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后半生

俞平伯的后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湜华 著
图书标签:
  • 俞平伯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学者
  • 回忆录
  • 民国史
  • 文学史
  • 教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3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38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俞平伯研究者,文学爱好者,对俞平伯生平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王湜华是俞平伯挚友王伯祥之子,与俞平伯相识数十载,以俞平伯世侄之视角、更是俞平伯后半生生活的一个见证者的身份,准确捕捉俞平伯在遭到学术上的坎坷之后、许宝驯夫人逝世之后以及后来又得到正式平反等重要事件的心境。
  本书以细腻真挚的笔触详叙俞平伯与许宝驯夫妻坎坷而恩爱的后半生。不论是遭受质疑还是下放劳动的日子,夫人始终陪伴在身边,给予支持,携手共渡难关。后来许宝驯先逝,这对俞平伯是又一大打击。
  对于红学的研究,晚年的俞平伯曾有过反思。“(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这些都深刻地烙印了俞平伯的后半生,甚至他晚年几乎没有新作,彼时对待红学的心境,更多都是在自我的反思中。
  述及俞平伯与挚友王伯祥在特殊时期的交往,感怀郑振铎、朱自清而作文,以及与叶圣陶因《兰陵王》的乒乓球式书信来往。
  引用了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其他的诗词文和往来书信等,还原俞平伯作文时的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作者记录了俞平伯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90年逝世前这段期间的经历。本书由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先生所写,王伯祥与俞平伯相识于抗日战争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伯祥举家迁居北京后二人又成为同事,又因两家距离甚进而交往甚密。王湜华以长达数十年时间的交往所感讲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绘传主的生活细节,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晚年后妻子过世后的悲痛以及后半生红楼梦研究的态度等。

作者简介

  王湜华,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1995年退休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著《贞观胜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真元世祖忽必烈传奇》、《俞平伯的后半生》、《弓弦殉情:努尔哈赤后妃传奇》、《无冕之王:皇太极后妃传奇》、《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等;校点整理古籍若干部;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喜爱书法篆刻,亦善作旧体诗联等。

目录

难以忘怀的1954年/1
“我们必须战斗”/10
写读《随笔》絮语/16
从《随笔》到《简论》/35
“交游零落似晨星”/45
喜得文孙/50
北京昆曲研习社/53
哀念郑振铎/58
烟卷笔墨/63
从《词选》到《词选释》/67
《寒涧诗存》/73
不可弥补/77
干校生活/82
干校诗怀/86
干校家书/92
感怀挚友/101
发还家珍 兴奋难抑/108
“鱼菽曾孙与,苍颜借酒红”/116
“今日阿谁孚众望”/120
地 震/124
“晚来非晚借灯明”/133
同在一地的“两地书”/136
重圆花烛/138
重印《古槐书屋词》/154
《学刊》创办前前后后/161
欣慰的1980年/165
《重圆花烛歌》题咏种种/170
感慨弥深,真切弥笃/183
相对苦笑/188
悼 亡/193
“拥衾寒暖不关情”/202
喜得曾孙/207
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213
《旧时月色》/217
《兰陵王》/225
“只有旧醅,却无新酿”/241
多背诵,少要框框/245
赴港讲学/248
港游花絮/259
讲学归来的点点滴滴/269
九十大寿/273
四世印汇/277
奖掖抄书/283
翰墨前缘/287
“千秋功罪,难于辞达”/291
《乐知儿语说〈红楼〉》/298
长留遗憾在人间/314
会永远活下去!/317
墓木已拱/319
永恒纪念/322
附录 俞平伯年谱/324
首版后记/374
再版后记/375

