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土匪生活的真實描述,揭開瞭他們神秘的麵紗。該書所述人物事件均為當事人的迴憶,增強瞭該書的可讀性。
本書根據一些當事人的迴憶,真實、生動地介紹舊中國曾經猖獗一時的土匪現象,展示民國時期土匪生活的全貌。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民國年間中國曾經齣現嚴重的“匪患”,這種現象一直延續至新中國建立前後。本書根據可信的曆史資料,特彆是一些匪首的迴憶,對這一群體作瞭近距離透視,對舊中國土匪的成因、日常生活、內部矛盾、土匪間的相互火並等作瞭真實、生動、客觀的介紹。有助於廣大讀者對這一現象有一個較為全麵的瞭解。
張殿興,係南開大學博士,天津市委黨校教授,主要從事民國史和中國近現代史方麵的教學與研究。研究方嚮為民國時期的土匪。
山東巨匪劉黑七
民國以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天下一統局麵消逝瞭,代之以軍閥更迭頻仍,內戰連綿。山東大地,更加蝗、旱災害不斷,連年欠收。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社會諸多不安定因素,使得許多大大小小的土匪相繼而生。他們成群結夥,恃強掠壓,圖財害命,凶殘狠毒,作惡多端。當年活動於山東省中南部沂濛山區的殺人魔鬼劉黑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錶。
劉黑七從1915年拉“杆子”為匪,到1943年被我八路軍擊斃,橫行29個春鞦,中間幾經起伏,嘯聚匪夥曾逾萬人,最多時達到3萬餘人。他們先後竄擾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遼寜、吉林、熱河、緩遠、察哈爾、山西等10幾個省。所到之處,燒殺奸淫,搶男霸女,無惡不作。劉黑七活動範圍之廣,經曆時間之長,聚匪人數之多,作惡之深,實屬曆史罕見。
據有關資料記載,僅1925年至1928年的4年間,光是沂濛山區被劉黑七匪徒搶劫的村莊就有1000餘個,燒毀房屋20多萬間,殺害群眾1萬餘人。
一、劉黑七的傢世
劉黑七,本名劉桂堂,字興田,黑七是其諢號。1892年(光緒十八年),劉桂堂生於山東省費縣銅石鎮南鍋泉村(今屬平邑縣)一個貧苦農民傢庭裏。當時,劉傢地無一壟,一貧如洗,全傢僅有的一點財産就是兩間破房子,不要說像樣的傢具,就連切菜刀和案闆都沒有,隻好用鐮刀頭墊著瓢背切東西。
劉桂堂的父親叫劉湘雲,略識得一些字,由於傢境貧寒,到32歲時尚未娶親。一次,他用石碴在山坡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南禍泉,齣纔人,齣瞭個纔人劉湘雲;三十二歲沒成親,成親必定是女人。”藉此發泄心中苦悶之情。第二年,張立莊一王姓女子到南鍋泉村討飯,經人撮閤,與劉湘雲結親,因這個女人腳比較大,所以村裏人都叫她王大腳。王氏先生兩女,第三個孩子就是劉黑七,乳名叫“堂”,小時人們叫他劉堂。第四個也是男孩,乳名“小誌”。劉桂堂幼年時,他傢主要靠父親夜間給村裏打更和鞦夏之際看護莊稼,掙點錢維持生活。因收入太少,時常揭不開鍋,不得已,劉黑七從小就常跟著娘外齣討飯,四處流浪。後來,劉母到瞭本村地主孫協太傢當傭人,因衣衫襤褸難入內室,隻好乾些砍柴燒火等笨重雜活。劉黑七12歲時,就去給地主傢放羊、當長工。放羊期間,他受到地主無數打罵,忍氣吞聲,整整苦熬瞭8年。8年的放羊生活,使劉黑七不僅熟悉瞭周圍山地環境,而且練就瞭一身穿山越嶺的好本事。劉自幼精明強悍,膽大過人。當放羊倌時,他曾拜唐四為師。唐四把自己放羊的絕技傳授給他,投石子擊羊角百發百中,不傷羊腹,同夥的羊倌對他這一手無不摺服。
劉黑七年青時即有不軌行為,而且心懷野心。他曾與放羊的同夥們說:“以後我管的人要比這群羊還要多,我非找幾個大閨女當老婆不可。”民國3年,年方20的劉黑七丟下放羊鞭,獨自跑到青島謀求生路。他在車站、碼頭當瞭一年的裝卸工,後又到煙颱遊蕩瞭1個多月,即返迴瞭老傢,繼續給孫傢地主放羊。按當時習俗,每年舊曆的六月初六日為祭山神的日子。1913年“六月六”這天,許多羊倌聚到王崮山上喝酒湊熱鬧,劉黑七喝得爛醉,然後跟彆人“推牌九”耍錢。由於神誌不清,結果劉大輸,醒酒後死不認賬,便和眾人打起來。他的師傅唐四嫌他不仗義,非常生氣,飛起一腳把他踢到山崖下。正崮山崖高數十丈,陡如刀削,十分險峻。劉黑七從山頂被踢下去,當時人們都以為他必死無疑,誰都沒能想到,他不僅沒死,而且未傷一處並安然逸去。他自稱是山神爺庇佑瞭他,其實是在滾下山的一瞬間,他猛地抓住崖中生長的荊叢,並以其爬山絕技,依扶荊叢攀緣而下,死裏逃生。
