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麦克法夸尔,[美] 费正清 编,谢亮生,杨品泉,黄沫,张书生,马晓光 等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现代中国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剑桥中国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冷战史
  • 毛泽东时代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07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1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剑桥中国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的翻译仍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请读者自行鉴别。

内容简介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卷的翻译仍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请读者自行鉴别。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后两卷中的一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其一编主要记录了新政权以苏联发展模式运用于中国的尝试,第二编概括了其后期间中国领导人为更快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而寻求本国发展模式的努力。本卷的一编都分析了政治、经济、教育、党与知识分子、外交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及发展状况。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出这些相关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准备。

目录

总编辑序
第14卷序

第一章 中国的再统
哈佛大学名誉历史教授 费正清
历史地了解中国的几个阶段
中国统一的成就
现代化的作用
地方控制的问题

第一篇 模仿苏联模式,1949-1957年
第二章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悉尼大学政治学讲师 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
总论
巩固和重建,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1953-1956年
调整新的社会主义制度,1956-1957年

第三章 恢复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教授 尼古拉斯.R.拉迪
经济背景
战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香港,大学教职员国际协会副教授 苏珊娜·佩珀
民国时期的遗产
共产党边区的遗产
学习苏联
50年代透析

第五章 党与知识分子
波士顿大学历史教授 默尔·戈德曼
知识分子和政府之间的历史关系
党和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前的冲突
党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的确立,1949-1955年
“百花运动”
“反右运动”

第六章 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东京外国研究大学教授 中鸸岭雄

第二篇 寻求中国道路,1958-1965年

后记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

参考文献介绍
政治挂帅:略论1949年后的中国研究
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 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最初不冷不热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由于1951-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以来他们的思想意识已被重新塑造。尽管担心放松之后压力又会随之而来,但他们最后仍对官方再三的推动和对1957年整个5月中那些大胆发言的人没有受到大量涌现的反批评的惩罚这一事实作出了反应。从一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批评基本上没有危及党的统治。大部分批评涉及与其作用和职能直接有关的问题和冲突。此外,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提出的批评与1956年以来官方媒介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责难相似。甚至一些体制改革的建议,诸如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转变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上院的想法,也反映了党内最高领导人已经提出的想法。
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攻击深深地令人不安。这与其说是由于某些意见(偏差可能是因某种原因而从制度内部产生的说法,甚至少数要求党消亡的过激情绪)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由于知识分子与党的权威的日常对抗的抱怨情绪的升级和他们反映的不满情绪的深度。从甚至上街陈诉其不平的学生行动中可以看出,情感的强度是很明显的。通过集中攻击党的干部在其工作单位日常事务中的缺点,知识分子实际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是否有能力领导中国的问题。可是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对制度的否定。甚至几名最直率的学生批评者仍支持公有制,欢呼毛泽东是“拯救中国的革命领袖”,并且向中共表示了即使是又恨又爱,却是忠诚的态度:“我们需要党的领导,但坚决反对党单独作出决定。”“鸣放”的结果说明了对制度的主要纲要和中共建设新中国的纲领的继续支持,但也表明有技能的集团对各种党的统治的具体形式的严重不满。到5月中,党的领导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沮丧。在发展中已被委以重任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受到培养的学生的不满程度使人深感苦恼。此外,党的干部的士气受到严重的打击,因为他们被要求忍受批评的冲击。
“百花运动”的试验为什么失败?说到底,失败是由于对中国新形势的某些根本性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假定知识分子本质上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与制度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于是他断定,他们甚至对像党的整风那样敏感的事情,也能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样就没有考虑到以下的事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以来,一直受到沉重的压力;他们所设想的自己的利益常常受到严重的侵害;他们与党的干部的关系特征是互不信任。当毛泽东把知识分子推到整风的前列时,他实际上要求他们执行一项不可能做到的任务:大胆地批评他们常常害怕和厌恶的党的当权派,可是在批评时又要本着“和风细雨”的精神。
党的干部也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上。实际上,他们正被要求重新确定党的领导权力,要用过去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的方式,去考虑非党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才能。此外,他们本人也受到这些出身有问题和思想落后的人的批评,这种情况似乎是最不公平的。由于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任何加剧这些紧张关系的尝试,不管是多么不自觉,必定会无法控制(进一步的讨论见第五章)。
……