精彩书摘

  喜得曾孙
  在俞夫人去世后不久,俞平伯做了个梦,梦中得见一块匾额,上书“汐净染德”四个大字。俞平伯一向有记梦的习惯,这梦见匾额之事,自然记了下来。他越琢磨这四个字,越感到有意思,似有颇深之寓意。于是他又想到了一句诗:“何曾饿死信天翁!”他即将“汐净染德”四字,与诗中之“信天翁”三字,命笔者为治印。因为在那些最悲痛的日子里。他是辍笔不再为人作书的,命我作印时,他已购得了蓝印泥,答应印刻好后,就再开笔作书,并将钤用之。
  信天翁,乃鸟之后,是种体灰白色,长约二尺,嘴长,翼狭长善飞,脚淡红色无后趾,前三趾间有大蹼,又善于游水的游禽。据《正字通》云:信天翁,鸟名,不捕鱼,俟鱼鹰所得偶坠者。《琅邪代醉编?信天缘》云:“余按信天缘,一名信天翁。国朝连瑞有诗:‘荷钱荇带绿江空,唼鲤含鲨浅草中。波上鱼鹰贪未饱,何曾饿死信天翁。’此说可以讽。诗载《群谈采馀》。”清代傅王露,字良木,会稽人。平生好学不倦,优游林下,著述自娱。晚年即自号曰信天翁。俞平伯因梦中见匾而想起了连瑞的诗,决定采用“信天翁”三字来与匾文合刻对章,并愿钤用之,恢复写字,可见其中之感慨是十分深邃的。汐,晚上的潮水;净,动词,洗净,大浪淘净之意;染字之寓意,乃四字中之关键,并非一般点染、烘染,染色之意,正用得上一个现代词———污染。串讲之,晚潮洗淘净了被污染的德行。这四字,正如他叫我刻印时说的,很像是在说他的生平。而他取之又与“信天翁”来刻成对章,则寓意更为不凡,“何曾饿死信天翁”,真是感慨良深的自嘲啊!此时虽还未召开为他平反的会,但社会上正直而有良心的人,早已自有看法。对1954年他被批的若干红学观点,亦开始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了。所以他的心态已逐渐得到更大的平衡。富幽默感,乃是俞平伯一贯的文风之一。自况为信天翁,来与梦中所见匾额配套,这不是最好的幽默与讽刺吗?!
  笔者为俞平伯刻这对章的时间是1982年9月11日至13日。在留印蜕时,曾分别为二印作了小记。“汐净染德”印的小记云:“此乃平伯丈梦中的所见匾额之文,丈自谓颇肖其生平,乃命余作此,自是之后,丈恢复为人作书,即钤用之。”“信天翁”印的小记云:“此印亦丈一并命刻者。为鸟名,乃取‘何曾饿死信天翁’之句意。1982年9月11至13日成此对章。”我刻的是一朱一白,“汐净染德”为白文印,“信天翁”为朱文印。印实在谈不上好,而俞平伯还颇喜欢,还真的用蓝印泥多次钤用在他的书法作品上。
  1983年8月8日,夏历癸亥岁六月三十日,俞平伯喜得曾孙。喜讯传来,老人自然十分高兴,次日即作七绝两首以志喜。在收进《诗全编》时,题为《一九八三癸亥岁六月卅日立秋孙李在天津举一子,喜赋二章》,诗云:
  其一
  新得佳儿可象贤,吾家五世尽单传。
  不虚仙李蟠根大,六月秋生字丙然。
  其二
  东涂西抹漫留痕,弓冶箕裘讵复存。
  八十年中春未老,倘延祖德到云昆。
  此时俞平伯的心情,与八十四年前俞曲园喜得俞平伯这一曾孙时是完全一样的。寄厚望于曾孙,这是此时心情交感中的核心。从传统观念看,曲园老人这样一位清代大学问家,传到孙子俞陛云,中了戊戌探花还不说,学问著述方面虽不及曲园老人多,但在选学、诗学等方面的成就,犹自成家数。到俞平伯这一代,偏偏他的成名之作是《红楼梦辨》,所以当郑振铎等戏称他为红学家时,他有种被开玩笑的感觉。也可以说,从传统治学的观点来看,已从大道滑到了小道上。又偏偏1954年后他的红学观点受到了批判,这“小道”本是很有新意的开创,却横遭非议与谴责。其内心之懊丧,还真难用几句话来概括清楚。现在自己跟当年的曲园老人一样,虽亦已届耄耋之年,终究还是见到了曾孙降生。这实在是件堪慰平生的大事。
  说起这句“吾家五世尽单传”,似乎从曲园老人算起,到丙然,不是七世,也应该是六世了。为什么说“五世”呢?其实是从传到俞李这一代而言的,确实是五世。当然,此后家家都只许生一个,俞李当然不能例外,而且今后还要世世代代单传下去。
  在此顺便说一说,近日从友人杜春耕处得见的一些新资料。
  大家一般都知道俞平伯上面有两个姊姊,而男孩子只有他一个。而从新资料———两首曲园老人自书诗的手迹来看,俞平伯的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可惜很早夭折了。这两首诗全文如下:
  第二曾孙生志喜
  半夜听啼声,床头钟再鸣。
  刚逢庚伏尽,喜报坎男生。
  容易真如达,排行便是名。
  来朝传紫电,报喜到燕京。
  曲园叟
  悼曾孙庆宝
  肌肤玉雪貌丰昌,况又聪明记忆强。
  以我耄年犹未死,致儿幼岁便云亡。
  笑啼都付三更梦,汤药空添一夕忙。
  始信人间医可废,老夫旧论不荒唐。
  这两首诗,分别书于不同颜色的笺纸上,绝非赝品,因可作假者不会作这样的诗。从第一首看,曲园老人的喜悦心情不亚于得第一曾孙时。又从第二首诗看,二宝后又名庆宝,夭折时虽不大,但似已脱离襁褓,已能显露其聪明与记性,所以对他的夭亡,老人是十分痛心的。亦正因此,这两首诗不知怎么竟流落在外,或许是老人想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彻底从记忆中抹去吧!
  俞丙然双满月之后,重阳节,被带到北京来见太爷爷俞平伯,太爷爷当然特别高兴。特地步当年曲园老人的原韵,作了一首七律:
  过夏晨秋产此儿,而今芳在桂蓉枝。
  含英玉蕊生庭日,解笑�谐�入抱时。
  未许研红供描墨,还将衰白惜凝脂。
  新来世纪知何似,三益还堪作尔师。
  这首诗在收入《诗全编》时题曰:《癸亥九月朔曾孙丙然双满月后重阳来京,为书前和春在堂庚子年诗》。俞平伯生于己亥岁腊八,已交1900年(庚子)。
  笔者于1983年11月5日晨去拜望俞平伯,因为我让朋友杨晓航特地为他刻了块“天元甲子”朱文印,送去以备来年可以钤用。那天他早就准备好了一块十分精美的朱红寿山石,当即拿出来,命我为他的曾孙丙然刻一块名章,以示曾祖对曾孙之宝爱与厚望,同时还拿出上面这首诗给我读。我受此重托,回家即精心布局,虽难可意,但确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第三天早晨乘光线好,即奏刀。留印蜕后作小记如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五日晨往谒平伯仁丈,敬赠晓航所作“天元甲子”白文印一。丈出?近作步曲园老人原韵为得曾孙喜作。今丈得丙然,犹当年老人得平丈然。特检朱红寿山石章命作此印。十一月七日晨刻于小雅音谷之南荣。俞家多世单传,诚当贺焉。
  印是哪天去送交俞平伯的,因不记日记,也就难查其确了。正巧得费在山寄来1998年1月31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他的文章,题为《俞平伯无题词释》,一开头的三小段,正好说到此事,可补我失记之憾,诚天意也,现即转录如下:
  俞平老与我为忘年交,通信十七年,使我从中得到书本上无法得到的教益。他的第一封来信是1973年7月,而与我见面却要到1983年11月,相隔十年多。那是我第一次进京,出席民进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住在文兴东街一号国务院第一招待所(现国谊宾馆)。初到首都,人地两疏,靠王��华帮助,联袂去三里河南沙沟拜访神交已久的俞平老。
  俞平老知道我要来,当我一踏进门,他就用双手捏住我的手,顷刻间竟说不出话来。我想拍照,但他坚持说勿要拍,“我这副样子怎么能拍……”一口道地的苏州话。��华和我也讲苏州话,彼此感到十分亲切、激动,心一酸,我的泪珠已挂在眼瞠里。
  坐定后,俞成大姐为我们泡茶,��华把刚刻好的“俞丙然印”递给俞平老,他高兴得连声说好。
  ……
  因喜得曾孙,此时俞平伯已不再用蓝印泥。那天送给费在山的一幅字上,所钤之印即我所刻的“信天翁”,已恢复用红印泥了。由此亦正可见他欣喜之心情。
  而此时俞平伯毕竟已年迈体衰,又在老年丧偶之后,所以喜中亦仍难离悲影,更为他夫人之未能亲见曾孙而怅失。再说,天津的儿孙曾来京,固为一乐,一大乐,但亦只是短暂的欢快,从长远看,老人还是被笼罩在孤寂之中。从下面这首《癸亥九月口占》中,即可清楚看出:
  长眠犹有待,且作昼眠人。
  老去心思慢,推敲一字贫。
  这才是俞平伯的那段时间恒常的生活写照。
  ……

