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

长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文震亨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物件志
  • 文化观察
  • 民俗学
  • 手工艺
  • 日常用品
  • 匠人精神
  • 传统文化
  • 东方美学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7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2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文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
字数: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籍爱好者
  所谓竹人,就是擅长用刀在竹质器物上刻镂书画作品的人。竹刻起源于唐,至明清变得十分流行,涌现出一大批竹刻名家。他们技艺卓绝,作品被人争相搜求、收藏。此书便是对这些竹刻艺人及其艺事的记录。

内容简介

  《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相比于《园冶》,《长物志》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馀事》为参佐。

目录


长物志卷一
长物志卷二
长物志卷三
长物志卷四
长物志卷五
长物志卷六
长物志卷七
长物志卷八
长物志卷九
长物志卷十
长物志卷十一
长物志卷十二

附录
传记资料

精彩书摘

  《竹人録(外一種)》(頁七四至七六)
  武風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名恬,先世以軍功官於衛。恬以胄子少學書,已棄勿學,性好閑,不謀榮利。嗜酒,日惟謀醉。簞瓢屢空,晏如也。凡游藝雜技,過目即知之。滇多産細竹,堅實可爲箸。武生以火繪其上,作禽魚花鳥、山水人物、城門樓閣,精奪鬼工,人奇之。每得其雙箸,争購泉數百。於是武生之交戚貧者,因以爲利。生顧未嘗售也,頗自珍重。一箸成,輒把玩不釋,保護若頭目。或醉後痛哭,悉焚之,醒後悔,悔而復作,然靳不與人。好事者每其謀醉,時置酒招之,造必盡歡,酒酣,以火與箸雜陳於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頃刻完數十箸,揮手不顧也。或以酒中以箸相屬,則怒,拂衣出,終身不與之見。或遇貧士及釋道者流,告以困窮,輒忻然爲之,雖累百不倦。於是滇之士大夫或相餽遺,皆以武生箸爲重。王公大人游於滇者,不得武生箸爲恨。先生固落落儒生耳,未嘗以風子名。丁亥之歲,流賊從蜀敗奔,假號於滇。滇士民慴於威,波靡以從,生獨匿深箐中不出。賊於民間見其箸,異之,僞召不得,因懸賞索之。或告曰:“曷出以圖富貴?”生大笑,曰:“我豈作奇技淫巧以悦賊者邪?”偵者聞於賊,繫以來。至則白眼仰天,無一語。命作箸,列金帛於前,設醇醪於右以誘之,陳刀鋸以恐之,亦不應。賊怒,將斬之,縛至市曹,而神色自若,終無一語。賊帥有侍側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鉞?曷縱之?徐徐當自逞其技也。”釋之,而生自此病矣。披髮徉狂,垢形穢語,日歌笑行市中,夜逐雞犬與處,人遂目以“武風子、武風子”云。及王師定滇,風子病少差,亦稍稍爲人作箸以謀醉,人重之逾常時。安定守某者受貴人屬召爲之,不應,守怒,撻之於庭,血流體潰,終不應。自此風子之蹤跡無定矣。或琳宫梵宇,或市肆田家,往必數日留,留必作數十箸以謀醉。然出入無時,其箸可得而不可得矣。予嘗見其箸,作《淩烟閣功臣圖》者,箸粗僅及繩,而旌旗鎧仗,侍從衛列,無不畢具。至褒公、鄂公英姿毛髮,道子傳神,莫或過之。其畫細如絲,深紺色,入竹分餘如鏤。武定太守顧與山爲予言,其作箸時,削炭如筆數十,置烈火中,酒滿壺,伺炭末紅若錐,左執箸,右執炭,肅肅有聲,如蠶食葉,快若風雨,且飲且作,壺乾即止,益之復作。飲不用杯杓,以口就壺,不釋酒,期醉,醉則伏火而卧,或歌或笑,不知其所往。逾數十日或數月復來,復卒成之。其狀貌如中人,年近六十餘,拜跪揖起,無異少壯。惟與之語,則風子矣。與山曾作《武異人歌》贈之,故時往還。但所繪故事多稗官雜劇,有規以雅馴者,笑而不答,亦終不易。或曰非病風者也,或曰其有道者與,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邪?予於是作《武風子傳》。《邵村雜記》
  ……

