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念生全集(第九捲):古希臘羅馬文學

羅念生全集(第九捲):古希臘羅馬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念生 著
圖書標籤:
  • 羅念生
  • 古希臘羅馬文學
  • 文學史
  • 古典文學
  • 西方文學
  • 翻譯
  • 學術著作
  • 文化
  • 曆史
  • 文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46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9257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羅念生全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40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一套《羅念生全集》,一座奧林匹斯山。

☆ 全麵完整:《羅念生全集》增訂典藏紀念版,凡十捲,凡5200頁,全新整理修訂。

☆ 版本可信:多位資深學者耗時十餘載,精心編訂,搜求齊備,校勘精當,體例嚴明,反映齣一代翻譯大師的貢獻原貌。

☆ 經典耐讀: 羅念生先生譯文典雅質樸,注文詳盡,選目精當,凡古希臘文、拉丁文、英文、德文譯齣者均為世界文學經典,極具文學研究價值。

內容簡介

  

??  《古希臘羅馬文學》收錄羅念生先生有關古希臘羅馬的文藝理論——《論古希臘戲劇》、《論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以及相關文章多篇。羅念生先生終其一生都埋首於對古希臘戲劇等文藝作品的譯介工作,沒有更多的餘暇從事文論的撰寫。我們極力收集,希望引導讀者步入一座宏偉壯麗、五光十色的藝術天堂,找尋世界文明豐茂的根係所在。??

作者簡介

????  羅念生(1904.7.12—1990.4.10),我國享有世界聲譽的古希臘文學學者、翻譯傢,從事古希臘文學與文字翻譯長達六十載,翻譯齣版的譯文和專著達五十餘種,四百餘萬字,成就斐然。他譯齣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王煥生閤譯),古希臘三大悲劇傢埃斯庫羅斯、歐裏庇得斯和索福剋勒斯的悲劇作品、阿裏斯托芬的喜劇作品,以及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修辭學》、《伊索寓言》等多部古希臘經典著作,並著有《論古希臘戲劇》《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等多部作品,對古希臘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奬掖羅念生先生對於希臘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所做齣的卓越貢獻,1987年12月希臘zui高文化機關雅典科學院授予其“zui高文學藝術奬”(國際上僅4人獲此奬)。1988年11月希臘帕恩特奧斯政治和科技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稱號??(國際上僅5人獲此殊榮)。 ??

????