前言/序言

  首版后记
  俞平伯先生与家父伯祥先生之订交,远在20世纪初,早于我出生十数年,当然可以说是看着我长大的。他比家父小十岁,向以长兄视家父,而以弱弟自居。而我之亲炙先生教诲,已在他与家父于文研所同事之后。他的教诲,又每在细小琐事间,而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在均得显现,故得益之深,往往鞭辟入里。凡有求于他,那是必应的,如四代印章之钤拓、抄本上之题识、题诗等。直至家父1975年底谢世之后,先生对我之督励与关怀,更是有增无已……鉴于此,我有责任就我之知见与亲炙,来写这部《俞平伯的后半生》。书稿略经周折,最后能在花山文艺出版社,追随《俞平伯全集》
  之后得以出版问世,这是深感欣慰的。而责编与美编又提出将《德清俞氏四世印汇》等编印入书,既美化了版面,增加了阅读的兴味,兼有弘扬先德之遗教、敬观前辈之风范等寓意,我当然尊重责编、美编之雅意,更可增补拙笔之不足,多为读者提供一些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既说到也印入了印章,还应多说两句。我的刻章,从年轻时初步接触此道起,亦已逾半个世纪,但始终未得入门。而平伯先生总是鼓励我,有时亦命我为他刻一些名章与闲章。我又喜收集长辈师友的印蜕,当我求拓《德清俞氏四世印汇》时,他“重违其意”,基本上全让我拓存了。这次印刷出版,连我胡搞的刻印也一并收入了,怎不令人汗颜!姑且不藏拙,以求世人之诲正吧!王湜华记。
  2000年8月16日于北京

