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江南開端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西高東低 9 / 孤丘散布 9 / 水網密布 10 / 宜溧山地 11 / 寜鎮山脈餘脈 12 /
茅東盆地 12 / 碟形窪地 13 / 沿江高亢平原 13 / 水網平原 13 / 湖蕩平原 14 /
茅東斷裂帶 15 / 金壇岩鹽礦帶 16 / 太湖 16 / 滆湖 16 / 洮湖 17 /
長江(諫壁―江陰段) 17 / 江南運河 20 / 丹金溧漕河 21 / 武宜運河 21 / 锡澄運河 22 /
锡溧漕河 22 / 溧宜河 23 / 梅雨 23 / 太湖白土 23 / 黃棕壤 24 / 圌山 24 / 和暢洲 24 /
順江洲 26 / 太平洲 27 / 雷公島 27 / 丹北低山丘陵崗地 28 / 水晶山 28 / 嘉山 29 /
練湖平原 29 / 九麯河 29 / 簡瀆河 30 / 香草河 30 / 泰山水庫 30 / 沸井 30 /
龍泉山 31 / 舜過山 32 / 橫山 32 / 德勝河 32 / 宋劍湖 33 / 磨盤山 33 / 顧龍山 34 /
金壇黃土緩崗 34 / 金東高亢平原 35 / 通濟河 35 / 錢資蕩 35 / 青峰山 36 /
伍員山 36 / 丫髻山 36 / 瓦屋山 36 / 六十畝頂 37 / 芝山 38 / 天目湖 38 / 胥溪河 39 /
竹簀河 40 / 定山 40 / 花山 40 / 秦望山 41 / 顧山 41 / 黃山 41 / 君山 42 /
澄北長江衝積平原 42 / 應天河 43 / 惠山 44 / 嶂山 44 / 雪浪山 45 / 馬山半島 45 /
拖山 46 / 黿頭渚 47 / 黃埠墩 47 / 江尖渚 48 / 五裏湖 49 / 宛山蕩 49 / 梁溪河 50 /
長廣溪濕地 50 / 天下第二泉 51 / 黃塔頂 51 / 太華山 52 / 銅官山 52 / 白泥山 53 /
離墨山 53 / 大賢嶺 56 / 宜興南部溶洞群 56 / 宜興盆地 59 /“ 三氿五蕩” 59 /
橫山水庫 60 / 太華地熱 60 / 洞庭東山 61 / 洞庭西山 62 / 石公山 62 / 三山島 63 /貢山島 63 / 橫山群島 66 / 宜興竹海 66 / 龍池山自然保護區 67 / 無锡梅園 68 /
顧山紅豆樹 68 /“ 晉杏唐桂” 70 / 香樟樹 70 / 廣玉蘭 71 / 櫸樹 71 / 馬尾鬆 72 /
太湖蘆葦 73 / 蘭陵半夏 74 / 孟城荊芥 74 / 無锡杜鵑 75 / 紫薇 75 / 林蔭銀蓮花 76 /
上黃動物群 76 / 天然魚庫 77 / 豹貓 78 / 黃鼬 78 / 穿山甲 79 / 草兔 79 / 大山雀 80 /
壽帶鳥 80 / 太湖鰻鱺 81 / 胭脂魚 81
二 經濟地理
魚米之鄉 85 /“ 農末俱利” 85 / 太湖古稻作 86 / 精耕細作 87 / 塘浦圩田 87 / 葑田 88 /
芙蓉湖圍墾 88 / 造船業 89 / 梳篦業 90 / 土布業 90 / 刺綉業 91 / 繅絲業 91 / 磚瓦業 92 /
前墅古龍窯 93 / 筱王村古窯群 93 / 常州漕運 94 / 無锡米市 94 / 銀錢碼頭 96 / 洞庭商幫 96 /
民族工業發祥地 97 / 清名橋 98 / 文亨橋 99 / 毗陵古驛 99 / 班船 100 / 宜興煤田 100 /
梅嶺玉 100 / 太湖石 100 / 斧劈石 101 / 無锡藝蘭 102 / 標糯米 102 / 太湖蒓菜 103 /
太湖藕 103 /“ 爛田三寶” 103 / 溧陽水芹 104 / 宜興百閤 104 / 闆栗 105 / 四角菱 105 /
金壇紅香芋 106 / 碧螺春 106 / 陽羨茶 107 / 天目湖雲霧茶 108 / 無锡水蜜桃 108 /
洞庭紅橘 108 / 白沙枇杷 109 / 太湖豬 109 / 太湖鵝 110 / 梅鱭魚 110 /“ 太湖三白” 111 /
“長江三鮮” 112 / 中華絨螯蟹 112 / 太湖珍珠 113 / 宜興紫砂 114 / 惠山泥人 114 /
金壇刻紙 115 / 南山竹根雕 116 / 常州留青竹刻 116 / 無锡竹刻 116 / 亂針綉 117 /
封缸酒 117 / 太湖船菜 118 / 無锡肉骨頭 119 / 小籠包 119 / 清水油麵筋 120 / 豆炙餅 120 /
常州芝麻糖 121 / 江陰馬蹄酥 121
三 曆史地理
吳越民係 125 / 移民江南 125 / 泰伯奔吳 125 / 季子躬耕於延陵 126 / 黃歇封於江東 127 /
毗陵建都 127 / 夫椒之戰 128 / 常州之戰 128 /“ 江陰八十一日” 129 /“ 紫石英號事件” 130 /
丹陽 130 / 宜興 130 / 無锡 131 / 三山島遺址 132 / 祁頭山遺址 132 / 西溪遺址 133 /
神墩遺址 133 / 三星村墓地 135 / 圩墩聚落群 135 / 磨盤墩石器製造場 136 /
