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學大師、文化昆侖季羨林九十餘年人文哲思精華,近百年人生曆程,縱論古今,打通佛、儒、道思想壁壘,融匯中西,把人生價值、世界真相、人與世界關係等問題娓娓道來,開人眼界、啓人胸襟。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本人生沉思錄,主要內容分為天心、社會、個人、情思四個闆塊。通過這四方麵的內容,教導年輕人怎麼認識自然、洞悉人生、怎麼理解人與社會的關係、怎麼提高個人修養、怎麼理解中國文化與世界的關係。
作者簡介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目錄
前言 生命的價值
天心
人生
再談人生
三論人生
不完滿纔是人生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長生不老
時間
論正義
滄桑閱盡話愛國
論恐懼
緣分與命運
壞人
走運與倒黴
年
迴憶
當時隻道是尋常
寂寞
忘
生命冥想
社會
做人與處世
送禮
傻瓜
漫談倫理道德
道德問題
慈善是道德的積纍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漫談撒謊
我們為什麼有時候應當說謊?
論說假話
世態炎涼
趨炎附勢
論朋友
論怪論
對號入座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
牽就與適應
論“據理力爭”
生活的現實
從小康談起
漫談消費
對廣告的逆反心理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
漢語與外語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贊“代溝”
溫馨,傢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希望21世紀傢庭更美好
個人
論壓力
容忍
成功
毀譽
談禮貌
謙虛與虛僞
滿招損,謙受益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做真實的自己
三思而行
愛情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藏書與讀書
我和書
纔、學、識
寫文章
在清華大學念書的時候
溫馨的迴憶
我和北大圖書館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情思
聽雨
野火
霧
三個小女孩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兩個乞丐
一條老狗
老貓
喜鵲窩
月是故鄉明
賦得永久的悔
遙遠的懷念
迴傢
我記憶中的老捨先生
站在鬍適之先生墓前
精彩書摘
《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迴答》:
滄桑閱盡話愛國
我1946年迴到北大任教,至今有53年是在北大度過的。在北大53年間,我走過的並不是一條陽光大道。有光風霽月,也有陰霾漫天;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人隻有一次生命,我不相信什麼輪迴轉生。在我這僅有的可貴的一生中,從“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少不更事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鏡悲白發”的耄耋之年,我從未離開過北大。追憶我的一生,“雖九死其猶未悔”,怡悅之感,油然而生。
前幾年,北大曾召開過幾次座談會,探討的問題是:北大的傳統到底是什麼?參加者很踴躍,發言也頗熱烈。大傢的意見不盡一緻。我個人始終認為,北大的優良傳統是根深蒂固的愛國主義。
倘若仔細分析起來,世上有兩類截然不同的愛國主義。被壓迫、被迫害、被屠殺的國傢和人民的愛國主義是正義的愛國主義,而壓迫人、迫害人、屠殺人的國傢和人民的“愛國主義”則是邪惡的“愛國主義”,其實質是“害國主義”。遠的例子就不用舉瞭,隻舉現代的德國的法西斯和日本的軍國主義侵略者,就足夠瞭。當年他們把“愛國主義”喊得震天價響,這不是“害國主義”又是什麼呢?
而中國從曆史一直到現在的愛國主義則無疑是正義的愛國主義。我們雖是泱泱大國,實際上從先秦時代起,中國的“邊患”就連綿未斷。一直到今天,我們也不能說,我們毫無“邊患”瞭,可以高枕無憂瞭。
曆史事實是,絕大多數時間,我們是處在被侵略的狀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中國在曆史上湧現的偉大的愛國者之多,為世界上任何國傢所不及。漢代的蘇武,宋代的嶽飛和文天祥,明代的戚繼光,清代的林則徐等等,至今仍為全國人民所崇拜,至於戴有“愛國詩人”桂冠的則不計其數。唯物主義者主張存在決定意識,我們祖國幾韆年的曆史這個存在決定瞭我們的愛國主義。
在古代,幾乎在所有國傢中,傳承文化的責任都落在知識分子的肩上。在歐洲中世紀,傳承者多半是身著黑色長袍的神父,傳承的地方是在教堂中。在印度古代,文化傳承者是婆羅門,他們高居四姓之首。東方一些佛教國傢,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穿披黃色袈裟的佛教僧侶,傳承地點是在僧廟裏。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士”。傳承的地方是太學、國子監和官辦以及私人創辦的書院。在世界各國文化傳承者中,中國的士有其鮮明的特點。早在先秦,《論語》中就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們儼然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安危係於一身。在幾韆年的曆史上,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個傳統一直沒變,後來發展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又繼續發展,一直到瞭現在,始終未變。
不管曆代注疏傢怎樣解釋“弘毅”,怎樣解釋“任重道遠”,我個人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愛國主義,一個就是講骨氣、講氣節。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將相的非正義的麵前不低頭;另一方麵,在外敵的斧鉞麵前不低頭,“威武不能屈”。蘇武和文天祥等一大批優秀人物就是例證。這樣一來,這兩個特點實又有非常密切的聯係瞭,其關鍵還是愛國主義。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傢也不能望其項背的。盡管眼下似乎有一點背離這個傳統的傾嚮,例證就是苦心孤詣,韆方百計地想齣國,有的甚至歸化為“老外”不歸。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隻能是暫時的現象,久則必變。就連留在外國的人,甚至歸化瞭的人,他們依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依然要尋根,依然愛自己的祖國。何況齣去又迴來的人漸漸多瞭起來呢?我們對這種人韆萬不要“另眼相看”,也不要“颳目相看”。隻要我們國傢的事情辦好瞭,情況會大大地改變的。至於沒有齣國也不想齣國的知識分子占絕對的多數。如果說他們對眼前的一切都很滿意,那不是真話。但是愛國主義在他們心靈深處已經生瞭根,什麼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於前,迅雷震於頂,他們會依然熱愛我們這偉大的祖國。這一點我完全可以保證。對廣大的中國老、中、青知識分子來說,我想藉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的話:愛國沒商量。
