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63辑)

老照片(第63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著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77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22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页数:1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63辑)》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

目录

蔡登山 七十多年前的中苏文化交流
林冠珍 被慈禧杖毙的记者沈荩
陈仁德 老照片中的旷世情缘
李伟 无名氏的生前与身后
程麻 一位传教士家庭的影像记忆
沈俊鸿 华尔德与江阴福音医院
胡剑 贝德芬的中国情结
马懋如 我的公公刘顺元
何先渝 漫长的平反之路
刘陶 回忆父亲刘敦愿
侯志川 回忆我的母亲
韩金荣 父亲的“熬相公”经历
张永芳 两个人的故事(上)
陈大强 我的大学生活
苏启颖 一张老照片
刘光生 起步的岁月
李耀曦 远去的钟声
鲍显宗 民国时期的海派旗袍
伊格 1930年代的北平旧景
赵培字 一张全家照
冯克力 刘顺元的“书生气”

精彩书摘

  七十多年前的中苏文化交流——吴南如珍藏的照片在台北曝光
  正当电影《梅兰芳》在台湾上演之际,一批老照片在台北曝光,这其中便有1935年梅兰芳率团访问苏联及胡蝶参加莫斯科电影节的照片。人们通常知道1930年2月间,梅兰芳访美,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其实在五年后的1935年二三月间,他还曾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率团赴苏联演出。这是梅兰芳演艺生涯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中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从1935年初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街头巷尾,就张贴出印有“梅兰芳”三个中国字的广告,商店的橱窗里也陈列着大幅的梅兰芳戏装照片。《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等报纸不断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戏曲以及梅兰芳本人的情况。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还特意编印了三种俄文书籍,在剧院中发售,它们是《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大剧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经过宣传,梅兰芳在这两座城市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与此同时,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创立十五周年,于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胡蝶当时是中国最红的影星,自然是出席苏联影展大会的不二人选,其他成员还有明星公司制片人周剑云、摄影师严鹤鸣、翻译孙桂籍;联华公司制片人陶伯逊、编剧余一清、副导演黄谦,共七人组成代表团。其中陶伯逊等五人已先行前往,胡蝶因还在拍戏,周剑云因有事,因此最后一批出发。
  事有凑巧,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竟然凑在一起,于是发生了梅兰芳与胡蝶同行的情况。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所率领的剧团除幕前幕后人员外,还有剧团总指导张彭春、副指导余上沅,他们是中国戏剧界的权威编导。他们和胡蝶、周剑云夫妇在上海同时登上苏方专门派来的大轮“北方号”,同行的还有一位大人物,那就是要回任驻苏联大使的颜惠庆先生。根据《颜惠庆日记》,2月27日他们抵海参崴,换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前往目的地,在抵达莫斯科的十多天旅途中,车中颇感无聊,大家有时玩玩桥牌,多数时候也只有闲聊。胡蝶在她的回忆录中说,梅兰芳是一位沉默的谦厚君子,待人诚恳,因为车上有的是时间,我又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加上梅先生和我两人既不会饮酒,也不会打牌,有人说:“这里有梅先生在,何不就此拜师,就此机会学唱京戏?”梅先生自是谦逊说:“这哪敢当呀!”不过禁不起我一再“央格儿”(北平土话“央求”的意思),就说:“拜师可不敢,就唱一段《三娘教子》吧!”
  胡蝶说,别看我学方言挺快,而且学什么就像什么,可是这脑袋、这嗓子一到学京剧,就完全不管用了。1930年,胡蝶主演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中的京剧名伶红牡丹,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剧目的片段,胡蝶学唱京剧不很开窍,仅“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几句散板,就学了不少日子,仍然是字不正,腔不圆,主要是胡蝶的广东音难改。于是没有办法,片中的几段唱腔,只得请梅兰芳幕后录制,后来胡蝶说到这事儿,总会风趣地对人说:“我不是梅兰‘方’,我是梅兰‘圆’。”意思是说电影中的唱腔是梅兰芳录制的,那“圆圆”的唱盘替她唱的。
  人生何处不相逢。万万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名师就在身边,天赐良机,胡蝶自然不想放弃,于是梅兰芳耐心地一句一句地教,胡蝶也一句一句地学,无奈她还是觉得困难重重。胡蝶就请梅兰芳教她最容易上口的《汾河湾》中的《别窑》,“儿的父去从军……”这段西皮原板,直到晚年,定居加拿大的胡蝶还能哼得出来。虽只是“几句之师”,胡蝶有时还会幽默地说:“我还是梅兰芳的亲传弟子呢。”
