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正成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国学
  • 中华文明
  • 文化传承
  • 经典
  • 人文社科
  • 文化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9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7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本书读懂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6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想要温习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追求上进的学生、上班族及家长等
  学习传统伦理,有益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了解古代艺术,有益于培养培养高雅情趣,丰富文化生活;熟习文史掌故,有益于增长知识,文采斐然。践行古人智慧,做新时代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面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走向,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我们数典忘祖,对本国文化一知半解,又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所以,值此民族复兴之际,青年朋友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践行古人崇尚的道德品质,才是新时代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作品,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录

第一章
传统伦理道德
礼义廉耻 / 002
五伦 / 002
三纲五常 / 003
孝悌 / 00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06
克己复礼 / 007
忠恕 / 008
中庸 / 009
修齐治平 / 00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 010
内圣外王 / 010
三从四德 / 011
第二章
古代哲学流派及人物
儒学 / 014
理学 / 015
心学 / 016
道家 / 018
玄学 / 019
墨家 / 021
名家 / 022
阴阳家 / 024
纵横家 / 025
法家 / 026
兵家 / 028
孔子 / 028
老子 / 029
庄子 / 030
董仲舒 / 032
王充 / 032
何晏 / 033
王弼 / 035
嵇康 / 036
周敦颐 / 038
张载 / 039
程颐 / 040
朱熹 / 041
陆九渊 / 043
王守仁 / 044
李贽 / 046
王夫之 / 048
戴震 / 049
严复 / 050
第三章
重要历史事件
田单复国 / 054
窃符救赵 / 055
巫蛊之祸 / 056
佛教入国 / 057
党锢之祸 / 058
牛李党争 / 060
会昌灭佛 / 061
陈桥兵变 / 062
靖康之变 / 064
钓鱼城之战 / 065
四大汗国 / 066
朱元璋治贪 / 067
土木之变 / 068
张居正改革 / 070
萨尔浒之战 / 071
曾国藩与湘军 / 072
洋务运动 / 073
第四章
史家与史学名著
左丘明与《 左传 》 / 076
司马迁与《 史记 》 / 077
刘向与《 新序 》《 说苑 》 / 078
班固与《 汉书 》 / 079
刘知几与《 史通 》 / 080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 / 082
郑樵与《 通志 》 / 083
袁枢与《 通鉴纪事本末 》 / 084
顾炎武与《 日知录 》 / 086
赵翼与《 廿二史札记 》 / 087
钱大昕与《 廿二史考异 》 / 088
章学诚与《 文史通义 》 / 089
崔述与《 考信录 》 / 090
第五章
古代文史常识
周朝的宗法分封制 / 094
周代诸侯的等级 / 094
古代的禅让 / 096
天干地支 / 098
古代官员的俸禄 / 099
三省六部制 / 100
九品官人法 / 101
八旗制度 / 102
历代兵役制度 / 102
太尉 / 104
御史大夫 / 104
三公九卿 / 105
大理寺 / 106
洗马 / 107
东厂、西厂 / 107
锦衣卫 / 108
军机处 / 109
达鲁花赤 / 109
五刑 / 110
察举与征辟 / 110
孝廉 / 111
贤良方正 / 112
古代的图书馆 / 112
学费为何称“束脩” / 114
科举制度 / 115
科举四宴 / 115
八股文 / 116
书院 / 117
第六章
古籍常识
《七略》 / 120
三洞四辅 / 121
三藏 / 121
正史 / 122
杂史 / 123
别史 / 123
野史 / 124
纪传体 / 125
编年体 / 126
纪事本末体 / 126
典志体 / 127
会要体 / 128
学案体 / 129
起居注 / 130
实录 / 131
方志 / 132
类书 / 132
丛书 / 133
校勘四法 / 134
雕版印刷 / 135
善本 / 136
百衲本 / 137
内府本 / 137
十三经 / 137
二十四史 / 138
《二十二子》 / 139
《 永乐大典 》 / 139
《 四库全书 》与七阁 / 140
第七章
古代文学常识
六书 / 144
训诂学 / 145
赋比兴 / 146
古体诗 / 147
近体诗 / 147
词 / 148
词牌 / 149
赋 / 150
变文 / 151
传奇 / 152
话本 / 153
诸宫调 / 154
散曲 / 155
元杂剧 / 155
南戏157
骈体文 / 158
笔记小说 / 159
章回小说 / 160
建安风骨 / 161
田园诗 / 163
山水诗164
宫体诗 / 165
新乐府运动 / 166
花间派 / 168
西昆体 / 168
婉约派 / 169
豪放派 / 170
江西诗派 / 171
永嘉四灵 / 172
台阁体 / 173
古文运动 / 174
前七子、后七子 / 176
公安派 / 177
江左三大家 / 178
桐城派 / 179
讲史小说 / 180
神魔小说 / 181
世情小说 / 182
才子佳人小说 / 183
公案小说 / 184
谴责小说 / 184
诗言志 / 186
美刺 / 187
温柔敦厚 / 187
文以载道 / 188
第八章
诗词名句
自然风光 / 190
述志抒怀 / 191
愁恨悲欢 / 192
乡思离情 / 194
友情、爱情 / 195
哲思理趣 / 197
忧国忧民 / 198
边塞军旅 / 199
闲情逸致 / 200
怀古咏史 / 201
诗文创作 / 202
第九章
古代音乐戏曲常识
八佾 / 204
五音 / 204
《韶》《武》 / 204
乐府 / 205
傩 / 206
百戏 / 206
古琴 / 207
编钟 / 207
箜篌 / 208
古筝 / 209
琵琶 / 209
笛子 / 210
洞箫 / 211
二胡 / 211
《 高山流水 》 / 212
《 梅花三弄 》 / 212
《 阳关三叠 》 / 213
《 秦王破阵乐 》 / 213
《 夕阳箫 鼓》(《 春江
花月夜》) / 214
《 汉宫秋月 》 / 215
《 阳春白雪 》 / 215
《 渔樵问答 》 / 216
《 胡笳十八拍 》 / 217
《 广陵散 》 / 217
《 平沙落雁 》 / 218
《 十面埋伏 》 / 218
《 霓裳羽衣曲 》 / 219
“梨园”一词的由来 / 220
梨园行的祖师爷 / 220
京剧 / 221
生旦净丑 / 222
青衣 / 222
老生 / 223
铜锤花脸 / 224
跑龙套 / 225
折子戏 / 226
票友、票房 / 226
西皮、二黄 / 227
说学逗唱 / 228
第十章
建筑园林
传统的祭祀建筑 / 232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 / 233
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布局 / 234
古代的街和坊 / 235
明堂辟雍 / 236
十三陵的选址和布局 / 238
中国古代的城墙 / 239
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 240
影壁的种类和特点 / 241
牌楼的形式和功用 / 242
台榭的形式和功用 / 243
第十一章
古代礼仪常识
“五礼” / 246
古代的祭礼 / 248
帝王封禅 / 249
古代的礼器 / 250
古时丧葬习俗 / 251
“五服” / 253
服丧 / 254
冠礼 / 255
笄礼 / 257
古代的婚聘六礼 / 258
跪拜礼 / 260
古人的行辈 / 261
参考文献 / 263
后 记 / 265

