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中國通史書係:中國政治史

呂思勉中國通史書係:中國政治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國曆史
  • 政治史
  • 呂思勉
  • 通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史學
  • 中國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564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833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政治史》僅用16萬字抒寫瞭五韆年的興亡,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著名史學傢嚴耕望評價他,在現代史學史上,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在這本書中,呂思勉先生突破瞭隻為帝王將相作譜的片麵性,謹慎接受瞭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

內容簡介

  在《中國政治史》中,呂先生以我們熟知的人情事理分析曆史上的“恩怨情仇”,應用當時的新的曆史學、社會學研究成果做史學研究,不迴避有爭議問題,正是以此種教學方法,培養齣瞭錢穆、黃永年、張芝聯、趙元任等一批國內著名學者。

  本書根據呂思勉大學講義整理而成,讀此書可對當時各社會領域之思潮窺見一斑。這些思潮進而影響瞭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重要政策的製定,如:民國時期對漢字簡化的各種提議和嘗試、當年社會上部分知識分子對大農業化生産的看法等。

  目標受眾群:

  敬慕呂思勉先生嚴謹治學精神的讀者;史學愛好者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人,著名曆史學傢。畢生緻力於曆史教學和研究,著作等身,已齣版的著作有六七百萬字,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001

第二章  中國史的年代 007

第三章  古代的開化 009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017

第五章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023

第六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029

第七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033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037

第九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041

第十章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047

第十一章 前漢的衰亡 053

第十二章 新室的興亡 057

第十三章 後漢的盛衰 061

第十四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067

第十五章 晉初的形勢 071

第十六章 五鬍之亂(上) 075

第十七章 五鬍之亂(下) 079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085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093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097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101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105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111

第二十四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117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積弱 121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127

第二十七章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133

第二十八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 139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145

第三十章  明清的興亡 149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155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159

第三十三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165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亂 171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177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18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社會是整個的,作起文化史來,分門彆類,不過是我們分從各方麵觀察,講到最後的目的,原是要集閤各方麵,以說明一個社會的盛衰,即其循著麯綫進化的狀況的。

  但是這件事很不容易。史事亡失的多瞭,我們現在對於各方麵,所知道的多很模糊(不但古代史籍缺乏之時,即至後世,史籍號稱完備,然我們所要知道的事,仍很缺乏而多僞誤。用現代新史學的眼光看起來,現在人類對於過去的知識,實在是很貧乏的),貿貿然據不完不備的材料,來說明一時代的盛衰,往往易流於武斷。而且從中學到大學,永遠是以時為經、以事為緯的,將各時代的事情,復述一遍,雖然詳略不同,而看法失之單純,亦難於引起興趣。

  所以我這部書,變換一個方法,上部先依文化的項目,把曆代的情形,加以敘述,然後這一部依據時代,略述曆代的盛衰。讀者在讀這一部時,對於曆代的社會狀況,先已略有所知,則涉及時措辭可以從略,不至有頭緒紛繁之苦;而於曆代盛衰的原因,亦更易於明瞭瞭。

  敘述曆代的盛衰,此即嚮來所謂政治史。中國從前的曆史,所以被人譏誚為帝王的傢譜,為相斫書,都由其偏重這一方麵之故。然而矯枉過正,以為這一方麵可以視為無足重輕,也是不對的。

  現在的人民,正和生物在進化的中途需要外骨保護一樣。這話怎樣說呢?

  世界尚未臻於大同之境,人類不能免於彼此對立,就不免要靠著武力或者彆種力量互相剝削。在一個團體之內,雖然有更高的權力以判其是非麯直,而製止其不正當的競爭,在各個團體之間卻至今還沒有,到被外力侵犯之時,即不得不以強力自衛,此團體即所謂國傢。

  一個國傢之中,總包含著許多目的簡單,有意用人力組成的團體,如實業團體、文化團體等都是。此等團體和彆一個國傢內性質相同的團體,是用不著分界限的,能閤作固好,能閤並則更好。無如世界上現在還有用強力壓迫人傢,掠奪人傢的事情,我們沒有組織,就要受到人傢的壓迫、掠奪,而浸至無以自存瞭。這是現今時代國傢所以重要的原因。

  世界上的人多著呢,為什麼有些人能閤組一個國傢,有些人卻要分做兩國呢?這個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的異同,而民族的根柢,則為文化。世界文化的發達,其無形的目的,總是嚮著大同之路走的,但非一蹴可幾。未能至於大同之時,則文化相同的人民可以結為一體,通力閤作,以共禦外侮;文化不相同的則不能然,此即民族國傢形成的原理。在現今世界上,非民族的國傢固多,然總不甚穩固。其內部能平和相處,強大民族承認弱小民族自決權利的還好,其不然的,往往演成極激烈的爭鬥;而一民族強被分割的,亦必齣死力以求其閤,這是世界史上數見不鮮的事。

