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于达先生口述历史》记述其家世、早年教育情况,以及成年后读书、从军、从政等经历,重点讲述了胡宗南一师在西北与共产党军队作战经历,上下包坐之役置重兵而不用之谜,阎锡山与冯玉祥的叛变,中央军与陕西军人的龃龉等。
于达先生,为胡宗南手下得力将领,抗战前参与西北地区“剿共”战役;抗战以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组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
十六、松潘高原的防共大军
(一)国共双方在四川会战
松潘原为田颂尧的防地,川军并不重视贫瘠的松潘高原。松潘以北四十里处的漳腊则为利之所在,有一个沙金矿,课税极重,淘金工人个个吃鸦片,个个长得人不像人,骨瘦如柴,衣服破烂不堪,看来很可怕。我们在漳腊开了一个飞机场。
由天水到松潘,六十一师杨步飞派了林英的一团人由天水先我们开达松潘,随后杨步飞的整个师才移驻松潘。二十四年三月下旬,徐向前在广元之役失败后,以全力突破阆中、南部之间的川军防线,抢渡嘉陵江,主力经过彰明、北川,占据茂县、汶川、理县。一股则占据青川、平武,以掩护其侧背。第一师及西北补充旅奉命集结于略阳、宁羌、碧口准备进“剿”,并由西安增派陈沛、伍诚仁两师,钟松一旅,及已在松潘的杨步飞师,全部归胡指挥,而成为“剿匪”军的重镇。
(二)攻平武
二十四年四月中旬命陈沛一师攻平武。平武并不牢固,但有高山为凭,久攻不下,又调碧口丁德隆(独立旅)增援,又使李文的第二旅归丁德隆指挥。丁李两人本来都是黄埔一期,也都是湖南人,但丁资深,而李文资浅,刚从第三团长升任为第二旅长,因此使丁德隆指挥李文。平武仍然攻不下来,士气为之消沉,胡先生于是命令丁德隆带两旅,绕道文县,由侧背再攻平武,同时以廖昂的一旅(为新成立的西北补充旅在三堆坝一役损失一团)增援,因此这一次丁德隆带领了将近有三旅的兵力。平武北面是摩天岭,南面是涪江,易防不易攻,“匪”依据天险,防御空疏,丁德隆率部攻坚,北攀摩天岭,出其不意而突破。这个天险“共匪”终于没利用上。共党在四川是客军,百姓对他们和对我们同样没有好感,所以双方都不熟谙地形。摩天岭太险,我们翻过去打他,“共匪”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他们的防御只对东南面。这一来并没怎么打,一放枪他们就退了,沿涪江往南逃去。
(三)入松潘
胡先生在松潘有第一师的独立旅、第一旅、第二旅、西北补充旅共四旅,加上杨步飞一师、陈沛一师,都归胡指挥(杨步飞、陈沛虽号称有二师,实际才等于胡的二旅,胡一师三旅,他们一师才三团人)。部队在六月上旬开进松潘高原的风洞岭。那地方山岭斜度才五到十度间,路很宽,但因为空气稀薄,人马行动都不灵,有心脏病的人难以到达此处。当地土人有迷信,认为不能高声喊叫,不能猎鸟,否则必触怒神明。其实士兵也没有人会喊叫,因为根本叫不出来。过了风洞岭即可以看到松潘,第一师最先进入松潘的是第四团。在此之前丁德隆派一上校刘鸿勋带领一支七八十人会讲四川话的别动队早一天出发,与驻在松潘的杨步飞师的林英团联络,南走侦察“匪”情。
当第一师先头第四团刚刚开到松潘东门外,别动队退回来报告“土匪”到了,当时大家都在抢松潘,团长未进城即在东门外解开队伍,准备对付来犯“匪徒”。岷江上流横越松潘,有一条铁索桥横跨江面,桥上有瓦片屋顶,也有壁有窗,有如横越江面的房屋。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桥颇为欣赏。河东有一座山叫塔山,“匪”打算抢夺这座山,但人数不多,被第四团抢先占领,居高临下,一场小的遭遇,“匪”败散,第四团乘胜,沿岷江东岸大道南追,直达镇江关为止。
(四)大军的部署
随后,丁德隆旅、李文旅进驻松潘,廖昂西北补充旅跟进,师部最后到达。第一师既到松潘,令原驻林英团开往黄胜关,归还杨步飞(六一师)建制(杨步飞师由天水开漳腊),陈沛师(六○师)开漳腊,而以李文旅防守岷江以东大道,丁德隆防守岷江以西地区,廖昂旅驻守松潘城,并以李日基一营人携小型无线电一架防守毛儿盖。嗣后钟松由青川开入松潘接替防务,李铁军从广元开入松潘,为师预备队,伍诚仁(四九师)由平武移驻黄胜关,和陈沛、杨步飞的六○、六一师(驻漳腊)为第二线兵团,相机使用。
(五)庞大军队缺乏补给
这时胡先生以师长身份指挥着庞大的军队,除了他自己的四旅之外,四九、六○、六一三师都归他指挥,北边黄胜关有林英一团(属六一师),漳腊二师共有六团(六○、六一师),黄胜关还有四九师的三团。在松潘附近胡先生自己有四旅,加上钟松一旅共五旅,计十五团人,如此松潘高原总共集中了二十四团人,一团以一千五百人计,也拥有三万六千多人。后来薛岳部队从成都来,王耀武一旅开到平武接防,也交给胡宗南(本来有一度曾委薛岳指挥松潘的部队,后来不知何故仍由胡指挥)。胡宗南在松潘拥有三四万的部队,而共党在四川的残余也不过万余,共党又无后勤补给,没有钞票也没有现洋。然而我们从成都西安方面都有补给。这一仗主要看补给。我方虽有补给来源,却已饱尝艰苦,而共党所占据之地多数是山地,根本不产粮食,又缺乏后勤,他们的境遇更可想而知。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不同受访者语气的精准拿捏。时而如同沉静的河流般娓娓道来,充满哲思的沉淀;时而又像骤雨般激烈,直陈那些历史的痛点和不公。这种文风的多样性,避免了口述史常见的单调感,让阅读体验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活力。尤其是在复述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将读者直接拉回到那个特定的时空场景之中,感受现场的温度和氛围。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光是接收了知识,更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漫游,这种全方位的沉浸感,是很多刻意追求“流畅”的书籍所无法企及的。