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典藏版系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倾力打造,精选精编30余位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集,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本书系精选了包括徐志摩、林徽因、萧红、沈从文、郁达夫、鲁迅、朱自清、铁凝、张抗抗、从维熙、邓友梅、柳萌、王巨才等大家的散文代表作品。
《名家散文典藏版-林徽因诗文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悼志摩、惟其是脆嫩、山西通信、窗子以外、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蛛丝和梅花等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30余篇。
更多相关商品请点击:
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及作家。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一生的传奇经历都为当世仰叹。一九二四年泰戈尔访华之际,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不是多病,或许今人读到的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
阅读林徽因,惊奇世间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女人。旷世才情,风华绝代;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才女。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八月的忧愁》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第1辑 夜莺与玫瑰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彼此
一片阳光
夜莺与玫瑰
第2辑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
深夜里听到的乐声
情愿
仍然
激昂
深笑
记忆
题剔空菩提叶
黄昏过泰山
静坐
时间
哭三弟恒
八月的忧愁
雨后天
无题
秋天,这秋天
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一首桃花
莲灯
中夜钟声
山中一个夏夜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忆
吊玮德
灵感
城楼上
风筝
别丢掉
静院
昼梦
过杨柳
冥思
空想(外四章)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十月独行
古城春景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给秋天
人生
展缓
六点钟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病中杂诗(九首)
我们的雄鸡
微光
古城黄昏
桥
孤岛
第3辑 九十九度中
九十九度中
窘
模影零篇一——钟绿
模影零篇二——吉公
模影零篇三——文珍
模影零篇四——绣绣
第4辑·徽因书信
致胡适
致沈从文
致梁思庄
致梁思成
致傅斯年
致金岳霖
致张兆和
悼志摩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在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翼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帷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去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
“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
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残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的增长下去……
4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的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绝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他到康桥之后由狄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当时和他同学的有我姊丈温君源宁。一直到最近两个月中源宁还常在说他当时的许多笑话,虽然说是笑话,那也是他对志摩最早的一个惊异的印象。
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任何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
源宁说,有一天他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惟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源宁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
以后我好奇地曾问过志摩这故事的真确,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的真实。我问:“那么下文呢,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并且看到虹了没有?”他说记不清但是他居然看到了虹。我诧异地打断他对那虹的描写,问他:“怎么你便知道,准会有虹的?”他得意地笑答我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完全诗意的信仰”,我可要在这里哭了!也就是为这“诗意的信仰”他硬要借航空的方便达到他“想飞”的宿愿! “飞机是很稳当的”他说,“如果要出事那是我的运命!”他真对运命这样完全诗意的信仰!
志摩,我的朋友,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那一边没有阳光与人情的温慰”,但是我前边说过最难堪的是这永远的静寂。
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对这死实在太没有把握了。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有一点点光明,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
我个人的悲绪不禁又来扰乱我对他生前许多清晰的回忆,朋友们原谅。
诗人的志摩用不着我来多说,他那许多诗文便是估价他的天平。我们新诗的历史才是这样的短,恐怕他的判断人尚在我们儿孙辈的中间。我要谈的是诗人之外的志摩。
人家说志摩的为人只是不经意的浪漫,志摩的诗全是抒情诗,这断语从不认识他的人听来可以说很公平,从他朋友们看来实在是对不起他。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
我不说了解,因为不是许多人爱说志摩最不解人情么?我说他的特点也就在这上头。我们寻常人就爱说了解;能了解的我们便同情,不了解的我们便很落寞乃至于酷刻。表同情于我们能了解的,我们以为很适当;不表同情于我们不能了解的,我们也认为很公平。
志摩则不然,了解与不了解,他并没有过分地夸张,他只知道温存,和平,体贴,只要他知道有情感的存在,无论出自何人,在何等情况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他全能表几分同情,他真能体会原谅他人与他自己不相同处。从不会刻薄地单支出严格的迫仄的道德的天平指摘凡是与他不同的人。
他这样的温和,这样的优容,真能使许多人惭愧,我可以忠实地说,至少他要比我们多数的人伟大许多;他觉得人类各种的情感动作全有它不同的,价值放大了的人类的眼光,同情是不该只限于我们划定的范围内。
他是对的,朋友们,归根说,我们能够懂得几个人,了解几桩事,几种情感?哪一桩事,哪一个人没有多面的看法!
