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当代中国民间舞景观,民间艺人的世界,“二老艺人”的世界,职业民间舞者的世界,结论,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刘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历任北京舞蹈学院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科研处处长、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现任教于舞蹈学系,从事舞蹈理论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宗教与舞蹈关系、舞蹈身体语言学。
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部主任。
曾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创建了中国舞蹈博物馆并任常务副馆长。
兼任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专业人员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和“荷花奖”、“桃李杯”、“山花奖”等舞蹈比赛的评委,以及“非遗”舞蹈评审专家。
著作和论文主要有:《舞蹈鉴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和《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男班)》等精品课程教材;《论中国民间舞教材设置的系统观》《中国民间舞——一条祈盼万众修补的万里长城》《与民共舞——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意义》《专、纯、绝与博、纯、活——论中国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作为宿命的应战——写在民族民间舞蹈剧场(第五朵金花)落幕之际》《风格舞蹈表演初探》等论文。
舞蹈创作主要有:《晨曦》《东方红》《走向香巴拉》《纸钱》《淮河边上的玩灯人》等舞蹈;《泱泱大歌》《大地之舞》等晚会;《天下普洱》《舞韵寻源》《第五朵金花》《金孔雀——楠蝶蒂娜》等舞蹈诗和舞剧。
目录
绪论
一、中国民间舞的本质与价值
1.民间文化与民间舞蹈一体性的身体表达
2.观念价值、社会价值与技术价值
一、当代中国民间舞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1.三个关注点
2.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第一章 当代中国民间舞景观
第一节 舞蹈身份群体与角色自我塑造
一、舞者身份
1.庞大而错杂的舞蹈现象
2.划分出跳舞人
3.三个身份群体
二、身份群体的形成及关系
1.英雄造时势
2.时势造英雄
3.三角关系
三、角色扮演
1.主流姿态
2.“另类”表演
3.中间状态
第二节 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的差异
一、多模态
1.概念与功能
2.动作模态的非唯一性
3.民间舞的基本形式
二、系统中的层面
1.文化层面与语境层面
2.核心的意义层面
3.形式层面和媒介层面
三、形式即内容
1.日常形式与高尚形式
2.形式的进化与变化
3.意义潜势的差异
第三节 不同舞台的不同身体语篇
一、舞蹈场域和舞蹈场
1.乡土舞台
2.城市舞台
3.乡土与城市之间
二、词一篇连续体
1.民间舞身体语篇
2.词语重组与语篇翻新
3.新语篇
三、三种身体知识
1.“百姓日用即道”
2.破旧立新
3.旧貌换新颜
第二章 民间艺人的世界
第一节 农民中的身体技艺持有者
一、农民
1.社会身份
2.民族或族群身份
3.村落仪式中的角色身份
二、集体技术个体化
1.群体参与
2.卡里斯玛式人物
3.垂直传承
三、乡土社会
1.机械团结关系
2.关系构成
……
第三章 “二老艺人”的世界
第四章 职业民间舞者的世界
结论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在身为农民的民间艺人当中,安徽花鼓灯艺人冯国佩解放前做过村长,陈敬芝当过商人;解放后,他们各自的身份又有了变化。即使如此,在“二老艺人”和职业民间舞者眼中,他们的身份还是最初的农民。类似的民间艺人还包括萨满、安代艺人、巴赫西艺人、热巴艺人、释比、傩艺人、胶州秧歌艺人、南涧跳菜艺人等。舞蹈场上,他们是艺人;一离开舞蹈场,他们都变回农民。
民间艺人“农民”社会身份群体的确立,还在于内视角的身份认同。其基础是乡村的日常生活和伦理关系,它们远比历史、社会和政治事件更能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在“乡下人”看来,除衣食住行、观念信仰、风土人情外,民间艺人的日常语言、身体行为均与阿Q所说的“城里人”有着千差万别,带着一种历史形成的身在下位的乡土的苦涩。这种集体绵延的苦涩进一步强化了乡村农民对民间艺人的集体认同,他们在舞仪中形成的“看”与“被看”的相合关系甚至超过了乡村中的阶级对抗。
这一群体处于社会底层,乡土环境、日常生存状态、人伦世情和江湖文化构筑了他们的民间立场、扮演角色和身体技艺。因立场、角色和技艺在身,他们在今天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无形文化财产”、“非遗传承人”或“人间国宝”,颇有价值。“从传承学角度说,‘传承’是关于人类代际间文化与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再传授与再承接的渐进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一种包括文化主体(政府、民众、传承人)、文化本体(文化自身内容)、文化客体(文化传承场域、传承方式等)构成的文化传承机制与体系。而其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众,特别是文化传承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为该形式注入生命的创作者。”换言之,民间艺人是中国民间舞的原生群体。
第二身份群体是一个次生群体,其构成非常复杂,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他们既产生于张荫松这样的由国家派遣到地方的专业舞者之中;也产生在王保德这群由地方民间艺人而改变身份的农民之中。许多人后来还踏进了地方艺术院校和表演团体,如落脚于河北保定艺术学校的黄济世。他们经年累月身处民间舞中,被刻上地方性身体记忆与技艺的烙印。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被亲切地称作“二老艺人”。所谓“二老艺人”,主要是指解放后由政府派遣到地方或由地方提拔出的地方舞蹈工作者。在其时文艺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他们置身于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对于当地民间舞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学习、挖掘、整理,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民间舞蹈素材以及相关知识,并运用到舞蹈艺术的教学、表演与创作中。
与民间艺人的传承不同,他们对地方性民间舞起到了艺术化的承接作用,不是前后关系,而是上下关系。这种艺术化的承接一方面接通地气,在对于某一民间舞对象从历史渊源、神话背景、活动程序、动作风格等方面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构成个人化的民间舞技艺;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干部和地方舞蹈工作者,他们同时又肩负着贯彻主流意识形态和整理民间舞以上达的双重使命,于此之中,难免不在艺术行为过程中耗散对象,甚至重塑对象。2013年1月17日,在文化部提出的下基层活动中.海南省琼中文化馆歌舞团的地方舞蹈工作者就把从黎族、苗族采风后加工的歌舞又“送”到黎苗山寨什运乡光一二村。那些“是与不是之间”的民间舞看得跳这些舞蹈的农民瞠目结舌——但这并不妨碍这些舞蹈得到“艺术化”的认可。所以,“二老艺人”的称谓既是按资格辈分确立的,又是从民间和国家的两个视角得到的,其中个人的“艺”是标志。
作为一个个案,投身山东海阳秧歌的张荫松是这一身份群体中的代表。他1939年出生于山东,在山东长大,自幼习武,爱看哥哥跳舞。在学校做广播体操时,他被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选中,开始学习芭蕾舞、古典舞、把子功等。其时的军队文工团是解放后职业化民间舞的摇篮,各军区各有使命——前卫歌舞团的口号是“一手伸向云南,一手伸向新疆,屁股坐在山东”。1974年,张荫松由部队演员转业到地方“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始下到海阳县(因为那是地雷战的故乡)。初见海阳秧歌时,他认为那舞蹈比规整的鼓子秧歌尽情尽兴;另一方面,又觉得太土气,用职业眼光看,既不“美”,又无动作性。
……
前言/序言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