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汉字出现之前,“刻木结绳而已”,仓颉造字于远古,汉字如同文明之种洒向华夏沃土,这才有后世文化的繁花硕果。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读此佳作,领略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内容简介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解读常用汉字,每个字均讲述其字形、起源、意思演变、相关历史传说、古今用法等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强,适合中小学生至耄耋老人各年龄段读者阅读,是倚床卧读的休闲佳作。
作者简介
余成功,笔名余歌、余夫。1933年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由部队考进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保送复旦大学新闻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新闻单位工作,历经《健康报》《体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人口报》等报社任编辑、记者。1987年任《中国人口报》社秘书长,同年当选报社党支部书记。1988年当选国家计生委机关党委委员,同年当选中国报纸行业协会理事。1989年被国家计生委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确认为高级职称(编辑、记者)。1989年任《中国人口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目录
第一篇 汉字与天文
1.观天·向天·杞人忧天——释“天”
2.画时圆,写时方——释“日”
3.一弯如勾——释“月”
4.一闪一闪亮晶晶——释“星”
5.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释“旦”
6.火常在,光永存——释“光”
7.日月争辉——释“明”
8.空中七彩桥——释“虹”
9.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释“气”
10.无形·无影·无踪迹——释“风”
11.电光闪闪声隆隆——释“雷”
12.阴阳激燿——释“电”
13.好雨知时节——释“雨”
14.姑苏城外寒山寺——释“寒”
15.朝如青丝暮成雪——释“雪”
16.冰清玉洁——释“冰”
第二篇 汉字与地理
1.万物生长之本——释“土”
2.天时不如地利——释“地”
3.山雨欲来风满楼——释“山”
4.名山谓之岳——释“岳”
5.土包土山非人造——释“丘”
6.一江春水向东流——释“江”
7.疑似银河落九天——释“河”
8.陆地围着一片水——释“湖”
9.水能载舟水能覆舟——释“水”
10.烟花三月下扬州——释“州”
11.清泉石上流——释“泉”
12.井与井田制——释“井”
第三篇 汉字与动物
1.象有牙自焚其身——释“象”
2.越鸟巢南枝——释“鸟”
3.莺歌燕舞——释“燕”
4. 凤兮凤兮归故乡——释“凤”
5.蝉鸣林愈静——释“鸣”
6.呦呦鹿鸣——释“鹿”
7.牛角、羊角、拐弯抹角——释“角”
第四篇 汉字与生肖
十二生肖的来历
1.机灵睿智动物——释“鼠”
2.不用扬鞭自奋蹄——释“牛”
3.山兽之君——释“虎”
4.狡兔三窟——释“兔”
5.龙腾虎跃——释“龙”
6.人心不足蛇吞象——释“蛇”
7.指鹿为马——释“马”
8.知礼义动物——释“羊”
9.猴子捞月——释“猴”
10.三更灯火五更鸡——释“鸡”
11.立世之术为“忠”——释“犬”
12.贪吃贪睡——释“猪”
第五篇 汉字与植物
1.咬定青山不放松——释“竹”
2.木已成舟——释“木”
3.木秀于林——释“林”
4.杨柳依依——释“柳”
5.一妇桑,百人衣之——释“桑”
6.杏林·杏坛·杏花村——释“杏”
7.总把新桃换旧符——释“桃”
8.离离原上草——释“草”
9.一口吞四口——释“田”
10.草木有生而无知——释“生”
11.锄禾日当午——释“禾”
12.橘逾淮而北为枳——释“橘”
13.喜看稻菽千重浪——释“稻”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释“米”
第六篇 汉字与时令
1.春到人间草木知——释“春”
2.有礼仪之大故称夏——释“夏”
3.一叶知秋——释“秋”
4.酝酿之冬——释“冬”
5.今年今农场,明年明日崖——释“年”
6.元,始也——释“元”
第七篇 汉字与婚姻
1.男儿膝下有黄金——释“男”
2.美丽和博大的化身——释“女”
3.人头顶破天——释“夫”
4.夫唱妇随——释“妇”
5.男人的配偶——释“妻”
6.群婚到婚阀——释“婚”
7.人间姻缘媒撮合——释“媒”
8.喜从天降——释“喜”
9.刑具架在头上的女人——释“妾”
第八篇 汉字与家庭
1.天地之性人最贵——释“人”
精彩书摘
《汉字里的中国文化》:
“天”,《千字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浑沌蒙昧的状态中。在《太平御览·;三五历纪》里有一个古老的神话叫“开天辟地”。传说,起初“天地浑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就这样,盘古也成了顶天之地的巨人。后来,人们就用“开天辟地”来比喻其事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或者是从未有过的。
“天”,本为象形字。请看上方古文字:甲骨文“天”字,像是一个站立着的人形。它的下部是人的身躯和四肢,上部是人的头。可能是甲骨文在坚硬的龟甲或骨头上刻写圆圈困难,因此将人的头刻写成了中空的方形。金文“天”字与甲骨文“天”似同,只是头部变为了一横。小篆的“天”字,由金文演变而来,而且线条化了。楷书写作“天”。
