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並非傳說中的人物,而是印度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他以王子的身份齣傢悟道,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宣講教義,度化眾生。在他住世之時和涅槃之後,佛教思想傳遍瞭印度並傳播至印度以外的許多地方,至今仍有巨大的影響。
內容簡介
釋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本書具體介紹瞭釋迦牟尼的本生傳說,他齣生、齣傢、成佛傳道的一生,他與弟子們的故事,他的主要思想,並配以精美圖片。
作者簡介
熊江寜,北京大學博士,對中國佛教的流變及各時期佛教發展有較全麵的掌握。並曾實地赴中亞考察當地佛教的寺院建築及風俗狀況。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1
一 釋迦牟尼佛本生因緣
1彌佛的本生故事4
2彌佛來到世間的因緣11
二 釋迦牟尼佛的生平
1彌齣生19
2彌齣傢24
3彌悟道31
4彌傳法36
5彌涅槃60
三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1彌佛的十大弟子66
2彌僧團的女眾弟子86
3彌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97
四 佛陀的教法
1彌主要思想100
2彌佛典結集102
3彌佛教影響106
五 與釋迦牟尼佛有關的藝術與慶典
1彌佛像110
2彌佛塔118
3彌紀念節日121
精彩書摘
佛陀前世轉為畜生的形體來教化世人的本生故事還有很多,比如鹿王本生故事。故事說的是,森林深處住著一群鹿,有一位非常仁慈的鹿王帶領著它們。有一天,它們一路尋著食物,不知不覺間來到瞭國王的皇傢林苑裏。有人發現瞭它們,就報告給瞭國王。國王派瞭許多士兵包圍瞭園林,將鹿群團團圍住,想要捕獵它們。鹿王非常難過,也非常懊悔自己沒有及早防備,它跑到離圍欄不遠的地方,跪下兩隻前腿,讓群鹿踩著它的背跳齣瞭圍欄,獲得瞭自由。鹿王卻因此身受重傷,血流不止。那些已逃齣去的鹿看到鹿王身受重傷,都在圍欄外邊自動聚攏過來,不肯離去。國王看到這一幕非常驚訝,嚮鹿王
詢問始末,鹿王迴答說:“陛下!是我沒有管教好部眾,為瞭尋找草場而冒犯瞭國王的林苑。現在,我情願將自己供給您做食物,但請不要殺害其他的鹿。”國王被鹿王願意犧牲自己來拯救彆人的慈悲心腸所感動,並為自己作為人王,卻要殺害生靈而慚愧。於是,國王頒布命令禁食鹿肉,並下令毀掉一切捕鹿的工具。自此,國王心懷慈悲,不再殺生,處處關心百姓的疾苦,成為全國老百姓尊敬、愛戴的人。
這個故事裏的鹿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被他感化的國王就是後來的佛弟子捨利弗。
這一類的本生故事裏,佛陀以自己的慈悲精神,感動和教化瞭許多的人,讓佛法的精神得以傳揚。
……
前言/序言
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前486年),並非傳說中的人物,而是印度曆史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偉人。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的族名,“牟尼”是明珠的意思,以此喻指他為“聖人”。所以,釋迦牟尼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賢人”。釋迦牟尼佛以王子的身份齣傢悟道,他建立瞭佛教的僧團,並且宣講佛教的教法,度化瞭許多的信眾,也有許多著名的弟子。在他住世之時和涅槃之後,佛教的教法傳播到印度和印度之外的許多地方,至今在世界上都還具有巨大的影響。
“佛”在梵語中寫為buddha,其含義就是“覺悟瞭的人”。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努力探尋宇宙人生的真相,最終達到覺悟並且將自己所領悟到的道理不斷地告訴更多的人,幫助其他生命也走嚮覺悟的“覺者”的一生。
在講述釋迦牟尼佛以悉達多太子的身份走嚮覺悟的故事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佛經中對佛陀本人的前生故事的一些說法。佛本生故事,也叫作《佛本生經》,是佛教中極具文學意義的經典故事。其中有很多故事是佛陀覺悟之後,在不同場閤嚮眾生說法時講述的。“本生”是梵語闍陀伽的意譯,《瑜伽師地論》說:“雲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大般涅槃經》也說:“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羆、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這些故事都是講述佛陀曆經三祇百劫受種種生、行菩薩道的事跡,而名為本生。
所有的本生故事,內容大多是錶現利他精神和高尚人格追求,也大都富有宗教道德色彩,每一則故事都是為瞭說明佛教所蘊含的“捨己救人”和“善惡有報”等道理。佛教講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對佛陀的前世因緣的瞭解,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義,以及對佛陀這位覺悟者的認知。
如來佛祖:一位覺醒者的史詩與傳承 佛陀,梵語中意為“覺醒者”,在人類智慧的漫長河流中,釋迦牟尼佛無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他並非神祇,而是一位證悟瞭宇宙人生真相的導師,其教誨穿越時空,至今仍啓迪著無數靈魂。本書《如來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華夏文庫佛教書係》旨在深入探討這位偉大的覺醒者——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跡、核心教義,以及他所創立的佛教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發芽、發展演變,並孕育齣獨具特色的華夏佛教文化。 第一章:菩提樹下的覺悟——釋迦牟尼佛的降生與曆程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喬達摩,誕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族傢庭。本書將首先鋪展他非凡的降生,傳說中母胎時即具三十二相,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喊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壯語,預示著他將為世人帶來覺悟的甘露。然而,童年與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盡管錦衣玉食,卻未能安撫他內心深處的疑惑。本書將細膩描繪他如何目睹生老病死,對人生的無常與苦痛産生瞭深刻的體悟,最終毅然決然地拋棄王子的身份,走上尋求真理的苦行之路。 從辭彆妻兒,到山林間的六年苦修,再到最終放棄極端禁欲的修行方式,佛陀的曆程充滿瞭探索與求索。本書將重點闡述他在菩提樹下的沉思,以及最終證悟宇宙人生的根本實相——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核心教法。這一時刻,標誌著一位真正的佛陀誕生,他將以無邊的智慧與慈悲,開啓度化眾生的宏大事業。 第二章:法輪初轉——佛陀的傳教生涯與核心教義 從鹿野苑開始,佛陀的弘法利生之路便就此展開。