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通信基础

图像通信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乐华  编
图书标签:
  • 图像通信
  • 图像处理
  • 通信原理
  • 数字图像
  • 图像编码
  • 图像传输
  • 信号处理
  • 多媒体通信
  • 信息论
  • 网络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5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16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图像通信的相关基础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人眼的视觉特性,图像和图像通信的含义与特点,视频图像信号的数字化,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图像压缩编码方法及相关国际、国家标准,图像通信协议框架,以及图像通信中的质量控制技术。本书注重图像压缩编码基本方法、视频图像压缩编码国际标准与图像通信协议的介绍,兼顾相关前沿技术及新标准的发展,内容比较丰富,叙述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图表,列举了一些实例;每章均附有习题与思考题,适合教学和自学。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声像传输、图像通信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科研、管理、维护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或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1994年4月毕业分配到重庆通信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以及视频通信技术及应用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图像与图像通信概论 1
1.1 人眼的视觉特性 1
1.1.1 可见光 1
1.1.2 人眼的视敏特性 2
1.1.3 人眼的亮度视觉 3
1.1.4 人眼的彩色视觉 4
1.1.5 人眼的立体视觉 5
1.1.6 人眼的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 5
1.1.7 人眼的分辨力 6
1.2 图像的基本概念 8
1.2.1 图像信息的特点 8
1.2.2 图像的分类 9
1.2.3 图像的顺序传送 9
1.2.4 彩色混合的三基色原理 13
1.3 图像通信概述 19
1.3.1 图像通信的分类 20
1.3.2 图像通信系统的组成 20
习题与思考题 22
第2章 视频图像数字化及质量评价方法 23
2.1 视频信号 23
2.1.1 视频信号的类型 23
2.1.2 模拟视频信号 24
2.2 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26
2.2.1 彩色视频信号的数字化方式 26
2.2.2 彩色视频信号的分量编码 27
2.2.3 彩色空间转换 30
2.3 数字视频格式 30
2.3.1 ITU―T BT.601建议的数字视频格式 31
2.3.2 CIF格式 32
2.3.3 高清格式 34
2.4 图像质量的评价 35
2.4.1 图像质量与失真效应 35
2.4.2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37
2.4.3 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 40
2.4.4 数字视频客观质量评价 47
习题与思考题 53
第3章 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55
3.1 图像压缩编码的理论与方法 55
3.1.1 信源模型及其信息熵 55
3.1.2 无失真编码理论 59
3.1.3 限失真编码理论 60
3.1.4 图像压缩编码的基本方法 63
3.2 熵编码 65
3.2.1 Huffman编码 65
3.2.2 算术编码 69
3.3 预测编码 76
3.3.1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76
3.3.2 图像的预测编码 81
3.4 变换编码 93
3.4.1 离散K-L变换 93
3.4.2 DCT变换 95
3.4.3 小波变换 100
习题与思考题 117
第4章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119
4.1 概述 119
4.1.1 图像压缩编码的标准化组织 119
4.1.2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化发展史 120
4.2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124
4.2.1 JPEG图像编码标准 124
4.2.2 JPEG2000图像编码标准 130
4.3 H.26x系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137
4.3.1 H.261视频编码标准 137
4.3.2 H.263、H.263+和H.263++视频编码标准 142
4.3.3 H.264视频编码标准 147
4.3.4 H.265视频编码标准 158
4.4 MPEG―x系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173
4.4.1 MPEG―1标准 173
4.4.2 MPEG―2标准 178
4.4.3 MPEG―4标准 184
4.5 AVS系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192
4.5.1 AVS视频编码标准 192
4.5.2 AVS2视频编码标准 199
4.5.3 AVS+视频编码标准 206
习题与思考题 209
第5章 图像通信协议 211
5.1 图像通信协议体系 211
5.2 图像通信的相关标准 212
5.2.1 G系列标准 212
5.2.2 T.120系列标准 218
5.2.3 H.200系列标准 219
5.3 H.320协议 223
5.3.1 H.320协议框架 223
5.3.2 H.320视频系统结构 224
5.3.3 H.320会议电视终端结构 225
5.4 H.323协议 225
5.4.1 H.323协议框架 226
5.4.2 H.323视频系统结构 227
5.5 H.324协议 230
5.5.1 H.324协议框架 230
5.5.2 H.324M移动视频通信标准框架 230
5.6 SIP协议 231
5.6.1 SIP协议组成 231
5.6.2 SIP的信令协议 232
5.6.3 基于SIP的视频系统 233
5.6.4 SIP与H.323的区别 234
5.7 基于网络的数字视频传输协议 236
5.7.1 实时传输协议(RTP) 236
5.7.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238
5.7.3 实时流协议(RTSP) 240
5.7.4 资源预留协议(RSVP) 242
5.7.5 RTP/RTCP、RTSP和RSVP的关系 244
习题与思考题 245
第6章 图像通信中的质量控制技术 247
6.1 图像传输对网络的要求 247
6.2 图像传输手段 248
6.2.1 普通导线传输 248
6.2.2 光纤通信 249
6.2.3 无线通信 249
6.2.4 微波通信 250
6.2.5 卫星通信 251
6.3 图像通信中的码率控制 252
6.3.1 码率控制的必要性 252
6.3.2 码率控制的基本原理 252
6.3.3 码率控制的模式 253
6.3.4 码率控制的典型方法 255
6.4 图像通信中的差错控制 256
6.4.1 编码端差错控制技术 257
6.4.2 解码端差错隐藏技术 260
6.4.3 编码端和解码端交互式抗差错技术 262
习题与思考题 263
附录A JPEG标准编码数据 264
参考文献 268