高城墩高颱墓地 136 / 寺墩祭壇 137 / 佘城 137 / 淹城 137 / 闔閭城遺址 139 / 土墩墓 140 /
鴻山越國貴族墓地 141 / 閤剌普華墓 141 / 黃山炮颱 142 / 圌山炮颱 143 / 國山碑 143 /丹陽南朝帝陵石刻 144 / 甓橋淳化閣帖石刻 144 / 晴山堂石刻 145 / 中和銅鍾 145 /
蕩口古鎮 145 / 陸巷古村 146 / 水弄堂 147 / 無锡榮巷 150 / 青果巷 150 / 楊橋老街 151 /
楊灣古街 151
四 文化地理
人口密集 155 / 太湖漁民 155 / 江南水鄉民居 156 / 石砌碼頭 157 / 昭嗣堂 157 / 欽使第 158 /
藤花舊館 158 / 東山鞦官第 159 / 太平天國輔王府 159 / 東山雕花大樓 160 /
“蘿蔔乾作下酒菜” 161 / 東鄉羊肉 162 / 糟扣肉 162 / 宜興烏飯 162 / 過十字街 163 /
“吃講茶” 163 / 三朝麵 164 / 送“黃秧包” 164 / 春節祝壽 164 / 黃明節 164 /“ 歇六月” 165 /
“六月六,狗淴浴” 165 / 祭禹王 166 / 無锡紙馬 166 / 東山猛將會 167 / 北劃龍舟 168 /
惠山寺 168 / 天寜寺 169 / 妙光塔 171 / 清涼寺 171 / 紫金庵 172 / 祥符寺 173 / 崇安寺 173 /
無锡三裏橋天主堂 174 / 泰伯廟 174 / 萬綏東嶽廟 175 / 萬善塔 176 / 惠山祠堂群 177 /
江陰學政衙署 177 / 東林書院 178 / 常州府學 179 / 紅梅閣 179 / 寄暢園 180 / 近園 181 /
蠡園 181 / 適園 182 / 锡劇 183 / 丹劇 183 / 吳歌 183 / 天寜寺梵唄唱誦 184 / 無锡道樂 184 /
常州道情 185 / 江南絲竹 185 / 泓口絲弦 186 / 太平軍鑼鼓 187 / 金壇抬閣 188 / 跳幡神 188 /
男歡女嬉 189 / 談莊秧歌燈 189 / 萬綏猴燈 190 / 九獅舞 191 / 陽湖拳 191 /
董永和七仙女 192 / 梁山伯與祝英颱 192 / 文教興盛 193 / 常州學派 193 / 陽湖文派 194 /
常州詞派 194 / 毗陵詩派 195 / 武進畫派 195 / 孟河醫傢 195 / 宜興周氏 196 / 無锡錢氏 197 /
顧愷之 197 / 李紳 198 / 李綱 198 / 倪瓚 199 / 徐霞客 199 / 阿炳 200 / 徐悲鴻 200 /
趙元任 201 / 華羅庚 202 / 呂叔湘 203
當我帶著極高的期待開始翻閱這套叢書時,我發現它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展現瞭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這絕對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旅遊指南或簡單的常識普及讀物能夠比擬的。它似乎真的深入到瞭每一個地理單元的核心本質去挖掘。例如,在論述一個區域的氣候成因時,它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季風影響”這樣的結論性描述上,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大氣環流的經年變動、復雜地形對水汽輸送的阻擋和抬升作用,甚至引用瞭近幾十年的氣象觀測數據進行交叉對比分析,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礎,讓內容的說服力大大增強。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敘事過程中非常巧妙地融入瞭人文地理的視角。它不會孤立地討論自然地理現象,而是緊密聯係當地的農業結構、聚落形態乃至民俗習慣如何被地理環境所塑造。這種“地貌決定生活”的邏輯鏈條被清晰地勾勒齣來,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思考,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一種更宏大和立體的世界觀。
評分我特彆關注瞭這套叢書在處理“地方性知識”方麵的能力,很多地理讀物在處理大尺度敘事時,往往會犧牲掉那些鮮活、獨特的微觀細節,導緻內容韆篇一律,但本叢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將中國地理視為一個均質的闆塊來介紹,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不同區域之間那種細微卻關鍵的差異性。比如,在談及植被分布時,它不會籠統地說某個省份是森林帶,而是會區分齣同一氣候帶內,因局部坡嚮、土壤類型或人類乾預程度的差異,而形成的“鑲嵌狀”的植被斑塊,並給齣具體案例。這種對“異質性”的關注,讓閱讀體驗非常立體。仿佛是作者帶著我們親自去田野考察,記錄下那些隻有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纔能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和人文景觀。這種對地方細微差彆的尊重和呈現,使得整套叢書的知識密度極高,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感覺像是在打開一扇通往不同地理世界的窗戶。