精彩书摘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和五项永恒的原则。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渔网上的大绳,与纲相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把君主、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他们的绝对服从的关系。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之为“常”。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互爱,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朱熹集注》讲:“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去就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最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颇受今人诟病,觉得是对人性的扼杀、摧残,而“吃人的礼教”也因而成了著名的文学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比皆是。但在新时代,我们可以赋予“礼”新的内涵。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礼记?中庸》对孔子的概括,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天下之达德”。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信”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我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信”被列入“五常”。“诚实”“不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从此便被普遍认同了。
  三纲的思想渊源是孔子讲的一句话,即“君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就是,君、臣、父、子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董仲舒在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主张之上,又加上了夫妻关系,并且淡化了君主、父亲、丈夫的职责和义务,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从的地位,还将这三条纲领确定为实行王道仁政的三条纲领。董仲舒认为这三条纲领是根据天意制定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的总称,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们总称为“五常”,并且认为王者如果能够认真实行这五常的道理,就一定能够得到天的保佑和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统治扩大到遥远的地方,使百姓享受安乐和幸福。
  从宋代朱熹始,三纲五常联用。从上述可知,三纲五常的观念,源自先秦,经孟子发展,成为五伦。到了汉代,孟子的五伦思想转型成为三纲五常,成为了汉代礼教文明的纲纪准则,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政教制度。
  ■孝悌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门下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像我们熟知的“孝廉”就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此后历朝历代都制定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例如,至亲亡故,要奔丧、守丧;如果不孝,重者会被定罪,给以极严厉的处罚。古代流传下的关于孝行的文本像《孝经》、正史中的《孝义传》及《二十四孝》等,记载的都是如何实行孝道。在今天看来,有些内容不仅迂腐,而且不近人情,像“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乃至寻死等,这些在古代青史留名的事,在今天看来并不足取。
  尽管如此,“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那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还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其他学生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忠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放在当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儒学提倡的这个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书所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指传统文化,即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地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它的精神内核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同时又辅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因此,它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在世界上大放光彩,在对外交往中,它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日本倾慕盛唐文化,派出十几批遣唐使。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对中华帝国的强大和富庶叹为观止。然而,到了清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文明的尊严受到挑战,中国人也开始了痛苦的求索和转型。中国人第一次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总根源,直欲弃之如敝屣。五四运动时期,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就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到了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力蒸蒸日上,中华民族重新恢复了自信,我们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原来我们的文化并不差,不能妄自菲薄。这就是当前持续不断的国学热产生的思想背景。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独自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大。世界各国瞩目中国,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受到空前的重视: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孔子学院”迅速在全球各地落户;“东方智慧”也成为热门课题。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面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走向,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我们数典忘祖,对本国文化一知半解,又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所以,值此民族复兴之际,青年朋友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践行古人崇尚的道德品质,才是新时代的中国人。