《说文解字》称:“天,颠也,至高无上。”许慎在这里解释了天字的本义为人的脑袋、是人的头顶。中医治疗头疼病用的中药叫“正天丸”,其中的“天”就是“头”的意思。
天,自然界的主宰者。千百年来人们探求它、研究它。有人观天,有人问天。在《列子·;天瑞》篇里记载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个杞国人担心天崩地陷,身体无处依存,害怕得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唐代李白有句诗:“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其意是:当今皇上看不见我一片赤诚的心,但我仍然像杞国人无事怕天塌下来一样,关心着国事。也正如《新唐书·;陆象先传》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后人称不必要的或没有根据的忧虑为“杞人忧天”或“杞人无事忧天倾”。
由于至高无上的天穹,很难具体描画,于是人们便用代表人体颠顶的“头”表示天空的概念。如“苍天”“满天星斗”“太阳出来满天红”“天高地厚”等词中的天,都表示天空的意思;因为人的脑袋是在人体的上部,故而又引申指位置在上,凌空架设之物也称天,如天桥、天梯、天车、天棚、天窗、天花板等;天还引申指气候,如晴天、阴天、雨天、雾天、暑天、寒天、雪天,中国还有个“包青天”;天与量词连用算天数,如每天、第二天、忙了一整天,又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还有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如晌午天、三更天;我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原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修后,改名为“天安门”。天安门广场,是我们庆祝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古人认为天有神灵,是万物的主宰。因此天又有“天神”“天帝”“天老爷”之说,为天披上一层神秘面纱,如一个人遇到一件难事顺利办成了,人们便称为“天助”“天意”;天还有神佛仙人生活的那个世界,如“天堂”“天国”“西天”“天兵天将”“归天”。
由天字组成的词语和成语很多,如“天长地久”“天南海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衣无缝”“天下为公”等等。
……
前言/序言
《字里乾坤:汉字背后的人文意蕴》 文字,是文明的基石,是思想的载体。而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唯一一种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哲学、艺术与生活方式。本书《字里乾坤:汉字背后的人文意蕴》,并非仅仅罗列汉字的演变过程,更深入地挖掘那些隐藏在方块字笔画间的深邃哲思、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画卷。 本书将汉字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追溯其起源的神秘传说,探讨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主要字体流变背后的社会变迁与审美取向。然而,这仅仅是“乾坤”的表象,我们更关注的是“字里”所蕴含的“人文意蕴”。 一、 “见字如面”:象形、指事、会意,天地的映射 汉字起源之初,便与自然万物、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本书将从最直观的象形字入手,展现古人如何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太阳的圆、月的弯、山的巍峨、水的流动,以及鸟的展翅、鱼的游弋。这些字形,不仅仅是符号,更是对自然形态的精准捕捉与高度概括,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与尊重。 继而是指事字,它们将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的符号,例如“上”与“下”的笔画区别,“一”与“二”的数量演示,揭示了古人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而会意字,更是汉字智慧的结晶。本书将精选一系列经典的会意字,如“休”(人靠树休息)、“明”(日月照耀)、“从”(两人相随),深入剖析这些字是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部首,创造出全新的意义,展现了古人丰富的联想能力、生活经验与伦理道德的早期形态。例如,“信”字,由“人”言构成,强调了言语的真实可靠,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对诚信的高度重视。而“仁”字,则由“二”人构成,寓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勾勒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二、 “意象风骨”:汉字中的哲学与宇宙观 汉字,并非简单的语言工具,更是承载哲学思想的载体。本书将探讨汉字中的哲学意蕴,特别是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阴阳五行学说的联系。 例如,“道”字,其字形本身就蕴含着行走的意象,寓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方向。