耄耋之年,还想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点贡献。
然而,海峡两岸学者对张学良及其西安事变的评价却分歧巨大,有个别学者认为,张学良是“花花公子”、“不抵抗将军”,是坏了蒋家江山的“千古罪人”等。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抗日是民族大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呼声,调集数十万大军威逼西安,要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才逼出了西安事变。
至于西安事变的意义,当年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和张学良自己都有很高评价:
毛泽东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7页。
周恩来说:“历史应该公断,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逼成的,蒋先生的抗战是张、杨两位将军顺应人民公意逼成的。”《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8页。
蒋介石在1936年12月26日的通电中称:“自经此次事变,我国同胞一致爱国家的热诚以显示无比伟大之力量。此种伟大,在今日为奠定危局之主因,在将来必为我民族复兴之保障,此则中正愧疚之余敢为国家称庆也。”《中央日报》1936年12月27日。他钦定12月25日为民族复兴节,没有西安事变,何来此节?
张学良在1937年元旦《致东北军将士书》中称:“‘双十二’事件,是我们国家存亡绝续的分野,我们自相砍杀的内战,是要从此绝迹了,我们抗日复土的光荣战争,是马上就要见之行动了,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已有了复兴的希望,这显然是我们中国划时代的一个事件,不独是我们可以期待着国策转变适合了民众的要求,且投下了一块巨石于国际深潭,忽然飞沫四溅惊醒了世界苟且偷安的人士与夫野心帝国主义的憧憬与迷梦。”周毅、张友坤主编:《张学良文集》下卷,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第47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事实,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高兴。实践证明,西安事变具有重大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光辉将更加灿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学良也有自己的错误、缺点与不足。他奉父命参与军阀混战、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围剿”红军;还有过吸毒史和荒唐的私生活。对此,他从不文过饰非,对人可以坦诚相告,对己则责之堕落,并下定决心,彻底改过,改过前后,判若两人。瑕不掩瑜,过则无惮改。无论学术界有何争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足可盖棺论定,其爱国爱民的思想品德与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开诚布公的立身处世之道,是华夏子孙永远学习的典范,并激励我们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他的爱国业绩和爱国精神对于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将是不朽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张学良誉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当之无愧的。
“西安事变后的国共合作,促成蒋介石一时成为全国的抗日统帅和‘世界五强’(按:美、苏、英、法、中)中的一个领袖人物。八年抗战,这是他最受全国人民拥护的时期。”张友坤:《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蒋介石之所以被共产党击败,是因为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官员贪污腐败,从根本上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48年,蒋介石就说,国民党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美〕易劳逸:《蒋介石与蒋经国》,王建朗、王贤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页。
美籍华人唐德刚教授说得好:“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制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以何种脸谱出现,我们写历史的人就很难妄猜了。……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西安事变提早全民抗战是真,使反对派的中共因此壮大也不假;但是说它毁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那就过甚其辞了。”唐德刚:《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见〔美〕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王海晨、胥波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再说了,前些年国民党在台湾曾发生分裂,大选失败,由执政党变为在野党,自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者,又是谁之过?河南民间有一谚语:“手不溜(即手不利索),怨袄袖;袄袖长,怨他娘。”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最终决定于内因。国民党若不从自身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只停留在寻找客观原因的怨天尤人上,都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国民党如此,其他任何党派也不会例外。
2014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决定把9月3日定为十四年抗战全面胜利纪念日。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千万不能忘记为此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张、杨二将军。我想,新著出版,恰逢其时,是对张将军的最好纪念。
我有幸先阅书稿,收获多多。作者紧紧围绕张将军所处的时代背景、特殊地域、家庭出身、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运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及最具权威的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引经据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详细论述张学良爱国思想的产生过程及表现。如果说过去的不少类似专著,只讲是什么,不讲或很少讲为什么,那么该著的独到之处则是史与论、情与理、叙与议紧密结合,从思想层面深刻地阐明了张学良的思想人生,它既是别具一格的张学良传记,也是张学良的思想史;具有新视角、新史料、新观点之特征,尤其是对张学良的国家观、日本观、战争观、两岸观、历史观、宗教观的研究,填补了张学良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读者阅后一定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王海晨同志在张学良研究方面早就硕果累累,谨此新著出版之际,写了以上那些文字,意在为新著添加一点言外之意,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友坤