目錄

論古希臘戲劇

前言

古希臘悲劇

一 古希臘悲劇概論

二 埃斯庫羅斯

三 索福剋勒斯

四 歐裏庇得斯

古希臘喜劇

一 古希臘喜劇概論

二 舊喜劇

三 阿裏斯托芬

四 中期喜劇

五 新喜劇

六 米南德

古希臘摹擬劇

亞理斯多德的《詩學》

卡塔西斯箋釋

三整一律

亞理斯多德論英雄人物

行動與動作釋義

論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

前言

一 古希臘文學作品論

1. 史詩概述

2.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修紀》

3. 赫西俄德和他的《工作與時日》

4. 抒情詩概述

5. 戲劇概述

6. 埃斯庫羅斯和他的《阿伽門農》

7. 索福剋勒斯和他的《安提戈涅》

8. 歐裏庇得斯和他的《特洛亞婦女》

9. 阿裏斯托芬和他的《蛙》

10. 米南德和他的《公斷》

11. 散文概述

12. 呂西阿斯和他的《控告忒翁涅托斯辭》

13. 伊索格拉底和他的《泛希臘集會辭》

14. 狄摩西尼和他的《第三篇反腓力辭》

15. 柏拉圖和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

16. 文藝理論概述

17. 亞裏斯多德和他的《詩學》

18. 朗吉努斯和他的《論崇高》

19. 小說概述

20. 琉善和他的《真實的故事》

21. 朗戈斯和他的《達夫尼斯和赫洛亞》

二 古羅馬文學作品論

1. 戲劇概述

2. 普勞圖斯和他的《一壇金子》

3. 泰倫提烏斯和他的《福爾彌昂》

4. 塞內加和他的《特洛亞婦女》

5. 散文概述

6. 西塞羅和他的《第一篇控告卡提利那辭》

7. 小普林尼和他的兩封《緻塔西陀》信

8. 史詩概述

9. 維吉爾和他的《埃涅阿斯紀》

10. 抒情詩概述

11. 文藝理論概述

12. 賀拉斯和他的《詩藝》

13. 神話概述

14. 奧維德和他的《變形記》

15. 小說概述

16. 佩特羅尼烏斯和他的《薩蒂裏孔》

17. 阿普列尤斯和他的《變形記》

後記

散 論

茅盾先生論《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討論

荷馬史詩討論的餘波

近代希臘文學

荷馬

評高歌先生譯《依裏亞特》

《文學大綱》裏的希臘文學

希臘悲劇

評周作人先生譯《希臘擬麯》

評鄭振鐸編著《希臘神話》

希臘戲劇的演進

評茅盾《世界文學名著講話》

談希臘教育

怎樣研究希臘文學?

古希臘與我國

安德洛瑪刻(節譯)

希臘遺産

達夫尼斯和剋羅伊

談談“古典”

評傅譯本《伊利亞特》

古希臘戲劇的演齣

新發現的米南德的喜劇《老頑固》

古希臘悲劇熠熠放光彩

《伊利亞特》淺說

《論崇高》譯名問題

《詩學》修訂本前言

古希臘戲劇的光華

塞內加與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悲劇

為《俄狄浦斯王》演齣題詞

關於《安提戈涅》演齣的題詞

答辭

周啓明譯古希臘戲劇

古希臘哲學術語譯名管見

《伊索寓言》的最早譯作

亞理斯多德論悲劇《俄狄浦斯王》

普魯塔剋《名人傳》引言

古希臘文學發展概略

左景權《漫談希臘古典名著的翻譯》編後記

古希臘的公有思想(資料草稿)

古希臘悲劇的特點

《特洛亞婦女》引言

古希臘雕刻

希臘戲劇

亞裏士多德

米南德

霍爾塔特西斯,G.

雅典酒神劇場

埃斯庫羅斯

索福剋勒斯

歐裏庇得斯

呂西阿斯

阿裏斯托芬

伊索剋拉底

狄摩西尼

翻譯的艱辛

??翻譯的辛苦??

精彩書摘

  亞理斯多德的《詩學》

  《詩學》著者亞理斯多德於公元前384 年生在馬其頓的斯塔革拉城。公元前367 年,他赴雅典,在柏拉圖門下求學,後來兼任講學任務。這時期他寫的有關文藝理論的著述,有《詩人篇》和《修辭學篇》兩篇對話,均已失傳。公元前347 年,柏拉圖死後,亞理斯多德離開雅典。公元前343 年,他接受馬其頓王腓力的邀請,作亞曆山大的師傅。公元前335 年,他重赴雅典,在呂刻翁學院講學,《修辭學》和《詩學》大概是這時期寫成的。這時期他還寫瞭《論荷馬史詩中的疑難》一文(已失傳),並與彆人閤作,寫瞭一本《戲劇錄》,記載劇名、作者名字、演齣年代和演齣比賽的成敗,原著已失傳,但曾被許多人引用,現存的古希臘劇本中的“說明”,便是根據這些材料寫成的。馬其頓王亞曆山大死後,由於亞理斯多德有親馬其頓之嫌,環境於他不利,他因此於公元前322 年離開雅典,於同年死在優卑亞島。

  《詩學》原名《論詩的》,意即《論詩的藝術》,應譯為《論詩藝》。亞理斯多德根據人類活動的區彆,把科學劃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理論性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形而上學等;第二類為實踐性科學,包括政治學、倫理學等;第三類為創造性科學,包括詩學和修辭學。他認為理論性科學是為知識而知識,隻有其他兩門科學纔有外在的目的,實踐性科學指導行動,創造性科學指導創作活動。亞理斯多德因此把詩學和修辭學作為門徒於學業將完成時纔學習的功課,這兩門功課的目的在於訓練門徒成為詩人和演說傢。他的門徒中隻有忒俄得剋忒斯一人成瞭悲劇詩人。

  《詩學》是亞理斯多德的美學著作,是歐洲美學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獻,並且是馬剋思主義美學産生以前主要美學概念的根據。阿裏斯托芬和柏拉圖的文藝理論不成係統;亞理斯多德纔是第一個用科學的觀點、方法來闡明美學概念,研究文藝問題的人。在《詩學》中,他先確定研究的對象是詩,指齣詩和其他藝術的異同,然後把詩分類,分析各種詩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質,逐步找規律,探索各種詩的創作原則。當時古希臘文藝已經曆過一段黃金時期,成就已很可觀,因此亞理斯多德有可能根據已發展的科學和哲學理論,對古希臘的文藝實踐和成就作齣精細的分析和扼要的總結,提齣一套有係統的美學理論。

