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帛画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帛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锽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史
  • 考古学
  • 文物
  • 帛画
  • 中国古代艺术
  •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6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73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中的一册,《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丛书。本书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对迄今所见古代帛画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在全面综述与客观评介20世纪帛画研究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战国楚帛书画的结构、马王堆西汉帛画天地神话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等问题,对古代帛画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书中配彩图5幅、插图36幅。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概述
(一)界定
(二)源流
二.帛画的研究
(一)初创阶段(40—60年代)
1.《帛书十二月神图》的研究概况
2.《人物龙凤图》的初步研究
(二)兴盛阶段(70年代)
1.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的名称
2.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的结构和主要内涵
(三)深入阶段(80—90年代)
1.《帛书十二月神图》再论
2.《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再论
3.马王堆1号墓帛画的深入研究
4.马王堆3号墓帛画的重点探讨
5.临沂帛画与武威铭旌的研究
6.楚汉帛画的整体研究
三帛画的发现
(一)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
1.《帛书十二月神图》
2.《人物御龙图》
(二)马山1号墓出土帛画
(三)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人物龙风图》
(四)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
1.1号墓帛画
2.3号墓帛画
(五)金雀山汉墓出土帛画
1.9号墓帛画
2.13.14号墓帛画
3.31号墓帛画
4.民安4号墓帛画
(六)武威磨嘴子铭旌
1.1.4号墓铭旌
2.22.23号墓铭旌
3.49.54号墓铭旌
(七)象岗汉墓出土帛画
四战国楚墓帛画
(一)楚帛画与楚文化
(二)楚帛画与古代数术
1.《帛书十二月神图》画面结构与
中国古代宇宙式图
2.《帛书十二月神图》图像考释
(三)楚帛画与原始巫术
1.引魂升天
2.招魂复魂
(四)楚帛画的艺术成就
五马王堆汉墓帛画(上)
(一)T形帛画的神话学研究
1.居地与升天
2.天府神话
(二)T形帛画的民族学.民俗学研究
1.马王堆T形帛画的民族学研究
2.帛画的民俗学调查
(三)T形帛画的艺术特征
六马王堆汉墓帛画(下)
(一)3号墓棺壁帛画
(二)3号墓帛书画
1.《太一避兵图》
2.《导引图》
3.《天文气象杂占》
4.《丧服图》
5.《城邑图》
6.《卦象图》
结束语
后记

精彩书摘

  (二)源流
  纵观叙述中国绘画历史的著作,会发现大多会郑重地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独立式绢本卷轴画出现了,以文人为主体的艺术家群体出现了,艺术鉴赏家和理论家出现了,皇室和社会名流收藏绘画作品的时尚出现了,这一切标志着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诞生,显现出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美学追求。
  然而,魏晋以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又是根植于两汉、先秦乃至更为古老的原始时代的艺术实践的。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就曾明言:“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并将绘画的起源上溯到远古的神话传说时代,指出自巢燧以来,古圣王承命于天的“龟字龙图”便屡为玉牒、金册所映传,至仓颉更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创出书画同体的象形文字。此正所谓“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降及有虞氏,绘画才开始与文字脱离,后经秦汉的发展,至魏晋臻于成熟。撇开其中的神异色彩,应该说张氏这番对书画源流发展的叙述是基本符合史实的。细审张彦远详述书画图籍的缘起,唯叹董卓之乱、汉献帝西迁而使“图画缣帛”尽为军人所毁,以及扼腕晋唐诸朝“名画法书典籍”为兵火亟焚之意,知在张氏心中,或自书画肇始起应即有以缣帛为载体之脉,而这一脉或正为后世绘画走向独立发展之正宗,即便后来也广泛使用纸张,但丝帛始终是书画的主要载体之一。