前言/序言

前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视频图像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国际标准化ISO不断推出视频图像压缩编码和图像通信相关国际标准,视频图像通信已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自2002年成立以来,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成功制定一系列视频编码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与最新的国际标准相兼容,而且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为便于初步接触视频通信的人们较快入门,让从事视频通信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的人们能够了解视频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方法,编者根据多年从事音视频教学的实践经验,在图像通信相关培训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写了此书。

本书既介绍图像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也介绍图像压缩编码和图像通信的相关国际标准、协议与国家标准;既注重体现H.265等最新国际标准,又论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VS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主要针对初学者,并力求兼顾具有一定基础的不同读者或培训对象的需求。

全书共分6章。第1章为图像与图像通信概论,包括人眼的视觉特性,图像的基本概念,图像通信概述;第2章为视频图像数字化及质量评价方法,介绍视频信号的基本概念,视频信号的数字化,数字视频格式,图像质量的评价;第3章为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介绍图像压缩编码的理论与方法,阐述熵编码、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第4章阐述图像压缩编码标准,包括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H.26x、MPEG—x系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以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AVS;第5章为图像通信协议,介绍图像通信协议体系,图像通信的相关标准,H.320协议,H.323协议,H.324协议,SIP协议,基于网络的数字视频传输协议;第6章介绍图像通信中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图像传输对网络的要求,图像传输手段,图像通信中的码率控制、差错控制。每一章均配有习题与思考题。

