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塵封百年的手繪生物圖譜
舉世無雙的博物經典盛宴
艷麗生動、栩栩如生,讓你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妙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作序推薦
微博鑒魚達人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任譯名品質擔當
微博科普大V@博物雜誌 @李昂杜父魚 @飛雪之靈 等聯袂推薦
隨著科技的發展,方便快捷的相機拍攝技術正逐步替代繁瑣低效率的手繪插畫。然而即便這樣,手繪插畫仍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科學繪畫是對生物的再認識過程,傳遞更多的科學信息。
內容簡介
《布洛赫手繪魚類圖譜》從德國博物學傢、海洋學傢、魚類學傢馬庫斯?布洛赫的12捲巨著《魚類博物學》中選取瞭213幅手繪圖譜。 這些圖譜艷麗生動,描繪精細,是科學繪畫的傑作,從其精美程度上看,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堪稱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閤。
作者簡介
馬庫斯·布洛赫(Macus E. Bloch,1723-1799),德國博物學傢、海洋學傢、魚類學傢,18世紀重要的魚類學傢之一。齣版有12捲巨著《魚類博物學》。
周卓誠(1983— ),微博科普達人@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獨立魚類學者,野外探索者,水體生態設計師。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畢業於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專業。長期從事水生生物分類與生物地理方麵的基礎研究,參與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工作。
王新國(1982— ),豆瓣“科學繪畫”小站站長,科學繪畫愛好者、研究者,本科、碩士研究生期間就讀於中國農業大學, 現居海外。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不僅值得魚類學相關專業人士學習,也值得我們當代的普通讀者認識、瞭解,感受科學傢筆下的生靈之美,培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陳宜瑜(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本書裏的畫作,繪製時期相當於中國乾隆年間。那時能畫齣如此科學而富於藝術感的魚類畫,難能可貴。不論是欣賞手繪還是認識魚類,都值得收藏一本。
——張辰亮(@博物雜誌主頁君)
幾百年的時光並未消減它的科學價值,其中所呈現的生命之美更是令今天的我們驚艷。
——李昂(魚類學博士,微博科普達人@李昂杜父魚)
這本圖冊不僅以精美的圖片展示瞭多彩多樣的魚類,更展現瞭人類認識和瞭解魚類的曆史進程。
——郗旺(中科院博士,果殼網科普達人,微博科普達人@飛雪之靈)
目錄
1. 紅眼魚 1
2. 擬鯉 2
3. 大鼻軟口魚 3
4. 文鯿 4
5. 雅羅魚 5
6. 紅鰭雅羅魚 6
7. 赤梢魚 7
8-1. 雙斑擬白魚 8
8-2. 鮈
8-3. 苦味鰟鮍 8
8-4. 歐白魚 8
8-5. 真鱥 8
