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國名手冊

世界各國國名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伉 著
圖書標籤:
  • 國名
  • 國傢
  • 世界地理
  • 地理
  • 參考工具書
  • 百科
  • 文化
  • 政治
  • 國際關係
  • 地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54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966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0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由“提綱挈領話國名”、“怪模怪樣的世界古國名”、“令人應接不暇的世界國名演變”、“洋洋大觀的世界現代舊國名”、“各種各樣的世界現代國名對比”、 “含義紛紜的世界國名語源”、“很有講究的國名辨識”、“多途徑的外國國名縮略”、“不一而足的世界國名代碼”、“多係列的國名派生語詞”、“引人入勝的世界國名彆號”、“世界各國陸上鄰國尊姓大名”、“含義多變的國名延伸應用”等13章組成。作者通過翔實的資料信息、細緻的分析闡釋,對古今國名的變化、世界國名的語源等等做瞭詳細介紹,為讀者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外國國名方麵的睏惑進行瞭釋疑、勘誤。

作者簡介

  劉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辭海》、《大辭海》、《大百科全書》資深作者,世界地名知識的資深研究者。著有《環球地名初探》、《世界自然地理知識手冊》等地名類工具書多種。

目錄

代前言(一)外國國名,使用慎重

代前言(二)不可如此扭麯外國國名

第一章提綱挈領話國名001

第一節國名種種與種種國名001

第二節“國名”略說002

第三節現代世界國名類彆004

第四節世界國傢(地區)名稱錶008

第五節世界各洲大區錶013

第二章怪模怪樣的世界各國古譯名017

第一節中國近代載籍著錄的各國古譯名與現國名對照017

第二節世界各國古譯名匯集030

第三章令人應接不暇的世界國名變化038

第一節世界各國國名變化略說038

第二節世界各國國名變化 040

第三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國名變化日程056

第四節20世紀後半期以來,世界某些國傢因分離(解體)

引起的國名變化情況074

第五節世界某些共和製國傢獨立後名稱始終未變情況076

第四章洋洋大觀的世界現代舊國名全稱080

第一節世界現代舊國名全稱錶(中英對照)080

第二節世界現代各國的舊國名更迭107

第三節世界各類舊殖民地名稱134

第五章各種各樣的世界現代國名對比145

第一節世界各國多語國名對比145

第二節世界各國國名專稱和國名全稱對比155

第三節世界各國英語慣用名與原名對比167

第四節世界各國國名全稱分類對比173

第五節世界國名原名隻有全稱的國傢180

第六節世界部分國名相似或極其相似略說182

第七節世界地區名稱183

第六章含義紛紜的世界國名語源187

第一節世界國名的來曆與含義187

第二節世界各國國名含義與語源簡釋189

第三節世界各國國名含義分類略說202

第四節世界國名含義、來曆主要類彆略釋204

第五節意譯與音義兼顧的外國國名中譯名略說212

第六節國名和首都名同名現象214

第七章很有講究的國名辨識222

第一節慎勿給外國國名擅加“成分”222

第二節英語國名避免誤寫、誤譯的若乾提示223

第三節世界某些國名辨識例舉228

第八章多途徑的世界國名縮略235

第一節中譯世界國名縮略及其首字縮略式235

第二節不宜縮略為一個字的中譯世界國名239

第九章不一而足的世界國名代碼243

第一節世界各國國名三字代碼243

第二節世界各國國名二字代碼263

第十章多係列的國名派生語詞267

第一節世界各國英語名和由其派生的形容詞267

第二節世界各國(地區)英語名和由其派生的人民(民族)

名對照錶281

第三節世界各國英語名和由其派生的語言名對照錶290

第十一章引人入勝的世界各國彆號294

第一節世界各國彆號略說294

第二節世界各國彆號、雅稱命名根據分類296

第三節世界各國彆號、雅稱匯列298

第四節世界部分國傢彆號簡釋307

第十二章世界各國陸上鄰國(地區)尊姓大名324

第一節世界各國陸上鄰國(地區)名稱324

第二節世界各類國傢陸上鄰國(地區)數目錶332

第十三章含義多變的國名延伸應用337

第一節以國名給一級行政區域命名337

第二節英語國名當普通名詞使用時含義的奇妙變化342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提綱挈領話國名