为此说来志摩的朋友之多,不是个可怪的事;凡是认得他的人不论深浅对他全有特殊的感情,也是极为自然的结果。而反过来看他自己在他一生的过程中却是很少得着同情的。
不止如是,他还曾为他的一点理想的愚诚几次几乎不见容于社会。但是他却未曾为这个鄙吝他给他人的同情心,他的性情,不曾为受了刺激而转变刻薄暴戾过,谁能不承认他几有超人的宽量。
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岱,他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要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此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这几年新诗尝试的运命并不太令人踊跃,冷嘲热骂只是家常便饭——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这些,还有许多,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
我说神秘,其实竟许是傻,是痴!事实上他只是比我们认真,虔诚到傻气,到痴!他愉快起来他的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得到天,他忧伤起来,他的悲戚是深得没有底。寻常评价的衡量在他手里失了效用,利害轻重他自有他的看法,纯是艺术的情感的脱离寻常的原则,所以往常人常听到朋友们说到他总爱带着嗟叹的口吻说:“那是志摩,你又有什么法子!”
他真的是个怪人么?朋友们,不,一点都不是,他只是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
朋友们,我们失掉的不止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丢掉的是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
至于他的作品全是抒情的么?他的兴趣只限于情感么?更是不对。志摩的兴趣是极广泛的。就有几件,说起来,不认得他的人便要奇怪。
他早年很喜欢数学,他始终极喜欢天文,他对天上星宿的名字和部位就认得很多,最喜暑夜观星,好几次他坐火车都是带着关于宇宙的科学的书。他曾经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且在一九二二年便写过一篇关于相对论的东西登在《民铎》杂志上。他常向思成说笑:“任公先生的相对论的知识还是从我徐君志摩大作上得来的呢,因为他说他看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未曾看懂,看到志摩的那篇才懂了。”
今夏我在香山养病,他常来闲谈,有天谈到他幼年上学的经过和美国克莱克大学两年学经济学的景况,我们不禁对笑了半天,后来他在他的《猛虎集》的“序”里也说了那么一段。可是奇怪的!他不像许多天才,幼年里上学,不是不及格,便是被斥退,他是常得优等的,听说有一次康乃尔暑校里一个极严的经济教授还写了信去克莱克大学教授那里恭维他的学生,关于一门很难的功课。
我不是为志摩在这里夸张,因为事实上只有为了这桩事,今夏志摩自己便笑得不亦乐乎!
此外他的兴趣对于戏剧绘画都极深浓,戏剧不用说,与诗文是那么接近,他领略绘画的天才也颇为可观,后期印象派的几个画家,他都有极精密的爱恶,对于文艺复兴时代那几位,他也很熟悉,他最爱鲍蒂切利和达文骞。自然他也常承认文人喜画常是间接地受了别人论文的影响,他的,就受了法兰(Roger Fry)和斐德(Walter Pater)的不少。
对于建筑审美他常常对思成和我道歉说:“太对不起,我的建筑常识全是Ruskins那一套。”他知道我们是讨厌Ruskins的。但是为看一个古建的残址,一块石刻,他比任何人都热心,都更能静心领略。
他喜欢色彩,虽然他自己不会作画,暑假里他曾从杭州给我几封信,他自己叫它们做“描写的水彩画”,他用英文极细致地写出西边桑田的颜色,每一分嫩绿,每一色鹅黄,他都仔细地观察到。又有一次他望着我园里一带断墙半晌不语,过后他告诉我说,他正在默默体会,想要描写那墙上向晚的艳阳和刚刚入秋的藤萝。
对于音乐,中西的他都爱好,不止爱好,他那种热心便唤醒过北京一次——也许唯一的一次——对音乐的注意。谁也忘不了那一年,克拉斯拉到北京在“真光”拉一个多钟头的提琴。对旧剧他也得算“在行”,他最后在北京那几天我们曾接连地同去听好几出戏,回家时我们讨论的热闹,比任何剧评都诚恳都起劲。
谁相信这样的一个人,这样忠实于“生”的一个人,会这样早地永远地离开我们另投一个世界,永远地静寂下去,不再透些许声息!