《文脉赓续: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回响》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学者的生平轨迹或学术转型,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且富有生命力的领域——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回响”。它试图探讨自上世纪初至今,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如何在新思想、新语境、新媒介的冲击下,不仅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富有活力的“赓续”与“再生”。 全书以问题导向,结构清晰,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古典文学在现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做出的回应以及最终呈现出的新面貌。 --- 第一部分:经典的断裂与重构:二十世纪的知识转向 此部分着重考察中国知识界在面对西方思潮涌入时,对自身古典遗产所进行的自我审视与知识重构过程。它摒弃了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对传统的否定”的刻板印象,转而关注那些在“批判”中寻求“创造性转化”的努力。 1. 语源学的重建:从训诂到语义场域的拓展 本书首先审视了二十世纪早期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如何处理古典文本的“词语问题”。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考订训诂”,而是引入了现代语义学和符号学的方法,去考察古代词汇在新的政治、社会语境下发生的意义漂移与意义固化。例如,对“仁”、“义”、“道”等核心儒家概念,在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内涵如何在文学批评中被重新定位,并影响了人们对古代诗文的接受度。这部分详细梳理了不同流派(如新文化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对同一批经典文本所构建的不同“语义场域”,揭示了知识生产的复杂性。 2. 文体学的新范式:从“体裁论”到“跨媒介模仿” 古典文学的“体裁”概念在现代遭受了巨大冲击。本书探讨了小说、诗歌、戏曲等体裁如何被解构、再组装。一个核心议题是“仿拟”与“化用”的边界:现代作家在模仿古代句法、韵律时,其目的已不再是技艺的炫耀,而是试图在现代叙事中嵌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或情感的张力。通过分析如“新乐府运动”的后续影响,以及现代白话小说对古典章回体叙事策略的吸收,我们看到古典文学的“形式基因”是如何在新的载体中进行基因突变和适应性进化。 3. 历史书写的范式转移:从“文学史”到“文化史”的视野渗透 古典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制。然而,随着历史学、社会学的介入,古典文本的研究视角从纯粹的“文采评价”转向了“文化功能考察”。本书分析了若干里程碑式的文学史著作,探讨它们如何处理“文人政治参与”、“审美理想的社会基础”等议题,以及这种转向如何迫使研究者重新评估如“风骨”、“性灵”等传统审美范畴的社会载荷。 --- 第二部分:媒介的变迁与接受的错位:印刷术以外的古典生命力 古典文学的生命力从未完全依赖于纸张和印刷。本部分关注的是古典遗产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错位接受”现象。 1. 戏曲的“屏幕化”与声腔的“语境化” 戏曲,作为古典文学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生命力在电影、电视剧、以及后来的网络视频中得到了持续的展现。本书细致考察了传统戏曲(如昆曲、京剧的经典剧目)在不同媒介上进行“数字化转译”的过程。这种转译往往伴随着表演节奏的调整、人物形象的现代“审美扁平化”,以及声腔程式的“简化”。重点分析了这种媒介转换如何影响了当代观众对传统叙事中“节制之美”和“暗示性表达”的理解。 2. 诗词在流行文化中的“碎片化”引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古典诗词常以“金句”或“梗”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本书拒绝简单地批判这种“碎片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去语境化的再激活”。研究了这些被抽离出原典环境的诗句,如何在网络模因(Meme)、短视频配乐中,获得了新的、有时甚至是反讽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对古典“审美密度”的稀释,但也是确保其在当代日常生活中保持“可识别性”的重要机制。 3. 手稿、碑刻与数字人文的交汇 本书还探讨了古典文献的物质形态(如宋元善本、敦煌文书、碑刻拓片)在数字化时代的角色转变。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例如高精度图像识别、文本比对工具的出现,使得原本只有少数专家才能接触的珍贵文献,得以被更广泛的学者进行“再发现”。这种物质性的回归,反过来也对既有的古典文学“经典清单”构成了挑战。 --- 第三部分:学术的范式与伦理的重审:当代研究的内部张力 这一部分回归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内部实践,探讨研究范式之间的张力,以及学人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1. 新批评与疑古思潮的持续影响 二十世纪中叶兴起的“新批评”对文本细读的强调,以及对“作者意图”的警惕,如何持续影响了当代对诗歌艺术性的评价?同时,疑古思潮的遗产并未消失,它在当代如何以更精微的方式,挑战着某些文本的“既定断代”和“作者归属”?本书对比了当代两种主流的研究路径——对文本美学价值的精细挖掘与对文本历史可靠性的持续追问——及其互动的复杂性。 2. 全球化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古典学的新边界 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逐渐脱离了单纯的“中外文学对比”,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世界文学”或“跨文化研究”的场域。本书重点分析了“他者化”的风险与机遇:当中国古典叙事被置于与日本物语文学、欧洲史诗传统的并置比较中时,我们如何避免用外来标准“裁剪”本土经验?哪些古典母题(如英雄叙事中的“忠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在跨文化语境下显现出结构性的差异或共通性? 3. 学术传承中的“师承”与“创新”的平衡 古典文学研究往往具有深厚的师承传统。本部分以一种内省的视角,讨论了知识代际传递的机制,包括对前辈大师学术成果的继承、反思与超越。它关注的是,在新一代学人如何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如环境人文学、身体理论)来重新阐释“山水田园”或“闺怨离愁”等传统主题时,如何确保其研究既具有理论前沿性,又不失对古典语境的深厚体贴与敬意。 --- 第四部分:古典的未来:面向公共领域的再介入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古典文学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介入当代公共文化生活,实现知识的“公共化”。 1. 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态伦理的对话 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和山水诗学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本书探讨了如何避免将这些思想“浪漫化”或“工具化”,而是认真梳理古典语境中对“自然”的认知结构,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应对现代环境挑战的哲学资源。 2. 文学教育的“适应性重塑” 面对学生对古典文本日益增长的疏离感,古典文学教育如何进行“适应性重塑”?本书主张,当代教育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审美能力”和“文化敏感度”的培养。这包括对文本的“再情境化”——将古代人物的情感困境与现代个体的经验进行真诚的对话——而非仅仅停留在考据层面。 3. 结论:作为对话者的古典 本书最终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后半生”并非是静态的博物馆陈列,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对话”。它在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轻盈之间,不断调整自身的语态,以确保其蕴含的人类经验的深度与广度,能够持续回应未来世界提出的复杂命题。这本书献给所有对古典传统心怀敬意,并致力于探索其现代生命力的阅读者与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俞平伯的后半生》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很有分量。俞平伯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后半生”这三个字,则让我想象到,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他学术成就的回顾,更多的是关于他在人生晚年,是如何继续他的思想之旅,如何处理学术上的争议,以及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关于“传承”和“反思”的启示。也许,它会记录他如何将自己的学问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又或许,它会展现他如何在他多年的学术积累之上,发展出新的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人生的暮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深刻的洞察力,并且能够用一种更加成熟和宽广的视野,去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我猜想,《俞平伯的后半生》这本书,大概率不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传记。毕竟,“后半生”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人生的况味,一种经历过风雨后的沉淀。我期待它能有更像散文的笔触,去描绘俞平伯先生在晚年的一些生活片段。或许是一些和友人谈笑风生的场景,或许是一些独自品茗读书的时光,又或许是他面对世事变迁时,内心深处的种种感受。我尤其想知道,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有着崇高地位的学者,他在卸下一些光环之后,是如何与普通人一样,面对生老病死,面对情感的波澜,面对对过往的回顾与展望的。这本书,或许会让我看到一个更加柔软、更加有人情味的俞平伯,而不是那个只存在于学界典籍中的冰冷形象。我期待着,在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岁月的静好,也感受到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淡然。这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探求,也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