它真正做到了“让历史开口说话”,而且说得如此精彩、如此富有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人”的刻画,那种细微的情感波动和环境压力下的真实反应,是冰冷的历史记录无法给予的。通过一系列的访谈和记录,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他们是如何挣扎、如何适应、又是如何坚守信仰的。那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反思自身的处境。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变迁,更是微观层面下,普通人在巨大变革面前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脆弱。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这些生命体验的核心,不加矫饰,直抵人心。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和共情那些与我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优秀历史作品赋予读者的宝贵财富。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和独特的视角,无疑是对现有史料的一种有力补充和印证。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和交叉比对不同信息源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这使得全书的论据扎实可靠,充满了可信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参考坐标。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聚焦于深度的、未经充分记录的侧面,这种专注度,使得它在专业领域的地位愈发突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谈话片段,背后可能隐藏着解开某个历史谜团的关键线索,这种“寻宝”的过程,对于注重考据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仿佛一触碰就能感受到岁月流转的痕迹。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疏密有致,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或者人物关系梳理部分,作者巧妙地插入了清晰的图表和时间轴,这对于理解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复杂脉络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文字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怀。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旁留白的那一角,让人有种翻阅珍贵手稿的错觉,这种恰到好处的怀旧感和现代设计感的结合,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如果说书籍的“外衣”能够吸引人驻足,那么这本书的装帧无疑是成功的“第一印象官”。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通往深度阅读的物理桥梁,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蕴含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不像某些口述史那样,在平铺直叙中消磨读者的耐心,而是懂得在关键时刻提炼重点,在必要之处深挖细节。作者在构建时间线时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懂得如何利用悬念和转折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更迭和事件回顾,变得如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模糊的历史记忆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既没有回避冲突和争议,又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尊重事实的立场。这种克制与精准,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张力又不失权威性。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不为人知的侧面被深深触动,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让原本看似固定不变的历史图景,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复杂面。
评分挺不错的,肯定是正品。不愧是京东。
评分(三)当参谋长的条件
评分(五)庞大军队缺乏补给
评分(七)民心归向之道
评分开本:16开
评分(二)周亚卫的一席话
评分(四)西北军官训练班
评分(三)善后
评分究竟有没有人像他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