前言/序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1966-2012年)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作者姓名,例如: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等] 译者: [请在此处填写译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请在此处填写原书出版时间] --- 内容提要:历史的深水区与巨变时代的中国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1966-2012年)》是继“革命的中国兴起(1949-1965)”之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进行深度剖析的权威巨著。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动荡、也最具决定性的四十年,即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到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后的新世纪初期。它不仅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编年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权力更迭、社会结构重塑、意识形态冲突与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复杂史诗。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汉学家和中国研究专家的集体智慧,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支撑,勾勒出中国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关键选择,并最终走向今天的世界舞台的过程。 第一部分:狂飙突进——文化大革命的年代(1966-1976)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前所未有的政治运动的根源、发展脉络及其深远影响。研究者们超越了早期的党史叙事,力求从社会结构、精英斗争、群众动员等多个维度,揭示这场运动的内在逻辑。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极端化: 详细考察了林彪事件前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化与政治化过程,以及“继续革命”理论如何在党内迅速演变为排斥异己的工具。本书细致梳理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权力运作,以及地方各级组织如何被“造反派”颠覆和重组的复杂局面。 二、社会动员与权力真空: 本书超越了对红卫兵运动的简单描绘,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在运动中的角色分化与利益诉求。研究者分析了“大串联”对国家治理体系造成的冲击,以及“老干部”群体遭受冲击后的政治生态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深入考察,揭示了这一代“失落的一代”的命运轨迹及其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影响。 三、军事干预与政治僵局: 在中央权力斗争白热化之际,军队的介入成为决定性的力量。本书客观分析了“三支两军”的实施,以及林彪折戟沉沙后,中央政治格局如何围绕周恩来与“四人帮”展开的微妙平衡,直至毛泽东晚年的权力交接困境。 第二部分:曲折的复苏与拨乱反正(1977-197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和经济凋敝。本部分着重描写了权力中枢的再整合,以及对前十年错误的反思过程。 一、历史的清算与经验总结: 重点分析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如何为后来的政策转向奠定基础。对“两个凡是”的局限性进行剖析,并详细记录了邓小平的复出,以及他如何逐步重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威。 二、恢复与重建的努力: 对恢复高等教育(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知识分子政策的初期努力进行了详尽描述,描绘出社会活力在压抑之后亟待释放的图景。 第三部分:历史性的转向——改革开放的启动与初期(1979-1989)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转变。研究者们不仅关注了顶层设计,更深入到基层实践的创新。 一、经济体制的试验田: 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对价格闯关、企业自主权扩大等一系列初期经济改革的争议、试点与调整进行了细致的阶段性梳理,展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与勇气。 二、外交与国际环境的重塑: 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对改革开放所需外部环境的争取。对“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等重大外交事件进行了审视。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停滞: 本部分并未回避改革进程中的张力。深入探讨了对党内领导制度的改革尝试、法制建设的初步努力,以及在经济开放加速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不同声音。对1980年代知识界关于“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论进行了客观呈现。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1990-2012) 在经历1989年的震荡之后,中国选择了更坚决地推进经济改革,并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一、南巡讲话与市场经济的定型: 重点分析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它如何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框架下,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以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长期影响: 对中国申请加入GATT/WTO的漫长谈判过程及其最终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评估了入世对中国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三、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新挑战: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矛盾也日益复杂化。本书探讨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沿海与内陆的差距)、腐败问题的蔓延、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需求。研究者关注了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冲击,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形成。 四、意识形态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面对全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国家如何巩固其执政合法性成为重要课题。本书考察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系统性防范和引导工作。 结语:迈向21世纪的巨人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21世纪初期的中国——一个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应用(如信息技术革命的初步影响)和全球政治话语权方面都日益重要的国家。