《千年风华:一部触及中国灵魂的史诗》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看着奔腾不息的江水,每一滴都承载着过往的智慧与光辉。这本《千年风华》便是你手中那扇窗,透过它,你可以凝视中华文明那深邃而壮阔的眼眸,感受其绵延不绝的脉搏。 我们并非仅仅罗列年代的更迭,或堆砌枯燥的符号。这本书的笔触,更倾向于描绘那些塑造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精神内核的永恒主题。从远古洪荒的神秘传说,到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再到秦汉的统一气魄,魏晋的风流,唐宋的辉煌,明清的沉淀,直至近代风云的变幻,《千年风华》试图捕捉每个时代最鲜明的气息,最深刻的印记。 它将带你走进中国古代哲学的殿堂,倾听孔子“仁者爱人”的温煦回响,感悟老子“道法自然”的深邃哲理,体味墨子“兼爱非攻”的博大情怀,领略法家“依法治国”的凌厉锋芒。这些思想的火花,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准则与行为方式,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 在艺术的殿堂里,《千年风华》将为你打开一扇扇精美的门。你可以徜徉于书法飘逸的墨迹之间,感受龙飞凤舞的生命力;欣赏国画的山水写意,领略“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聆听古琴悠扬的旋律,品味遗世独立的淡泊情怀;欣赏京剧的跌宕起伏,体会忠奸善恶的百态人生。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视觉或听觉的享受,更是中国人情感、审美与精神世界的绝佳载体。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源起与演变。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清明的慎终追远,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月满情深,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生活习俗。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是维系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民族情感共鸣的集中体现。 同时,《千年风华》也不会回避中国文化中的辩证思考与内在张力。它会审视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结构,比如宗法制度的维系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衰与影响,以及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我们尝试去理解这些制度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社会关系,影响了个人命运,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运转模式。 在文学的海洋里,你将邂逅那些不朽的篇章。《诗经》的质朴与纯真,《楚辞》的浪漫与激昂,《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元曲》的俚俗与生动,《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每一部作品都如同琥珀,凝固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它们是汉语魅力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宝库。 《千年风华》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与创新。它会探讨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相互辉映;又会审视科学技术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与局限。我们相信,理解中国文化,不仅要回溯其源头,更要看到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书力求以一种亲切而深入的方式,让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朝圣。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对思想精髓的解读,对艺术瑰宝的赏析,以及对风俗习惯的描绘,《千年风华》旨在为你构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中国文化图景,让你在阅读中,不仅能“读懂”中国,更能“感受”中国,触及那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中华民族永恒的灵魂。 无论你是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探索者,还是渴望更深层次理解这片土地的读者,《千年风华》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伴侣。它将带你穿越时空的迷雾,让你在浩瀚的文明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与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中国文化的一些刻板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鲜活、更为多元、更为动态的中国文化。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抽象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极为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谈到“礼仪”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探讨了礼仪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它如何塑造了人际关系,又如何影响了社会秩序。同时,书中也坦诚地讨论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礼仪”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内涵的不断演变。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理解传统文化。再者,本书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解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节日名称和习俗,而是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例如,在讲述端午节时,作者详细描绘了赛龙舟的壮观景象,以及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个古老节日的深刻魅力。而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儒家“仁”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一种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同样,书中对道家“道”的阐释,也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它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学习”一门学问,更像是在“对话”一群古人,感受他们智慧的光芒,理解他们生活的轨迹。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抽象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极为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谈到“孝道”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父母在,不远游”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探讨了孝道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它如何塑造了家庭伦理,又如何影响了社会秩序。同时,书中也坦诚地讨论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孝道”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内涵的不断演变。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理解传统文化。再者,本书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解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节日名称和习俗,而是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例如,在讲述春节时,作者详细描绘了除夕夜家家户户团圆的温馨景象,以及鞭炮声中蕴含的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个古老节日的深刻魅力。而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儒家“仁”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一种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同样,书中对道家“道”的阐释,也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理解其民族性格和精神世界的钥匙。而《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一把能够打开我内心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认知的钥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丰富和创新的有机体。书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文化大融合的描绘,比如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哲学、艺术、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我过去对佛教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宗教层面,而本书则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让我看到了它如何与儒、道等本土思想相互激化、相互影响,最终塑造了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世界。再者,本书在探讨中国传统艺术时,并没有停留在对技艺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审美哲学和人文精神。例如,在谈论中国园林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更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意境,这让我对“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的论述,也让我倍感自豪。这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让原本严肃的文化探讨变得生动有趣。我感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聊天,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解读那些深邃的文化密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体现在它塑造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品格、情操和价值观念。