  第一節國名種種與種種國名

  國名國傢的名稱。但有時權宜使用,也包括地區名。

  國名與地區名國傢與地區是當今世界兩大類政治地理實體,它們的名稱也相應構成當今世界兩大類政治地理實體名稱。國名與首都名相配,地區名與首府名相配。

  國名與民族名國名與民族名關係密切,不少國傢的國名來自民族名,民族名往往構成國名。但二者沒有必然關係,例外情況也所在多有。如比利時為國名,卻沒有與之相應的比利時民族名。

  國名與姓氏名有的國名來自人的姓氏(人名),或包含姓氏。如沙特阿拉伯一名中的“沙特”。

  古國名與舊國名古國名為古代的國名,又可分為遠古國名與近古國名:近代以前的國名為遠古國名;近代使用過的國名為近古國名。近現代使用過的國名為舊國名。

  國名專稱或專稱國名國名的專稱部分,如朝鮮。

  國名全稱或全稱國名國名的專稱與通名共同構成的國名,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國名簡稱與略稱國名專稱(專稱國名)同國名全稱(全稱國名)相對而言是國傢的簡稱;略稱是比簡稱更加簡略的國名,如“朝”就是朝鮮的略稱。

  國名與王朝名國名與王朝名各成係列。國名相對比較恒定,王朝名常有更迭。國名一般不因王朝更迭而更改。但曆史上二者或被混而為一,王朝名成瞭國名,或被誤認為國名使用。到瞭近現代,這種現象已經絕跡。

  自稱國名與他稱國名自稱國名是國傢自取的國名;他稱國名是彆國給取的國名。如“中國”是中國自稱國名,俄語對中國的稱呼Китай,是中國的他稱國名。世界上大多數國傢的自稱國名與他稱國名是一緻的,但不一緻的也不少。

  單主稱國名與多主稱國名單主稱國名是僅由一個稱謂為主構成的國名;多主稱國名是由多個稱謂共同為主構成的國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傢的國名都是單主稱國名,隻有少數國傢的國名是多主稱國名。如歐洲已解體的捷剋和斯洛伐剋、塞爾維亞和黑山以及現有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雙主稱國名與三主稱國名多主稱國名又有雙主稱國名與三主稱國名之分。雙主稱國名是由兩個稱謂共同為主構成的國名;三主稱國名是由三個稱謂共同為主構成的國名。現有的多主稱國名,全部是雙主稱國名(美洲的聖基茨尼維斯安圭拉曾是唯一的三主稱國名,解體後就再也沒有這個類型的國名瞭)。

  第二節“國名”略說

  國名,即國傢的名稱。在全世界浩如煙海的地名中,國名是數量最少的一種,但卻是最重要的一種。國名很多來源於自然地理實體,本身卻屬於人文地理實體名稱的範疇。因此,也就具備人文地理實體名稱的一般特徵,比如跟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關係密切,往往隨之確定,又往往隨之發生變化。

  國名的産生,有一個逐漸發展、演變的漫長過程。早期往往隨族群(傢族、氏族、部族,以至民族)的名字而來,族群的名字就是國傢的名字;族群概有領袖人物,於是他們的名字也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國傢的名稱。爾後城市一旦崛起,又往往以城市的名稱為名。再後,國名取給的根據,纔推廣到更大的範圍、更多的方麵;而且從具體的事物,延及抽象的概念;還會從純粹的描述,發展到理念的宣示與頌揚。

  人們關於國名的概念,看來是逐漸明確的。在有封建王朝的國傢裏,王朝的名稱每每成為國傢的名稱,或者被外界誤認為二者是一迴事。這就齣現稱呼混亂的現象。比如本來是“某某王朝”,或被誤稱為“某某帝國”;或者相反,本來是“某某帝國”,或被誤稱為“某某王朝”等。隻是到近現代,概念上乃漸次明確,國名與朝代的名稱屬於性質不同的兩個命名係統,朝代可以更迭,國名依舊存在;而朝代未改,國名有所變化,也存在這樣的例子。一旦君主製顛覆,共和製肇建,這種混亂現象就自然消失。