  《詩學》現存二十六章,主要討論悲劇和史詩。據3 世紀人狄俄革涅斯· 拉厄耳提俄斯說,《詩學》共兩捲。第二捲已失傳,該捲可能論及喜劇[1]。一說並無第二捲。至於抒情詩,古希臘人認為屬於音樂;大概因為其中沒有布局,所以亞理斯多德在《詩學》中沒有論及抒情詩。

  現存《詩學》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論,包括第一到五章。亞理斯多德先分析各種藝術所摹仿的對象(在行動中的人)、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於對象不同(好人或壞人),媒介不同(顔色、聲音、節奏、語言或音調),方式不同(敘述方式或錶演方式),各種藝術之間就有瞭差彆。亞理斯多德進而指齣詩的起源。他隨即追溯悲劇與喜劇的曆史發展。

  第二部分包括第六到二十二章。這部分討論悲劇,亞理斯多德先給悲劇下定義,然後分析它的成分。特彆討論情節和“性格”,最後討論悲劇的寫作,特彆討論詞匯和風格。

  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十三到二十四章。這部分討論史詩。

  第四部分,即第二十五章,討論批評傢對詩人的指責,並提齣反駁這些指責的原則與方法。

  第五部分,即第二十六章,比較史詩與悲劇的高低,結論是:悲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産生藝術的效果,達到摹仿的目的,因此比史詩高。

  《詩學》針對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就文藝理論上兩個根本問題,作瞭深刻的論述。第一個問題是文藝對現實的關係問題。柏拉圖認為物質世界的事物(例如木匠製造的特殊的床)隻是理念(一譯“理式”)世界的事物(例如床之所以為床的那個床)的摹本,而藝術作品(例如畫傢所畫的床)則是理念世界的事物的摹本的摹本。床之所以為床的那個床的理念,即床之所以為床的道理,不倚賴於物質世界的事物而存在,它是永恒不變的,唯有它纔是真實的。木匠根據床的理念所製造的特殊的床,隻摹仿到理念的床的某些方麵,這個床沒有普遍性(床與床不同),而且轉瞬即逝,所以不是真實的。至於畫傢臨摹木匠製造的特殊的床而畫齣來的床,則隻是那個床的外形,不是實質,所以更不真實,隻能算“摹本的摹本”,“和真理隔著三層”(用我們的話來說,是隔著兩層)。[2]柏拉圖這樣否定瞭客觀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從而否定瞭藝術作品的真實性,而文藝的認識作用則更無從談起瞭。

  亞理斯多德拋棄瞭柏拉圖的唯心主義觀點,而采取唯物主義觀點,盡管他是個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在他看來,脫離特殊並先於特殊而獨立存在的普遍(即所謂“理念”)是沒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實際存在著的是木匠製造的特殊的床;不能設想,在看得見的床之外,還存在著普遍的床。這個原則推翻瞭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基礎。亞理斯多德肯定瞭現實世界是真正的存在,因此摹仿現實世界的文藝也是真實的,這就肯定瞭文藝的認識作用,肯定瞭文藝能教導人瞭解生活。《詩學》第四章中“他們(按:指人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一語,可作為文藝的認識作用的論證。

  摹仿說把現實世界看作文藝的藍本,認為藝術是摹仿現實世界的。這是古希臘的傳統說法,赫拉剋利特就曾說,藝術摹仿自然,德謨剋利特也曾說,人由於摹仿鳥類的歌唱而學會瞭唱歌。[3]柏拉圖采取瞭這個說法,但改變瞭它原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涵義。他認為藝術所摹仿的隻是虛幻的現象世界的事物某些方麵的外形,而現象世界的事物又不是真實的。亞理斯多德則認為藝術也反映現實世界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或可然性)和普遍性,即它們的內在本質和規律。他把藝術的創作過程當作摹仿,認為摹仿的對象是事件、行動、生活(《詩學》第六章)。他所說的摹仿是再現和創造的意思。亞理斯多德認為藝術傢賦予形式於材料,他的摹仿活動就是創造活動。他指齣詩人應創造閤乎必然律或可然律的情節,反映現實中的本質的、普遍的東西。在亞理斯多德看來,摹仿不是抄襲,不僅反映現實世界的個彆錶麵現象,而且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因此藝術有認識作用。這個看法是亞理斯多德對美學思想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

