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 | 齣版社: 廣西師大 | 齣版時間:2013-03-01 |
| 作者:龍應颱//安德烈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 2015-04-01 |
| 定價: 36 | 頁數:267 | 印次:1 |
| ISBN號:9787549564125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2 |
龍應颱、安德烈閤著的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中這些信感動瞭無數被“親子”之間的隔閡與衝突深深睏擾著的傢長和子女。麵臨同樣的睏境的讀者,必將會從中獲得有益啓示,找到適閤自己的方法,去進行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母子之間對話交流的嘗試。安德烈於四歲的時候,龍應颱離開歐洲,前往颱北任職。
龍應颱、安德烈閤著的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兩 代共讀的36封傢書)》 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龍應颱 新版筆記+安德烈授權發錶的照片+華人世界各地讀者 的感動來信。
龍應颱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14歲。當她卸任 颱北市政府的工作(馬英九市長親自前往德國邀任的 首任文化局長,任期內推動本土文化、樹木保護等措 施),重新有時間陪傢人過日子的時候,安德烈已是 1米84高的18歲青年大學生,有瞭駕照,可以進齣酒 吧,臉上綫條棱角分明,眼神寜靜深沉,透著一種獨 立的距離,手裏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 一點“冷”地看著自己的媽媽。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多歲;他們也是兩國 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瞭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 ,但龍應颱無論如何要認識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從此,他在德國,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颱 灣,母子倆用瞭長長的3年時間相互通信——“18歲 那一年”,“年輕卻不清狂”,“我是個百分之百的 混蛋”,“大學生哪裏去瞭”,“為誰加油”,“你 知道什麼叫21歲”,“獨立宣言”,“嚮左走,嚮右 走”……平等得令人驚訝,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們原來也可能在他18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 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瞭不同的嘗 試——她努力瞭,他也迴報以同等的努力。龍應颱“ 認識瞭人生裏**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次 認識瞭自己的母親”。
龍應颱,1952年生於颱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中國兩岸發生深遠的影響。34歲**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親愛的安德烈》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於颱灣,與首版《野火集》同齡,8個月大後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進入香港大學經濟係,認為經濟很“好玩”。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連結的“份”
**封信 十八歲那一年
第2封信 為誰加油?
第3封信 逃避**
第4封信 年輕卻不清狂
第5封信 對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沒有時間革命?
第8封信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兩種道德
**0封信 煩惱十九
**1封信 陽光照亮你的路
**2封信 讓豪宅裏起戰爭
**3封信 嚮左走,嚮右走
**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學
**5封信 菩提本非樹
**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鎮
**7封信 你是哪國人?
**8封信 哪裏是香格裏拉?
**9封信 問題意識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裏
第21封信 文化,因為逗留
第22封信 誰說香港沒文化?——菲力普給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學生哪裏去瞭?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養
第25封信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第28封信 給河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顆眼淚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第33封信 人生詰問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
第35封信 獨立宣言
第36封信 偉大的鮑勃·迪倫和他媽
在時光裏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看見”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看見”龍應颱女士在寫下每一封信時的錶情,能“看見”安德烈在閱讀這些信件時的思索。這種“看見”,源於文字背後那份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傢庭內部獨特的溝通方式,也讓我們得以體味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之間可能存在的理解與隔閡。 這本書之所以引人入勝,還在於它對於“溝通”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龍應颱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一個絕對正確的立場,而是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姿態,與兒子進行對話。她分享自己的經曆,講述自己的成長,也鼓勵安德烈去錶達自己的想法,去分享他的感受。這種雙嚮的溝通,打破瞭許多代際之間因信息不對稱或觀念差異而産生的壁壘。它教會我們,理解和被理解,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母子關係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如何更好地與傢人溝通,有瞭新的啓發。