  他们一行人于3月13日抵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人员、波洛伏伊、奥查宁以及大使馆人员前来车站迎接。而在梅剧团正式公演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利瓦伊诺夫夫妇宴请梅剧团和中国电影代表团,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率使馆外交人员参加。宴会上胡蝶演唱京剧《汾河湾》(西皮原板)的一小段,她还称说是梅兰芳在旅途中亲授的。经大师的调教,胡蝶居然唱得有模有样,唬得俄国人一愣一愣的,可说是现学现卖了。
  颜惠庆在他英文自传East—West Ka1eidscope中说:“梅兰芳的首场演出安排在使馆的大客厅里,这里除了舞台和乐队的地方外,还可以容纳160位客人。首场剧目为《刺虎》,舞台的布景、华丽的戏装、新奇的音乐和剧目情节,在苏维埃首都引起了轰动,成为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后来,梅兰芳还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了多出京剧,以及舞剑、舞缎带之类,演出持续了十个晚上,受到热烈欢迎,剧院每晚都爆满,剧票难以买到。”根据戈公振及侄儿戈宝权合写的《梅兰芳在庶(苏)联》等资料得知,3月23日晚,梅兰芳的第一场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一直演到28日。4月2日到9日,在列宁格勒的文化厅演出。4月13日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告别演出,这是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要求追加安排的。
  有关此行的相关照片,除胡蝶在其回忆录中保留了两张她和梅兰芳的合照,及戈宝权刊登在1935年5月份的《良友》画报的活动照片外,世人真是难得一见,笔者在撰写《梅兰芳与孟小冬》一书时亦未见过。出人意料的是,台北“旧香居”的吴老板居然告诉笔者,他在二十多年前收到一批胡蝶在苏联的老照片。经笔者查证,此批照片来自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吴南如(炳文)的珍藏,吴南如当时是颜惠庆大使身边的重要幕僚。《颜惠庆日记》在1935年4月4日就记载:“出席吴炳文为胡蝶、周君(按:周剑云)夫妇举行的宴会。”
  吴南如(1898—1975)字炳文,又名南柱、凌虚,江苏宜兴人。1910年冬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与瞿秋白是最亲近的同学。1913年该学校改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预科,认识了同为常州中学的同学张太雷。次年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法政科临时预备班,1920年毕业,获法学士学位。旋任天津英文华北《明星报》记者。翌年转任中美通信社编辑。旋与新闻界前辈林白水、胡政之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以记者身份,得识当时外交总长颜惠庆。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咨议。1922年留居美国,入华盛顿大学研究法律。同年9月颜惠庆组阁电召吴南如回国,任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11月随颜惠庆辞职赴沪。后赴北京就国闻通讯社北京分社主任。1926年,任驻英国公使馆一等秘书,公余入伦敦大学进修,与郦堃厚、舒舍予(老舍)、吴定良、邱祖铭、宁恩承等人时相过从,吴南如和邱祖铭当时都是公使馆的人员,邱祖铭是三等秘书;而老舍当时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讲师。宁恩承还戏称他们六人是“六君子”。1929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兼欧美司司长,外交部简任秘书,国际司司长、情报司司长。1933年,颜惠庆任驻苏联大使,约其任大使馆参事,在任职四年之间,曾代办馆务两年半;1937年任驻丹麦公使,1941年9月,返国时途经美国,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1943年冬返国,任礼宾司司长。1944年,转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1946年参加巴黎和会,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同年10月至1950年,任“驻瑞士公使”。1953年去台湾,翌年1月,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1956年1月,任“驻伊朗全权大使”。1964年1月,专任“驻科威特大使”。1968年辞职回台湾,任“外交部顾问”,筹备外交人员训练所,兼任主任。1972年12月退休。1975年5月12日在美国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吴南如的堂妹、小说家吴崇兰在《二哥吴南如》一书中说:“二哥随颜大使在莫斯科时,都是致力于增进中苏邦交,并为中苏文化交流而努力。在莫斯科四年,他们曾经安排梅兰芳戏剧团在莫斯科大戏院登台表演,那次的演出非常成功,几乎风靡了当时的观众,莫斯科报社的舆论都有好评。其后又有胡蝶影星访俄团的出现,也受到苏俄政府的热烈欢迎。又举行徐悲鸿画展会,使俄国人大开眼界。……苏俄也曾将版画在南京展览,并赠送名画给中央博物院。我国也回赠苏联四库全书一套。……凡此种种,都是大使馆从中安排推动的。”
  此段话用意没有错,但时间次序是错的。我们知道,莫斯科影展时间是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中国代表团的其他五位成员都赶到了,而胡蝶和周剑云夫妇随梅兰芳剧团抵莫斯科时已经是3月13日,影展已经结束十天了,因此没有赶上。至于梅剧团演出的盛况,据当时任苏联大使馆秘书的冒效鲁说,梅剧团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十五场,场场爆满,演员不得不多次谢幕。令人叫绝的是,旅苏华侨踊跃看戏,演到妙处时,华侨都叫好而不是鼓掌,这中国特色的大声叫好,使苏联人大感意外,成了苏京奇闻。