  國名的組成,還有一個由簡趨繁的過程。突齣錶現在國傢的全稱上。總括近現代世界齣現的大量國名,絕大多數都屬於“全稱”;相對而言,國傢專名的變化為數就比較少。

  國名形成與産生的方式,古往今來不盡相同,甚至頗不相同。往古很多是習慣采用,長期沿用。沒有經過什麼正式、隆重的手續和儀式。而近現代,就顯得越來越正式、正規與隆重。很多國傢的國名,都要在國傢的根本大法即憲法裏明確規定與宣示。國名的變化,更是國傢的頭等大事,需要經過重大的法律程序,直至全民公投。

  世界上的國名尤其國名全稱,多隨國傢政治包括政體的變化而變化。例子不勝枚舉。但或者政治上依舊、政體上固我而國名卻變異之,也所在多有。

  當今的世界是多元化、多彩的,國名尤其國名全稱的用語及其構成,也相應顯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多彩的現象。這種現象當然會引起人們的興趣與關注。其中蘊含著大量的信息與一整套的學問。關注國名,不僅因為有其實用價值,同時也由於它重要的學術意義。

  ……

前言/序言

  代前言(一)

  外國國名,使用慎重

  世界上每個國傢都有自己的名稱。國名是地名的一種。地名不能隨意書寫,國名的書寫、使用,要求更高,更不能齣岔子。本國國名固然如此,外國國名也不例外。但人們對這一點似乎注意和重視不夠,往往把外國國名寫錯,這絕不是小事。

  試想,如果我們的國名“中國”和她的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被誤寫為其他什麼近似的或似是而非的名字,該是多麼刺眼、多麼難堪和“難看”,也必然會格外引起注意和非議;而外國國名書寫上的訛誤,在中國的書刊中迭見不鮮,甚至在工具書中也不時齣現,同樣應引起注意,不可等閑視之。惜乎迄今這種外國國名使用上的缺憾,仍然存在。

  誠然,這類錯誤大約基本上都屬於無意的疏忽,而不是故意為之。誰會故意同外國國名過意不去呢?但唯其如此,就越發值得重視,越發應該說個清楚、道個明白。否則,這類不經心的、“習慣成自然”式的疏忽,會自覺、不自覺地多次重復下去,再經彆人轉抄、轉寫、轉用,問題就越發大瞭。所以,為增強正確使用外國國名的意識,以“外國國名,使用慎重”為題議論一番,還是非常必要的。

  翻閱當今書刊、報章,發現其中有關外國國名的差錯,不唯不少,情況還相當復雜,可歸納齣很多類彆。稍加整理,就有如下十幾大類:

  (一)隨意添加原名沒有的成分——世界上有些國傢的國名相當簡單,在任何情況下不少都僅有一種詞形,無所謂全、簡之分。但人們對外國國名的這種特點,不盡瞭解,往往“想當然”地代為添加原本沒有的成分。如把馬來西亞誤作“馬來西亞聯邦”,把愛爾蘭、烏剋蘭和土庫曼斯坦的國名,分彆誤作愛爾蘭共和國、烏剋蘭共和國和土庫曼斯坦共和國。即使某些專門介紹這些國傢的“著作”,上述訛誤居然也在所難免。有的書還把奧地利共和國的國名擴展為“奧地利聯邦共和國”,把俄羅斯聯邦的國名擴展為“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把“文萊達魯薩蘭國”的國名擴展為“文萊達魯薩蘭王國”等。其實,這些國名中的“聯邦”、“王國”、“共和國”等,都是想當然的附加物。這類失誤齣現於多種書刊中,本文不一一列舉,隻是有一個例子還需多說幾句:某外國風俗事典和一本專門講各國語言的工具性圖書,都有“布基納法索共和國”一名。豈不知“布基納法索”已經是全名,裏麵的“法索(Faso)”是“(共和)國”的意思,再給補上一個“共和國”字樣,就“畫蛇添足”瞭。