前言/序言

  《竹人録》作者金元鈺,字堅齋,嘉定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大約生活於清乾隆、嘉慶年間,是錢大昕的弟子。
  《竹人續録》是近代篆刻家褚德彝所作。褚德彝(一八七一—一九四二),原名德儀,後因避宣統帝溥儀之諱改用今名,字守隅,號禮堂,别署有松窗、漢威、里堂、舟枕山民等,浙江餘杭人。德彝擅長書法繪畫,精於金石考證,著作有《金石學録續補》《壬寅消夏記》《武梁祠畫像補考》《松窗金石文跋尾》等近二十種,大多未刊布。精篆刻,廣涉古璽漢印,後人集德彝自刻印百方,輯爲《松窗遺印》。
  《竹人録》和《竹人續録》都是有關竹刻藝術的專著。所謂竹人,就是擅長用刀在竹質器物上刻鏤書畫作品的人。竹刻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唐宋史料中都有零星關於竹刻作品的記載。到了明清時期,竹刻變得十分流行,并由此湧現出一大批竹刻名家。他們技藝卓絶,其作品也成了人們争相搜求、收藏的對象。例如滇南地區有名的武風子,擅長在細竹做成的箸上用火繪花鳥山水、人物樓宇等圖案,他的作品備受推崇,以至於“滇之士大夫或相餽遺,皆以武生箸爲重。王公大人游於滇者,不得武生箸爲恨”(《竹人續録?武風子》)。
  明清時期的竹刻家,根據他們各自刻竹技藝和風格的不同,比較著名的有兩派:金陵派和嘉定派。《竹人録》的作者金元鈺是嘉定人,他更推崇嘉定派的深刻技法,認爲以濮仲謙爲代表的金陵派“淺率不耐尋味”(《竹人録?凡例》),遠不如以朱松鄰爲代表的嘉定派。因此,《竹人録》所记七十餘名竹刻家都是嘉定籍的,其他非嘉定籍竹刻家則不在記録之列。《竹人録》也因“用以備吾一邑之絶藝”(《竹人録?李賡芸序》),而被褚德彝批評“限以練川,微嫌太隘”(《竹人續録?褚德彝自序》)。爲了彌補《竹人録》的這一缺憾,褚德彝作《竹人續録》。《竹人續録》不僅補録了金元鈺遺漏不收的非嘉定籍竹刻家,還把時限延至民國,所記八十七位竹刻家,與《竹人録》重複者寥寥。從史料價值上來講,《竹人録》和《竹人續録》在竹刻藝術史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竹人録》一書分兩卷,上卷是竹刻家小傳,每篇皆先簡單介紹該竹刻家的字號、里貫、世系、師承等,然後著重介紹其所擅長的竹刻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下卷集録了與竹刻相關的詩歌文賦等四十餘篇。《竹人續録》也有兩卷,一卷輯録諸書中所載竹刻家,間有德彝案語,記述其所見竹刻作品;另附一卷《竹尊宧竹刻脞語》,皆是與竹刻相關的遺聞佚事。《竹人録》和《竹人續録》所記竹刻名家和名作,很多都是作者親眼所見,不但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而且文筆也頗爲細膩。有些竹刻家的逸聞趣事,被作者講述得十分生動傳神。而對一些竹刻作品的描述,細節之處一一體現,讀來猶如實物就在眼前,這也恰恰合了作者‘使覽者真贋顯然’(《竹人録?金元鈺小序》)的目的。
  《竹人録》成書於清嘉慶十二年(一八〇七,丁卯),今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有一册《竹人録》殘卷,即是最早的刻本。周作人在《書房一角》中曾提到:“《竹人録》二卷,嘉定金元鈺著,嘉慶丁卯自序,距今不過百三十年,余所得一册已殘缺,存上半及卷下十葉,唯所缺均是前人詩文,尚無大妨礙。”筆者所見國圖所藏殘本品相與周作人的描述幾乎完全吻合,也是僅存上卷和下卷的前十葉。在“是書甫刊成即經庚申劫火,傳本甚希”(《竹人録?褚德彝序》)的大前提下,這種巧合就顯得很是微妙了,不由得讓人揣測二者之間的關係。此外,《竹人録》還有一些其他的版本流傳於世。民國二年(一九一三)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的大型美術論著匯編《美術叢書》,其中續集(或稱二集)第五輯中就包括《竹人録》一册。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壬戌),嘉定張爾延主持重刻《竹人録》,由葛維楨校勘,是爲光明印刷社鉛印本(以下簡稱張氏本)。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戊寅)五月,鄞縣秦彦沖再次校印《竹人録》,褚德彝爲之作序(以下簡稱秦氏本)。此次整理點校《竹人録》,是以時代最早、訛誤較少的清嘉慶十二年刻本爲底本,主要參校民國十一年嘉定張爾延鉛印本。嘉慶本所缺部分,則據張氏本補録。
  褚德彝《竹人續録》成書較晚,由吴湖帆於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庚午)刊印。本次整理點校即是以此爲底本。
  點校者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长物志》并非一本讲述具体器物收藏或摆设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则引子,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探寻生活之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以及隐藏在寻常物件背后的深刻哲学。这本书的核心,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长”,即是生长、延伸、扩充,是对生命体验的不断丰富与升华。 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的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功利性的眼光去衡量一切。一件物品,它的价值似乎只在于功能性,或者是否能带来某种即时的效用。然而,《长物志》却试图拨开这层物质的迷雾,引导读者去发现物体所承载的时光、情感、以及与使用者之间无声的对话。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一种更审慎、更细腻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想象一下,你手中握着一个温润的青瓷茶杯。按照日常的逻辑,它不过是用来盛茶的器皿。但《长物志》会让你看到,杯身釉色流转间,是匠人心血的凝结;杯底的微小瑕疵,或许记录了窑火一次不经意的叹息;而握在手中,那份温凉的触感,在冬日里能带来怎样的慰藉,在夏日里又能激起怎样的清爽。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功能所能概括的,而是通过“长物”的视角,得以显现的更深层的美学与哲学。 这本书并非罗列琳琅满目的珍宝,而是教你如何从一草一木、一瓦一石中,品味出其中的“长”。它关注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艺术审美的能力。它提醒我们,生命的长进,并非全然依赖于外部的物质积累,而更多地来自于内心对世界的感知力与解读力。 《长物志》还会探讨“意境”的营造。它并非指导你如何购买昂贵的古董来装点房间,而是教你如何通过对空间、光影、声音、甚至气味的细微把握,来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心境。一盆简单的绿植,在恰当的光线下,也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一首悠扬的古琴曲,能瞬间将你带入宁静的思绪;窗外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亦是自然的赠予,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这些,都是“长物”的智慧,它们能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从物质的堆砌,转化为精神的栖息地。 