我不敢再往下写,志摩若是有灵听到比他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老声老气的语调谈到他的为人不觉得不快么?
这里我又来个极难堪的回忆,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
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原载《北平晨报》第9版“北晨学园哀悼志摩专号”
1931年12月7日
第一次接触林徽因的散文,我便被她那独特的文风所吸引。她的文字,不矫揉造作,不华丽辞藻,却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坛陈年的美酒,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品之下,方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韵味。她笔下的景物,仿佛栩栩如生,仿佛带着她独有的情感色彩。我特别喜欢她对“家”的描绘,那种温馨、那种归属感,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她谈论建筑,谈论艺术,她的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她的思想是如此的深邃,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她对情感的描绘,更是细腻而深刻,无论是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爱情的憧憬,都洋溢着真挚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不刻意渲染。这本书,不仅仅是林徽因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那个女性,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与独立,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更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手捧这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古老庭院,那里有斑驳的树影,有轻柔的晚风,还有一位才情横溢的女子,在低语着她的故事。林徽因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似现代散文的直白,也不似古代散文的晦涩,它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古典的雅致,又有现代的灵动。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堪称一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经过精心的打磨,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她想要传递的情感。我尤其喜欢她对情感的描绘,不是大张旗鼓的宣泄,而是细水长流的渗透,在不经意间,便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她谈论爱情,谈论友情,谈论亲情,每一个方面都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她也谈论家国,谈论时代,她的文字中,透露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林徽因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那个女性,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与独立,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更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读林徽因的散文,总觉得她是一位遥不可及的女神,她的文字,如同天上的星辰,璀璨而遥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不过是一位有着非凡才华,却同样有着凡人情感的女子。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她内心深处的世界。她笔下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充满了哲思,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我尤其喜欢她对情感的描绘,那种细腻而深刻的触动,仿佛就发生在心底。她谈论爱情,谈论友情,谈论亲情,每一个方面都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她也谈论家国,谈论时代,她的文字中,透露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林徽因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那个女性,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与独立,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更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我一直以为,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而林徽因的散文,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生涩,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韵味。她对人生百态的洞察,细致入微,却又点到为止,仿佛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生活经历,他的感悟与体悟。她对情感的描绘,更是细腻而深刻,无论是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爱情的憧憬,都洋溢着真挚的情感,不矫揉造作,不刻意渲染。我特别喜欢她对于“家”的描绘,无论是物质上的家,还是精神上的家,都充满了温暖与归属感。她笔下的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是情感寄托的所在。她也谈论了艺术,谈论了建筑,谈论了诗歌,她的视野是如此开阔,她的思想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人生指南,它用最美的文字,教导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当我翻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奇妙世界,在那里,我遇见了才华横溢的林徽因,也遇见了更加真实的自己。她的散文,就像是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谣,有对江南烟雨的轻柔描绘,有对古老建筑的深情赞颂,更有对人生百态的细腻洞察。我尤其喜欢她对情感的描绘,那种不动声色的深情,那种细水长流的眷恋,总是能轻易地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她笔下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而是润物无声的相濡以沫,是心照不宣的懂得。她对友情的描绘,也同样动人,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那些风雨同舟的扶持,都化作了笔尖上温暖的墨迹。她对家国的深情,更是让我动容,在动荡的年代,她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内心的渴望,也启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一本好的书,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林徽因的这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我带入她的世界,与她一同感受生活的美好,一同体验人生的悲欢。我常常在阅读时,被她对景物的描写所打动,她不仅仅是看到了花草树木,更是看到了它们背后的生命力,看到了它们与人的情感连接。