  (二)隨意刪減——這類失誤和上一種情況正好相反,是把原國名中的某些成分隨意刪削。如有幾本書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縮略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某專門介紹世界各國硬幣的“圖鑒”,把所羅門群島刪削為“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刪削為“馬紹爾”等。報刊上有篇文章把斯洛文尼亞縮為斯洛文尼,也可歸入這一類。還有,中亞五國已分彆獨立多年,國名都附加(實際是恢復)“斯坦”字樣,而一些書刊中提及這些國傢時,仍有把中亞五國國名中這個重要的成分遺漏的,僅僅稱之為哈薩剋、烏茲彆剋等。必須特彆指齣,“斯坦”一詞是這些國名專名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國名含有“斯坦”字樣,既顯示和蘇聯時期的舊名有所區彆,又是這些國傢政治獨立、邁步進入世界國傢之林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稱說這些國傢時,“斯坦”字樣是絕不可隨意省略的。

  (三)隨意顛倒國名中的構詞成分——有些國傢的國名全稱,包含的某些政治性詞語與其他國傢相同而詞序相反,稱說或書寫時必須區彆清楚,不能改動或混淆。有人不察,混而為一或正好顛倒過來,造成錯誤。老撾和阿爾及利亞的國名全稱,最具代錶性。如某書把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誤作“老撾民主人民共和國”;另一本書把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誤為“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這都是不允許的。

  (四)既刪減又顛倒國名中的成分——在當代世界,有幾個國傢的國名全稱,都在國名專名前特彆附有“阿拉伯”字樣,如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等。所有這類國名,沒有一個是把“阿拉伯”一詞,夾在全名的中間或專名之後的。一本工具性書使用時齣瞭差錯,把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誤作“利比亞阿拉伯社會主義民眾國”,對原名既刪減又顛倒。

  (五)誤用過時的舊稱——這類失誤可能是外國國名訛誤中最多的一類。如锡蘭早在1972年5月已經更名斯裏蘭卡,但某《英漢縮略語綜閤大詞典》1992年版,仍稱這個國傢為锡蘭。還是這部詞典,在介紹南部非洲一個國傢首都的彆名時,把這個國傢稱為羅得西亞,不知它早在1980年,就把這個起著歐洲殖民統治標誌作用的名字換掉,改用反映自己悠久、光輝曆史的國名“津巴布韋”瞭。其他如對貝寜仍稱“達荷美”,布基納法索仍稱“上沃爾特”,幾內亞比紹稱“幾內亞(比紹)”等也屬此類。國名全稱方麵,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因襲舊名的情況,更為嚴重。如文萊蘇丹國、貝寜人民共和國、剛果人民共和國、莫桑比剋人民共和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喀麥隆聯閤共和國、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等,都分彆於若乾年前改稱文萊達魯薩蘭國、貝寜共和國、剛果共和國、莫桑比剋共和國、安哥拉共和國、喀麥隆共和國和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但有人對這些國傢的國名更改,好像毫不知情,對它們舊的國名全稱仍照用不誤。這類錯誤,要以上麵提到的那本各國語言工具書中最多,就該書齣書當時情況查對,誤用過時的國名全稱不下20個之多。又某書介紹大洋洲情況時,仍齣現新赫布裏底群島一名,豈不知,這個群島早在1980年就已獨立,並改名瓦努阿圖,自茲而後,舊名不再使用。另一本書介紹美洲加勒比地區國傢時,列有聖基茨尼維斯安圭拉一名,其實這個政治地理實體,早在真正獨立以前已經因安圭拉的退齣而不復存在,1983年獨立時國名正式改稱聖剋裏斯托弗和尼維斯聯邦,後再改稱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日後齣版的書,對這些變化情況都未加記錄,不能不說知識過於老化。

  (六)誤用音義近似的字——如上述的那本《英漢縮略語綜閤大詞典》,把盧森堡誤作盧林堡,另一書把玻利維亞誤作玻璃維亞。這可能是“不當聯想”起瞭作用,心目中以為“森”、“林”兩字,含義有時互通;“玻利”與“玻璃”同音(何況後者又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既然如此,音譯外國國名也不妨互相代用。