书中可能还会触及“器识”的概念。这里的“器识”,并非指对器物的鉴赏能力,而是指使用者与器物之间所建立的一种默契与联结。一件陪伴了你多年的老物件,它承载了你的回忆,见证了你的成长,它本身就带有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命”。你了解它的脾气,懂得它的语言,它在你眼中,早已超越了冰冷的物质属性,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延伸。这种“器识”,正是“长物”之道的精髓所在。 《长物志》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占有”的指南,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拥有”的书。它所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充盈,而是精神的丰盈。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入体悟,我们能够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丰富人生的体验。 它或许会带领我们去审视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去发掘那些被物质主义遮蔽的光辉。比如,一枚古老的铜钱,其上锈迹斑驳,但它曾流转于多少双手,经历过多少故事?一片泛黄的书页,其上墨迹虽已暗淡,但它曾承载过多少思想,启迪过多少心灵?这些,都是“长物”之道所关注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文化的传承。 《长物志》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感知力,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可能蕴含着不凡的意义。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去享受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需要你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慢慢品味,去反复体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引导我们去寻找那份超越物质的精神的富足。 读完《长物志》,你或许不会立刻拥有更多的物品,但你一定会拥有更丰富的心灵。你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开始用一种更深刻、更富有情感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物件。你可能会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因为细致的体悟而变得充满诗意与哲理。 它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但它所讲述的“生活”,远不止于生存,而是关于如何活得更有深度,更有滋味。它邀请你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找出属于你自己的“长物”之道,让你的生命,如长物一般,不断生长,不断延展,绽放出独特而持久的光芒。 它也是一本关于“专注”的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无数的信息碎片所裹挟,难以聚焦。而《长物志》所倡导的,恰恰是那种沉浸式、全方位的感知。当你专注于一件物品时,你的注意力不再分散,你的感官被全然调动,你与物品之间,便能建立起一种深刻的联结。这种专注,不仅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物品,更能让你在专注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平静与力量。 此外,它还是一本关于“传承”的书。许多古老的器物,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本身的材质或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这些“长物”,我们得以与过去对话,得以理解前人的智慧与情感。这种传承,并非机械的复制,而是精神的延续,是文化基因的传递。 《长物志》或许还会鼓励我们去“留白”。就像画作中的留白,给予了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生活中的留白,则给予了心灵休憩与发展的可能。它并非要求你将生活填满,而是鼓励你在某些时刻,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让内心的空间得以舒展。这种“留白”的智慧,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更加富有张力。 最终,《长物志》所追求的,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它并非让你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让你明白,真正的美好,往往蕴藏在日常之中,无需刻意追寻。当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发生改变,当你的内心变得丰盈,即使身处简朴的环境,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光彩。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拥有”中获得安宁,如何从“无为”中获得力量。 总而言之,《长物志》是一次深入内心的旅程,一次对生活本质的探索。它用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去体悟那些被遗忘的智慧,最终,让我们在不断“长”的过程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厚度与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老物件铺子。每一篇章都像是在讲述一件藏品的来龙去脉,从它的材质、制作工艺,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再到它承载的文化意涵,都讲得头头是道。我特别对其中关于书画收藏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讲解了鉴赏的要领,还穿插了许多文人雅士的故事,读起来既增长了见识,又增添了许多趣味。其中对古籍版本的研究,更是细致入微,那些繁复的术语和考证,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一开始有些吃力,但作者的解释通俗易懂,循序渐进,渐渐地我也能品味出其中的门道。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知识变得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将这些“物”与人的情感、生活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士大夫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摆设案几,如何赏玩古玩,如何在这些器物中寻找精神的慰藉。