本书由吴乐华、杜鹢担任主编,负责纲目拟定、组织编写和统稿工作。

本书编写采取了全体编委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的方式,编写任务具体分工为:第1章、第3章由吴乐华编写;第2章2.1~2.3节由张洪英编写,2.4节由杨琬编写;第4章4.1节及4.3.1、4.3.2小节由朱桂斌编写,4.2.1、4.3.3两小节由李元伟编写,4.2.2、4.3.4两小节由单东晶编写,4.4节由张杰良编写,4.5节由杜鹢编写;第5章5.1~5.6节由杜鹢编写,5.7节由朱桂斌编写;第6章由朱桂斌编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书籍,这些资料已在本书的参考文献中列出,特在此对文献的著作者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管我们力求文字准确,说理清楚,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一些谬误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数字影像处理与分析:原理、算法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数字影像处理与分析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和前沿应用。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数字影像知识体系。无论是初学者入门,还是专业人士进阶,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启迪。 第一部分:数字影像基础 第一章:数字影像概述 1.1 影像的本质与分类 介绍影像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的基本概念,区分模拟影像与数字影像的本质区别,深入剖析数字影像的采样、量化过程,以及它们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详述不同类型的数字影像,包括二值影像、灰度影像、彩色影像(RGB、CMYK、HSV等色彩空间)、多光谱影像、全色影像等,并阐述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 分析影像的几何结构,如像素、分辨率、像素深度(位深度)、像素尺寸、视场角等关键参数,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定义一张数字影像的几何特性。 1.2 数字影像的表示与存储 详细介绍数字影像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包括像素矩阵、数据类型(整型、浮点型)、字节序等。 深入探讨常见的数字影像文件格式,如BMP、JPEG、PNG、TIFF、GIF、RAW等,分析它们的压缩方式(无损压缩、有损压缩)、文件结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讲解影像元数据(Metadata)的重要性,包括Exif信息、地理空间信息、图像采集参数等,以及它们在影像管理与应用中的作用。 1.3 影像质量评价指标 介绍客观评价指标,如信噪比(SNR)、峰值信噪比(PSNR)、均方根误差(RMSE)、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等,并详细阐述其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 探讨主观评价方法,如主观评分、等级划分等,以及它们在实际评估中的重要性。 分析影响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传感器性能、成像环境、传输过程、存储格式等,并提出提升影像质量的策略。 第二章:数字影像增强 2.1 点运算增强 对比度拉伸与压缩: 详细阐述线性拉伸、非线性拉伸(如对数变换、指数变换)等方法,并分析其在改善影像对比度方面的作用。 灰度直方图均衡化: 深入解析直方图均衡化的原理,包括累积分布函数(CDF)的计算与应用,并探讨其在增强影像整体对比度的效果。 灰度窗增强: 介绍固定窗和自适应窗在特定灰度范围内增强细节的方法,并分析其在医学影像等领域的应用。 伽马变换: 解释伽马变换的数学模型,以及它如何用于调整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尤其在处理低光照或过曝影像中的应用。 2.2 空间域滤波 邻域运算与卷积: 详细介绍卷积核(滤波器)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在影像上进行滑动操作以实现各种滤波效果。 线性滤波: 平滑滤波器: 深入讲解均值滤波、高斯滤波的原理、核函数设计及其在抑制噪声、模糊细节方面的作用。 锐化滤波器: 介绍Sobel、Prewitt、Laplacian算子等边缘检测算子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增强影像细节、突出边缘方面的应用。 非线性滤波: 中值滤波: 阐述中值滤波的原理,分析其在去除椒盐噪声、保留边缘方面的优势。 双边滤波: 深入讲解双边滤波的原理,分析其在保留边缘信息的同时进行噪声平滑方面的特点。 2.3 频率域增强 傅里叶变换与频谱分析: 详细介绍一维和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原理,分析影像在频域中的特性,如何通过频谱分析来理解影像的纹理和细节。 频率域滤波: 低通滤波器: 介绍理想低通、Butterworth低通、高斯低通滤波器的原理,分析其在平滑影像、去除高频噪声方面的作用。 高通滤波器: 介绍理想高通、Butterworth高通、高斯高通滤波器的原理,分析其在锐化影像、增强边缘方面的作用。 同态滤波: 讲解同态滤波的原理,分析其如何同时处理影像的非均匀光照和细节增强问题。 选择性滤波: 介绍如带通滤波、带阻滤波等,分析其在去除特定频率噪声或突出特定纹理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数字影像复原 3.1 影像退化模型 退化过程的数学描述: 详细建立影像退化过程的数学模型,包括模糊(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噪声(加性噪声、乘性噪声、周期性噪声)等。 不同类型的退化: 分析运动模糊、失焦模糊、几何畸变、大气湍流等常见退化类型及其数学模型。 3.2 逆滤波与维纳滤波 逆滤波: 阐述逆滤波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理想情况下的复原效果,并探讨其对噪声的敏感性。 最小均方误差(MMSE)滤波: 深入讲解维纳滤波的原理,推导其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在平衡复原质量与噪声抑制方面的优势。 约束最小二乘滤波: 介绍约束最小二乘滤波,分析其在附加约束条件下的复原性能。 3.3 迭代复原方法 Lucy-Richardson算法: 详细介绍Lucy-Richardson算法的迭代原理,分析其在无噪声或加性泊松噪声情况下的复原效果。 投影式迭代算法: 介绍其他类型的迭代复原算法,分析其在处理复杂退化模型中的应用。 3.4 盲图像复原 问题定义与挑战: 阐述盲图像复原(Blind Image Restoration, BIR)的定义,以及在退化模型未知情况下的复原难点。 常用方法: 介绍基于稀疏表示、深度学习等先进的盲图像复原技术,并分析其潜在应用。 第二部分:数字影像分析 第四章:影像分割 4.1 基于阈值的方法 全局阈值分割: 详细讲解Otsu方法、三角法等全局阈值确定算法,并分析其在单峰或双峰直方图情况下的适用性。 局部(自适应)阈值分割: 介绍自适应阈值方法,分析其在处理光照不均等情况下影像的优势。 4.2 基于区域的方法 区域生长: 详细阐述区域生长的基本原理、生长准则(同质性准则)和终止条件,并分析其在连接相似像素、形成目标区域方面的作用。 区域分裂与合并: 介绍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区域分裂与合并算法,分析其在分割任意形状区域的灵活性。 4.3 基于边缘的方法 边缘检测器回顾: 重新审视Sobel、Prewitt、Laplacian、Canny等边缘检测算法,并分析其在检测目标轮廓方面的作用。 Hough变换: 详细讲解Hough变换在检测直线、圆等几何形状方面的原理,以及其对噪声的鲁棒性。 4.4 基于聚类的方法 K-Means聚类: 介绍K-Means算法在影像像素特征空间上的应用,以及如何基于聚类结果进行分割。 模糊C-均值(FCM)聚类: 阐述FCM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处理像素隶属度模糊情况下的应用。 4.5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 全卷积网络(FCN): 介绍FCN在端到端像素级预测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U-Net架构: 详细解析U-Net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和跳跃连接,分析其在医学影像分割等领域的成功。 Mask R-CNN: 介绍Mask R-CNN如何扩展Faster R-CNN以实现实例分割。 其他先进模型: 简述DeepLab、SegNet等模型及其在语义分割领域的研究进展。 第五章:特征提取与描述 5.1 边缘与角点特征 Harris角点检测: 详细讲解Harris角点检测的原理,分析其在检测图像中“角点”上的鲁棒性。 FAST角点检测: 介绍FAST角点检测算法的原理及其速度优势。 