評分這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的整體策劃和裝幀設計,坦白說,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首先從視覺衝擊力上來說,每一本的封麵都采用瞭高清晰度的航拍圖或者精心繪製的版畫風格插圖,色彩的運用極其講究,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科技感。我尤其欣賞他們對細節的把控,比如字體選擇,那種略帶隸書的現代印刷體,在保持權威性的同時,又顯得十分親切易讀。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上乘,不易反光,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布局的科學性,知識點被有效地模塊化,圖錶和文字的穿插布局非常流暢,使得復雜的地理概念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目瞭然的知識體係。例如,在介紹某一山脈的形成背景時,他們會用一張精美的地質剖麵圖來輔助說明,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便是對地理學接觸不多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這套叢書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力進行設計和校對,整體的閱讀體驗是目前市麵上同類百科讀物中少有的精品級彆,讓人忍不住想把全套都收藏起來,擺在書架上也是一種享受。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必須贊揚這套叢書在“可讀性”與“專業性”之間找到的那個完美的平衡點。很多過於專業的地理著作,術語和模型會讓人望而卻步,而過於通俗的讀物又會流於錶麵,缺乏深度。這套叢書的作者群顯然深諳此道,他們成功地做到瞭“寓教於樂”的高級版本。他們使用清晰流暢的現代漢語來闡釋復雜的科學原理,同時保留瞭必要的專業術語,並在首次齣現時給予瞭簡潔明瞭的解釋,完全沒有知識上的斷層感。閱讀過程中,我很少需要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作者的引導性非常強,如同一位耐心且知識淵博的導師,一步步將你引嚮知識的高地。這套書的價值遠超其標價,它不僅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工具書,更是一套激發人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産生敬畏與好奇心的啓濛讀物,對於任何年齡段、任何背景的求知者來說,都是一份豐厚的精神饋贈。
評分這套叢書的敘事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沉靜而充滿學者的剋製”。它沒有使用那種過度煽情或誇張的文學筆法來描繪山川河流的壯麗,而是采用瞭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科學語言,但正是這種剋製,反而更凸顯瞭地理奇觀本身的震撼力。閱讀過程中,你會感覺到作者是在以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態來記錄和描繪這片土地。比如在描述河流的侵蝕和沉積過程時,用詞精準,邏輯清晰,每一個動詞的選擇都充滿瞭地質學的專業性,卻又在行文中巧妙地融入瞭曆史的時間維度,仿佛能讓你觸摸到億萬年地質變遷的脈搏。此外,注釋和參考資料的詳盡程度也令人稱道,每一次提到一個專有名詞或一個關鍵數據,讀者都可以追溯到其齣處,這對於那些希望進行二次學習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嚴謹的、可以信賴的知識索引庫。
評分好?
評分好,很好,非常好!
評分xingxingxjngxingxunfxjgxjngxjngxjj
評分好,很好,非常好!
評分好書很不錯,好書值得讀,好書值得買
評分印刷質量好,圖片很好!
評分值得閱讀和收藏,謝謝店傢的專業服務!辛苦瞭!
評分xingxingxjngxingxunfxjgxjngxjngxjj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