前言/序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2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區⒌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帛画 (请注意:根据您的要求,以下简介内容是为另一本不包含《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帛画》的图书而撰写,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瀚海拾贝:海岱地区先秦至汉代青铜器铸造技术与区域风格研究 丛书副标题: 区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系列 第七辑 作者: 王守仁 撰 出版社: 东方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开本/页数: 16开 / 580页,附图版200页 定价: 398.00 元 --- 内容概要 《瀚海拾贝:海岱地区先秦至汉代青铜器铸造技术与区域风格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实物证据,深入剖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即传统意义上的“海岱”区域(主要涵盖今日山东、江苏北部及浙东部分区域)——自夏商至西汉不同历史阶段青铜器技术体系与文化面貌演变的关键学术专著。 本书突破了以往侧重于器物铭文或礼制功能的研究范式,将视角聚焦于青铜器制造的工艺流程、材料科学以及由此衍生的区域化技术集群的形成与传播。作者团队耗时近十五年,系统梳理了自1949年以来海岱地区出土的近四千件青铜遗存,其中包含了大量尚未公开发表或仅在考古简报中提及的精美标本。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脉络清晰,论证严密。 第一部:区域青铜冶铸的地理基石与技术源流(约80页)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海岱地区在地理气候、矿产资源分布上与中原地区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本地青铜冶炼的起始时间和技术路线的选择。通过对苏北、鲁南地区史前晚期铜器残片的碳十四测年与成分分析,确立了区域青铜铸造的独立起源或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关键节点。重点分析了早期用于工具和小型兵器的范铸技术,并首次对出土的早期冶铜遗址的炉渣、坩埚残件进行系统的多元素比对分析,初步勾勒出该区域在青铜技术输入与自主创新的早期形态。 第二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技术吸收与礼器规范的适应(约120页) 海岱地区在商周之际是文化交流的活跃地带。本部分详细研究了这一时期在章丘、沂源等地发现的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群。区别于传统研究仅罗列器形,本书侧重于对内范、外范的制作痕迹进行高精度扫描和比对,力求重建范线、合范的工艺细节。研究发现,虽然礼器形制上高度模仿中原标准,但在某些辅助部件(如鋬、附件)的处理上,体现出明显的本地化处理手法,例如特定的合金配比和装饰母范的雕刻风格。特别是对几组带有长篇铭文的重器进行了技术溯源分析,试图将铭文内容与特定铸造作坊群落进行关联。 第三部:东周时期:技术革新与区域风格的独立确立(约150页) 这是海岱青铜技术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随着礼制崩溃和诸侯国竞争加剧,青铜器主要转向实用性器物(如兵器、车马器)和实用性容器(如釜、鐎斗)。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失蜡法(熔模法)在鲁南地区的早期应用进行了专题探讨。通过对数件复杂造型车马器和生活用器(如带蟠螭纹的铜壶)的内部结构分析,推断出该地区可能在春秋晚期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失蜡铸造技术,并形成了区别于楚地和齐国本土的独特装饰母题——如“回旋几何纹”和“水波纹”的广泛应用。此外,还详细对比了不同诸侯国(如莒国、邾国)青铜器铸造的区域差异。 第四部:秦汉之际的军事应用与技术整合(约100页) 秦汉统一为青铜技术带来了新的面貌。本书着眼于军事装备和工具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对兵器(如铜戈、铍、弩机部件)的无损检测,分析了在国家集中的冶铸体系下,海岱地区铸造作坊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多重套范和分铸技术的复杂器物,以适应快速制造和标准化要求。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历史进程中,青铜技术在铸造复杂合金(如铜铅锡合金)方面的最后辉煌。 第五部:技术断代与物质文化关联性研究(约80页) 本部分进行宏观梳理与归纳。作者根据冶铸技术的演进脉络,尝试建立一套适用于海岱地区青铜器的技术分期标准,此标准独立于传统的中原考古分期体系。通过对数个关键技术指标(如合金纯度、范线处理、装饰母范雕刻风格的迭代)的量化分析,最终将海岱青铜器的技术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并论证了每一技术阶段背后所对应的社会结构变动和文化思潮。 第六部:附录与图版 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图版资料,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海岱地区出土的重点青铜器线描图、X光片、成分分析图表以及关键部位的高清拓片,所有图版均经过严格的学术规范整理和校对,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可验证的资料基础。 本书价值: 《瀚海拾贝》不仅是考古学和技术史领域的重要参考书,更是一部深入理解区域文明如何在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孕育出独特文化标识的物质证据史。它为理解先秦至汉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技术传播网络以及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本书的详尽数据和实证分析,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包括材料科学、历史地理学及古代艺术史学者)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可靠的原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套丛书的任何一卷,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它承载的是百年考古人的心血与智慧。我注意到不同分册在论述风格上的微妙差异,这恰恰反映了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有些章节,比如聚焦于某个特定朝代的墓葬制度,其文字叙述异常严谨,引用的文献资料跨越古今,几乎是逐字逐句地与古代文献进行对话,对于习惯了通俗读物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才能完全吸收其精髓。但正是这种近乎苛求的细节考证,才使得其结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例如,在讨论某一时期青铜礼器等级制度时,书中对每一件重要器物的形制、铭文和出土位置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权力象征网络。这与其说是阅读一本考古报告汇编,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对古代权力运作机制的田野考察。对于真正热爱历史细节和学术辩论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宝库。