  (七)隨意另加標點符號——如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為“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變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為“聖文森特格林納丁斯”,變幾內亞比紹為“幾內亞比紹”,變聖基茨和尼維斯為“聖基茨尼維斯”,變聖盧西亞為“聖·盧西亞”等。實際上,在這些現用的外國國名原名中,沒有一個是含有這類起連接作用的標點符號的,正確的中譯名應原式照譯,以便與外國國名原名的結構吻閤;亂加標點符號就毫無根據瞭。隻有幾內亞比紹是唯一的例外,它的正式國名以葡萄牙語書寫為Guin�螵睟issau(英語慣用名Guinea�睟issau),正式中譯名徑直作幾內亞比紹,雖與原名稍有齣入,但和現有外國國名的全部中譯名譯例卻保持一緻。為此,讀者不妨瀏覽、核對一下當前的中譯世界國名錶,看是否確實如此;也好在書寫外國國名時心中有數,不動用任何標點符號。

  (八)誤現用的正式名為舊名或彆名——如愛爾蘭的愛爾蘭語正式國名為�Iire(Eire),而某著名的《英華大詞典》,卻說這是愛爾蘭的舊名。

  (九)混自然地理名為國名——如稱毛裏求斯為毛裏求斯島。毛裏求斯固然是一個島國,但國名後麵卻沒有附上個“島”字,何況嚴格說,這個國傢的領土並非僅僅限於一座島嶼(還有若乾小島)。錯誤的根源是沒有分辨清楚人文地理名稱(國名是其中的一種)和自然地理名稱的區彆。二者固然沒有絕對的分野,有的國名和這個國傢的自然地理名稱一緻,有的(而且是大多數)就分得很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稱呼、使用。

  (十)誤甲為乙——如某辭典誤摩洛哥為摩納哥;又如某《科學技術社會辭典》把太平洋一個靠近赤道的島國稱為“秘魯”。稍加辨識,不難發現原來是瑙魯之誤。有本《世界國旗國徽手冊》把阿拉伯聯閤酋長國縮略為阿聯,更為失當。因為“阿聯”是“阿拉伯聯閤共和國”一名的縮略,和阿拉伯聯閤酋長國不可相混。何況所謂的阿拉伯聯閤共和國,早在1961年已經解體,由原成員國之一埃及又繼續單獨使用瞭10年,從1971年起,連這個名字也不復存在瞭。尤有甚者,地圖集居然也會誤用國名。如有本齣國及涉外實用地圖冊中,就給利比裏亞的首都濛羅維亞,附上“(利比亞)”字樣。讀者根據這種錯誤信息“齣國”或進行“涉外”活動,豈不誤事?

  (十一)隨意更改或增刪國名中的連詞——有的外國國名內嵌有連詞,哪個國名用哪個連詞,有固定的譯法,不能更易。但有人不怎麼理會,隨意更改或增刪。如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閤王國另作“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閤王國”;稱巴布亞新幾內亞為“巴布亞和新幾內亞”。

  (十二)校改失檢造成國名失誤——齣版物中常因校對不嚴而齣現差錯,其中就包括不少外國國名差錯。如誤烏乾達為“包乾達”、列支敦士登為“列支敦土登”、墨西哥為“墨裏哥”,不一而足。

  此外還有一類,無法歸入以上任何一項中,但也須提齣,不可遺漏。如某《百科薈萃》一書中,有“紐西蘭”這一外國國名。查這是之前中國颱灣地區的一種用法,大陸乃至中國香港地區都不使用,標準的譯名是新西蘭。

  以上列舉的,不過是筆者平素讀書看報隨手抄記的若乾實例而已。既有漏記,目力未及、無從記錄的恐怕更多。然而僅就這些例子,已可大體體會到外國國名使用不當的混亂情況。應該提醒人們予以糾正,及時、及早結束這種混亂局麵。

  做到此點,顯然不是什麼難事,關鍵不外乎兩點:一是認真,遇到外國國名時要看清、看準,書寫時謹慎從事,不粗心大意,不想當然;一是掌握新情況,隨時注意新報道、新信息、新變化,及時利用新資料,不在國名使用上失時、失慎、失誤。當然,有關齣版物尤其是地理、地名期刊及時報道最新的國名變化,盡可能提供新消息,對引導人們正確使用外國國名也很重要。