评分

《俞平伯的后半生》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于“人生下半场”的思考。我总觉得,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智慧,往往体现在他步入晚年之后。那些年轻时的冲劲和棱角,或许会被岁月的温柔打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包容和深刻的理解。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展现俞平伯先生在人生后半程的内心世界。他是否会对自己年轻时的某些观点进行修正?他是否会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新的看法?他对于文学、对于人生,又有着怎样的感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他学术生涯的交代,更是对他精神世界的描摹。或许,书中会有一些他写给家人、朋友的书信,或者是一些他在某个特殊时刻的内心独白。我渴望从这些珍贵的记录中,窥探到一位智者晚年时,那种宁静而丰盈的精神状态。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俞平伯的后半生》,一个充满了故事感和人生厚重感的标题。我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们充满敬意,俞平伯先生更是其中一位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是家喻户晓。但“后半生”这三个字,却激起了我更深层次的好奇。它似乎暗示着,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学术大家,在经历了一定的岁月沉淀后,他的生活、他的思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是更趋于平静淡泊,还是在反思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亦或是,人生进入了另一番境界,有着更加深刻的体悟?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俞平伯,不再仅仅是书斋里的先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思想的起伏与蜕变。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文化巨匠在人生的晚年,是如何继续他的精神探索,又是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和他自己的人生历程的。这份期待,就像是准备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和对发现的渴望。

评分

读到《俞平伯的后半生》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晚年”的意象。我好奇这本书究竟会如何呈现俞平伯先生的“后半生”。是侧重于他学术思想的延续与深化,还是更倾向于记录他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我设想,也许书中会有一些他晚年与年轻一代学人交流的细节,那种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一定会非常精彩。又或者,作者会着重描绘他在晚年如何处理学术争鸣,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学术成果,甚至是如何面对一些个人生活的变故。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关于“如何优雅地老去”的示范,或者说,是一种关于“如何让生命在晚年依旧绽放光彩”的启示。它不应该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应该是一种对人生智慧和生命厚度的深入挖掘。我想象着,在那些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位智者在人生暮年,如何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审视世界,去安顿心灵。

评分

精品收藏,不错的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的书。对于红学的研究,晚年的俞平伯曾有过反思。“(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这些都深刻地烙印了俞平伯的后半生,甚至他晚年几乎没有新作,彼时对待红学的心境,更多都是在自我的反思中。

评分

好好品读。好书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包装很好,很满意!

评分

评分

好好品读。好书

评分

参加活动还能叠加用券,这样的活动应该是常能赶上,没有最优惠只有更优惠,哈哈哈,刚需就下手,买了这么久,还没有好好写过评价,据说写评价可以赚京豆,京豆可以变钱花,哈哈哈哈哈,此处省略N个哈,既然有这好事,还等啥,赶紧行动起来,试试看吧。居家过日子,省钱才是硬道理。

评分

不错的书。对于红学的研究,晚年的俞平伯曾有过反思。“(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这些都深刻地烙印了俞平伯的后半生,甚至他晚年几乎没有新作,彼时对待红学的心境,更多都是在自我的反思中。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