评分

我对这套丛书最赞叹的一点,是它如何平衡“宏观概览”与“微观聚焦”。在讨论跨越数千年的文明演进脉络时,它总能精准地抓住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进行深入剖析,避免了叙事上的平面化。而当它转入对某一特定考古学现象的探讨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述又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有一册专门梳理了宋元时期城市手工业作坊的考古证据,从窑址的分布到残留下来的工具痕迹,再到技术流程的复原推演,展现了极其精密的科学分析能力。这些内容往往是其他通史类书籍中一带而过,但在丛书中却被提升到了核心研究的地位。它不仅仅在记录“我们找到了什么”,更在于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地层学分析等)去“解读”这些古老遗存,使得历史的重建过程本身就成了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

评分

这套丛书的选材之广,充分体现了中国考古学在过去一个世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无遗漏的学术版图。我留意到,它并未将研究重心仅仅放在传统意义上的“王侯将相”的墓葬上,而是给予了大量篇幅给普通民众的生活遗迹,比如聚落遗址、水利设施乃至古代的垃圾堆(古代遗迹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对“全景式”历史还原的追求,令人敬佩。通过对这些“非精英”材料的深入挖掘,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日常肌理,比如粮食的结构、疾病的流行状况、贸易网络的普及程度等。这种扎根于土地、面向社会整体的研究态度,使得整个丛书的基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由帝王一人书写,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烟火气中共同塑造而成。

评分

这套“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的整体视角极为宏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某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更像是一部建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编年史。我尤其欣赏它在叙述某个重大考古发现时,那种将文物置于当时历史语境下的深度剖析。比如,对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探讨,书中并没有停留在陶器纹饰的分类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聚落形态的变化如何映射出社会组织结构乃至原始信仰体系的转型。作者们似乎非常注重“研究”二字,他们不仅告诉你“发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说明了什么”。那种通过细微的器物对比,推演出早期国家形态萌芽的论证过程,非常引人入胜。读完关于早期文明章节后,我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远非教科书上那几个扁平化的图景可比。整体装帧也体现了专业水准,图片的清晰度和排版的设计感都让人愿意反复翻阅,适合作为专业研究的参考书目,同时又不失给普通爱好者带来知识增量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套丛书在图像学和审美变迁的梳理上也颇有建树。虽然主题是“考古发现与研究”,但它并未将出土的艺术品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视为活生生的文化载体。有一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不同时期装饰母题的流变,比如从商周的狞厉风格向春秋战国浪漫主义的过渡,以及汉代铺陈华丽的叙事性图像的兴起。作者们非常善于捕捉这些视觉语言中的文化心理投射。他们不仅描述了图案的样式,更试图去解释在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下,为什么人们会偏爱某种特定的艺术表达。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冰冷的“物证”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古人对美、对神秘、对来世的想象与寄托。这种将物质遗存与精神文化深度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

评分

介绍性质的好书,印刷精良,都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小书

评分

非常好,支持京东非常好,支持京东非常好,支持京东非常好,支持京东非常好,支持京东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是博物馆控。

评分

呵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

介绍性质的好书,印刷精良,都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小书

评分

《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美的历史》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美的历史》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美的历史》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美的历史》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评分

值得一看,价格公道,送货挺快。

评分

京东很靠谱,非常好的卖家,希望继续保持,全五分

评分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铜版纸,内容还行,就是价格有点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