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 [Characterization,Source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egional Haz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

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 [Characterization,Source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egional Haz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書肖,程真,趙斌,付曉,蔣靖坤 等 著
圖書標籤:
  • 長三角
  • 霾汙染
  • 大氣汙染
  • 環境科學
  • 環境工程
  • 氣象學
  • 汙染源
  • 調控策略
  • 區域環境
  • 空氣質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746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704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氣汙染控製技術與策略叢書
外文名稱:Characterization,Source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egional Haz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
開本: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針對我國日益嚴重的霾汙染問題,通過數據統計、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對長三角城市群霾汙染的變化趨勢、汙染特徵、排放來源和調控策略進行瞭係統研究。觀測和分析瞭長三角區域典型城市大氣汙染的理化特徵和時空分布,量化瞭顆粒物濃度和化學組分與能見度之間的關係;建立瞭長三角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利用源模型和受體模型揭示瞭典型灰霾過程的形成機製和來源;構建瞭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物排放與顆粒物汙染間的非綫性響應模型,提齣瞭區域多汙染物協同控製策略和技術途徑,為長三角區域的霾汙染防治提供瞭決策依據。《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對我國其他地區的大氣汙染防治及相關研究也具有藉鑒意義。
  《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可供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大氣科學等專業的科技人員、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考,也可供各級環境保護機構的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王書肖,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976年生於河北槁城。1995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學工程係,1998年獲天津大學化工過程機械碩士學位,2002年獲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2001~200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環境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03年年底迴國受聘於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長期在大氣汙染控製理論與技術領域開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大氣汙染源排放特徵、區域大氣復閤汙染模擬與多汙染物協同控製。研發瞭針對我國復雜源構成的多尺度嵌套、高時空分辨率排放清單編製技術,建立瞭細顆粒物和臭氧對前體物排放的非綫性響應模型,構建瞭中國空氣汙染控製成本效益及達標評估係統。發錶學術期刊論文120多篇,被SCI收錄80篇。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3項、省部級一等奬1項,並獲中國青年科技奬、中國産學研閤作創新奬等奬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縮略詞及符號說明

第1章 緒論
1.1 霾汙染的定義及危害
1.2 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的嚴峻形勢及影響因素
1.2.1 高強度的人為源大氣汙染物排放
1.2.2 不利氣象擴散條件
1.2.3 沙塵暴和秸稈焚燒的影響
1.3 歐美國傢霾汙染的治理過程
1.3.1 美國
1.3.2 歐洲
1.4 霾汙染控製對科學研究的需求
1.5 本書的研究耳標及內容安排
1.5.1 研究目標
1.5.2 內容安排
參考文獻

第2章 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的曆史變化趨勢
2.1 長江三角洲地區概況
2.2 氣象和空氣質量數據來源
2.2.1 氣象數據來源
2.2.2 空氣質量數據來源
2.3 大氣能見度曆史變化趨勢
2.3.1 長期變化趨勢
2.3.2 低能見度時段分布
2.4 大氣汙染物濃度曆史變化趨勢
2.4.1 我國城市地區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變化
2.4.2 長三角地區顆粒物濃度變化
2.4.3 長三角地區氣態汙染物濃度變化
2.5 能見度變化趨勢成因初探
2.5.1 氣象因子和顆粒物濃度的變化趨勢
2.5.2 霾天數的變化趨勢
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
3.1 大氣汙染源清單建立方法
3.1.1 大氣汙染源分類
3.1.2 排放量計算方法
3.1.3 基礎數據收集
3.1.4 排放量的時空和化學組分分配方法
3.2 固定排放點源的汙染排放情況估算
3.2.1 電力行業
3.2.2 水泥行業
3.2.3 鋼鐵行業
3.3 移動源的汙染排放情況估算
3.3.1 道路源
3.3.2 非道路源
3.4 主要麵源的汙染排放情況估算
3.4.1 化石燃料燃燒源
3.4.2 生物質燃燒源
3.4.3 其他工藝過程源
3.4.4 NMVOC麵源
3.5 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物排放特徵
3.5.1 各個城市的排放量
3.5.2 各個部門的排放量
3.5.3 排放量空間分布
3.5.4 PM2.5 及NMVOC排放量物種分配
3.5.5 與其他清單的比較
3.5.6 不確定性分析
3.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長三角區域霾觀測與模型模擬方法
4.1 長三角區域聯閤觀測
4.1.1 觀測點位及時段選擇
4.1.2 觀測指標及儀器型號
……
第5章 典型霾事件的汙染特徵與形成機製
第6章 顆粒物對霾汙染影響的定量錶徵
第7章 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非綫性響應模型
第8章 基於非綫性響應模型的細顆粒物來源解析
第9章 長三角區域霾汙染控製對策與措施
索引
彩圖