亞理斯多德並且認為藝術比普通的現實更高。他在第九章說:

  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曆史傢與詩人的差彆不在於一用散文,一用“韻文”;希羅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寫為“韻文”,但仍是一種曆史,有沒有韻律都是一樣;兩者的差彆在於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曆史更富於哲學意味,更被嚴肅的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曆史則敘述個彆的事。所謂“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會說的話,會行的事……。

  曆史敘述已發生的事,其中一些齣於偶然,不閤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彼此間沒有內在的聯係。詩描述可能發生的事,這些事閤乎可然律或必然律,也就是閤乎事物發展的規律。詩要在特殊的事跡中顯齣普遍性,因此詩比曆史更高。這個原理接觸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並且包含著典型性的萌芽思想。古希臘的曆史大都是編年史(例如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按鼕夏編排),其中的內在聯係和因果關係不甚顯著,因此亞理斯多德沒有看齣曆史也應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

  此外,亞理斯多德還認為藝術可使事物比原來的更美。他在第十五章說:

  既然悲劇是對於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詩人就應該嚮優秀的肖像畫傢學習;他們畫齣一個人的特殊麵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來的人更美;詩人摹仿易怒的或不易怒的或具有諸如此類的氣質的人,就他們的“性格”而論,也必須求其相似而又善良。

  所謂人物“必須求其……善良”,就是說人物必須理想化,比一般人更善良。亞理斯多德認為詩應按照人應當有的樣子來描寫。這是藝術來源於現實而又高於普通的現實的美學原則,亞理斯多德已接觸到這個原則,雖然沒有作齣深刻的論述。

  第二個問題是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柏拉圖在《理想國篇》第十捲把情感當作人性中“卑劣的部分”、“無理性的部分”。他攻擊詩人“逢迎人性中卑劣的部分”,“逢迎人心的無理性的部分”,“摧殘理性”,使它失去控製情感的作用。他攻擊詩人想饜足聽眾的快感—“哀憐癖”;他指齣:“如果我們拿旁人的災禍來滋養自己的哀憐癖,等到親臨災禍時,這種哀憐癖就不容易控製瞭。”根據上述理由,柏拉圖對詩人下瞭一道逐客令,但準許詩的衛護者們,就是自己不作詩而愛好詩的人,用散文替詩作一篇辯護,證明詩不但能引起快感,而且對於城邦和人生都有效用。

  亞理斯多德接受瞭這個挑戰。他對情感提齣不同的看法。第一,他認為情感是人應當有的,他曾在《尼科馬科斯倫理學》頭幾捲一再說明,一個人不可無所畏懼。第二,他認為情感是受理性指導的[4],他曾在《詩學》第十三章第一段指齣,憐憫與恐懼之情是受理性指導的,它使觀眾憐憫某些人物,不憐憫某些人物。第三,他肯定情感是對人有益的。

亞理斯多德在《詩學》第六章提起悲劇的功用。他說:

  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彆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錶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藉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

  “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作為宗教術語是“淨化”(“淨罪”)的意思;作為醫學術語過去一直認為隻是“宣泄”的意思。自從文藝復興以來,許多學者對卡塔西斯提齣瞭各種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淨化說,持此說的人大緻可分為三派。第一派認為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在於淨化憐憫與恐懼中的痛苦的壞因素,好象把憐憫與恐懼洗滌乾淨,使心理恢復健康。持此說的人很多,但所謂“痛苦的壞因素”,究竟是指什麼,他們始終沒有講清楚。亞理斯多德在《修辭學》第二捲第五章把憐憫界定為“一種由於落在不應當受害的人身上的毀滅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來很快就會落到自己身上或親友身上的禍害所引起的痛苦的情緒”。他並且在同一章把恐懼界定為“一種由於想象有足以導緻毀滅或痛苦的、迫於眉睫的禍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緒”。可見亞理斯多德並不是認為憐憫與恐懼中有痛苦的壞因素,而是認為這兩種情感本身就是痛苦。如果要淨化它們,就得把它們整個化掉,這就等於把亞理斯多德的學說拋掉。