9. 長臀鯿 9
10. 粗鱗鯿 10
11. 黑鯽 11
12. 銀鯽 12
13. 歐鯿 13
14. 丁鱥 14
15. 丁鱥(白變)15
16. 鯉魚 16
17. 德國鏡鯉 17
18. 鲃 18
19. 安大略鮭(大西洋鮭) 19
20. 褐鱒 20
21. 河鱒(亞東鮭)21
22. 河鱒(亞東鮭)22
23. 北極茴魚 23
24. 突唇白鮭 24
25. 突唇白鮭 25
26. 衰白鮭 26
27-1. 鬍瓜魚 27
27-2. 鬍瓜魚 27
27-3. 歐白鮭 27
28-1. 大西洋鯡 28
28-2. 黍鯡 28
29-1. 西鯡 29
29-2. 歐洲鯷 29
30-1. 縱帶泥鰍 30
30-2. 花鰍 30
30-3. 條須鰍 30
31. 白斑狗魚 31
32. 頜針魚 32
33. 歐鯰 33
34-1. 斧似骨鮡 34
34-2. 歧須鮠 34
35. 紅鰭雅羅魚 35
36. 歐飄魚 36
37-1. 矛狀擬平牙蝦虎魚 37
37-2. 黑蝦虎魚 37
38-1. 八角魚 38
38-2. 鮈杜父魚 38
39. 短角床杜父魚 39
40. 遠東海魴 40
41. 鰈 41
42. 菱鮃 42
43. 川鰈 43
44. 鰨 44
45. 歐洲黃蓋鰈 45
46. 庸鰈 46
47. 光亮斑鮃 47
48. 大菱鮃 48
49. 川鰈 49
50. 梭鱸 50
51. 河鱸 51
52-1. 北歐海刺魚52
52-2. 密歇根梅花鱸52
52-3. 北美三刺魚52
52-4. 八棘多刺魚52
53. 鯖 53
54. 金槍魚 54
55. 竹魚 55
56. 縱帶羊魚 56
57. 挪威真魴 57
58. 赤色綠鰭魚 58
59. 加蓬綠鰭魚 59
60. 大龍鰧 60
61. 黑綫鱈 61
62. 大西洋鱈 62
63. 大西洋鱈 63
64. 牙鱈 64
65. 綠青鱈 65
66-1. 細長臀鱈 66
66-2. 毒棘豹蟾魚66
67. 青鱈 67
68. 魣鱈 68
69. 江鱈 69
70-1. 冰島綿鳚 70
70-2. 穴棲無眉鳚70
71. 綿鳚 71
72. 歐洲鰻鱺 72
73. 大西洋狼魚 73
74-1. 角鯊胚胎 74
74-2. 鱗柄玉筋魚74
75. 劍魚 75
76. 海七鰓鰻 76
77-1. 七鰓鰻 77
77-2. 七鰓鰻 77
77-3. 潑氏七鰓鰻 77
78. 藍長吻鰩 78
79. 尖長吻鰩 79
80. 隼鱝 80
81. 藍紋 81
82. 背棘鰩 82
83. 背棘鰩 83
84. 白斑角鯊 84
85. 灰鯖鯊 85
86. 鮟鱇 86
87. 鱘 87
88. 小體鱘 88
89. 圓鰭魚 89
90-1. 寬吻海龍 90
90-2. 尖海龍 90
90-3. 挪威裸胸海龍90
91. 大西洋鼠海豚91
92. 紅鯽魚 92
93. 鯽魚 93
94. 歐鯿與擬鯉的雜交種 94
95.紅鰭雅羅魚 95
96-1. 雅羅魚 96
96-2. 真鱥 96
96-3. 圭亞那胸斧魚96
97. 大西洋鮭 97
98. 瑞士紅點鮭 98
99. 多瑙哲羅魚 99
100. 瑞士紅點鮭 100
101. 大西洋鮭 101
102. 舒氏鱒 102
103. 北極紅點鮭 103
104. 沃特曼氏白鮭104
105. 斑尾金吉鱸 105
106-1. 金吉鱸 106
106-2. 黑蝦虎魚 106
107. 四角床杜父魚107
108. 圓喉盤魚 108
109. 條長臀鱈 109
110-1. 翱翔真豹魴鮄110
110-2. 斑高鰭魚或110
111. 六指多指馬鮁111
112. 斑點馬鮫 112
113. 東方連鰭魚銜113
114. 蘇裏南蟾魚 114
115. 光鱗鮋 115
116. 四須岩鱈 116