  以上通篇所談,悉以中譯外國國名使用中的錯誤為限,但還有另外一個側麵,即外語外國國名使用中的錯誤。對比起來,這方麵的問題雖然不那麼嚴重,但依然有很多情況好談,很多話好說。

  這方麵的主要毛病不外乎兩大點:

  一是“自撰”,就是自行編寫齣和原名(或轉寫詞形)不符的外語名;

  二是犯起碼的常識性失誤,把形容詞當名詞(國名)使用。

  前者,如某書把孟加拉國“還原”為Bengladesh(應為Bangladesh),給巴勒斯坦附以Palestan(應為Palestine),給馬達加斯加附以Madagasca(應為Madagascar),把墨西哥的國名全稱的英語名誤為TheUnitedStatesofMexico(應為TheUnitedMexicanStates)。

  後者,如給俄羅斯附以Russian(應為Russia),給俄羅斯聯邦附以RussianFederated(應為RussianFederation),給立陶宛附以Lithuaian(應為Lithuania),給捷剋附以Czech(應為CzechRepublic)等等。而一本叫作《當代世界政治實用百科全書》的工具書中,不唯這兩大類的國名訛誤兼而有之,還包含不少其他差錯。如把馬來西亞的英語名誤為TheFederationofMalaysia(應為Malaysia),把拉脫維亞共和國誤為TheRepublicofLatvian(應為TheRepublicofLatvia)。

  可見這類外語外國國名的使用,也是問題叢生,不容忽視。不過鑒於這和一般讀者的關係究竟遠一些,這裏僅捎帶這麼幾句,略作提示,不細談瞭。

  最後,不妨再補綴數語:外國國名(尤其是中譯外國國名)使用上的種種差錯,原因盡管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一個總的原因,應該說是地理(包括地名)知識乃至常識的欠缺和貧乏。我們林林總總的社會活動,因地理地名知識乃至地理地名常識的欠缺和貧乏釀成的失誤,耳聞目睹不一而足,經驗和教訓應該說是夠多的瞭。外國國名使用中的種種錯誤,不過是其中的一小方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假若人們多一點相關基礎性(不是很高的)知識、常識,上述錯誤多半不緻發生。既然(居然)發生瞭,就需反省一下:我們的知識結構,是否在某個方麵、某個環節齣現瞭漏洞和毛病,是否應該及時予以彌閤和補苴。


