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羅廣泛史料豐富:本書編纂所取材的文獻,包括邸鈔、京報乃至當時的報紙記載,資料非常豐富,比後齣的《光緒朝實錄》內容多齣四分之一。
★斷版多年載譽歸來:《光緒朝東華錄》的整理本,是半個多世紀前中華書局近代版塊的奠基之作,作為曆史二組(近代史組)重要的三大項目之一(另兩個項目為“蔣介石言論集”和“梁啓超集”後因故均未齣版),齣版以來博得學界廣泛好評,行銷三十年,斷版三十年後首次重印。
★作者專業標點:本書編纂者硃壽朋曾任清廷翰林院編修,同時關心時政,具有較高的史學素養。點校者以近代齣版名傢、著名學者張靜廬牽頭,匯聚瞭中華書局老輩編輯人員,保證瞭標點本的可靠。
《光緒朝東華錄》起自1875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迄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九月),共220捲,460萬言。按時間順序編排,逐年逐月乃至逐日記載,係統反映瞭光緒朝的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編年體資料長編。
硃壽朋(1868—?),字锡百,號曼盒(ān),江蘇省上海縣人。1902年中舉人,1903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辛亥革命後步入外交界,曾任國務院秘書,駐巴西公使館三等秘書和外交部政務司僉事等職。1922年代理外交部條約司司長。
張靜廬(1898—1969),現代齣版人。一生緻力於齣版事業,為新文化運動作齣瞭較大貢獻。著有《在齣版界二十年》和《中國近代齣版史料》及續編、補編等。
齣版者說明
重印凡例
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
光緒元年
光緒二年
光緒三年
光緒四年
光緒五年
光緒六年
光緒七年
光緒八年
光緒九年
光緒十年
光緒十一年
光緒十二年
光緒十三年
光緒十四年
光緒十五年
光緒十六年
光緒十七年
光緒十八年
光緒十九年
光緒二十年
光緒二十一年
光緒二十二年
光緒二十三年
光緒二十四年
光緒二十五年
光緒二十六年
光緒二十七年
光緒二十八年
光緒二十九年
光緒三十年
光緒三十一年
光緒三十二年
光緒三十三年
光緒三十四年
這十冊書,對於我個人而言,已經不僅僅是閱讀材料,更像是一種曆史的“陪伴”。我通常不會一次性讀完一整年份的記錄,而是會根據我正在撰寫或思考的某個具體議題,去定位到相關的年份和月份。比如,在研究洋務運動後期,我重點翻閱瞭關於海防建設和船政局的公開報告與後續的上奏。我驚喜地發現,許多後世史書上被概括為“失敗”的舉措,在東華錄的記載中,初期是伴隨著多麼大的期望和多少次的試驗與修正的。這種細節的展現,使得我們對曆史人物的評判可以更加立體和公允。它要求讀者放下預設的道德或成敗標準,而是去理解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決策者們所能做齣的“最優解”是什麼。這套書的收藏價值和學術價值是並重的,它是研究晚清政治史的“硬通貨”,是任何嚴肅研究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評分這部《光緒朝東華錄(套裝全10冊)》的厚重感和其所承載的曆史分量,著實讓人在捧起它的時候就肅然起敬。我最近沉浸在清末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中,想要尋找一些更原始、更詳盡的官方記錄來佐證我已有的認知,這套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翻閱其中關於甲午戰爭前夕的朝廷奏摺和諭旨,那種親曆者般的緊迫感和信息密度,是其他任何後世的史學著作都難以比擬的。尤其是在處理一些關鍵的外交事件時,例如前期對日談判的來迴拉鋸,東華錄的記錄往往是按時間順序、不加粉飾地呈現瞭決策層當時的真實想法和相互間的博弈。它不是在“解釋”曆史,而是在“還原”曆史發生的現場。我特彆關注瞭光緒皇帝本人的批示,那些看似簡短的硃批背後,隱藏著一個年輕君主在重重壓力下的掙紮與權衡。對於研究晚清政治生態、中央與地方關係,以及具體政策執行過程的學者或資深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簡直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閱,而是細緻入微的考據和反復揣摩,纔能真正品齣字裏行間所蘊含的那個王朝走嚮衰亡的復雜脈絡。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忍不住想一頁一頁地對比著看,生怕漏掉瞭某個關鍵的細節綫索。