大難不死的劉黑七又到外麵闖蕩一年有餘,見瞭些世麵,並結識幾個狐朋狗友,心變野瞭,越來越不安分。他見當地匪夥打傢劫捨,為所欲為,於是也漸漸萌生瞭結夥為匪的念頭。
二、拉杆為匪
1915年,23歲的劉桂堂扯起“打富濟貧”的旗號,開始網羅人馬。他首先約集瞭本村的林傳聚和趙春榮,3人弄瞭一把鬼頭刀,一支馬衝子,走齣傢門,潛入山中,東搶西奪,開始瞭土匪生涯。不久,劉桂堂又聯絡瞭夏傢村他的一個老親夏興德和張立莊他的錶哥王太,並夥同當地的地痞流氓李滿、蘇四及其弟劉桂誌,糾閤8人,盟誓結拜為把兄弟。按年歲,劉桂堂排行第七,因他膚色黝黑,又生就一付狠毒心腸,故得瞭個“劉黑七”的綽號。
劉匪8人又偷瞭楊傢峪子1枝土槍,1枝德國造的套筒子,四處打傢劫捨,綁架勒索,為害鄉裏。因長年受窮挨餓,所以一開始,劉黑七等土匪先搶瞭大批小麥白麵、饃饃、豬肉等好吃的東西。其父劉湘雲見後,敞開肚皮大嚼一頓,餓極暴食,當夜送命。不久,他們即聚眾60餘人,集結到蒼山灣村富貴頂(山名)一帶,占山為王,時聚時散,頻繁活動。在鄭城通嚮平邑這條路上,他們搶劫瞭不少過往行人。凡被劫而反抗者,當即殺死,一時間搞得人心慌恐,莫敢獨行。經兩年,土匪越聚越多,膽子逐漸大起來,搶奪的範圍也不斷擴大。是年,山東督軍張懷芝,為維持地方秩序,下令層層剿匪。費縣巡警哨官瞿文林帶領一個連隊進剿劉桂堂匪股,將劉的弟弟劉黑八(劉桂誌)擊斃。劉黑七收羅殘匪逃往抱犢崮山區,繼續為非作歹。
……
閱讀《土匪實錄》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段曆史的重塑。這本書沒有給我那種一氣嗬成的閱讀快感,但它帶來的思考卻是深遠的。我發現,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留下瞭思考的空間。他不會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描繪事件的發生,人物的反應,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邏輯和情感。比如,當某個匪患被鎮壓之後,作者並沒有立刻轉嚮下一個情節,而是會花費一些筆墨,去描繪那些被牽連的無辜百姓的遭遇,那些被摧毀的傢庭。這種“留白”,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重量,也讓我反思,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下,那些普通人的命運又是如何被裹挾其中。書中的許多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常常會琢磨,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迫使我跳齣自己固有的認知框架,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復雜人性。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綫性的前進,而是在許多復雜因素的交織下,充滿著各種矛盾和可能性。
評分《土匪實錄》最讓我著迷的,莫過於它那種“潤物細無聲”的真實感。它不像某些曆史小說那樣,為瞭戲劇性而刻意誇張或者虛構,而是紮根於對曆史細節的精細考究。我能夠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深深理解,他對那個社會環境的細緻洞察。書中對於各種社會規則、人際關係的描繪,都顯得尤為生動。無論是官府的運作,還是民間土匪之間的“規矩”,甚至是不同勢力之間的博弈,作者都處理得非常到位。我仿佛看到瞭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如何在各種壓迫和無奈中求生存,如何在夾縫中尋找自己的空間。書裏的一些情節,雖然可能不是驚心動魄的大場麵,但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比如,一個原本善良的年輕人,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歧途,他在掙紮中錶現齣的無奈和痛苦,讓我感同身受。這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記錄,更觸及到瞭人性的深處。我可以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復雜,也更加充滿人情味的民國。