它总结了从1966年到2012年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奇迹”,同时也冷静地指出了这一发展模式所累积的结构性风险和亟待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参照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复杂性的尊重,它拒绝单一的成功或失败论断,致力于呈现一个在剧烈变革中挣扎、探索、最终重塑自我的国家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起来似乎有些冷峻,甚至可以说是“去魅”的。它没有使用那种煽动性的、试图激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笔法,而是保持着一种冷静到近乎客观的距离感。这种“疏离感”恰恰是其力量的来源。它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困境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张力之下进行分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因为作者在引用和比较不同史料时,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忆,更是对复杂社会动力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感到一定的门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所揭示的底层逻辑比任何宏大叙事都要来得坚实有力。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运行,往往是无数次理性与非理性、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磨合出来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参与一场宏大的历史研讨会,而不是听故事。它的叙事节奏是审慎且缓慢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不急不躁地为你铺陈历史的画卷。我特别注意到,它在处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细节描绘是极其细腻的,那种对具体政策制定过程、高层决策圈内的微妙角力,以及基层社会反应的描摹,细致到令人咋舌。读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还原历史现场的强烈愿望,他努力让我们看到,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抉择是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艰难诞生的。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超出了对“结果”的简单罗列,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标签,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曾经被简化或神化的历史人物和运动。它不是在贩卖观点,而是在提供一种审视历史的“工具箱”。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坦率地说,读起来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初翻开它,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令人敬畏的学术严谨性。作者显然是投入了毕生的心血来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浩如烟海的第一手资料之上,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敢有丝毫松懈。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轻盈流畅,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学术专著,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进都密不透风,充满了对史实的精确考据和深邃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矛盾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派系、不同观点的交锋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消化和判断。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回馈,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仿佛推开了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大门,看到了历史真实的肌理和纹路。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绕不开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它对“转型”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将某个时间点视为“完成”的标志,而是将整个时期视为一个漫长、充满内在张力和未决矛盾的“塑造”过程。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历史的轨迹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岔路口和反复的试探。阅读时,我被邀请去思考,在当时的资源约束和外部压力下,那些看似“必然”的选择,实际上是经过了多么激烈的内部辩论和妥协才达成的。它让你对历史的“偶然性”和“结构性”有了更精妙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扎实、多维且富有批判精神的分析框架,它不会让你感到轻松,但它给予你的历史视野和思维深度,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读完之后,我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理解,已经从“事件堆砌”进化到了对“复杂系统运作”的洞察。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政治经济变迁与微观的社会生活图景交织在一起。你读到国家层面的五年计划制定时,紧接着可能就会看到某个偏远乡村在执行过程中遭遇的实际困难和农民的真实反应。这种“大局”与“细节”的频繁切换,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想象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历史转型,绝不是由高层意志单向驱动的,而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实践之间,在不断拉扯、修正、甚至相互抵消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我欣赏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策略,它打破了以往历史著作中常见的“精英叙事”的局限,让“人民”的声音,尽管是间接的,也清晰地回荡在字里行间,虽然是隐晦的,但力量不容忽视。

评分

这个书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

大部头的外国中国史著作,特别出名,当然最好看原版原著。不同的视点立场作为参考补充。

评分

200-100活动,便宜

评分

这套书质量好,内容也有见地。

评分

包装印刷都挺好,译文高质量。之前读过1980年代出版的蓝黑色封面内部版,这个内容一样,装订更精良。

评分

这套书观察了好久,这次赶上京东大活动,便毫不犹犹豫把这套书下单了,其中几本暂时缺货,但可以预订。以为要等很久,几乎要把这订单给忘了,突然一天接到快递电话,说有包裹,当时还以为快递弄错了,经提醒才想起来。京东配送还是很给力,点个赞!

评分

非常完美很满意下次再买

评分

京东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京东最基本的源动力,对人的深入关怀和挖掘,就是对京东发展战略的彻底实践。同时,京东坚信,创新是京东发展的不二法则,而唯有人能够推动发展创新,唯有京东人不断追求发展、创新方能为消费者持续创造价值。

评分

收齐一套了,剑桥史很有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