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套書最初是抱著“查漏補缺”的心態,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地方誌中沒有記載的中央動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清廷百科全書”,收錄瞭從宮廷內部的人事調動、對各地災情的應對,到各種零碎的律例修訂的全部記錄。我曾花瞭一個下午,僅僅對比瞭光緒二十年和二十一年關於漕運和海關稅則的幾篇奏摺,從中我竟然梳理齣瞭一條清晰的財政緊張逐步升級的路綫圖。這種體驗非常奇妙,它讓你跳脫齣宏大敘事的框架,直接接觸到維持一個龐大帝國日常運轉的繁瑣和焦慮。這套書的排版和校對工作也做得相當到位,雖然底本是古籍,但在現代印刷技術的加持下,閱讀起來痛苦指數大大降低瞭,這對於閱讀大量古文材料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我甚至可以想象當年在東華門值守的官員,麵對堆積如山的文書,是如何一絲不苟地記錄下每一個字,那份責任感,穿透瞭百年時光,依然能感染著現在的我們。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接觸這套書時,我有些被其浩瀚的內容嚇到,覺得是不是過於“工具書”性質,缺乏可讀性。但當我嘗試用“主題閱讀”的方式進入時,情況完全改觀瞭。比如,我設定瞭一個主題——“清政府對傳教士活動的管控變化”,然後集中查找這十捲書中所有與“教案”、“禮儀之爭”相關的記載。結果大齣所料,我發現不同時期,朝廷的定性和處理方式有著明顯的搖擺和調整,這直接反映瞭其對外來文化滲透的內在矛盾心理。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這種“搖擺”完整地記錄瞭下來,沒有被後世的史學觀所“修正”。它展現的是一個在劇烈現代化衝擊麵前,一個傳統官僚體係如何笨拙而又努力地去適應和反應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光緒朝的曆史,更是觀察一個王朝如何掙紮著麵對“變局”的最佳切片樣本。
評分當我把這十捲書依次擺在書桌上時,那種視覺上的衝擊感是無與倫比的——它象徵著一段完整、未被過度解讀的官方記憶。對於熱衷於“原典”閱讀的人來說,這套《東華錄》提供的直接文本是最可靠的基石。我個人對光緒朝中後期地方督撫的升遷和權力更迭尤其感興趣。通過比對不同時間點發布的上諭,我發現很多看似突然的官員調動,實際上是經過瞭長期醞釀和多方角力的結果。比如,某位重要封疆大吏的去職,錶麵上是“因病請假”,但通過查閱前後幾個月的奏報,就能發現其在處理某項地方事務上已然失察,朝廷的處理隻是一個後續的程序。這種“錶象”與“實質”之間的微妙張力,正是研究曆史時最迷人的部分。這套書沒有給我們答案,但它提供瞭所有可以用來推導齣答案的原材料,非常考驗讀者的分析能力和曆史敏感度。
評分2009年的某個夏日,我還在西班牙,隨手打開電視,是作傢弗朗西斯科·阿亞拉的訪談。換瞭個頻道,還是。齣門買份報紙,原來103歲高齡的老作傢剛剛去世,評論界一片唏噓:最後一位“二七年一代”也已離開。至此,以加西亞·洛爾迦,阿爾貝蒂,阿雷剋桑德雷為代錶的“二七年一代”,西班牙二十世紀文學的輝煌之光,全數離世。讓人感覺仿佛《魔戒》裏數代持戒者終於先後離開中土世界,帶著各自的傷痕與榮光,前往精靈仙境。想起這些都因為富恩特斯之死。
評分好評較係統反映瞭光緒朝的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編年體資料長編。
評分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歡喜歡很喜歡
評分當時社會上廣泛流行著許多材料,都是硃壽朋可以利用的。一類是具有中央政府官報性質的邸抄和民間報坊齣版的《京報》、《諭摺匯存》等。此類刊物是專門刊載內閣發抄的官文書的。邸抄和《京報》均每日齣版,《諭摺匯存》等類似現在的月刊,定期齣版。內容上均包括三部分:宮門抄、明發諭旨和奏摺。由於內閣每日明發的官文書很多,奉抄官員和報坊均有很大的選擇餘地,加之多傢報坊的存在,邸抄,《京報》和《諭摺匯存》等均有多種版本,可以互相補充。《光緒朝東華錄》中的宮門抄和明發諭摺主要來自此類刊物,而且是參考瞭多種版本的。
評分活動還不錯,幫朋友買瞭一套這個,自己買的沒貨
評分請原諒這似乎有些粗鄙的題目,原諒這笨拙的方式嚮他的名作《阿爾特米奧·剋魯斯之死》緻敬。
評分前幾天網上再度謠傳加西亞·馬爾剋斯的死訊,隨後又是闢謠,我還在心中暗笑,可能作傢本人都已習慣這種“事先張揚的死亡”遊戲。但卻沒想到真實的死亡鏇即到來,不是馬孔多之父,而是他的莫逆之交,墨西哥作傢卡洛斯·富恩特斯。這可能是西語世界近年來最意味深長的文化事件。西班牙《世界報》網站的紀念專輯裏有一條引人注目的標題“MueresinelNobel”(可直譯為:“無諾奬而死”)。點開文章一看,原來後麵還有個修飾語“…tanmerecido”(如此配得)。
評分終於重印瞭。。。。。。。。。。。。
評分好評較係統反映瞭光緒朝的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編年體資料長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