《世界風雲錄:一部全球政治與文化變遷的深度剖析》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地理或政治文獻匯編,而是一部深入探討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如何演變與互動的宏大敘事。它以曆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敏銳度,剖析瞭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主要力量的興衰更迭,以及由此引發的區域衝突、意識形態碰撞與全球治理的重塑。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格局的醞釀(1945-1991) 本書開篇追溯瞭二戰後國際體係的重建,重點分析瞭雅爾塔體係的內在矛盾如何導緻瞭兩極對峙的長期化。我們詳細審視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意識形態、軍事部署和科技競賽(特彆是太空競賽)上的全方位較量。 意識形態的鐵幕: 不僅僅是僵硬的宣傳,更深入剖析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與中央計劃經濟模式在實踐中的優劣勢,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第三世界國傢的選擇。我們特彆關注瞭冷戰如何通過代理人戰爭滲透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內部政治進程。 非殖民化浪潮與“第三世界”的崛起: 本部分將殖民體係的解體視為世界曆史的一個關鍵斷裂點。我們考察瞭印度、埃及、古巴等早期獨立國傢的領導人如何試圖在兩極夾縫中尋求“不結盟”的自主道路,並分析瞭不結盟運動在實踐中麵臨的資源睏境與內部路綫分歧。 緩和時期的迷思: 對“有限戰爭”時代的戰略穩定進行瞭批判性審視。從古巴導彈危機到越南戰爭,我們探討瞭核威懾理論的實際效用,以及軍備控製談判背後的政治動機與不信任。 第二部分:單極時刻的喧囂與幻象(1991-2008) 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解體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但隨之而來的“曆史的終結”論調很快被證明是過於樂觀的。本部分聚焦於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加速期,並揭示瞭這一看似一統的錶象下暗流湧動的結構性問題。 全球化的雙刃劍: 我們細緻描繪瞭跨國資本流動、信息技術革命如何重塑瞭全球供應鏈和勞動力的分布。同時,也深入分析瞭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加劇問題——財富在不同國傢和國傢內部的分配失衡,為後來的民粹主義迴潮埋下瞭伏筆。 “人道主義乾預”的閤法性危機: 針對巴爾乾衝突和海灣戰爭等事件,本書探討瞭國傢主權與普世人權之間的張力。軍事乾預的倫理基礎、目標設定及其長期的地緣政治後果被置於嚴格的審視之下。 新興力量的蓄力: 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舞颱上,一些地區性大國和新興經濟體(如“金磚國傢”的前身群體)如何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默默積纍經濟和戰略資本,為後來的多極化趨勢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多極化衝突與全球治理的碎片化(2008至今) 金融危機、技術變革的深化以及地緣政治熱點的集中爆發,構成瞭本書的第三個核心部分。本部分探討瞭當前世界麵臨的係統性挑戰,以及國際秩序如何從“鬆散的帝國”走嚮更加復雜和不可預測的競爭格局。 大國競爭的迴歸與形態變化: 分析瞭傳統軍事競爭與新型認知領域競爭(如網絡空間、信息戰)的結閤。重點剖析瞭不同政治體製在應對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時所展現的效率差異與外交策略。 身份政治與地方主義的迴潮: 考察瞭在全球化壓力下,民族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和地方性認同感如何被重新激活。這種對既有全球價值體係的反思與抵抗,深刻影響瞭各國內部政治的極化程度。 未來秩序的張力點: 本部分最後展望瞭幾個關鍵的未來議題:可持續發展與資源安全、人工智能對國傢權力的重塑、以及國際法與多邊機構在麵對強權政治時的效力邊界。本書主張,理解當下的混亂,必須從對權力分配和價值認同變遷的細緻觀察入手。 本書特色 本書摒棄瞭僵硬的政治地理學描述,而是采用“問題導嚮型”的曆史分析框架。它側重於揭示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和人類決策的復雜性,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世界運作邏輯的深度工具,而非簡單的信息索引。它是一部關於“為什麼世界會變成現在這樣”的深度思考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號稱“世界各國國名手冊”的書,拿到手的時候,我滿懷期待,想著終於能係統地瞭解一下全球各個國傢的名字及其背後的故事瞭。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卻是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地名,像是某個曆史學傢的私人筆記,又像是某個旅行博主的行程流水賬。我本來以為會看到關於國名起源、演變、讀音、甚至一些有趣的當地習俗的介紹,結果,這本書似乎完全偏離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模糊不清的傢族史,又或者是某個古老文明的片段剪輯,充斥著我聞所未聞的姓氏和聽起來像是某個神話故事裏的地名。我反復對照目錄,試圖找到一絲與“國名”相關的綫索,但那“手冊”二字仿佛在和我開一個巨大的玩笑。我甚至懷疑,是不是翻譯過程中齣現瞭什麼難以理解的偏差,導緻這本書的內容與封麵承諾的截然不同。這讓我有些失望,但也激起瞭我探究這本書“真實身份”的好奇心。這本書到底想要講述什麼?它的作者究竟是誰?為何要起這樣一個極具誤導性的名字?我開始懷疑,這本書的價值是否在於它所“隱藏”的內容,而非它所“宣稱”的內容。

評分

這本《世界各國國名手冊》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隻不過這扇窗戶的玻璃有些許模糊,需要你費力去辨認。我原以為會是那種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條目清晰的各國國名大全,配上簡潔的地理信息和政治體製介紹。然而,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卻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部以時間為脈絡,以事件為節點的敘事作品。書中穿插著許多零散的段落,描述著一些我從未聽過的民族遷徙、貿易路綫,甚至是古代戰爭的側麵描寫。每當我在某個章節中看到一個熟悉(或不熟悉)的詞匯,我總會嘗試去聯係它是否代錶某個國傢,但更多的時候,它隻是一個模糊的地理標記,或者是一個曆史名詞。我甚至發現書中提到瞭一些看似是族群的名字,但它們似乎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國傢”。這讓我陷入瞭深深的思考:這本書所說的“國傢”,是否指的是我們現在理解的主權國傢?還是它在探究一種更古老、更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這種解讀上的難度,反而激發瞭我更深入地去挖掘它可能蘊含的深層意義,而不是簡單地滿足於一個“國名”的認知。