  第二派認為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在於淨化憐憫與恐懼中的利己的因素,使它們成為純粹利他的情感,換句話說,在於使觀眾忘掉自我,對全人類的共同命運發生憐憫與恐懼之情。

  第三派認為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在於淨化劇中人物的凶殺行為的罪孽,例如凶殺行為齣於無心,因此凶手可告無罪。

  第二類是宣泄說,持此說的人也大緻可分為三派。第一派認為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在於以毒攻毒,認為憐憫與恐懼是病態的情感,需要采用“緻病醫病療法”來醫治,例如宗教狂可用狂熱的宗教音樂來醫治。這一派以亞理斯多德的《政治學》第八捲第七章中的一段話為根據。亞理斯多德在該處主要談音樂的卡塔西斯作用。他說:“有些人容易受宗教狂支配,我們可以看見他們聽瞭那種使靈魂激動的音調,在神聖的樂調的影響之下恢復正常狀態,仿佛受到瞭一種醫療,即卡塔西斯作用。至於那些容易受憐憫、恐懼及其他情感支配的人也應當受到類似的醫療。”持以毒攻毒說的人把這個理論原封不動地運用到悲劇上麵,這是一個錯誤;因為亞理斯多德隻是說受憐憫與恐懼支配的人應當受到“類似的醫療”,也就是說,受憐憫與恐懼支配的人所受的卡塔西斯作用與受宗教狂支配的人所受的卡塔西斯作用隻是類似,而不是完全相同。因此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不可能等於以毒攻毒。

  第二派認為人們有要求滿足他們的強烈的憐憫與恐懼之情的欲望,人們在看悲劇時,這些欲望便得到滿足,他們發生這兩種情感,把它們發泄,在發泄的過程中感到快感,人們心理上的要求得到滿足之後,情感便趨於平靜。

  第三派認為重復激發憐憫與恐懼之情,可以減輕這兩種情感的力量,從而導緻心理的平靜。

  以上六派的說法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都沒有能從亞理斯多德的思想中得到圓滿的說明。[5]

  卡塔西斯在《詩學》第六章無疑是藉用醫學術語;亞理斯多德曾在《政治學》第八捲第七章把這個詞作為“醫療”的同義語。但悲劇的醫療作用應從亞理斯多德的倫理思想中去求得解釋。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他認為美德須求適中,情感須求適度。他在《尼科馬科斯倫理學》第二捲第六章說:

  如果每一種技藝之所以能作好它的工作,乃是由於求適度,並以適度為標準來衡量它的作品(因此我們在談論某些好作品的時候,常說它們是不能增減的,意思是說過多和過少都有損於完美,而適度則可以保持完美);如果,象我們所說的,優秀的藝術傢在創作的時候總是求適度,如果美德比任何技藝更精確更好,正如自然比任何技藝更精確更好一樣,那麼美德也必善於求適中。我所指的是道德上的美德;因為這種美德與情感及行動有關,而情感有過強、過弱與適度之分。例如恐懼、勇敢、欲望、忿怒、憐憫以及快感、痛苦都有太強太弱之分,而太強太弱都不好;隻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動機下、在適當的方式下所發生的情感,纔是適度的最好的情感,這種情感即是美德。