本书将结合《道德经》等经典,阐释“道”字背后虚无、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再如,“天”字,其简洁的字形,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头顶广阔的天空,象征着至高无上、主宰万物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体系,也深深地烙印在汉字的结构与意义之中。本书将分析包含“木”、“火”、“土”、“金”、“水”五行偏旁的字,探讨它们在字义构成中如何体现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了古人的生活、医学、建筑等方方面面。例如,与“水”相关的字,如“流”、“泽”、“海”,常常带有滋润、流动、广阔的意境;而与“火”相关的字,如“燃”、“炽”、“焰”,则充满了热烈、光明、毁灭的联想。 三、 “诗词骨肉”:汉字与中国文学的血脉相连 汉字是构建中国文学的砖石。本书将通过分析大量经典诗词、散文中的关键汉字,展现文字的“形”、“音”、“义”如何交融,共同创造出摄人心魄的文学意境。 从《诗经》的朴素真挚,到唐诗的意境深远,再到宋词的婉约豪放,每一个汉字的选择都至关重要。本书将选取一些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的汉字,如“望”、“思”、“愁”、“乐”、“月”、“花”、“雪”等,深入解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和情感色彩。例如,一个“月”字,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寄托了浓重的思乡之情,而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则被赋予了永恒、宁静的宇宙意象。 本书还将探讨汉字在对仗、格律等文学形式中的运用,分析字词的音韵美如何与意境美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文学魅力。例如,通过分析“山”与“水”、“花”与“月”等常见对仗词,展现汉字在营造诗歌的节奏感和画面感方面的作用。 四、 “民俗印记”:汉字中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世界 汉字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更是普通民众生活的缩影。本书将深入挖掘汉字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和情感表达。 从节庆习俗相关的字,如“年”、“春”、“节”、“灯”、“饺子”,到与家庭伦理相关的字,如“父”、“母”、“子”、“孝”、“睦”,再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字,如“食”、“衣”、“住”、“行”,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例如,“家”字,其上半部分为“宀”(房屋),下半部分为“豕”(猪),这形象地展现了在古代农业社会,房屋和猪是构成“家”的重要元素,反映了人们对安稳居所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追求。 本书还将探讨汉字中的吉祥寓意和避讳文化。许多汉字因为其字形或字音,被赋予了吉祥的含义,如“福”、“禄”、“寿”、“喜”,这些字常常出现在节日装饰、祝福语和艺术品中。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因谐音或字形不吉而被人们避讳的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风险的担忧。 五、 “写意东方”:汉字与中国艺术的对话 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与汉字有着天然的联系。本书将重点阐释汉字作为艺术载体和表现元素的独特魅力。 本书将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分析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如何构成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我们将探讨不同书体(如篆、隶、草、行、楷)的艺术特点,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顿挫、连绵,来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与意境。例如,草书的挥洒自如,如同行云流水,传达出书写者的自由奔放;而楷书的端庄严谨,则体现了规整有序的艺术追求。 同时,本书还将探讨汉字在绘画、篆刻中的运用。汉字的“形”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可以作为绘画的构图元素,也可以在印章上凝聚艺术的美感。例如,一些写意画中,常常会将书法作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字画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结语 《字里乾坤:汉字背后的人文意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邀请读者从每一个方块字的背后,去发现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审美和精神追求。本书力求以平实而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领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活化石的独特魅力,感受“见字如面”的文化温度,理解“字里乾坤”的博大精深。阅读本书,不仅是学习汉字,更是走进中国文化的心脏,理解一个民族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