評分從情節上看,《土匪實錄》並沒有像一般市麵上那些追求刺激和戲劇性的作品那樣,上來就設計連環的驚險橋段。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更像是中國古典小說,娓娓道來,卻又暗藏玄機。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即便是一些被貼上“匪”的標簽的人物,作者也並沒有簡單地臉譜化他們。他會通過一些生活化的細節,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來展現人物的復雜性。比如,一個在外麵燒殺搶掠的頭目,在私下裏卻可能對自己的妻兒錶現齣難得的溫柔,甚至因為一顆為傢人采摘的果子而引發一場不小的麻煩。這種反差,讓人物瞬間鮮活起來,不再是簡單的符號。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著他們說話時的神態,思考他們行為背後的驅動力。作者似乎在告訴我,沒有絕對的善惡,所謂的“匪”與“官”,在某些生存綫上,其實界限模糊。而且,書中對許多曆史事件的處理,也非常有分寸。它不會刻意去迴避一些敏感或殘酷的細節,但也不會過度渲染,而是將這些事件融入到人物的命運之中,讓讀者在感受人物悲喜的同時,也對那個時代的無奈與殘酷有瞭更深的體會。我可以說,這本書讓我對“土匪”這個群體有瞭更立體、更人性的認知,它遠不止是“打傢劫少”那麼簡單。
評分這本《土匪實錄》拿到手時,我正值夏日午後,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斜斜地灑在書頁上,泛著舊書特有的溫暖光澤。我並非對土匪故事有特彆的偏好,隻是被封麵那種粗糲而充滿年代感的印刷風格所吸引。翻開書頁,我預想中那些刀光劍影、草莽英雄的畫麵並沒有立刻撲麵而來。相反,作者以一種極其冷靜、近乎考古的筆觸,開始鋪陳故事的背景。他花瞭很長的篇幅,詳細描繪瞭民國時期某個偏遠地區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甚至細緻到當地的農作物種植、物産交易、以及最基本的社會結構。我幾乎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味,聽到遠方隱約的叫賣聲。這種“慢熱”的開篇,起初讓我有些不適應,甚至覺得作者是不是跑題瞭。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體會到這種鋪墊的精妙。作者仿佛在為你構建一個真實而立體的世界,讓你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身處其中。在這樣的土壤上,那些“土匪”的故事纔顯得更加真實可信,他們的齣現,他們的行為,都有瞭根植於現實的依據。這不像許多虛構故事那樣,人物憑空齣現,動機莫名。在這裏,每一個事件,每一次衝突,都像是水到渠成,是曆史洪流中不可避免的浪花。我仿佛看到瞭一個被壓抑的社會,在某些時刻,以一種極端而扭麯的方式爆發齣來,而“土匪”隻是這種爆發的具象化體現。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手法,說實話,帶給我很大的驚喜。我原本以為“實錄”二字,就意味著枯燥的史料堆砌,但《土匪實錄》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巧妙地運用瞭多種視角。有時候,他像一個旁觀的史官,用客觀冷靜的語言講述事實;有時候,他又仿佛置身事中,用一種充滿現場感的筆觸,描繪齣當時的場景和氛圍,讓我身臨其境,仿佛能聽到槍炮的轟鳴,聞到硝煙的味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時不時會穿插一些民間傳說、俗語諺語,或者是一些生活化的對話,這些元素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它們就像是點綴在黑白畫捲上的彩色筆觸,讓原本可能顯得沉重的曆史,變得生動而接地氣。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一些句子,感受那種文字的韻味。這種“散文詩”般的敘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一種非常獨特的審美享受。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都十分考究,即使是描寫最粗野的場景,也透著一股力量感和畫麵感。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場文字的盛宴,讓我沉醉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