117. 黃紋龍 117
118. 鳚狀褐鱈 118
119. 嗜睡呆塘鱧 119
120. 美洲絨杜父魚120
121. 奇彈塗魚 121
122. 長身擬平牙蝦虎 122
123. 薄氏大彈塗魚123
124. 紅牙魚或 124
125. 大絲副緋鯉 125
126. 多鱗鱚 126
127. 條紋狼鱸 127
128. 劍魚 128
129. 眼鏡魚 129
130. 溝鯵 130
131. 日本鬆球魚 131
132. 鈎牙皇石首魚132
133. 圓吻突吻鱈 133
134. 頜須細八角魚134
135. 亞馬遜河陶樂棘鯰 135
136-1. 大魣 136
136-2. 西班牙真銀漢魚 136
137-1. 尼羅河長頜魚 137
137-2. 細吻剃刀魚 137
138. 大青鯊 138
139. 黑鮟鱇 139
140-1. 鯔 140
140-2. 北歐海刺魚 140
141. 胄甲鯰 141
142-1. 褶胸魚 142
142-2. 叉尾帆鰭魴 142
143. 條紋毛足鱸 143
144-1. 條紋錦鳚 144
144-2. 凱恩微眉鳚 144
145. 中斑擬鱸 145
146. 毛背魚 146
147. 睛斑短臂鰨 147
148. 黑鰭單鰭魚 148
149. 單角鼻魚 149
150. 赤筆石鱸 150
151. 駝背擬鮋 151
152. 玫瑰毒鮋 152
153. 刺真圓鰭魚 153
154. 澳大利亞燧鯛 154
155. 黃斑藍子魚 155
156. 縱帶刺尾魚 156
157. 主刺蓋魚 157
158. 紫紅笛鯛 158
159. 綫鱧 159
160-1. 虱 160
160-2. 銀色叉尾帶魚 160
161. 鰻蝦虎 161
162. 斑盔魚 162
163. 雙綫尖唇魚 163
164. 紅尾鸚鯛 164
165. 鯕鰍 165
166. 褐帶石斑魚 166
167. 花屬 167
168. 斑點九棘鱸 168
169. 瑪拉巴石斑魚 169
170. 巴西笛鯛 170
171. 八帶笛鯛 171
172. 眼點麗魚 172
173. 藍臀九棘鱸 173
174. 葉吻銀鮫 174
175. 尖吻鱘 175
176-1. 櫛齒鋸鰩 176
176-2. 長吻鋸鯊 176
177. 光滑尖犁頭鰩 177
178. 圓犁頭鰩 178
179. 無斑鷂鱝 179
180. 綫紋鰻鯰 180
181. 叉尾鯰 181
182. 巴西四眼魚 182
183. 灰背棘魚 183
184-1. 突吻鼠 184
184-2. 竹刀魚 184
185. 馬拉巴厘齒脂鯉 185
186. 弓鰭魚 186
187. 大西洋水珍魚 187
188. 蜥海鰱 188
189. 中頜棱鯷 189
190. 大頭飛魚 190
191. 斯氏蝰魚 191
192-1. 北梭魚 192
192-2. 胎花鱂 192
193. 波紋鈎鱗魨 193
194. 皇帶魚 194
195. 大吻棘鰍 195
196-1. 針潛魚 196
196-2. 東方鱧 196
197. 白點蠕鰻 197
198. 花狼魚 198
199. 烏鯵 199
200. 綫翎電鰻 200
201. 點條方頭魨 201
202. 安地列斯短刺魨 202
203. 斑點長翻車魨 203
204. 北美真三棱箱魨 204
205. 鞭尾魚 205
206. 高鰭帶魚 206
207. 粗鰭魚 207
208. 七鰓鰻 208
209. 大西洋盲鰻 209
210. 豆點裸胸鱔 210
211. 大吻電鰻 211
212-1. 雙棘擬海龍 212
212-2. 寬海蛾魚 212
213-1. 魨屬幼魚 213
213-2. 歐洲康吉鰻 213
精彩書摘
魚、魚類科學繪畫及學名
周卓誠
一、魚是什麼?