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子: 深入解析SIFT算子的生成原理,包括尺度空间极值检测、关键点定位、方向分配等,分析其对尺度、旋转、光照变化的鲁棒性。 SURF(加速鲁棒特征)算子: 介绍SURF算法,分析其相比SIFT的加速性能。 5.2 区域与纹理特征 纹理特征描述: 灰度共生矩阵(GLCM): 详细介绍GLCM的构建方法,以及从中提取的对比度、能量、同质性、熵等纹理特征。 局部二值模式(LBP): 阐述LBP的原理,分析其在描述局部纹理方面的优势。 Gabor滤波器: 介绍Gabor滤波器在提取不同尺度和方向纹理信息方面的应用。 形状特征描述: Hu矩: 介绍Hu矩的数学定义,以及其作为不变矩的特性,分析其在形状匹配中的应用。 周长、面积、紧密度等几何特征: 提取和计算对象的几何属性,用于描述其形状。 5.3 深度学习时代的特征提取 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特征提取器: 阐述CNN如何自动学习图像的层次化特征,从底层的边缘、纹理到高层的语义信息。 预训练模型与迁移学习: 介绍如何利用在大型数据集上预训练的CNN模型(如VGG, ResNet, Inception)作为特征提取器,并分析迁移学习在小样本数据集上的优势。 Anchor-based与Anchor-free检测器中的特征: 简述目标检测器中特征金字塔网络(FPN)等技术。 第六章:影像匹配与三维重建 6.1 影像匹配基础 影像匹配的定义与应用: 介绍影像匹配在立体视觉、全景拼接、目标跟踪等领域的应用。 匹配的类型: 区分区域匹配、特征匹配、线匹配等。 匹配的挑战: 分析光照变化、尺度变化、视角变化、遮挡等对匹配的影响。 6.2 特征点匹配 关键点检测与描述: 回顾SIFT, SURF, ORB等算法在提取图像特征点上的作用。 特征描述子匹配: 介绍基于距离度量的匹配方法,如欧氏距离、汉明距离等。 匹配约束: 介绍几何约束(如单应性矩阵、基本矩阵)和统计约束(如RANSAC算法)在提高匹配精度和鲁棒性方面的作用。 6.3 立体视觉与深度估计 对极几何: 详细讲解对极几何的概念,包括对极线、本质矩阵、基础矩阵,分析两视图之间的几何约束。 立体匹配算法: 全局优化方法: 介绍图割(Graph Cuts)、置信传播(Belief Propagation)等全局优化算法在求解稠密视差图上的应用。 局部匹配方法: 介绍SGM(Semi-Global Matching)等。 视差图与深度图: 讲解视差图与深度图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它们在三维重建中的重要性。 6.4 三维重建 多视图几何: 介绍SFM(Structure from Motion)原理,如何从多张运动的图像中恢复三维结构与相机位姿。 点云生成与处理: 介绍如何从视差图或密集匹配结果生成三维点云,并进行滤波、去噪、重采样等处理。 网格重建: 介绍泊松表面重建、Delaunay三角化等方法,如何从点云构建连续的三维表面网格。 纹理映射: 介绍如何将原始影像的纹理信息映射到重建的三维模型上。 第三部分:高级主题与应用 第七章:图像复原的先进技术 7.1 基于稀疏表示的复原 稀疏表示理论: 介绍稀疏表示的概念,以及过完备字典和稀疏编码。 字典学习: 介绍如何通过学习来构建与图像特性匹配的字典。 应用: 探讨稀疏表示在图像去噪、超分辨率、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7.2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原 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去噪中的应用: 介绍DnCNN、FFDNet等模型。 超分辨率重建: 介绍SRCNN、EDSR、GANs-based Super-Resolution等模型。 图像修复与缺失区域填充: 介绍Context Encoders、DeepFill等模型。 端到端的复原框架: 探讨深度学习在解决复杂退化问题上的潜力。 第八章:医学影像分析 8.1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概述: 简述X射线、CT、MRI、PET、超声等成像原理。 8.2 医学影像预处理与增强: 讨论在医学影像中应用去噪、对比度增强、伪彩色显示等技术。 8.3 医学影像分割: 重点关注在X射线、CT、MRI等影像中对器官、肿瘤、病灶的精确分割。 8.4 病灶检测与识别: 介绍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病灶自动检测方法。 8.5 影像配准: 介绍不同模态或同一模态下不同时间点影像的配准技术,以及其在诊断与治疗规划中的作用。 第九章:遥感影像处理与应用 9.1 遥感影像的特点与类型: 介绍光学遥感、雷达遥感、热红外遥感等。 9.2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与辐射定标: 讲解倾斜、形变校正,以及辐射定标在量化分析中的重要性。 9.3 遥感影像分类: 介绍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支持向量机)、非监督分类(K-Means、ISODATA)、面向对象分类等方法。 9.4 变化检测: 讲解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如地物变化、土地覆盖变化监测。 9.5 应用领域: 土地利用/覆盖分析、环境监测、农业估产、灾害监测等。 第十章:计算机视觉中的影像分析 10.1 目标检测与识别: 介绍传统目标检测算法(如Viola-Jones)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器(如R-CNN系列、YOLO系列、SSD)。 10.2 目标跟踪: 讲解目标跟踪的经典方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跟踪算法。 10.3 行人检测与行为分析: 介绍在监控场景下的行人检测与行为识别技术。 10.4 场景理解与图像检索: 探讨如何从图像中提取语义信息,以及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章都配有详实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算法伪代码,并在适当之处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此外,本书还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建议,鼓励读者深入探索数字影像处理与分析的广阔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编码的艺术》,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没有直接教授某种具体的编程语言,而是着眼于软件开发中最根本的原则和哲学。作者深入探讨了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如何设计出优雅而高效的算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递归思维”和“面向对象设计”的章节,它们让我重新审视了如何构建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书中引用了许多经典软件项目的案例,分析了它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这些真实世界的经验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训。对于那些刚刚踏入编程领域,或者希望提升自己软件工程素养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指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的哲学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写好代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宇宙简史》这本书,简直是把宏大的宇宙演化过程,用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和趣味性展现给了读者。作者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开始,一步步描绘了星系的形成、恒星的诞生与死亡、以及我们地球乃至生命的出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尽管这些仍然是未解之谜,但作者通过大量的观测证据和理论推测,将这些神秘的存在描绘得栩栩如生,激发了我无限的遐想。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天文学家们的科学探索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一点点浪漫主义色彩,让我觉得科学研究并非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一场充满激情的追寻。对于任何对宇宙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绝佳的选择,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就能领略到宇宙的壮丽与深邃,感受到人类在浩瀚星空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