前言/序言


區域氣候變化與生態係統響應 本書概述: 本書聚焦於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特定地理區域(如某大型河流流域或特定氣候帶)的氣候係統演變規律、關鍵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及其對區域生態環境産生的復雜影響和反饋機製。全書結構嚴謹,從宏觀的區域氣候背景分析入手,深入探討瞭大氣環流、水循環、地錶能量平衡等基礎要素的變化特徵,並細緻剖析瞭這些變化如何驅動森林、濕地、農業生態係統的結構調整與功能偏移。 第一部分:區域氣候係統的基礎與演變 第一章:區域氣候背景與氣候要素的時空分布 本章首先界定瞭研究區域的地理和氣候特徵,確定瞭主要的溫帶、亞熱帶或熱帶氣候類型。隨後,通過曆史觀測數據(如氣象站記錄、再分析資料)和古氣候代用指標,係統梳理瞭該區域近百年來的溫度、降水、日照時數等核心氣候要素的長期變化趨勢。重點分析瞭極端氣候事件(如熱浪、極端降水、乾旱頻率)的發生頻率、強度和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探討瞭區域氣候係統內部的年代際和季節性波動特徵,識彆齣主要的驅動周期,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或其他區域性海氣相互作用對區域氣候的影響路徑。 第二章:大氣環流的調整與水文氣候過程 本章深入探討瞭區域氣候變化背後的動力學機製。分析瞭影響該區域的大尺度環流背景——如西風帶的南北擺動、季風環流的強度和邊界變化——對區域天氣係統的控製作用。重點關注瞭水循環過程的改變,包括蒸發蒸騰速率的變化、地錶徑流的時空分配調整,以及地下水補給效率的改變。利用水文模型和遙感數據,量化瞭氣候變化對區域水量平衡的影響,揭示瞭乾旱/洪澇事件頻發的氣候成因。 第二部分:氣候變化對區域生態係統的驅動機製 第三章:植被生長季動態與生物氣候帶的遷移 本章利用遙感植被指數(如NDVI, EVI)的時間序列數據,精確描繪瞭研究區域內植被生長季的起始、結束時間以及總有效生長期的變化。分析瞭氣溫升高和降水變化如何協同影響植被物候期的改變,如提前開花、延遲落葉。在此基礎上,結閤氣候適宜性模型,評估瞭潛在的生物氣候帶(如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的垂直和水平遷移趨勢,並對未來生態係統邊界的重組進行瞭初步預測。 第四章:區域水生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 針對河流、湖泊或沿海濕地生態係統,本章著重分析瞭水溫升高、徑流變化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低水位)對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量化瞭關鍵物種(如特定魚類、兩棲類)的生理代謝速率對水溫變化的響應閾值。探討瞭氣候變化與汙染物負荷交互作用下,水體富營養化、缺氧事件的頻率增加情況,並評估瞭氣候驅動的鹽水入侵對河口濕地生境的潛在威脅。 第五章:森林與陸地碳循環的反饋效應 本章聚焦於區域森林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及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角色轉變。分析瞭氣溫升高和水分脅迫如何影響樹木的淨初級生産力(NPP)和呼吸作用。利用通量塔數據和生態係統模型,量化瞭氣候變化導緻的區域碳匯強度變化,識彆齣關鍵的碳損失驅動因素(如火災頻率增加、病蟲害爆發)。討論瞭氣候變化誘導的生態係統閾值效應,即一旦超過某個臨界點,碳匯可能轉變為碳源。 第三部分:區域生態風險評估與適應策略 第六章:氣候變化驅動的農業生態風險 本章將氣候變化影響具體落腳於區域農業生産。分析瞭主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的産量對溫度、降水和CO2濃度升高的敏感性。評估瞭氣候變暖對病蟲害發生範圍和代數的擴展影響,以及乾旱對灌溉需求和水資源分配的壓力。基於風險評估框架,識彆齣氣候脆弱的農業區域和作物類型,並提齣瞭基於品種改良和耕作製度調整的短期適應性建議。 第七章:區域生態係統韌性與適應性管理 本章從區域尺度齣發,探討瞭增強生態係統韌性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綜閤管理策略。提齣構建“氣候友好型”景觀格局,通過增加生態廊道和斑塊異質性來提高物種遷移和適應能力。討論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例如恢復濕地以增強洪水調蓄能力、增加森林生物量以提高固碳能力。最後,提齣瞭跨部門、跨尺度的區域氣候適應性規劃框架,強調瞭政策製定者、科研機構和土地管理者之間的協同閤作機製。 結論:區域氣候-生態係統的未來展望與不確定性 總結瞭當前研究的主要發現,指齣瞭區域氣候變化仍在加速的趨勢。同時,坦誠討論瞭當前模型預測在捕捉區域尺度極端事件、物種間復雜相互作用以及社會經濟反饋機製方麵存在的不確定性,為未來的深入研究指明瞭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從書名上看,就給人一種係統性、研究性的感覺。我猜想,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一定進行瞭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客觀的霾汙染畫像。所謂“特徵”,可能指的是霾汙染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規律,例如一年中哪個季節最嚴重,哪些城市是重災區,以及霾的濃度、顆粒物組成等詳細信息。而“來源”的探討,則更加關鍵,它涉及到汙染物的産生機製,例如,工業生産過程中排放瞭哪些有害物質?城市交通的排放又占多大比例?秸稈焚燒、建築工地揚塵等季節性或偶發性因素的影響有多大?甚至,書中是否會涉及到鄰近區域對長三角霾汙染的“貢獻”?我個人對這些科學嚴謹的分析非常感興趣,因為隻有準確地找到病因,纔能對癥下藥。“調控策略”更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我期待看到基於科學分析提齣的,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的減排措施,比如在能源政策、工業監管、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等方麵,有哪些創新的、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環境的書,更是一本關乎區域發展與民生福祉的書。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一聽就感覺內容非常硬核,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味道。我推測,書中一定包含瞭大量嚴謹的科學數據和分析模型,用來解釋長三角地區為何會長期被霾睏擾。對於“特徵”,我想象中會有各種圖錶和統計數據,展示霾齣現的頻率、持續時間、濃度變化趨勢,甚至可能還會深入到PM2.5、PM10的組分分析,比如其中的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碳、黑碳等成分的比例,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霾的視覺影響和健康危害的。“來源”的部分,我估計會非常詳盡地梳理各種排放源,從工業企業的煙囪,到汽車的排氣管,再到農業活動和居民生活,甚至還會討論氣象條件在汙染形成和擴散中的作用。最後,“調控策略”,這部分我最為期待,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實踐性的建議,比如如何優化産業布局,如何推廣清潔能源,如何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監測和預警,以及如何通過立法和政策引導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這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一個復雜環境問題的寶貴讀物,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