魚類最早齣現在距今4億多年前。然而,比起地球的年齡來說,這算不上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研究錶明,我們的地球形成於距今46億年前,然後進入瞭一段長長的黑暗時期,直至6億多年前,地球上首度齣現生命。當時的地球大部分區域都被海洋覆蓋,最初的生命誕生於水中。經過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後,有脊椎動物漸漸成為瞭地球上的主導,這一時期被稱為奧陶紀,魚類正是齣現在這一時期。比起稱霸瞭幾乎整個中生紀的恐龍,魚類的齣現要早兩億年之久。相較魚類長達4億年的曆史,隻齣現瞭幾百萬年的人類隻是短短一瞬。
現存於地球上的“魚”從廣義上說包含兩個綱:魚綱和圓口綱。
魚綱又可分為硬骨魚與軟骨魚兩大類。我們常見的大部分魚類,尤其是江河湖塘中的淡水魚,大多屬於硬骨魚。軟骨魚則主要生活在海裏,我們熟知的鯊魚、鰩魚、魚都是軟骨魚。軟骨魚,顧名思義,其骨架由軟骨構成。
圓口綱是形態上較為特殊的一個綱,體型有些像鰻魚,然而沒有硬骨,沒有胸鰭、腹鰭,也沒有上下頜骨,通過寄生方式生存。在我國東北地區菜市場上能看到的七鰓鰻就屬於此綱。
我們都知道,魚離不開水,因為所有魚類的主要呼吸器官都是魚鰓,魚鰓隻有在水裏纔能發生氧氣的交換作用。除瞭少數幾種如彈塗魚、肺魚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上陸之外,所有的魚類一生都生活在水中,但並非所有在水中生活的動物都是魚。螃蟹、龍蝦是魚嗎?不是,它們是甲殼類。蝌蚪、青蛙、娃娃魚是魚嗎?不是,它們是兩棲類。成天潛伏在水裏的甲魚、鰐魚呢?它們是爬行類。水族館裏萌萌的海豚、海豹和微笑天使小白鯨那更不是魚,它們跟我們人類一樣,都屬於高等的哺乳動物。
由此,我們可以定義: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全球已命名的魚類達3萬種以上,占已命名的脊椎動物一半以上。南美的亞馬遜河、熱帶的珊瑚礁海域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魚類物種資源。
本書作者是歐洲的博物學傢,因此物種主要立足歐洲大陸,書中記錄瞭大量當地的淡水、海水種類。作者創作本書時的18世紀末,正是歐洲博物學者大量探索世界的時期,因此圖譜中也記錄瞭相當數量的非洲、南美洲、亞洲的物種。
二、魚類科學繪畫
早在萬年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在岩壁上描繪過魚的形象。原始社會中的部分人類依水而居,捕魚為生,魚類與他們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魚肉為食,魚骨為針,魚的形象成為他們的圖騰。距今約五六韆年的半坡氏族,就以魚的形象作為圖騰。1921年在我國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齣土的魚紋彩陶,是距今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之一。魚的形象也與神話傳說相關,我國齣土的漢代壁畫中有不少以魚車齣行來錶現河伯的描繪。隨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魚類相關的藝術作品越來越豐富,壁畫、水墨畫、油畫中都齣現瞭魚的形象。
今天我們看到的魚類科學繪畫,主要來源於西方古典繪畫的寫實傾嚮。文藝復興時期,畫傢探索解剖學、透視學等科學原理並將其運用於繪畫之中,通過畫麵明暗分布形成造型,使得魚類繪畫更為生動、寫實且細節清晰。
在博物學蓬勃發展的年代,生物學傢往往一專多能,繪畫是基本的能力之一。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在1831—1836年的環球航行中,繪製瞭大量野生動物科學畫。分類學的先驅、瑞典植物學傢林奈(Carl von Linné, 1707—1778),畫工雖差強人意,也留下瞭不少作品。在照相技術發明之前,繪畫是如實記錄魚類最為可靠的方式。即便在攝影技術發達的今天,繪畫仍與照片一起,作為如實描述魚類形態的重要方式留存瞭下來。
如今,魚類製圖法依然是魚類分類學的基礎課程之一。通過係統瞭解形態學而畫齣的魚類圖,有助於科研論文的明朗錶達和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翻看最新版的魚類誌,也能發現標準配圖並非照片,而是鉛筆畫或者彩繪。比起因拍照角度不同從而形象不同、因光綫明暗不同從而色彩不同的質量不穩定的照片,繪畫可以更直觀地錶現齣魚類的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宋朝年間,民間發展齣一種獨特的繪畫技藝,即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顔料拓印到紙上,稱之為“魚拓”。比起水墨畫,魚拓更完整地保留瞭魚類的基礎特徵,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探索。
……
前言/序言