  這段話可幫助我們正確地理解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亞理斯多德在這段話裏指齣,恐懼與憐憫太強太弱都不好,須求其適度。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使它們成為適度的情感。他並且認為情感的強弱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習慣養成的。他在《尼科馬科斯倫理學》第二捲第一章說:“道德上的美德沒有一種是天生的;因為沒有一種天性能被習慣所改變。”但什麼是“道德上的美德”呢?亞理斯多德在《尼科馬科斯倫理學》第二捲第六章說,“美德乃是善於求適中的中庸之道”。既然一切美德都是由習慣養成的,那麼作為美德之一的適度的情感也必然是由習慣養成的。既然適度的情感是由習慣養成的,那麼過強與過弱的情感也必然是由習慣養成的。要改變一種舊的習慣,最好的方法是養成一種新的習慣。亞理斯多德即根據這一原理,提齣使太強或太弱的情感轉變的方法,即多次使人“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動機下、在適當的方式下”,發生適度的情感。觀眾剛進入劇場時,他們的太強或太弱的情感尚處於潛伏狀態中。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他們的情感就起瞭波動,他們對劇中人物正在遭受或即將遭受的苦難錶示憐憫之情;因為劇中人物是與觀眾相似的善良的人,他們遭受瞭不應遭受的苦難。然而這種憐憫之情不是一發不可收拾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為劇中人物之所以陷於厄運,不是由於他們為非作歹,而是由於他們看事不明,犯瞭錯誤(第十三章),因此他們對於他們所受的苦難,應負一部分責任。觀眾想起自身也可能遭受同樣的苦難,因此發生恐懼之情,但這種情感也是有限度的,因為觀眾以為自己可以小心翼翼,把事情看清楚一些。至於那些過於幸福、無所畏懼而不易動憐憫之情的人以及那些自以為受盡人間苦難而不再有所畏懼、不能動憐憫之情的人,看瞭悲劇,也會由於劇中的情節而感覺自己的幸福並不穩定,或者看見人間還有比自己更痛苦的人,因而發生一點憐憫之情,同時也就發生一點恐懼之情。以上這幾種人所發生的憐憫與恐懼之情都是受理性指導的,都是比較適度的。觀眾看一次悲劇,他們的感情受一次鍛煉;經過多次鍛煉,即能養成一種新的習慣。每次看戲之後,他的憐憫與恐懼之情恢復潛伏狀態;等到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看見彆人遭受苦難或自身遭受苦難時,他們就能有很大的忍耐力,能控製自己的情感,使它們發生得恰如其分,或者能激發自己的情感,使它們達到應有的適當的強度。這就是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因此這個醫學術語,在這裏是指悲劇引起憐憫與恐懼之情,使它們經過鍛煉,達到適度的意思[6],而不是把憐憫與恐懼之情加以淨化或宣泄。我們姑且按照這裏的解釋,把《詩學》第六章中的“卡塔西斯”一詞譯為“陶冶”。

  要之,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之閤乎適當的強度,藉此獲得心理的健康,可見悲劇(也就是文藝)對社會道德有良好影響。在這一點上,亞理斯多德的學說,作為對柏拉圖否定文藝的社會功用的學說的批判,是很有功勞的。

  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能給我們以快感(第十四章第一段)。他認為“人對於摹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第四章第一段),由於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一方麵是在求知(這就是文藝的認識作用)。此外,他還認為情節的安排、文字、顔色與音樂的美等等也能給我們以快感。他這樣肯定文藝的審美意義,也就是對柏拉圖否定文藝的快感,貶低文藝的價值的一個有力的答復。

  還有,柏拉圖認為詩人憑靈感而創作。他所說的靈感是由神憑附在詩人身上而引起的,神使詩人處於迷狂狀態,暗中操縱他去創作,使他成為自己的代言人。因此詩人對於現實世界的事物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柏拉圖並且認為靈感是不朽的靈魂從前生帶來的迴憶。[7]亞理斯多德卻認為詩要靠天纔,不靠靈感或瘋狂。“靈感”一詞在《詩學》中一次也沒有齣現過。[8]亞理斯多德在第十七章說:

 

  詩人在安排情節、用言詞把它寫齣來的時候,……還應竭力用各種語言方式把它傳達齣來。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嚮,唯有最真實地生氣或憂愁的人,纔能激起人們的忿怒和憂愁。因此詩的藝術與其說是瘋狂的人的事業,毋寜說是有天纔的人的事業;因為前者不正常,後者很靈敏。

  亞理斯多德認為文藝作品的創造過程是理性的活動,他所要求於詩人的是清醒的理智。他並且在同一章說:

  詩人在安排情節,用言詞把它寫齣來的時候,應竭力把劇中情景擺在眼前,唯有這樣,看得清清楚楚—仿佛置身於發生事件的現場中—纔能作齣適當的處理,決不至於疏忽其中的矛盾。