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深深地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真的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作者的笔触兼具了学者严谨的态度和文人雅致的情怀,将那些看似寻常的“物”讲得活色生香。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园林艺术的描写,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仿佛能闻到花草的芬芳,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够从一盆景、一石一木中,读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匠人的精巧心思。读完这部分,我对园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游山玩水的地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体现。此外,书中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也同样精彩,作者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餐具的搭配,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将美食提升到了艺术的境界。读着这些,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位懂得生活情趣的大家闺秀,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慢生活”的向往。作者在书中对各种器物的描绘,都充满了对时间沉淀和手工技艺的尊重。比如,他在描述一件陶瓷器时,会细致到釉面的光泽、器身的弧度,以及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瑕疵,这些细节恰恰是机器生产无法比拟的,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赋予了器物独特的生命力。读到这里,我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的随意丢弃和更新换代,感到一种莫名的愧疚。书中对各种古董家具的描绘更是让人心驰神往,那些经历过岁月洗礼的木材,温润的光泽,以及上面可能留下的历史印记,都散发着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我仿佛能看到古代人们是如何细心地打磨、保养这些家具,将它们视为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摆设。这种对物品的珍惜和敬畏之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开始思考如何去选择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物品,并与之建立长久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用一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物”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作者在书中对于各种文玩雅具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在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比如,他对茶道器具的细致描写,从茶壶的材质、造型,到茶杯的釉色、触感,都体现了一种极致的追求。他将品茶的过程上升到一种仪式,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让我对“喝茶”这个简单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与文字相得益彰,让那些抽象的描述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籍善本的章节,作者不仅讲解了它们的价值,还分享了许多与藏书、读书相关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文人墨客们对知识的珍视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如何在物质的堆砌中寻找精神的富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色调和精致的纹饰,仿佛自带一种古朴的韵味,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用心之作。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触感温润,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不少。序言部分引人入胜,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勾勒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细节的独特观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物”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更是承载着情感、历史和生活智慧的载体。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案头伏案,细心描摹,将那些寻常物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展现。这种对日常之美的发掘,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世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文采又不显晦涩,读起来既有诗意又很流畅,仿佛能与作者的心灵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章节的开篇都像是进入一个新的小天地,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好不容易买到的书要好好读书了,实事求是的,有识见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评分

大师之作,很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非常好,是原版,印刷清楚,很便宜,还会再来。

评分

借着活动一点一点收齐的,就喜欢这类干净利落的小开本。

评分

所谓竹人,就是擅长用刀在竹质器物上刻镂书画作品的人。竹刻起源于唐,至明清变得十分流行,涌现出一大批竹刻名家。他们技艺卓绝,作品被人争相搜求、收藏。此书便是对这些竹刻艺人及其艺事的记录。

评分

完全的原文,没有注释,没有图解,看得有些吃力,有点后悔没买译文加图注的版本,但水平高的话买这个还是不错的

评分

不错,很好

评分

繁体,封面素朴,甚合吾意。尽管出版社没名气,但据书友反映还不错。毕竟长草多年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