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 ,1853—1908)是日本近代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作为东京帝国大学美学教授,费诺罗萨不仅在狩野派、土佐派等名家门下学习古代美术研究和鉴定方法,而且担任由日本文部省和内务省联合授权的美术专员、帝室博物馆美术部主任等职,曾受天皇委派对日本国内所有的艺术财产进行登记与管理。这些特殊经历与机遇,促使费诺罗萨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视野,“整体地看待全世界的艺术”。本书并不将艺术史写成文献史,或者,一部“历史的历史”,而是着意于阐述那些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交流广益的中日艺术诸时代。著者从哲学、社会学、考古人类学、文化比较学等多重角度,论及太平洋艺术、东亚佛教艺术、中国汉代至明清艺术、日本大和绘、狩野派、琳派、浮世绘等艺术特征。中日艺术之长河,汩汩奔流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的大部分日本收藏来自费诺罗萨。由费诺罗萨等学者、鉴藏家指导的鉴赏模式,奠定了亚洲艺术的西方标准,亦深刻影响了美国博物馆的东亚艺术品位。
“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选题
这是一本影响了整个西方的东亚艺术品位的经典著作,甫一问世,便成为整个西方博物馆和收藏界收藏东亚艺术的甄选向导。
两位译者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系,从事中日美术比较研究多年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中日艺术源流》代表了费诺罗萨等学者以及在费诺罗萨影响下的美国各大博物馆馆长对东亚艺术的鉴赏模式,奠定了亚洲艺术的西方标准,内收录比奇洛(William Sturgis Bigelow)、莫尔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韦尔德(Charles Goddard Weld)等人珍藏的东亚佛教艺术、浮世绘和水墨画作品百余幅,详细阐述了艺术史的轨迹和几代美国人的东亚艺术品味。
恩内斯特.费诺罗萨:美国19世纪末著名东方学家。曾任波士顿美术馆日本中国美术部主任。他对亚洲艺术的收藏和鉴赏影响了弗利尔、惠斯勒、道尔等众多收藏家和艺术家。
第二版序言;001
前 言;003
第1章 中国原始社会艺术;015
第2章 中国汉代艺术;029
第3章 唐代之前的中国佛教艺术;039
第4章 朝鲜和日本的早期佛教艺术t;049
第5章 中国的希腊—佛教艺术;073
第6章 日本的希腊—佛教艺术;087
第7章 中国和日本的密宗艺术;113
第8章 日本的密宗艺术;131
第9章 日本封建时期的艺术;151
第10章 中国的理想主义艺术(一);181
第11章 中国的理想主义艺术(二);201
第12章 日本的理想主义艺术(一);223
第13章 日本的理想主义艺术(二);247
第14章 日本德川时期贵族艺术;265
第15章 当代中国的艺术;287
第16章 当代京都的平民艺术;303
第17章 当代江户的平民艺术;321
结 语;349
附录:索引;355
附录:日本画家、画派诸系谱;361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清醒”且“冷静”的。在当今许多文化比较的著作常常倾向于拔高自身、贬低他者的语境下,作者始终保持了一种学者应有的中立和审慎。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日艺术交流的“历史轴线”,但同时,它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双方在不同阶段的“内在张力”与“文化隔阂”。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工艺美术领域的论述,比如陶瓷、纺织品等方面。这些看似边缘的领域,恰恰是文化物质交流最直观的证据。作者通过对纹饰、釉色、材料选择的细致对比,揭示了审美趣味的微妙迁移。比如,日本匠人如何将原本张扬的中国装饰元素,转化为更内敛、更注重材料本真的表现形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待物质世界的根本态度差异。阅读此书,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工匠对话”,那些流淌在器物中的语言,通过作者的笔触被重新激活,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手工的韧性。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着实令我有些敬畏。它显然是建立在极为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的,但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成功地将深奥的学术见解“翻译”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尽管这种翻译是高级的、充满暗示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边界”和“渗透”议题的方式。艺术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复杂的回流与再创造。例如,作者对中国明代晚期江南文人书画风格如何被带到日本,并在那里催生出特定流派的过程描述,简直像是一个精密的考古发掘过程,层层剥开,展现出跨文化影响的微妙轨迹。书中对“模仿与创新”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也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它挑战了那种将艺术史视为线性进步的简单线性叙事,转而强调文化接触点上必然产生的“杂交”与“变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化影响”这件事的理解维度被拓宽了,不再是简单的谁影响了谁,而是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如何“回应”了来自外部的信息,并将其塑造成了自身文化身份的有力表达。