我一直觉得,像张学良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思想”绝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渗透在他的人生选择、情感波动、乃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之中。这本书的标题《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巧妙地将“孤独”这个个体感受,与“思想人生”这个宏大主题结合起来,着实令人期待。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张学良的成长环境入手,分析他早期思想的形成,比如在那个军阀混战、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与融合。接着,必然会深入探讨“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要挖掘张学良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其内心的思想搏斗和政治考量。而“孤独百年”,更是指向了他后期漫长的幽居生活,这段经历无疑是他思想淬炼的绝佳时期。这本书是否能展现他在寂寞中如何保持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如何调适心态,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对现有史料的重新解读,来揭示张学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转变,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人生,来书写一段“孤独”而又“思想”的传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深深吸引了我,光是“孤独百年”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一位历史人物的漫长旅程,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深沉与寂寞。我一直对近现代史,特别是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风云人物充满好奇,而张学良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也极具争议的存在。想象一下,一位出身显赫的少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经历了家族兴衰、国家动荡,最终又走向漫长的软禁生涯,这其中的心路历程该是多么跌宕起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张学良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记录他的人生大事,更要去触碰他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思考、挣扎与选择。他作为“少帅”时的意气风发,作为“兵谏”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作为“囚徒”的隐忍与淡泊,这些不同时期的“张学良”在他“思想人生”中是如何交织、演变、又最终沉淀下来的?我想,这才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作者是否能够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还原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张学良,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历史巨轮下的渺小与伟大?尤其是在“孤独”这个关键词的引导下,我更期待看到他对人生、对国家、对命运的独特体悟,那些在无人倾诉的岁月里,在他内心深处独自生长的思想火花。
评分《孤独百年:张学良的思想人生》这个书名,一看到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内心的深邃。张学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而“思想人生”则像是这出戏的幕后,是支撑他前行的内在动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张学良的“思想”。是那些在革命浪潮中的激进思考?还是在权谋斗争中的权衡与取舍?亦或是,在长久幽禁中的反思与超脱?“孤独百年”这四个字,仿佛为他的思想人生打上了一个深刻的烙印。我想象,在一个人的漫长生命里,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最终走向平静,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一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是否会挖掘他内心深处的困惑、挣扎,以及他如何一步步找到内心的宁静?我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个不被简单标签化的张学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情感的个体,他的人生选择,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在他的“思想”引领下,书写了“孤独”而又“精彩”的一百年。
评分我对张学良的印象,总是带着一层历史的滤镜,模糊而又充满想象。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将他的“思想人生”置于“孤独百年”的宏大背景下,这让我耳目一新。我猜测,作者很可能并非简单地讲述张学良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通过梳理他的人生轨迹,来展现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他早年受到的中西文化双重影响,是如何塑造了他的初步世界观?他参与政治、军事决策时,是如何权衡利弊、进行思想斗争的?而当他身陷囹圄,面对漫长的岁月,他的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是消沉、是悔恨,还是更加超脱、更加通透?我特别好奇他与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比如他的父亲张作霖,以及后来影响他命运的蒋介石等,这些关系是否在他的人生哲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思想人生”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情感的抒发、人生观的体现,这本书能否将这些零散的元素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有机的、不断成长的张学良的思想图谱?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他内心矛盾的描写,关于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的思考,以及他对个人命运的某种哲学式解读。
评分“孤独百年”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宿命感和悲剧色彩。张学良作为一位活了百岁的老人,经历了中国近代史最波澜壮阔的几十年,其人生际遇之跌宕起伏,常人难以想象。这本书以“思想人生”为切入点,这让我对作者的意图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作者或许是将张学良的个人思想,置于当时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他作为东北王之子,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他的“爱国”情怀是如何在他思想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爆发的?而“兵谏”之后,长达数十年的软禁生活,无疑为他的思想提供了另一番独特的“土壤”。在与世隔绝的静默时光里,他是否会对人生、对历史、对个人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会不会展现他晚年的一些回忆和感悟,那些在灯火阑珊处,他独自一人咀嚼的往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个更立体、更具深度的张学良,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个“少帅”,更是那个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思考、不断求索的灵魂。
评分给单位买的,有要求,反反复复,结果还不错
评分正好赶上打折时买的,书是正版,质量好,价格也划算。
评分文化大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评分书还不错,京东物流还是很快
评分在京东第一次收到这样的,包装失望极了,全是土,这可是书啊!
评分书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但是还没看
评分慢慢细细品味
评分张学良,在历史上的评价,是正是否,争议很大。
评分确定是正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