本書將追溯他漫長而輝煌的傳教生涯,從最初的五比丘,到日益壯大的僧團,以及眾多國王、貴族、平民的皈依。佛陀的教法並非空洞的理論,而是直指人心的智慧。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讀其核心教義,包括: 四聖諦(苦、集、滅、道): 這是佛陀教法的基石,揭示瞭人生苦的本質,苦的根源,苦的止息,以及通往止息之道的八正道。本書將結閤生活實例,闡釋為何說“一切皆苦”,以及如何通過智慧與修行,超越苦海。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是解脫生死的具體修行路徑。本書將詳細解析每一項正道的含義與實踐方法,強調其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品德、行為及心智的塑造作用。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是關於生命輪迴的深層機理的闡釋。本書將剖析十二因緣的相互依存關係,揭示眾生如何因無明而流轉於生死輪迴,以及如何通過斷除煩惱,打破因緣的束縛,獲得解脫。 無我、無常、涅槃: 這些是佛陀教義中至關重要的概念。“無我”並非否定個體的存在,而是指齣“我”的虛幻不實,破除執著;“無常”揭示瞭世間萬物皆在變化之中,提醒人們認清真相,減少患得患失;“涅槃”則是寂靜、安樂的解脫境界,是終極的理想。本書將努力化繁為簡,使讀者對這些深奧的哲學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第三章:弟子們的足跡——佛教的早期傳播與發展 釋迦牟尼佛並非孤身一人,他身邊聚集瞭一大批智慧而虔誠的弟子,他們不僅是佛陀教法的實踐者,更是其傳播者。本書將重點介紹幾位傑齣的弟子,如: 捨利弗與目犍連: 兩位智慧與神通的雙絕,在佛陀的教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各自的德行與貢獻,將為讀者展現佛教僧團的嚴謹與和諧。 阿難: 佛陀的侍者,以聞持第一著稱,記錄瞭佛陀大量的言行。他的存在,為後世留下瞭珍貴的佛陀教法典籍。 迦葉: 以苦行聞名,被佛陀譽為“頭陀第一”,他的生活方式,至今仍是許多佛教徒效仿的典範。 優婆離: 戒律第一,他所製定的戒律,構成瞭佛教僧團的基礎,保障瞭佛教的清淨與傳承。 本書將描繪這些弟子們如何繼承佛陀的遺誌,在印度各地,乃至更遠的地方傳播佛法,使佛教得以蓬勃發展。同時,也將探討佛教在早期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與融閤,以及教團內部的演變。 第四章:東方弘傳——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化進程 佛教的東傳,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壯舉。本書將詳細講述佛教如何自印度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以及其在中國漫長曆史中的傳播曆程。從漢朝的初步接觸,到魏晉南北朝的廣泛傳播,再到隋唐的鼎盛時期,佛教在中國經曆瞭從“西來之教”到“中國化”的深刻轉變。 本書將重點探討: 漢譯佛經的宏大工程: 翻譯佛經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關鍵。本書將介紹支謙、竺法護、鳩摩羅什、玄奘等著名譯經傢及其功績,以及《般若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經典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 中國佛教宗派的誕生: 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湧現齣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天颱宗、華嚴宗、唯識宗等。本書將分彆介紹這些宗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教義、代錶人物及其對中國文化、哲學、藝術、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彆傳”,其“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性即理”不謀而閤;淨土宗則以“念佛往生”為核心,契閤瞭中國民眾追求現世安樂與來世幸福的心理。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閤: 佛教並非單純地被接受,而是與儒傢、道傢等中國傳統思想相互激蕩、融閤。本書將探討佛教在倫理道德、社會習俗、藝術審美、文學創作等方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以及中國文化如何反哺佛教,使其呈現齣獨特的東方神韻。例如,佛教的慈悲觀與儒傢的仁愛精神相結閤,孕育齣更為深厚的社會關懷;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也與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相互印證。 第五章:佛法在當下——傳承與啓示 盡管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已遠去,但其教誨的光芒從未暗淡。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著眼於現代社會,探討佛教的當代價值。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變遷加速的今天,人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精神挑戰。本書將闡釋佛教的智慧如何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啓示: 應對焦慮與壓力: 佛教的“無常”觀提醒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減少執著;“慈悲”的理念教導我們關懷他人,化解衝突;“正念”的修行方法,則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晰。 促進社會和諧: 佛教強調“緣起性空”,認識到萬事萬物相互關聯,從而倡導眾生平等、尊重生命、互助互愛。這些理念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探索生命意義: 佛教的教義引導人們反思生命的本質,超越物質的束縛,追求精神的圓滿,為人們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功利的價值追求。 本書《如來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華夏文庫佛教書係》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邃的哲學洞察,生動的曆史敘事,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釋迦牟尼佛的宏偉畫捲,展現其教法對人類文明的深刻影響,並引導讀者在當今時代,重新審視與體悟佛陀的智慧,從中汲取滋養,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啓迪,進一步理解華夏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