评分

读完《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文化”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些陈旧的、遥远的符号,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鲜活的生命力。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想,用极为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解释“道法自然”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古代贤人的生活智慧,让我不仅仅是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更是感受到了那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哲学。它让我反思,在过度追求人定胜天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丢弃了与自然最原始的连接。再者,本书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节日的名称和习俗,而是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维系着家庭、社区乃至整个民族的情感纽带。例如,在描述春节时,作者描绘了家家户户团圆的温馨场景,以及鞭炮声中蕴含的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个古老节日的深刻魅力。而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阐释,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审美和深厚底蕴。它不仅仅是介绍作品的风格和技巧,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以及时代精神。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唐诗宋词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情感的抒发,是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沉浸其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它让我不仅仅是“读懂”了中国文化,更是“感受”到了它,体会到了它在我们血脉中的流淌。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又夹杂着一丝对过往疏离的怅惘。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有着基本了解,毕竟从小耳濡目染,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长者,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更为宏大、更为精微的文化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它不再是刻板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洪流中,展现了孔子及其后学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如何将“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概念,渗透到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乃至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同理心的倡导,这在当下这个充满个体主义和利益冲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再比如,书中对道家思想的阐述,不再是“无为而治”的消极避世,而是揭示了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顺其自然”背后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考。它引导我去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丢失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是否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在谈论到传统节日时,那些曾经被我视为例行公事的节日,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端午的屈原情结,中秋的思乡情怀,春节的团圆期盼,都不仅仅是日期上的标记,更是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认识了这些节日,不再是简单的放假娱乐,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如何维系着家庭、社区乃至整个民族的认同感。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碎片, meticulously地收集、打磨,然后用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中国文化图景。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浮于表面的罗列,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根”与“魂”,体会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适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拿到《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时,我的心态是有些保留的。毕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样的宏大承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的大杂烩。然而,读过之后,我不得不收回之前的疑虑,甚至可以说,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用一种“标准答案”的方式来定义中国文化,而是展现了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历史的演变。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生硬地灌输知识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在不同的文化节点停留,讲述那些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举例来说,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让我不再觉得那些“之乎者也”的典籍遥不可及,而是通过生动的例证,展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博大胸怀,法家“依法治国”的现实考量,以及阴阳家“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古老的思想,其实与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人际关系,甚至个人的价值取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古代文明的赞美,而是坦诚地讨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转型。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价值观又该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书中提供的分析和思考,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阐释,比如书法、绘画、戏曲等。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技巧,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时代精神。当我读到关于水墨画“留白”的艺术,理解到那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智慧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文字优美而不失力量,叙事流畅且富有逻辑,让我一步步沉浸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让我不仅仅是“读懂”了中国文化,更是“感受”到了它,体会到了它在我们血脉中的流淌。