岁月的剪影:当代摄影艺术探索(第十八辑) 本书聚焦于全球当代摄影艺术的最新动态、前沿思潮与多元实践,深入剖析摄影媒介在信息时代所承担的社会、文化与哲学意义。 一、 理论前沿与媒介变迁:重塑视觉认知 本辑收录的专题研究,着力于探讨数字技术浪潮下,摄影本体论的深刻变革。我们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的视觉文化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对“后摄影时代”的图像生产、观看机制和记忆构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批判性反思。 1. 图像的消散与物质性的回归: 传统银盐工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数字扁平化”的一种抵抗。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手工冲印、负片修复以及复杂的混合媒介装置,重新赋予图像以触感、时间感和物质重量。探讨了物性(Haptic Quality)在虚拟观看模式中如何成为一种有力的审美介入点。 2. 算法叙事与主体性危机: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图像(AIGC)的普及,我们审视了“作者性”在数据驱动的视觉生产链中如何被稀释、重塑或彻底颠覆。专题文章深入剖析了算法如何通过筛选、匹配和重组现有数据来构建新的“真实感”,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对抗性样本”或“干预式编程”来揭示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的构建过程。 3. 档案的重构与历史的在场: 探讨了新近兴起的“档案转向”(Archival Turn)现象。不同于传统纪实摄影对单一历史事件的记录,当代艺术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被遗忘、被压抑或被官方审查的私人/公共档案。通过解构、拼贴和情境重置,这些作品挑战了线性历史叙事的权威性,使历史的碎片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获得张力与意义。 二、 纪实的新疆域:超越“在场”的伦理建构 纪实摄影作为长期以来最受关注的领域,在本辑中展现出显著的转向:从对即时事件的快速反应,转向对长期过程、复杂系统和内在心理状态的深层渗透。 1. 长期项目与“慢观看”的必要性: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一批耗时十年以上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再追求瞬间的冲击力,而是通过持续的观察,揭示出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移民流动等宏大议题下,个体生活与环境的微妙、渐进式的共生或冲突关系。重点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建立与拍摄对象之间超越工具性的、平等的长期合作关系。 2. 身体政治与身份的流变: 探讨了当代纪实如何在边缘群体和身份政治领域进行探索。无论是跨性别群体的自我肖像构建,还是残障群体的能动性表达,作品都着力于打破传统媒体对“他者”的刻板凝视。我们收录了关于“自我授权叙事”(Self-Authorized Narrative)的案例分析,强调了主体在影像生产中的核心地位。 3. 跨媒介叙事:从平面到沉浸式体验: 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纪实摄影师正积极探索新的表达载体。本章收录了多个将摄影图像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或交互式网站相结合的项目,讨论了这些技术如何增强观众的情感投入和对复杂现实的感知深度。 三、 当代肖像的解构与重塑:在屏幕与真实之间 肖像摄影是艺术与社会交往的永恒主题,但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它面临着“表演性”与“透明化”的双重挑战。 1. “网红”与“自拍”的批判性审视: 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上自我展示的常态化现象。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简单记录这些图像,而是通过模仿、夸张或挪用这些“完美的平面化身”,来揭示身份建构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社会压力。重点关注了“滤镜文化”如何重塑了自我感知与他者评价的标准。 2. 消失的凝视: 一些先锋摄影师致力于打破传统肖像中“摄影者-被摄者”的权力结构。他们尝试拍摄那些在公共空间中“不愿被看见”的人群,或采用完全非接触、非面对面的技术(如热成像、运动捕捉)来重塑肖像的概念,探讨“被观看的权利”与“隐私的边界”。 3. 空间中的肖像: 将肖像对象从传统影棚环境解放出来,置入具有强烈叙事性的特定地理空间中。这些图像强调了环境(Context)对个体身份塑造的决定性作用,展示了人物与其所处的文化景观、建筑结构之间形成的张力关系。 四、 摄影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对话 本部分着眼于摄影技术本身的创新及其对艺术表达的拓展。 1. 显影革命:非化学过程的应用: 探讨了利用非传统化学品、光敏材料,甚至生物材料进行成像的实验性实践。这些作品模糊了摄影、雕塑和化学实验之间的界限,探索了“图像生成”的物理过程本身的美学价值。 2. 动态图像的静默: 关注摄影与电影、视频艺术的交界地带。收录了大量采用“帧提取”(Frame Extraction)、“慢动作捕捉”或“序列静帧”技法的作品,这些作品利用摄影的瞬间凝固性来放大时间流逝的感知,构建出介于静止与运动之间的独特视觉体验。 3. 机器视觉的艺术干预: 探索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卫星图像、医学成像等专业“机器视觉”系统所捕获的图像,在被艺术家引入艺术语境后所产生的意义偏移。这些超乎人眼极限的图像,挑战了我们对“可见性”的固有认知。 --- 《岁月的剪影:当代摄影艺术探索(第十八辑)》 是一本为专业人士、艺术院校师生及严肃的摄影爱好者准备的深度读物。它不仅是对当下艺术成就的记录,更是对未来视觉文化走向的一次积极而审慎的预判。本书的装帧设计与印刷选用了高克重的哑光纸张,并采用了局部UV工艺,旨在最大限度还原原作的层次感与微妙肌理,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视觉研究体验。 关键词: 当代艺术、视觉文化、档案学、媒介理论、AIGC、身体政治、后摄影、实验摄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深入挖掘特定文化符号的乐趣,而这本《老照片(第63辑)》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究欲。