序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類認識自然往往從物種開始。有關魚類的記述,始於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著作《動物史》,該書中記錄瞭115種愛琴海魚類,記載瞭關於魚類生活習性、繁殖和洄遊的知識。此後在不同地區,記錄不斷在增加,我國明朝的醫藥學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魚類也有記載。到16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對魚類的定義和記述有瞭較大的進展,法國學者貝隆(P. Belon)的《水生動物》和朗第來(G. Rondelt)的《海洋魚類》代錶瞭這方麵的成就。17世紀,由於航海事業的進步,對魚類的認識逐步進入全球視野,其代錶為英國學者雷(J. Ray)等人撰寫的《魚類學》,記載有魚類420種。
1768年,瑞典學者林奈(C. Linné)齣版瞭《自然係統》一書,確定瞭生物學名的雙名法,標誌著人類對物種的認識從人為分類進入自然分類,該書記載和定名瞭2600種魚類。隨後,德國博物學傢馬庫斯·布洛赫(Marcus E. Bloch)很快就接受瞭林奈所提齣的雙名法,對魚類的物種展開瞭整理和研究,齣版瞭12捲的《魚類博物學》,圖文並茂地描述瞭1254種淡水和海洋魚類,奠定瞭他在有關魚類的科學研究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華萊士的生物地理學理論的推動下,生物分類學從單純的物種記述發展到對係統發育和進化過程的研究。當今全球已有20000餘種魚類被記錄,産生瞭貝爾格、拉斯和林德貝格、納爾遜等不同的分類係統。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正在推進分類學邁入新裏程。
我國近現代魚類分類研究始於上世紀20年代。在硃元鼎、伍獻文、成慶泰等老一輩科學傢的引領下,我們的研究隨著國際科學的潮流不斷進步。我1964年從廈門大學生物係畢業以後,從事過長江魚類魚苗資源調查、水汙染生物學、青藏高原水生生物綜閤考察、珍稀瀕危動物白鰭豚的生物學研究等多方麵的研究,但自己認為在科學上最有價值的工作還是在有關魚類的分類和係統發育方麵。1973年我參加瞭由伍獻文教授主持的《中國鯉科魚類誌》的編寫工作,此後又獨立完成瞭中國平鰭鰍科魚類係統分類的研究。大量的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使我對中國和東亞淡水魚類分布的總體格局有瞭深刻的瞭解,也引導我去探索有著韆絲萬縷聯係卻形態各異的生物物種的形成,及其現生分布和地質演化曆史之間的關係和意義,從而把生物多樣性的起源、演化和保護作為主要研究方嚮。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維持生態係統結構和功能的主要載體。在全球變化背景下,一個物種的消失可能會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造成對生物多樣性的連鎖效應,最終導緻物種的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物多樣性特彆豐富的國傢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們有高等植物30000餘種(其中50%為中國特有種),脊椎動物7000餘種,分彆占世界總種數的10%和14%。然而,由於高速的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全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受到瞭重大的威脅,有識之士都在思索如何從更大範圍引起公眾關注和行動起來,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努力。
近日欣聞北京大學齣版社將齣版一係列世界著名博物學傢的經典手繪生物圖譜,我覺得很有意義。再現博物學經典的一個齣發點,就是通過博物學的普及,傳播科學文化,喚醒大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吸引更多的人關心動植物、關心生態,投入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中。這本《布洛赫手繪魚類圖譜》選自馬庫斯·布洛赫的《魚類博物學》。《魚類博物學》是魚類學研究史上的一部傑作,在分類上做瞭大量細緻的奠基性工作,其中尤其突齣的是關於魚類的大量圖片,特徵清晰、完整,繪工精細、生動,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標本的局限,一些非德國本地魚類物種的繪製沒有做到盡善盡美,但它們仍足以代錶啓濛時代自然科學與藝術結閤的不凡成就。科學和藝術是一對孿生姐妹,這樣的一部傳世名作,不僅值得魚類學相關專業人士學習,也值得我們當代的普通讀者認識、瞭解,感受科學傢筆下的生靈之美,培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因此,我願意嚮大眾推薦這本書,也祝願這一係列的經典手繪生物圖譜齣版順利!
