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技术

光纤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云江 编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光纤技术
  • 光纤传感器
  • 光纤器件
  • 光纤网络
  • 光纤测量
  • 光纤耦合
  • 光纤连接
  • 光纤应用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173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7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3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纤技术》对光纤技术进行,全面的科学总结和归纳。第1章回顾了光纤技术、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第2章介绍了光纤光缆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及现在工厂中常用的一些成缆方法;第3章从几何光学和模式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光纤的传输理论;第4章在传输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型光纤及其基本传输特性;第5、6章分别介绍了基于光纤的常用无源和有源光纤器件的基本原理;第7章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类别、传感原理、复用原理以及解调原理等,此外还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光纤传感网络的原理;第8章介绍了光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几种比较前沿的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技术》可作为光通信、光电子技术、光学工程、光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回顾
1.2 光纤技术基础
1.3 光纤与通信网络
1.4 光纤与传感技术
1.5 光纤技术的发展
1.6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纤拉制及成缆
2.1 光纤的分类
2.2 光纤材料
2.3 光纤的拉制
2.4 光纤成缆技术
2.5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纤传输理论
3.1 基本结构
3.2 光线理论
3.3 模式理论
3.4 单模光纤中的偏振现象
3.5 光在非正规光波导中的传输
3.6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4章 新型光纤和光纤的基本特性
4.1 不同波导结构的石英光纤
4.2 其他材料光纤
4.3 光纤的传输特性
4.4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无源器件
5.1 光纤连接器
5.2 光纤耦合器
5.3 光隔离器
5.4 光环行器
5.5 光纤光栅
5.6 光学滤波器
5.7 光开关
5.8 光波分复用器件
5.9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6章 光有源器件
6.1 光调制器
6.2 光源
6.3 光探测器
6.4 光放大器
6.5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7章 光纤传感技术
7.1 引言
7.2 光纤法珀传感器
7.3 光纤白光干涉传感器
7.4 光纤光栅传感器
7.5 光纤陀螺传感器
7.6 其他类型光纤传感器
7.7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8章 光纤通信技术
8.1 光纤通信系统概述
8.2 光复用技术
8.3 相干光通信
8.4 光孤子通信技术
8.5 全光通信网
8.6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诗意栖居:自然、空间与心灵的对话》 内容简介 《诗意栖居:自然、空间与心灵的对话》是一部深入探索人与自然、环境与心灵之间深刻联系的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学科进行理论的梳理或技术的阐述,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诗意栖居”的思考之旅。作者沉浸于对自然景致的细腻观察,对人类居住空间的深切体悟,以及对个体心灵世界的敏锐洞察,试图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在那里,人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其和谐的一部分;空间不再是冰冷的构筑,而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容器;心灵不再是漂泊无依的孤岛,而是与世界共鸣的殿堂。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诗意栖居”的宏大图景。 第一篇:自然之语——聆听大地的心跳 此篇聚焦于自然界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与深邃智慧。作者并非以科学家的严谨去解剖自然,而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受自然。从高山流水的壮丽,到一花一木的微渺,书中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节律、季节轮回的韵律,以及生命在其中展现出的顽强与脆弱。作者强调,理解自然,并非仅仅是认识它的物理属性,更是要尝试去“聆听”它无声的语言,体悟它传递的情绪与哲思。 书中详述了作者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体验。例如,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作者描述了稀薄空气中透出的纯净与宁静,以及在壮阔星空下,个体渺小而宇宙宏大的对比所带来的震撼。在静谧的原始森林,作者细腻地刻画了阳光穿透层层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泥土的芬芳,以及各种生灵在其中悄然进行的生命仪式。在滨海之地,海浪的潮汐起伏,咸湿的空气,鸥鸟的鸣叫,都成为作者感悟生命无常与永恒的意象。 更进一步,作者探讨了自然景观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类的性格与认知。高原的开阔使人胸怀坦荡,森林的幽深引人内省,海洋的浩瀚激荡人的情怀。自然界中的诸多元素,如光影、色彩、声音、气味,都可能成为引发人类情感共鸣的“密码”。作者相信,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形成了深刻的联结,这种联结至今仍深埋在我们基因深处,等待被唤醒。因此,重拾与自然的连接,便是重拾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第二篇:空间之韵——构建有灵的居所 此篇将视角从宏观的自然转向微观的人类居住空间。作者认为,一个真正“诗意”的居所,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遮蔽与庇护,更是一个能够承载生活、滋养心灵的“有灵”之所。本书并非介绍建筑设计或室内装饰的技巧,而是深入探讨空间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记忆与创造力。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对不同类型空间的观察与思考。从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老村落,到现代都市中简洁明亮的公寓,再到隐藏于自然之中的朴素小屋,每一个空间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作者着重描绘了“光”在空间中的作用——清晨柔和的晨曦如何唤醒生命,午后温暖的阳光如何带来安详,傍晚昏黄的灯光又如何营造温馨。光影的流转,在空间的肌理上投下变幻莫测的图案,赋予空间以动态的生命力。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材料”的意义。一块未经雕琢的木头,一块温润的石头,一抹朴素的布料,它们本身就带有大地的气息与时间的痕迹。当这些材料被恰当地运用在居所中,便能与居住者产生一种亲切的连接,让空间散发出温暖与质感。书中不乏对一些细节的描绘,如窗外的一棵老树,室内的一方书桌,角落里的一盏台灯,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构建“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流动性”与“私密性”在空间设计中的平衡。一个好的空间,既要有允许人们自由活动、彼此交流的开放区域,也要有能够让个体沉思、独处的静谧角落。空间的布局,家具的摆放,甚至通风的方向,都可能影响居住者的情绪状态。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例,揭示了空间如何成为我们情绪的“容器”,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珍藏着我们的点滴回忆。 第三篇:心灵之境——寻觅内心的栖息地 此篇将焦点转移到人类最内在的世界——心灵。作者认为,真正的“诗意栖居”,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即使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也能在内心辟出一片宁静的港湾。本书并非心灵鸡汤或自助励志,而是以一种哲思性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探索个体心灵的深邃与广阔。 书中对“孤独”进行了富有深意的解读。作者认为,适度的孤独并非全然负面,它是一个让心灵得以沉淀、反思、自我对话的宝贵契机。在孤独中,我们可以剥离外界的喧嚣与评判,回归真实的自我,倾听内心的声音。作者分享了自己在独处时的体验,例如在旅行的途中,在咖啡馆的一角,在安静的夜晚,如何通过冥想、写作、或是单纯的放空,与自己的心灵建立更深的连接。 同时,作者也探讨了“记忆”与“情感”在构建心灵世界中的作用。我们过往的经历,无论是快乐还是伤痛,都化为情感的印记,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感受和未来的选择。作者相信,通过对记忆的梳理与情感的接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疗愈内心的创伤,并以更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书中不乏对人生起伏的思考,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专注”与“觉察”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极易被分散。而“诗意栖居”的状态,需要一种将心神凝聚的能力。