我发现这一辑特别侧重于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流变”。其中有一组关于老北京绒花制作的组图,从原材料的准备到艺人娴熟地用镊子弯折丝线,每一个步骤都精细到令人屏息。照片的层次感处理得极好,前景的工具与背景模糊的人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匠人的专注。更有意思的是,它穿插了一些建国后工业化浪潮初期对手工艺冲击的记录,那些被堆放在角落里、沾满灰尘的传统工具,无声地诉说着技术进步带来的阵痛与取舍。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珍视的“非遗”,在当时是怎样一种尴尬的生存境地。此外,关于某些地方戏曲服饰在舞台上和生活中的对比照片,也揭示了艺术如何渗透并反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微妙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尝试解读“为什么会这样”,为我们理解文化传承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觉平台。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不得不对这辑《老照片》的影像语言进行一番细致的品评。坦率地说,抛开主题不谈,单从摄影技术和构图美学来看,很多作品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们大多采用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略带粗粝感的黑白颗粒,这种颗粒感非但没有削弱画面的清晰度,反而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张力。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街头抓拍的作品,比如一个赶集的小贩匆忙抬头看天的瞬间,摄影师精准地捕捉了光影在人物脸颊上投下的强烈对比,那种瞬间的动态美和人物内心的某种不确定感被完美地凝固了。构图上,许多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前景、中景、背景的纵深感来引导视线,例如利用一扇门框或者窗棂作为画框,将远处的景物框选出来,这种“画中画”的手法在当时是很成熟的运用。这本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优秀摄影师的“作品集锦”,它教会我,好的纪实摄影,不仅要记录事实,更要懂得如何用光影和结构来讲述一个超越事实本身的故事。对于想学习纪实摄影的后辈来说,这本册子绝对是顶级的范本。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中的“人情味”特别敏感,而《老照片(第63辑)》在展现社会生活细节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几乎达到了“情景再现”的级别。它没有过多关注那些伟人或重大事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最贴近生活的场景上:集体食堂里排队打饭的工人们,他们手中搪瓷缸的颜色和缺口;春节前夕,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煤炉旁,其乐融融地包饺子的温馨画面;甚至还有关于早年间公用电话亭的使用场景,人们耐心等待接通的焦急神态。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恰恰构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柔软、最难忘的部分。它让我联想到我的童年时代,那些现在已经消亡的物件——比如那种老式的暖水瓶、带着红五角星的搪瓷杯——看到它们在照片里出现,那种怀旧的情绪如同潮水般涌上来,让人几乎落泪。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用影像的力量,为那些逐渐模糊的日常记忆进行了一次“高清修复”,让我们这些后辈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彼此的关怀和对简单生活的热爱,构建起强大而坚韧的社会连接的。这是一种关于“在场感”的极致还原。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老照片”这类主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无非是些翻来覆去的老旧素材堆砌,缺乏新意。然而《老照片(第63辑)》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选材角度相当刁钻,而且编排的逻辑性极强,绝非简单的年代顺序罗列。比如,某一章节集中展示了建国初期不同城市里“供销社”的场景,从北方的简朴到南方的繁荣,那种物资匮乏年代特有的生活符号,通过镜头被捕捉得极具张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劳动美学”的呈现,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汗水飞扬,还是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的背景下工人们专注的侧脸,都传递出一种朴素而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照片的冲击力在于,它们拒绝了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微观反应。通过这种聚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那种吃苦耐劳、对未来抱有坚定信念的精神内核。这种深入肌理的真实感,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来得震撼百倍。它提醒着我们,我们今日的安逸生活,是建立在无数前辈艰辛付出的基石之上的。这本书对于提升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敬畏心,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评分