评分

读完《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踏入了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瑰宝。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抽象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极为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谈到“家国情怀”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探讨了家国情怀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体现,它如何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品格,又如何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同时,书中也坦诚地讨论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意义和挑战,以及其内涵的不断演变。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理解传统文化。再者,本书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解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节日名称和习俗,而是深入挖掘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例如,在讲述中秋节时,作者详细描绘了月圆人团圆的温馨景象,以及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个古老节日的深刻魅力。而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儒家“礼”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同样,书中对道家“无为”的阐释,也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评分

对于《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我想用“拨云见日”来形容我读完后的感受。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断裂”。我们熟悉现代社会的各种潮流,却对祖辈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感到陌生。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将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文化瑰宝重新带回到我的面前。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细致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仁义礼智信”,而是深入阐释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构建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忠诚”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对君主的忠诚,更是对家庭、对事业、对承诺的忠诚,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同时,本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局限性”进行了反思,比如,在探讨“等级制度”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其负面影响,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后世对其进行的改良和革新。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介绍这些思想的流派和代表人物,更是着重于阐释它们的核心思想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感到着迷,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先贤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如何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存状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亲切的叙述感,读起来引人入胜。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文化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作者一起探索、一起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读懂”了中国文化,更是让我“爱上”了它,重新认识了它在我们民族基因中的深刻烙印。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就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扇绝佳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解释“天人合一”的理念时,作者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描绘中国古代先贤们如何观察自然、体悟自然,以及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艺术、建筑、生活之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智慧和魅力。它让我反思,在过度依赖科技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已经远离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再者,本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阐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介绍书法的笔画、绘画的色彩、戏曲的唱腔,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山水画的解读,那种“留白”的艺术,蕴含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智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精神世界。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沉浸其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它让我不仅仅是“读懂”了中国文化,更是“感受”到了它,体会到了它在我们血脉中的流淌。

评分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之旅。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灿烂文明。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解释“中庸之道”时,作者并非只是停留在“不偏不倚”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描绘古人如何在人际交往、社会治理中寻求平衡,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达到和谐的境界,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智慧和普适性。它让我反思,在当下这个倡导个性和冲突的时代,我们是否忽视了“中庸”的价值。再者,本书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阐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介绍诗歌的格律、绘画的构图、音乐的旋律,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哲学思考以及审美情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深情,都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世界。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沉浸其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它让我不仅仅是“读懂”了中国文化,更是“感受”到了它,体会到了它在我们血脉中的流淌。

评分

孩子立志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十分喜欢本书,为孩子加油,需要再来!

评分

不错,我喜欢,价格实惠,物流快,快递小哥很负责,京东商城网购加油。

评分

质量好,超值

评分

不错,我喜欢,价格实惠,物流快,快递小哥很负责,京东商城网购加油。

评分

不错,我喜欢,价格实惠,物流快,快递小哥很负责,京东商城网购加油。

评分

很好,快递员很辛苦,非常细心,谢谢

评分

很好,快递员很辛苦,非常细心,谢谢

评分

孩子立志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十分喜欢本书,为孩子加油,需要再来!

评分

孩子立志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十分喜欢本书,为孩子加油,需要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