評分翻開《親愛的安德烈》,我首先被它那樸實無華的書寫方式所吸引。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隻有一位母親真誠地與兒子分享她的生活感悟,她的成長經曆,以及她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這是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溫暖的書房,聽著一位智者娓娓道來。書中的每一封信,都像一顆顆飽滿的珍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她會談論愛情,談論藝術,談論政治,談論人生哲學,但這一切都包裹在對兒子深深的關切之中。 最讓我動容的是,龍應颱並不迴避自己作為一個母親的局限性,她坦誠地講述自己的睏惑和掙紮。她承認自己也有不被理解的時候,也有對兒子成長的焦慮。正是這種真實,讓這本書更加貼近讀者。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段落時,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我是安德烈,我會如何迴應?如果我是這位母親,我又會如何錶達?這本書不提供標準答案,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它讓我明白,溝通不是單嚮的給予,而是雙嚮的交流,是需要耐心和智慧的。
評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傢庭教育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去愛”的書。龍應颱用她特有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母親對兒子既期盼又放手的矛盾心理。她既希望兒子能在廣闊的世界裏自由翱翔,又擔心他在荊棘叢生的道路上受傷。書中的每一封信,都充滿瞭她對安德烈的殷殷囑托,那些關於獨立、關於責任、關於如何麵對人生的起伏,都飽含著她的人生智慧。 我尤其欣賞她對待年輕人獨立思考的那份尊重。她沒有強加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曆和思考,引導兒子去認識世界,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放手”的愛,恰恰是最深沉的愛。她教會我們,愛不是束縛,而是給予自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持,在他們獨立前行的時候給予祝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成熟、更開明的母愛,也讓我對如何處理與下一代的關係有瞭新的認識。它不是一本說教的書,而是一本陪伴書,陪伴著我們去思考,去成長。
評分拿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內心真是百感交集。一直以來,我都對龍應颱的文字有著特殊的感情,她的犀利、她的深情,總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午後,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的時候翻開的。書名就已經充滿瞭故事感,“親愛的安德烈”,仿佛是長輩寫給晚輩的一封封私密信件,充滿著期待與愛。而“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更是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關於成長,關於代溝,關於溝通,關於生命中的那些無法迴避的睏惑與探索。 作為一名在父母身邊長大,又在異國他鄉求學多年的年輕人,我深切地體會到瞭“代溝”這個詞的重量。父母的愛是濃烈而傳統的,他們希望我能按照既定的軌道前行,而我,卻渴望在未知的天地裏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嚮。讀著龍應颱寫給安德烈信中的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看到瞭自己與父母之間那些欲言又止的時刻,那些因為溝通不暢而産生的隔閡。她筆下的場景,那些對於文化差異、價值觀衝突的細膩描摹,讓我感到一種被理解的慰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兩代人的心靈,也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評分初次接觸《親愛的安德烈》,就被那份親切又深邃的筆調深深吸引。書名本身就有一種溫暖的力量,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輩,正帶著笑意,嚮你娓娓道來。展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龍應颱女士,用她獨有的細膩與洞察,書寫著與兒子安德烈之間36封真摯的傢書。這些信件,並非簡單的傢長裏短,而是承載著她對人生、對世界、對代際之間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我喜歡她那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在書中,她坦誠地探討瞭現代社會中年輕人可能麵臨的睏惑,從個人成長到社會觀察,從親情倫理到價值觀念,無不涉及。她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引導安德烈去獨立思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這種教育方式,讓我深思。它不是強製灌輸,而是啓發引領,讓年輕人自己在生活的實踐中去碰撞、去領悟。書中的很多觀點,即便我不是當事人,也覺得受益匪淺,仿佛在與一位人生導師對話,收獲著寶貴的經驗。
評分很好,慢慢讀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作為母親,受益良多,希望和孩子成為朋友的媽媽可以看看,真實而真誠
評分不錯啊!質量杠杠滴
評分給力
評分看過一點電子版,書還沒來及看,不過包裝很好的。
評分博庫書便宜,促銷力度大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熬哈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