我生平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把我燒成瞭灰,我的每一粒灰也還會是愛國的,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
前言/序言
《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迴答》 捲一:追尋意義的星辰大海 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此?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些古老而又永恒的追問,如同一根根針,深深地刺入人類意識的肌理,激蕩起層層漣漪。從古希臘哲學傢們的沉思,到東方智慧的冥想,再到現代科學的探索,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尋。《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迴答》正是這樣一艘承載著無數思考與探索的巨輪,它不畏懼大海的深邃,不畏懼思想的遼闊,勇敢地駛嚮那片象徵著終極智慧的星辰大海。 本書的寫作初衷,源於作者在漫長人生旅途中,對周遭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深刻觀察與反思。我們置身於一個信息爆炸、觀念多元的時代,每一次呼吸都可能觸碰到不同的哲學流派、科學理論、宗教信仰,以及世俗的價值判斷。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圖景中,個體很容易迷失方嚮,感到無所適從。我們渴望找到一個穩固的錨點,一個能夠支撐我們理解自身、理解他人、理解這個宏大而又微妙的世界的框架。 本書的第一部分,便是對“意義”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探索。作者認為,意義並非憑空而來,也非外力賦予,而是我們主動建構、深度體驗和持續追尋的結果。它 embedded 在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中,體現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裏,閃耀在我們為理想付齣的努力中。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個體與宇宙”的關係。宇宙浩瀚無垠,人類渺小如塵埃,這種認知上的反差,既可能帶來渺小感和虛無感,也可能激發敬畏之心和探索欲。作者引導讀者去認識宇宙的奇妙秩序,從微觀粒子的律動到宏觀星係的演化,去感受那份超越個體生命的宏偉壯麗。這種對宇宙的認識,並非是為瞭消解個體的價值,而是為瞭拓寬我們認知的邊界,幫助我們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審視自身的存在。藉由認識宇宙的尺度,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能做齣的貢獻。 接著,我們深入“個體與社會”的連接。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成長、發展、思想,無不打上社會的烙印。從傢庭的溫暖,到社群的歸屬,再到國傢民族的認同,社會為我們提供瞭意義的土壤。然而,社會並非天然就是和諧的,它充斥著競爭、衝突、不公。如何在這種復雜的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個人利益與集體福祉?作者認為,真正的社會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的深刻理解、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承擔以及對共同進步的積極參與之上。這其中,同理心、批判性思維以及協作精神,成為構建有意義社會關係的關鍵要素。 然後,我們審視“個體與內在世界”的對話。外在的世界固然重要,但更深刻的意義,往往來源於內心的覺醒。自我認知、情感管理、價值取嚮,這些構成我們內在世界的基石。作者強調,認識自己,並非易事。它需要誠實的自我審視,需要勇氣去麵對自身的缺點和陰影,也需要耐心去發掘潛藏的優點和潛力。通過對內在世界的探索,我們可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定位,形成堅定的價值判斷,從而在紛擾的外界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力量。這種內在的充盈,是外部意義得以長久支撐的根本。 最後,我們觸及“生命與死亡”的哲學命題。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也是生命意義的催化劑。對死亡的思考,並非悲觀的渲染,而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當生命有限時,我們如何讓有限的生命綻放齣無限的光彩?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生命逝去的傷感?作者提齣,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反而能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珍視眼前的一切。死亡,作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使得生命本身顯得尤為珍貴,也促使我們去思考,在有限的時光裏,我們渴望留下怎樣的印記,又將如何度過這趟寶貴的旅程。 捲二:洞悉世界的理性之光 認識世界,不僅僅是感受與體驗,更需要理性的指引和科學的探索。《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迴答》深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工具,科學是揭示世界真相的利器。本書的第二部分,便是圍繞著“理性”與“科學”展開的深度探討。 我們首先要理解“知識的邊界與可靠性”。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良莠不齊。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如何理解科學知識的局限性?作者倡導一種審慎的知識態度。它要求我們不輕信、不盲從,而是學會獨立思考,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審視接收到的信息。本書會深入剖析知識的獲取途徑,從經驗、推理到科學實驗,探討不同知識形態的特點與局限。它鼓勵讀者擁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智慧,承認知識的不斷發展與更新,避免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沼。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科學思維的本質與應用”。科學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傢們的專屬技能,更是我們每個人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必備素養。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析科學思維的核心要素,例如觀察、假設、實驗、驗證、可證僞性等。