她对建筑的理解,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她不仅仅把建筑看作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赋予了它们灵魂,让它们与历史、与文化、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她谈论爱情,谈论友情,谈论亲情,每一个方面都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她也谈论家国,谈论时代,她的文字中,透露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林徽因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那个女性,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与独立,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更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翻开这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仿佛跌入了一个由文字编织的绮丽梦境,那里有温婉的江南水乡,有古朴的庭院深宅,更有那颗在时代洪流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灵魂。林徽因的散文,与其说是在记录生活,不如说是在雕刻时光,她用最精炼的语言,捕捉了最易逝的美好,用最深沉的情感,触碰了最隐秘的心灵。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词句,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去感受那份穿越百年的情感共鸣。她笔下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细水长流的相伴,是眼神交汇时的默契,是心照不宣的懂得。她对友情的描绘,也同样动人,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那些风雨同舟的扶持,都化作了笔尖上温暖的墨迹。更让我动容的是,她在国破家亡的年代,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她用她的文字,向世界宣告,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绽放,生命的尊严依旧可以被守护。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那个时代,对那个女性,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脚。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与才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更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以及生命真正的价值。
评分林徽因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我带入她的世界,与她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一同体验悲欢离合。这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魔力的存在。我曾经以为,她的名声更多地来自于她的爱情故事,但读了她的散文,我才真正认识到,她的才华远不止于此。她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充满了哲思,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她笔下的江南,不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融入了她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她笔下的建筑,不是冰冷的结构图,而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生命体。我最欣赏她的是,即使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与磨难,她依然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深沉的感叹,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渴望,也启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读到林徽因的散文,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仿佛与一位早已故去的友人,在某个午后,围炉煮茶,闲话家常。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窥见了那个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女子,她在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如何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感受世界,去体味生活,去抒发情感。那些文字,或如春风拂面,轻柔舒缓,描绘着江南烟雨的朦胧,或是月夜静谧的美好;或如夏日骤雨,磅礴有力,抒发着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亦或如秋叶飘零,含蓄内敛,诉说着人生的离合悲欢,情感的细腻纠葛。我尤其喜欢她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她不仅仅是看到了花草树木,更是看到了它们背后的生命力,看到了它们与人的情感连接。一片落叶,在她笔下,不再是枯萎的象征,而是承载着季节轮回的生命印记,是岁月的沉淀,是无声的哲学。她对建筑的理解,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她不仅仅把建筑看作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赋予了它们灵魂,让它们与历史、与文化、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读她的散文,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见多识广的朋友交谈,她会分享她对人生、对艺术、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她的言语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
评分我曾以为,阅读散文,不过是消遣时光的手段,但自从读了林徽因的这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她的文字,拥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能够轻易地将我拉入她的世界,与她一同感受生活的美好,一同体验人生的悲欢。她笔下的文字,不是生硬的教条,也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特别喜欢她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而是将景物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景物也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度。她谈论建筑,谈论艺术,她的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她的思想是如此的深邃,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她对“家”的描绘,更是让我感动,那种温馨、那种归属感,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林徽因个人的回忆录,更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那个女性,最真实、最生动的剪影。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才华与坚韧,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更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种草很久好多书,哪个有活动买那个,能节省一些银两就好,哇哈哈!
评分这本书非常好,一定要给孩子买
评分书的质量还不错,都是25折不到买的,超级划算,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读书日,买了几本书,赶上打折便宜一半,书都是正品,太划算了
评分很好的书,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挺好,包装质量各方面不错
评分书拿回来是坏的,能不能退
评分产品非常正,送货速度也超快。 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