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土匪生活的真实描述,揭开了他们神秘的面纱。该书所述人物事件均为当事人的回忆,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本书根据一些当事人的回忆,真实、生动地介绍旧中国曾经猖獗一时的土匪现象,展示民国时期土匪生活的全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年间中国曾经出现严重的“匪患”,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新中国建立前后。本书根据可信的历史资料,特别是一些匪首的回忆,对这一群体作了近距离透视,对旧中国土匪的成因、日常生活、内部矛盾、土匪间的相互火并等作了真实、生动、客观的介绍。有助于广大读者对这一现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张殿兴,系南开大学博士,天津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民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民国时期的土匪。
山东巨匪刘黑七
民国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天下一统局面消逝了,代之以军阀更迭频仍,内战连绵。山东大地,更加蝗、旱灾害不断,连年欠收。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社会诸多不安定因素,使得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匪相继而生。他们成群结伙,恃强掠压,图财害命,凶残狠毒,作恶多端。当年活动于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区的杀人魔鬼刘黑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黑七从1915年拉“杆子”为匪,到1943年被我八路军击毙,横行29个春秋,中间几经起伏,啸聚匪伙曾逾万人,最多时达到3万余人。他们先后窜扰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热河、缓远、察哈尔、山西等10几个省。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抢男霸女,无恶不作。刘黑七活动范围之广,经历时间之长,聚匪人数之多,作恶之深,实属历史罕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仅1925年至1928年的4年间,光是沂蒙山区被刘黑七匪徒抢劫的村庄就有1000余个,烧毁房屋20多万间,杀害群众1万余人。
一、刘黑七的家世
刘黑七,本名刘桂堂,字兴田,黑七是其诨号。1892年(光绪十八年),刘桂堂生于山东省费县铜石镇南锅泉村(今属平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当时,刘家地无一垄,一贫如洗,全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就是两间破房子,不要说像样的家具,就连切菜刀和案板都没有,只好用镰刀头垫着瓢背切东西。
刘桂堂的父亲叫刘湘云,略识得一些字,由于家境贫寒,到32岁时尚未娶亲。一次,他用石碴在山坡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南祸泉,出才人,出了个才人刘湘云;三十二岁没成亲,成亲必定是女人。”借此发泄心中苦闷之情。第二年,张立庄一王姓女子到南锅泉村讨饭,经人撮合,与刘湘云结亲,因这个女人脚比较大,所以村里人都叫她王大脚。王氏先生两女,第三个孩子就是刘黑七,乳名叫“堂”,小时人们叫他刘堂。第四个也是男孩,乳名“小志”。刘桂堂幼年时,他家主要靠父亲夜间给村里打更和秋夏之际看护庄稼,挣点钱维持生活。因收入太少,时常揭不开锅,不得已,刘黑七从小就常跟着娘外出讨饭,四处流浪。后来,刘母到了本村地主孙协太家当佣人,因衣衫褴褛难入内室,只好干些砍柴烧火等笨重杂活。刘黑七12岁时,就去给地主家放羊、当长工。放羊期间,他受到地主无数打骂,忍气吞声,整整苦熬了8年。8年的放羊生活,使刘黑七不仅熟悉了周围山地环境,而且练就了一身穿山越岭的好本事。刘自幼精明强悍,胆大过人。当放羊倌时,他曾拜唐四为师。唐四把自己放羊的绝技传授给他,投石子击羊角百发百中,不伤羊腹,同伙的羊倌对他这一手无不折服。
刘黑七年青时即有不轨行为,而且心怀野心。他曾与放羊的同伙们说:“以后我管的人要比这群羊还要多,我非找几个大闺女当老婆不可。”民国3年,年方20的刘黑七丢下放羊鞭,独自跑到青岛谋求生路。他在车站、码头当了一年的装卸工,后又到烟台游荡了1个多月,即返回了老家,继续给孙家地主放羊。按当时习俗,每年旧历的六月初六日为祭山神的日子。1913年“六月六”这天,许多羊倌聚到王崮山上喝酒凑热闹,刘黑七喝得烂醉,然后跟别人“推牌九”耍钱。由于神志不清,结果刘大输,醒酒后死不认账,便和众人打起来。他的师傅唐四嫌他不仗义,非常生气,飞起一脚把他踢到山崖下。正崮山崖高数十丈,陡如刀削,十分险峻。刘黑七从山顶被踢下去,当时人们都以为他必死无疑,谁都没能想到,他不仅没死,而且未伤一处并安然逸去。他自称是山神爷庇佑了他,其实是在滚下山的一瞬间,他猛地抓住崖中生长的荆丛,并以其爬山绝技,依扶荆丛攀缘而下,死里逃生。
大难不死的刘黑七又到外面闯荡一年有余,见了些世面,并结识几个狐朋狗友,心变野了,越来越不安分。他见当地匪伙打家劫舍,为所欲为,于是也渐渐萌生了结伙为匪的念头。
二、拉杆为匪
1915年,23岁的刘桂堂扯起“打富济贫”的旗号,开始网罗人马。他首先约集了本村的林传聚和赵春荣,3人弄了一把鬼头刀,一支马冲子,走出家门,潜入山中,东抢西夺,开始了土匪生涯。不久,刘桂堂又联络了夏家村他的一个老亲夏兴德和张立庄他的表哥王太,并伙同当地的地痞流氓李满、苏四及其弟刘桂志,纠合8人,盟誓结拜为把兄弟。按年岁,刘桂堂排行第七,因他肤色黝黑,又生就一付狠毒心肠,故得了个“刘黑七”的绰号。
刘匪8人又偷了杨家峪子1枝土枪,1枝德国造的套筒子,四处打家劫舍,绑架勒索,为害乡里。因长年受穷挨饿,所以一开始,刘黑七等土匪先抢了大批小麦白面、馍馍、猪肉等好吃的东西。其父刘湘云见后,敞开肚皮大嚼一顿,饿极暴食,当夜送命。不久,他们即聚众60余人,集结到苍山湾村富贵顶(山名)一带,占山为王,时聚时散,频繁活动。在郑城通向平邑这条路上,他们抢劫了不少过往行人。凡被劫而反抗者,当即杀死,一时间搞得人心慌恐,莫敢独行。经两年,土匪越聚越多,胆子逐渐大起来,抢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是年,山东督军张怀芝,为维持地方秩序,下令层层剿匪。费县巡警哨官瞿文林带领一个连队进剿刘桂堂匪股,将刘的弟弟刘黑八(刘桂志)击毙。刘黑七收罗残匪逃往抱犊崮山区,继续为非作歹。
……