《人性的弱点》这本经典之作,在我看来,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获得成功的实用指南。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揭示了人性的普遍规律。我尤其被书中的“如何赢得他人的喜爱”和“如何影响他人而不引起反感”的章节所打动。作者强调的真诚赞美、倾听他人、以及尊重对方观点的重要性,都让我受益匪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了解人性的微妙之处而产生误会和冲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有信心去建立更和谐、更成功的社交圈。它不仅仅是一本“成功学”书籍,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提升情商的宝典。

评分

最近读完《深度学习导论》,这本书真的是把我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神经网络的起源、感知机的工作原理,然后逐步深入到反向传播算法、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核心技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这些模型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例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数学公式,使得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代码示例,我跟着书中的代码在Jupyter Notebook上跑了几遍,亲身体验了模型训练的过程,这种“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看书要有效得多。对于那些想要系统学习深度学习,或者想在AI领域有所建树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教会了我“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

最近读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底层逻辑非常有帮助。作者从货币的起源讲起,逐步过渡到股票、债券、外汇等各种金融工具的特点和交易方式。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金融衍生品的部分,比如期权和期货,书中用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解释了它们的定价模型和风险管理策略,这对于我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套利机会非常有启发。另外,书中对宏观经济指标如何影响金融市场也做了深入分析,例如利率、通货膨胀和GDP增长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金融市场的运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虽然一些章节涉及到的数学模型比较复杂,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金融领域,或者在金融行业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