  亞理斯多德認為詩的起源有兩個原因,都是齣於人的天性。第一個原因是摹仿的本能,第二個原因是音調感和節奏感。[9]他說:“起初那些天生最富於這種資質的人,使它一步步發展,後來就由臨時口占而作齣瞭詩歌。”(第四章)可見詩有其自然産生的原因,而不是由於靈感的作用。天性說並不科學,但是用這個說法來反駁柏拉圖,在當時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此外,亞理斯多德談悲劇時不談命運,不談人對神的關係(他談倫理學或政治學時也是如此)。他認為悲劇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難,一方麵不完全由於自取,另一方麵又有幾分由於自取,由於他看事不明,犯瞭錯誤,而不是由於命運。事之成敗,取決於人的行為;英雄作事,自己擔當,而不應歸咎於命運。命運不過是一種外在的力量,把它引入悲劇,會削弱布局的內在聯係。

  有人認為古希臘悲劇多半是命運悲劇,這個看法不很正確。由於在氏族社會時期,人們相信神的力量,認為神主掌一切,因此産生瞭命運觀。其實所謂命運,用我們的話來說,乃是實際生活中社會關係的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是古希臘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把它幻想為神或命運。到瞭公元前6 世紀末至公元前5 世紀期間,古希臘的氏族製度已經完全解體,城邦製度已經建成,當時的希臘人對社會關係的必然性有瞭初步的理解,認識到個人的幸福與不幸是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完全是由於神或命運,因此他們便不大相信命運瞭,但命運觀仍存在於哲學思想和少數文學作品中。在現存的古希臘悲劇中,隻有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七將攻忒拜》、索福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特剌喀斯少女》等幾個悲劇,纔是命運悲劇。因此亞理斯多德談悲劇時不談命運。有一些學者責備亞理斯多德沒有談命運問題,並認為這是《詩學》的一個缺點,這個責備是不公平的。

  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著意在嚴肅,不著意在悲。他在第六章把悲劇界定為“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我們知道,有一些古希臘悲劇以大團圓收場,例如歐裏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裏》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終於得救而逃走,但整齣劇的氣氛是嚴肅的。羅馬悲劇著意在痛哭流涕、殺人流血,這不閤希臘悲劇的精神。

  亞理斯多德從生物學中帶來有機整體的觀念,把它運用到文藝創作中。他在第七章說:

  各成分既已界定清楚,現在討論事件應如何安排,因為這是悲劇藝術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按照我們的定義,悲劇是對於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長度)。所謂“完整”,指事之有頭,有身,有尾。所謂‘頭’,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發生者;所謂“尾”,恰與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規自然地上承某事者,但無他事繼其後;所謂“身”,指事之承前啓後者。所以結構完美的布局不能隨便起訖,而必須遵照此處所說的方式。

  在悲劇的六個成分(即“形象”、“性格”、情節、言詞、歌麯、“思想”)中,亞理斯多德特彆強調情節。他在第六章說:

  如果有人能把一些錶現“性格”的話以及巧妙的言詞和“思想”串連起來,他的作品還不能産生悲劇的效果;一齣悲劇,盡管不善於使用這些成分,隻要有布局,即情節有安排,一定更能産生悲劇的效果。……因此,情節乃是悲劇的基礎,有似悲劇的靈魂。

  情節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內在的密切聯係,而且要完整。亞理斯多德在第八章說:

  在詩裏,正如在彆的摹仿藝術裏一樣,一件作品隻摹仿一個對象;情節既然是行動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隻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裏麵的事件要有緊密的組織,任何部分一經挪動或刪削,就會使整體鬆動脫節。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無,並不引起顯著的差異,那就不是整體中的有機部分。


  ……

前言/序言

  1922 年到1929 年,筆者在清華學校念書時期,對古希臘文學發生興趣,喜歡誦讀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的英譯本。1933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書時,根據希臘原文譯齣歐裏庇得斯的悲劇《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裏》。後來在雅典進美國古典學院學習古希臘悲劇,觀看希臘國傢劇院演齣的古希臘戲劇。


  1934 年迴國後,在一些學院裏過粉筆生活,用非所學,前後近二十年。後來被迫擱筆十年,又花瞭五年功夫編寫古希漢字典。用於古希臘文學的學習和翻譯的時間,算來也有十又五年,這段相當長的時間夠打一個半特洛亞戰爭,本來可以搞齣一點名堂來,但由於自己努力不夠,隻不過譯齣二十來種古希臘悲劇和喜劇、亞理斯多德的文藝理論著作《詩學》和《修辭學》,寫過一些介紹古希臘文學的淺近文章。近年來編訂瞭古希臘小說和古希臘散文。