我對這本《長三角區域霾汙染特徵、來源及調控策略》的期待,更多地來自於它所觸及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華東地區的人,我深切體會過霧霾帶來的不便和健康影響。每當天氣預報拉響警報,齣行便成為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空氣淨化器成瞭傢中必備的電器,甚至連日常的戶外活動都需要謹慎。因此,我非常渴望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導緻瞭我們頭頂上這片惱人的“灰色”。書中提到的“特徵”和“來源”,想必會深入剖析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背後的故事,揭示工業排放、交通尾氣、揚塵以及區域性傳輸等各種因素的貢獻度。而“調控策略”部分,則是我最為期待的,它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改善,也關係到這個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有說服力的建議,而不僅僅是泛泛而談。例如,在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轉型、綠色交通推廣等方麵,是否有新的思路?政府、企業和公眾各自應該承擔起什麼樣的責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並尋求解決之道的重要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尋找答案。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種深邃的藍色調,仿佛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靄,立刻就勾起瞭我對長三角地區霾汙染的好奇心。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僅憑這視覺上的引導,我就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呈現一種對該地區環境問題的深刻洞察。書名中的“特徵”、“來源”和“調控策略”幾個關鍵詞,直接點明瞭研究的核心,讓人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剖析霾汙染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驅動因素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有哪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其環境問題無疑具有普遍性和代錶性,因此,一本深入探討該地區霾汙染的書籍,對於理解中國整體的環境挑戰以及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能夠呈現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或者獨特的視角,來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汙染成因,並提供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調控思路。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外觀和書名所傳達的信息,已經成功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其內容的強烈欲望,相信它會是一次充滿知識和啓發的閱讀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命名策略,直接有效地概括瞭其核心的研究內容,那就是對長三角地區霾汙染這一重要環境問題的全方位剖析。從“特徵”入手,我預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霾汙染在不同時間尺度(日、月、年)和空間尺度(區域、城市)上的錶現,例如,霾的高發期是鼕季還是夏季?是沿海地區還是內陸地區更容易受影響?這些描述會是基於大量的實測數據和科學模型得齣的結論,會非常有說服力。“來源”的探討,無疑是本書的重頭戲,它需要迴答“霾從哪裏來”這個根本問題。我期待書中能清晰地劃分齣工業排放、交通運輸、農業活動、生活消費等不同來源的貢獻度,並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區域性的汙染物傳輸,尤其是來自周邊省市的“外部輸入”,也可能是重要的研究點。而“調控策略”則是這本書最具現實意義的部分,它將是作者基於前期的研究分析,提齣的解決霾汙染問題的行動指南。我希望書中能夠給齣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比如在能源結構調整、産業升級、交通管理、環保技術應用、區域協同治理等方麵,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揭示瞭問題,更重要的是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於關注中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評分

內容很不錯

評分

好評!!!!!!!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專業書,值得學習參考使用,另外,京東的速度還是一如既往地快!

評分

東西很好,送貨也很快!贊一個!很愉快輕鬆的一次購物體驗。

評分

大氣化學(SOA)方麵的學術專著,今年2月纔齣版的新書,封麵是硬皮(精裝),非常好,值得認真研讀

評分

還不錯,印刷什麼都還可以的,不過有點貴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讀

評分

挺好

評分

幫彆人買的,京東送貨速度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