这本《老照片(第63辑)》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泛黄的质感,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某个久远的年代。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关于解放前上海弄堂的群像照,孩子们在石库门前嬉闹,那份天真烂漫和那个时代的烟火气,隔着几十年的光阴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长大的“新上海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震撼。照片的冲印质量非常高,细节保留得极为清晰,连墙角斑驳的油漆和晾衣竹竿上的衣物纹理都纤毫毕现。我仔细端详着那些人物的服饰、表情,试图从那些定格的瞬间里,去揣摩他们彼时的心境和生活压力,那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深度体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张照片旁附带的简短说明,虽然言简意赅,却总能精准地勾勒出照片背后的时代背景或人物故事的冰山一角,激发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承载着无数个普通中国家庭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对于研究社会变迁和民间记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视觉档案。我甚至在其中找到了一张似乎与我祖辈生活区域相似的建筑群照片,那种仿佛触手可及的历史共鸣感,让人爱不释手,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

评分

非常喜欢老照片这套书。

评分

还可以的杂志书,618活动买了一套放在书架上

评分

时间在这里流淌,思绪在这儿变幻.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丛书,趁618的机会包圆了。

评分

喜欢喜欢特别喜欢,十个字的喜欢。

评分

喜欢喜欢特别喜欢,十个字的喜欢。

评分

很不错的书,挺好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丛书,趁618的机会包圆了。

评分

不错,虽然没有塑封,但是还是比较干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