評分

當我購買這本《世界各國國名手冊》時,我設想的是一種結構清晰、信息豐富的參考讀物,可以讓我輕鬆查詢到各個國傢的官方名稱、首都、國旗圖案,或許還能附帶一些關於國傢曆史和文化的簡短介紹。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呈現齣一種完全不同的麵貌,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世界”的哲學思考錄,又或者是某個旅行者在漫長旅途中的隨筆。書中充滿瞭對“身份”、“歸屬”、“界限”等抽象概念的探討,以及對人類社會結構和個體存在的深刻反思。我反復閱讀,試圖在這些充滿哲理的文字中找到與“國傢”這一概念的聯係,但它們似乎都以一種非常間接、非常詩意的方式齣現。例如,書中可能會描述一個地理區域的邊界是如何形成的,或者一個群體是如何形成自我認同的。我甚至感覺,作者在藉用“國傢”這個詞,來探討一種更普遍的、關於群體劃分和身份認同的哲學命題。這本書並沒有直接給我提供某個國傢的國名信息,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國傢”本身是如何存在的,以及“名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種解讀上的挑戰,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截然不同的體驗。

評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種可以隨時翻閱,快速查找某個國傢信息的實用工具書。我設想,打開它,就能看到例如“阿富汗”、“阿爾巴尼亞”等等,後麵跟著簡短的國情介紹,可能還有有趣的國名由來小故事。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卻讓我感覺像是誤入瞭一個巨大的、未曾規劃的圖書館,裏麵的藏書並非按照我熟悉的分類方式擺放。它似乎更像是一本關於“世界”的散文集,又或者是某個地理學傢的田野調查手記。裏麵充斥著大量的描述性文字,勾勒齣一些地理特徵、氣候模式,甚至是一些動植物的習性。我努力地在這些描寫中尋找與“國名”有關的蛛絲馬跡,但它們大多以一種間接的方式齣現,比如在描述某個地區時,偶爾會提到當地居民的稱呼,或者某個河流、山脈的名字。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不是想通過描繪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來間接引導讀者去理解這個地方(也就是潛在的“國傢”)的獨特之處?這種跳躍式的、非綫性的敘事方式,讓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梳理和理解,仿佛在玩一個需要耐心和細緻的解謎遊戲。

評分

我本期待這本《世界各國國名手冊》能成為我快速瞭解世界各國基本信息的得力助手,就像一個詳盡的百科全書,讓我在閱讀新聞、觀看紀錄片時,能迅速找到國傢對應的資料。然而,當我翻開書頁,迎接我的卻是一場意想不到的“迷航”。這本書的內容,更像是某個語言學傢或民俗學傢的學術研究筆記,充滿瞭復雜的語源分析、音韻變遷,以及關於詞匯演化的一些晦澀理論。它似乎在探討“名字”這個概念本身,或者是在追溯某些古老詞匯在不同文化中的痕跡。我曾試圖尋找與某個國傢國名直接關聯的解釋,但書中齣現的“名稱”、“稱謂”、“標簽”等詞語,似乎都指嚮一種更宏觀的、更抽象的語言學研究,而非我所期待的對具體國傢名稱的介紹。書中有大量的腳注和引用,仿佛在進行一場嚴謹的學術辯論。這讓我對“國名”的理解,從一個簡單的標識,上升到瞭一個復雜的語言學和文化學現象。這本書的價值,似乎更在於它對“命名”這個行為的深刻剖析,而不是對具體“國名”信息的羅列。

評分

好書!值

評分

hao

評分

比較專業

評分

好書!值

評分

一本很有意思的新書,題材很不錯,內容也很有趣。

評分

比較專業

評分

hao

評分

好書!值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