评分对我这样一个艺术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观察点”,让我得以跳出单一的民族艺术史叙事框架。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中国之于日本”的传统二元对立中,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更广阔的“东亚艺术圈”的概念,探讨了朝鲜半岛、东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潜在联系是如何影响中日艺术走向的。虽然主体聚焦于中日,但其方法论的开放性非常值得称赞。书中对“品位”和“俗”的界限在不同时代如何被文化交流所重塑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例如,某个在中国一度被边缘化的技法,可能在日本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反过来又对后来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某种“回响”。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使得历史的叙述不再是平铺直叙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螺旋上升和回旋往复的辩证过程。读完此书,我迫不及待地想重新审视自己收藏的几件相关艺术品,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密码和交流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沉浸式展览,只不过载体是文字而非实物。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早期佛教造像的传入与在地化,到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对日本水墨画的影响,再到近现代“西学东渐”背景下,两国在吸收西方现代性时的路径差异,每一个段落都像一扇扇打开的门,将我引向新的历史场景。其中有一部分探讨了“留白”这一共通美学概念,但作者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哲学差异:中国艺术中可能蕴含着道家的“虚空观”或禅宗的“顿悟”,而日本艺术则常常与四季更迭、瞬间之美的捕捉紧密相关。这种深层次的对比分析,让我对习以为常的艺术符号有了全新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构建那些被描述的场景——也许是一件奈良时代的漆器,也许是一幅江户时代浮世绘的细节——作者的文字激发了极强的想象力,迫使我不仅要“看”懂艺术,更要“体悟”其背后的生活哲学。这并非一本能让你快速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壶需要细细品味的茶,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回甘和意境。
评分这部关于中日艺术源流的著作,从一个非常宏大且深邃的视角切入了两个东亚文化强国之间的艺术互动史。我读完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非凡功力。他似乎并没有急于将两种艺术体系简单地并置比较,而是耐心地铺陈了各自的“内生逻辑”——中国艺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我演化,吸收、消化、再创造;日本艺术则是在接受大陆文明的洗礼后,如何结合本土的自然观和物哀精神,形成其独特的精致与侘寂之美。书中对具体器物或画种的论述,虽然只是点到为止,却足以引人深思。比如,当他谈及唐代遣唐使带回的元素,如何被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所“内化”并“日本化”时,那种文化间的张力与融合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他没有使用过于煽情的辞藻,而是依靠扎实的史料和敏锐的洞察力,构建起一个既有横向交流又有纵向深化的艺术对话场域。对于一个对亚洲美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张极其精细的“地图”,指引我们探索那些隐藏在风格之下的精神关联。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艺术史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基因如何跨越地理界限进行迁徙和变异”的精妙报告。
评分书籍不错,服务也不错!
评分纸质很棒哦,图片也很清晰,
评分佛教十三经:坛经佛教十三经:坛经
评分书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不错。
评分书籍不错,服务也不错!
评分《中日艺术源流》代表了费诺罗萨等学者以及在费诺罗萨影响下的美国各大博物馆馆长对东亚艺术的鉴赏模式,奠定了亚洲艺术的西方标准,内收录比奇洛(William Sturgis Bigelow)、莫尔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韦尔德(Charles Goddard Weld)等人珍藏的东亚佛教艺术、浮世绘和水墨画作品百余幅,详细阐述了艺术史的轨迹和几代美国人的东亚艺术品味。《中日艺术源流》代表了费诺罗萨等学者以及在费诺罗萨影响下的美国各大博物馆馆长对东亚艺术的鉴赏模式,奠定了亚洲艺术的西方标准,内收录比奇洛(William Sturgis Bigelow)、莫尔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韦尔德(Charles Goddard Weld)等人珍藏的东亚佛教艺术、浮世绘和水墨画作品百余幅,详细阐述了艺术史的轨迹和几代美国人的东亚艺术品味。《中日艺术源流》代表了费诺罗萨等学者以及在费诺罗萨影响下的美国各大博物馆馆长对东亚艺术的鉴赏模式,奠定了亚洲艺术的西方标准,内收录比奇洛(William Sturgis Bigelow)、莫尔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韦尔德(Charles Goddard Weld)等人珍藏的东亚佛教艺术、浮世绘和水墨画作品百余幅,详细阐述了艺术史的轨迹和几代美国人的东亚艺术品味。
评分比较权威的比较了中日艺术的启蒙和发展脉络
评分书籍不错,服务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