我們會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科學思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如何幫助我們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如何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從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到理解社會現象的運作,科學思維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嚴謹而有效的認知工具。 我們也將探討“邏輯的力量與誤區”。邏輯是思維的骨架,是論證的基石。清晰的邏輯能夠幫助我們構建嚴謹的論證,避免概念的混淆和推理的謬誤。本書會介紹基本的邏輯原則,分析常見的邏輯謬誤,並指導讀者如何在交流與辯論中運用邏輯,以及如何辨識他人論證中的邏輯漏洞。掌握邏輯,意味著我們能夠更有效地組織自己的思想,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從而在溝通與思考中占據主動。 此外,本書還會觸及“概率與不確定性的哲學”。在現實世界中,很少有絕對的確定性。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離不開對概率和不確定性的理解。作者將引導讀者認識到,科學並非總是提供確定的答案,而是通過概率來描述可能性。理解不確定性,並非讓我們陷入焦慮,而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風險,做齣更務實的判斷。從天氣預報的概率,到投資決策的風險評估,概率思維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後,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人類認識的局限性與未來的可能性”。盡管科學取得瞭巨大的進步,但我們對宇宙和自身的認識仍是有限的。本書會鼓勵讀者保持開放的心態,認識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並對未知保持好奇與探索的精神。未來的科學將如何發展?新的認知模式是否會齣現?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通過對人類認識的局限性的反思,我們可以更加謙遜地麵對知識,也更加積極地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捲三:超越自我的心靈的進階 認識世界,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生活,而生命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內在的心靈狀態。《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迴答》的第三捲,便是獻給“心靈的進階”——如何認識並超越自我,活齣更加充實、更有智慧的人生。 首先,我們將聚焦於“情緒的理解與管理”。情緒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重要媒介,但它也可能成為我們內心的藩籬。喜怒哀樂,悲歡離閤,這些豐富的情感體驗,既是我們生命色彩的來源,也可能引發無謂的痛苦。本書將引導讀者去認識情緒的生成機製,理解不同情緒的功能,並學習科學有效的管理情緒的方法。這包括接納情緒、轉化情緒,以及在情緒的浪潮中保持清醒和理性。通過對情緒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告彆被情緒奴役的狀態,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接著,我們探討“認知偏差與思維陷阱”。我們的思維並非總是客觀公正的,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如同無形的網,常常限製我們的視野,誤導我們的判斷。本書會詳細剖析常見的認知偏差,如確認偏差、錨定效應、從眾效應等,並提供識彆和規避這些思維陷阱的方法。學會認識和剋服自身的認知偏差,是我們邁嚮更清晰、更客觀思考的重要一步。 然後,我們深入“道德的選擇與價值的構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麵對各種道德睏境,以及對生活價值的追尋。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道德的根源,探討不同道德體係的差異,並鼓勵讀者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形成自己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價值的構建,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源於我們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的深刻理解,以及我們對何為“善”的執著追求。 我們也將審視“人際關係的本質與智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構成瞭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理解人際關係的運作規律,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培養健康的相處之道,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關鍵。本書將從理解他人需求、處理衝突、建立信任等方麵,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在復雜的人際網絡中遊刃有餘,建立起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同時,本書還會涉及“幸福的追尋與內心的寜靜”。幸福並非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可以被主動創造的內在狀態。作者將從不同角度解析幸福的來源,包括意義感、歸屬感、成就感以及內心的平和。本書將強調,真正的幸福,源於內心的滿足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而非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學習如何獲得內心的寜靜,是應對外部世界紛擾的法寶。 最後,我們將展望“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與人生的成長”。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成長之旅。認識到自身的局限,並勇敢地去超越它,是實現生命價值的必由之路。本書將鼓勵讀者擁抱變化,挑戰自我,不斷學習,在經曆中獲得智慧,在反思中實現成長。最終,通過對自我超越的持續追求,我們纔能不斷攀登人生的高峰,活齣更加豐富、更加有意義的生命。 《我們該怎樣認識這個世界: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迴答》是一次關於理解、關於智慧、關於生命的全方位探索。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為讀者提供一套思考的工具,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以及一種超越自我的指引。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在認識世界、理解人生這場宏大旅途中,一份有益的同行者,一段深刻的智慧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