2015年11月
《魚類溯源:自然之眼的潛遊》 探尋生命的脈絡,解碼海洋的呼吸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圖鑒,它是一次深入生命起源的探索,一次對水下世界奇妙智慧的深度凝視。我們將在其中一同潛入寂靜而充滿活力的水域,用細膩的筆觸和嚴謹的考證,勾勒齣魚類這支古老生命譜係豐富多彩的演化曆程。 想象一下,在地球億萬年的長河中,生命如何從最原始的形態,一步步演化齣如今在我們眼前晃動的斑斕魚影。從最早的無頜魚類,它們如同沉默的探路者,在泥土與水中開闢生存之道;到脊椎動物的真正曙光——那些長著硬殼、擁有簡單骨骼的早期魚類,它們是如何學會瞭更有效的遊動,如何開始感知周遭的環境?《魚類溯源:自然之眼的潛遊》將帶你穿越時光的迷霧,去觀察這些生命的萌芽,去理解它們在漫長歲月中留下的每一個細微的印記。 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物種,而是試圖講述它們的故事。每個物種的形態、生理結構,乃至它們的行為模式,都是自然選擇在漫長歲月中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魚類演化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類群,例如: 無頜魚類的遺韻: 它們或許看起來原始而簡陋,但卻是我們理解脊椎動物起源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將剖析它們的身體結構,探討它們如何適應缺乏下頜的生活,以及它們留下的化石證據如何支撐起我們對早期生命形態的認知。 盾鱗魚的榮耀與消逝: 那些披著厚重骨甲,在泥盆紀海洋中叱吒風雲的巨獸,它們是如何構建起堅固的防禦體係?它們為何最終走嚮滅絕?我們將通過對它們遺骸的細緻解讀,重現那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時代。 軟骨魚的優雅與智慧: 鯊魚、鰩魚,這些擁有柔軟骨骼卻無比敏銳的掠食者,它們如何在海洋中占據重要的生態位?它們的流綫型身體、高效的呼吸係統、以及發達的感官,都是自然進化的傑作。本書將深入探討它們獨特的生存策略,以及它們在當代海洋生態係統中的關鍵作用。 硬骨魚的繁榮與多樣: 占據瞭絕大多數魚類種類的硬骨魚,它們是如何做到如此驚人的多樣化?從肺魚保留的原始特徵,到輻鰭魚類在適應各種水體環境中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我們都將一一梳理。本書將詳細介紹硬骨魚在骨骼構造、鰭的演化、以及繁殖策略上的種種創新,揭示它們如何成為陸地脊椎動物的潛在祖先。 在《魚類溯源:自然之眼的潛遊》中,每一個物種的描繪都將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並輔以對它們演化意義的深刻解讀。我們不會止步於“是什麼”,更會追問“為什麼”。為什麼某些魚類擁有如此奇特的外形?它們的色彩又隱藏著怎樣的信息?它們的遷徙路綫又映射齣怎樣的生存智慧? 本書將引導讀者一同思考: 形態與功能的聯動: 魚類的身體形狀,從紡錘形到扁平形,從流綫型到不規則形,每一種形態都與它們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將通過具體的例子,展示魚鰭的演化如何支持其在不同水域中的運動,鰓的構造如何優化氧氣交換,以及牙齒和頜骨的設計如何反映其食性。 感官的海洋: 水下世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感官環境。本書將深入探討魚類如何發展齣各種先進的感官係統,例如能夠感知微弱電場和磁場的電感應能力、能夠探測水流變化的側綫係統、以及在黑暗深海中至關重要的視覺和化學感受器。 繁殖的策略: 從體外受精到體內受精,從産卵到胎生,魚類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繁殖策略多樣性。我們將探討不同繁殖方式的演化優勢,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生境和生存壓力。 生態位與共生: 在復雜的海洋生態係統中,魚類如何與其他生物互動?它們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本書將觸及魚類作為掠食者、獵物、以及共生夥伴的不同生態位,揭示它們在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魚類溯源:自然之眼的潛遊》的目標是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能夠深刻理解魚類演化的復雜性與精妙性。我們力求以清晰的語言、生動的比喻,以及對生命科學前沿知識的準確運用,打破科學與大眾之間的壁壘。本書將帶領你進入一個由演化、適應、以及生命不息的創造力所構築的壯麗世界,讓你重新審視那些在水中遊弋的生命,發現它們身上蘊含的古老智慧與無限可能。 這不僅是一次對魚類生物學的深入探究,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身奧秘的緻敬。通過對魚類演化曆程的迴溯,我們得以窺見地球生命故事的宏偉篇章,體會到生命頑強不息、不斷進化的強大力量。翻開這本書,就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水下世界的窗口,在那裏,你將看到比你想象中更加豐富、更加震撼的生命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