通过专注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通过对周遭环境和内心活动的敏锐觉察,我们可以摆脱焦虑与浮躁,进入一种更为专注、沉静的心流状态。本书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视角,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去“慢下来”,去“感受”,去“体会”。 第四篇:和谐共生——走向诗意的人生 此篇将前三篇的论述融会贯通,提出“诗意栖居”的终极目标——一种人与自然、空间、心灵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生存哲学。本书的最后,作者以一种更为积极与建设性的姿态,为读者指明了可能的路径。 作者在书中呼吁一种“减法生活”。在物质日益丰裕的当下,过多的占有往往会成为心灵的负担。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回归生活的本质,才能让心灵更加轻盈。这种“减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精简衣物,到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再到清空杂念,都是一种“减法”的实践。 同时,作者也倡导一种“慢下来”的生活节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匆忙地度过每一天,忽略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瞬间。放慢脚步,去欣赏路边的野花,去倾听雨滴的声音,去感受阳光的温度,这些看似微小的时刻,却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诗意。 本书的最后,作者将“诗意栖居”提升到一种“责任”的高度。我们不仅仅是空间的居住者,更是自然的守护者,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方式便会发生转变。从节约资源,到尊重生命,到关注社区,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诗意栖居:自然、空间与心灵的对话》并非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指南”,而是一面反思的镜子,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它鼓励读者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无论你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本书都能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你与自然、空间以及自身心灵的关系,最终,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而丰盈的“诗意栖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翻开这本《光纤技术》,纯粹是抱着好奇心,想看看近些年信息传输领域到底有什么新玩意儿。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对科技发展总是充满兴趣。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吸引了,感觉里面一定蕴含着不少干货。一开始我还在担心,光纤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深,会不会读起来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公式和原理,而是从光纤的起源和发展史娓娓道来,像是给我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我了解到,原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快速、更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而光纤的出现,无疑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早期电话线传输的局限性,以及光纤技术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的叙述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光纤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后续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精密工程的敬畏之情。我一直认为,能够将如此精密的物理原理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且能够支撑起全球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光纤技术》在描述光纤的制造工艺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从原料的选择、提纯,到拉丝、镀膜,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精度和控制。书中对不同类型光纤(如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介绍,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也让我对技术的多样性和专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关键器件的介绍,这些小小的配件,却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着光信号的稳定传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精密的仪器在闪烁,工程师们在一丝不苟地工作,最终将一根根细小的光纤打造成支撑信息洪流的坚实管道。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让我对现代科技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我一直对一些基础物理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我们生活中现象的原理。这次拿起《光纤技术》这本书,纯粹是想借此机会,更系统地了解一下信息传输的“幕后英雄”——光纤。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原理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全反射、折射等现象,并将其与光纤的结构紧密联系起来。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琢磨那些示意图,试图理解光线是如何在纤芯中沿着预设的路径前进,而不轻易泄漏到包层中去的。对我而言,书中对各种损耗机制的解释也相当有启发性,比如瑞利散射、吸收损耗等,这些都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光信号传输,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物理规律和工程考量。我甚至尝试着将书中所学到的概念,与一些日常的科学常识进行类比,比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衰减,水波在池塘中的扩散。这种联系让我觉得,物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评分

这本书让我在享受现代通信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其背后的技术演进和潜在挑战。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带宽的需求是否会永远增长下去?光纤技术又将如何应对这种需求?《光纤技术》中对于光纤容量的限制以及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进行了探讨,比如更先进的调制技术、复用技术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光纤损耗和信号失真的讨论感到好奇。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数学模型,但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是限制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书中也提到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铺设和维护如此庞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巨大的投入。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光纤看作是“网线”的升级版,而是认识到了其背后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动力。它促使我去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能期待哪些更令人惊喜的光纤技术发展。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光纤技术》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信息时代发展脉络的好奇。我深知,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便捷通信、高清视频、海量数据下载,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传输基础设施,而光纤网络无疑是其中的核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展现了光纤技术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看到书中介绍了光纤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作用,比如互联网骨干网、海底光缆,这些无形的“信息高速公路”支撑着全球的互联互通。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光纤在医疗、工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比如医疗内窥镜、传感器、高精度测量等。这些应用场景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深刻体会到光纤技术不仅仅是通信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未来光纤网络发展趋势的探讨感兴趣,例如太赫兹通信、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虽然目前还不太了解,但已经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