  可喜的是古希臘文學一直為讀者所喜愛。“五四”運動後不久,我們就讀到楊晦翻譯的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被幽囚的普羅米修斯》。詩人硃湘(1904—1933)曾在他自費創辦的雜誌《新文》第二期(1927 年)上評論楊晦的戲劇創作,稱譽他有希望作“中國的文藝復興的Synge”(沁孤,1871—1909,愛爾蘭著名戲劇傢,深受古希臘悲劇的影響)。這篇“月圓室之文”復製成後,正擬寄給這位長者一閱,可惜已經來不及瞭。筆者後來附上幾句悼念的跋語,把文章寄給一傢報社的文藝編輯部,可惜已經遺失瞭,不勝惆悵,這是題外的話。且說三十年代有石璞翻譯的埃斯庫羅斯的悲劇《阿伽門農》和索福剋勒斯的悲劇《安提戈涅》。後來有趙傢璧翻譯的歐裏庇得斯的悲劇《美狄亞》、李健吾翻譯的《普羅米修斯被綁》、葉君健翻譯的《亞格曼農王》(即《阿伽門農》)。以上這些譯本各有長處,筆者從中獲得不少益處。古希臘戲劇譯本,在舊時代,每種隻印三兩韆冊,少得可憐。如今有一些古希臘悲劇譯本的印數已近十萬冊,亞理斯多德的《詩學》有三種譯本,印數在十萬冊以上。至於《希臘悲劇故事集》(施鹹榮譯,中國青年齣版社,1958、1980 年)的印數則高達二十四萬冊。由此可見,古希臘戲劇和文藝理論著作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近年來討論古希臘戲劇的文章發錶瞭不少。至於論述古希臘美學的文章則更難以統計。廖可兌的《西歐戲劇史》(中國戲劇齣版社,1981 年)是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對古希臘戲劇有精闢的分析和詳盡的介紹。


  對古希臘文學的研究在舊時代是個空白點。解放以後受到重視,經過一些學者的努力,有瞭可喜的成果,但是比較起來,仍然是個薄弱環節。要改變這種狀況,要靠辛勤的鑽研,也要靠人材的培養。許多年前,我們曾派幾位青年齣國去學習古希臘語和古希臘文學。如今“青黃不接”,希望再派人去學習,多培育這方麵的人材。聽說有幾所大學在開古希臘語課程,這也是培育人材的好辦法。祝願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較多的人研究古希臘文學,做齣較大的成就,變“薄弱”為“結實”,這種盛況是一個年邁的人所引領佇望的。



  1983 年7 月


用戶評價

評分

 ——“既是位名門小姐,為什麼在這裏親自牧羊呢?”

評分

好書 值得看 以後會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 希望活動多一些

評分

羅念生(1904.7.12—1990.4.10),我國享有世界聲譽的古希臘文學學者、翻譯傢,從事古希臘文學與文字翻譯長達六十載,翻譯齣版的譯文和專著達五十餘種,四百餘萬字,成就斐然。他譯齣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王煥生閤譯),古希臘三大悲劇傢埃斯庫羅斯、歐裏庇得斯和索福剋勒斯的悲劇作品、阿裏斯托芬的喜劇作品,以及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修辭學》、《伊索寓言》等多部古希臘經典著作,並著有《論古希臘戲劇》《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選》等多部作品,對古希臘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奬掖羅念生先生對於希臘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所做齣的卓越貢獻,1987年12月希臘zui高文化機關雅典科學院授予其“zui高文學藝術奬”(國際上僅4人獲此奬)。1988年11月希臘帕恩特奧斯政治和科技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稱號。

評分

我評論過的東東,都是我認可的,也是群友們推薦的,好,纔買!!京東購物方便,送貨上門,非常喜歡這個服務!

評分

  

評分

羅念生全集,趁活動收下,慢慢湊齊。

評分

譯者棒 活動也給力

評分

  ☆全麵完整:《羅念生全集》增訂典藏紀念版,凡十捲,凡5200頁,全新整理修訂。

評分

我的女主人美狄亞便不會狂熱的愛上伊阿宋,航行到伊俄爾科斯的城樓下,也不會因誘勸珀利阿斯的女兒殺害她們的父親而齣外逃亡,隨著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來住在這科任托斯城。可是她終於來到瞭這裏,她倒也很受人愛戴,事事都順從她的丈夫,——妻子不同丈夫爭吵,傢庭最是相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