阅读《土匪实录》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历史的重塑。这本书没有给我那种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但它带来的思考却是深远的。我发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他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描绘事件的发生,人物的反应,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逻辑和情感。比如,当某个匪患被镇压之后,作者并没有立刻转向下一个情节,而是会花费一些笔墨,去描绘那些被牵连的无辜百姓的遭遇,那些被摧毁的家庭。这种“留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也让我反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那些普通人的命运又是如何被裹挟其中。书中的许多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常常会琢磨,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性。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线性的前进,而是在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下,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土匪实录》拿到手时,我正值夏日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斜地洒在书页上,泛着旧书特有的温暖光泽。我并非对土匪故事有特别的偏好,只是被封面那种粗粝而充满年代感的印刷风格所吸引。翻开书页,我预想中那些刀光剑影、草莽英雄的画面并没有立刻扑面而来。相反,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近乎考古的笔触,开始铺陈故事的背景。他花了很长的篇幅,详细描绘了民国时期某个偏远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甚至细致到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物产交易、以及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听到远方隐约的叫卖声。这种“慢热”的开篇,起初让我有些不适应,甚至觉得作者是不是跑题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这种铺垫的精妙。作者仿佛在为你构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世界,让你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身处其中。在这样的土壤上,那些“土匪”的故事才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们的出现,他们的行为,都有了根植于现实的依据。这不像许多虚构故事那样,人物凭空出现,动机莫名。在这里,每一个事件,每一次冲突,都像是水到渠成,是历史洪流中不可避免的浪花。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压抑的社会,在某些时刻,以一种极端而扭曲的方式爆发出来,而“土匪”只是这种爆发的具象化体现。
评分从情节上看,《土匪实录》并没有像一般市面上那些追求刺激和戏剧性的作品那样,上来就设计连环的惊险桥段。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更像是中国古典小说,娓娓道来,却又暗藏玄机。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即便是一些被贴上“匪”的标签的人物,作者也并没有简单地脸谱化他们。他会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比如,一个在外面烧杀抢掠的头目,在私下里却可能对自己的妻儿表现出难得的温柔,甚至因为一颗为家人采摘的果子而引发一场不小的麻烦。这种反差,让人物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符号。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他们说话时的神态,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作者似乎在告诉我,没有绝对的善恶,所谓的“匪”与“官”,在某些生存线上,其实界限模糊。而且,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的处理,也非常有分寸。它不会刻意去回避一些敏感或残酷的细节,但也不会过度渲染,而是将这些事件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让读者在感受人物悲喜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土匪”这个群体有了更立体、更人性的认知,它远不止是“打家劫少”那么简单。
评分《土匪实录》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真实感。它不像某些历史小说那样,为了戏剧性而刻意夸张或者虚构,而是扎根于对历史细节的精细考究。我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深理解,他对那个社会环境的细致洞察。书中对于各种社会规则、人际关系的描绘,都显得尤为生动。无论是官府的运作,还是民间土匪之间的“规矩”,甚至是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作者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如何在各种压迫和无奈中求生存,如何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空间。书里的一些情节,虽然可能不是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比如,一个原本善良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歧途,他在挣扎中表现出的无奈和痛苦,让我感同身受。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记录,更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处。我可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也更加充满人情味的民国。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说实话,带给我很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实录”二字,就意味着枯燥的史料堆砌,但《土匪实录》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视角。有时候,他像一个旁观的史官,用客观冷静的语言讲述事实;有时候,他又仿佛置身事中,用一种充满现场感的笔触,描绘出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枪炮的轰鸣,闻到硝烟的味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民间传说、俗语谚语,或者是一些生活化的对话,这些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它们就像是点缀在黑白画卷上的彩色笔触,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历史,变得生动而接地气。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一些句子,感受那种文字的韵味。这种“散文诗”般的叙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非常独特的审美享受。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都十分考究,即使是描写最粗野的场景,也透着一股力量感和画面感。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让我沉醉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