  所以民族國傢,在現今,實在是一個最重要的組織,若乾人民,其文化能互相融和而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民族而能建立一個強固的國傢,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苟其能之,則這一個國傢,就是這一個民族在今日世界上所以自衛,而對世界的進化盡更大的責任的良好工具瞭。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國傢,這是無待於言的。一個大民族,固然總是融閤許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體。為中國民族主體的,無疑是漢族瞭。漢族的由來,在從前是很少有人提及的。這是因為從前人地理知識的淺薄,不知道中國以外還有許多地方之故。至於邃古時代的記載,自然是沒有的。

  後來雖然有瞭,然距邃古的時代業已很遠,又為神話的外衣所濛蔽。一個民族不能自知其最古的曆史,正和一個人不能自知其極小時候的情形一樣。如其開化較晚,而其鄰近有先進的民族,這一個民族的古史,原可藉那一個民族而流傳,中國卻又無有。那麼,中國民族最古的情形,自然無從知道瞭。直至最近,中國民族的由來,纔有人加以考究,而其初還是西人,到後來,中國人纔漸加注意。

  從前最占勢力的是“西來說”,即說中國民族,自西方高地而來。其中尤被人相信的,為中國民族來自黃河上源昆侖山之說。此所謂黃河上源,乃指今新疆省的於闐河;所謂昆侖山,即指於闐河上源之山。這是因為:(一)中國的開化,起於黃河流域。(二)漢武帝時,漢使窮河源,說河源齣於於闐。

  《史記·大宛列傳》說,天子按古圖書,河源齣於昆侖。後人因漢代去古未遠,相信武帝所案,必非無據之故。其實黃河上源,明明不齣於闐,若說於闐河伏流地下南齣而為黃河上源,則為地勢所不容,明明是個麯說。而昆侖的地名,在古書裏也是很神秘的,並不能實指其處,這隻要看《楚辭》的《招魂》、《淮南子》的《地形訓》和《山海經》便知。所以以漢族開化起於黃河流域,而疑其來自黃河上源,因此而信今新疆西南部的山為漢族發祥之地,根據實在很薄弱。這一說,在舊時諸說中,是最有故書雅記做根據的,而猶如此,其他更不必論瞭。

  茫昧的古史,雖然可以追溯至數韆年以上,然較諸民族的緣起,則是遠後的。所以追求民族的起源,實當求之於考古學,而不當求之於曆史。考古學在中國,是到最近纔略見曙光的。其所發現的人類,最古的是1903年河北房山縣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Peking Man。按此名為安特生所名,協和醫學院解剖學教授步達生(Davidson Black)名之為 Sinanthropus Pekinensis,葉為耽名之曰震旦人,見所著《震旦人與周口店文化》,商務印書館本]。據考古學傢的研究,其時約距今四十萬年。其和中國人有無關係,殊不可知,不過因此而知東方亦是很古的人類起源之地罷瞭。其和曆史時代可以連接的,則為民國十年遼寜錦西沙鍋屯,河南澠池仰韶村,及十二三年甘肅臨夏、寜定、民勤,青海貴德及青海沿岸所發現的彩色陶器,和俄屬土耳其斯單所發現的酷相似。

  考古傢安特生(J.G.Andersson)因謂中國民族,實自中亞經新疆、甘肅而來。但彩陶起自巴比侖,事在公元前 3500 年;傳至小亞細亞,約在公元前 2500 年至前2000年;傳至希臘,則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俄屬土耳其斯單早有銅器,河南、甘肅、青海之初期則無之,其時必在公元2500年之前,何以傳播能如是之速?製銅之術,又何以不與製陶並傳?斯坦因(Sir Aurel Stein)在新疆考古,所得漢、唐遺物極多,而先秦之物,則絕無所得,可見中國文化在先秦世實尚未行於西北,安特生之說,似不足信瞭。(此說據金兆梓《中國人種及文化由來》,見《東方雜誌》第二十六捲第二期。)

  民國十九年(1930)以後,山東曆城的城子崖,滕縣的安上村,都發現瞭黑色陶器。江蘇武進的奄城,金山的戚傢墩,吳縣的磨盤山、黃壁山,浙江杭縣的古蕩、良渚,吳興的錢山漾,嘉興的雙棲,平湖的乍浦,海鹽的澉浦,亦得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其中杭縣的黑陶,頗與山東相類。又河域所得 陶器,皆為條文及席文,南京、江、浙和山東鄒縣,福建武平,遼寜金縣貔①子窩及香港的陶器,則其文理為幾何形。又山東、遼寜有有孔石斧,朝鮮、日本有有孔石廚刀,福建廈門、武平有有溝石錛,南洋群島有有溝石斧,大洋洲木器所刻動物形,有的和中國銅器上的動物相像,北美阿拉斯加的土器,也有和中國相像的。

  然則中國沿海一帶,實自有其文化。據民國十七年(1928)以後中央研究院在河南所發掘,安陽的侯傢莊,浚縣的大賚店,兼有彩色、黑色兩種陶器,而安陽縣北的小屯村,即 1898、1899 年發現甲骨文字之處,世人稱為殷墟的,亦有幾何文的陶器。又江、浙石器中,有戈、矛及鉞,河域唯殷墟有之。鬲為中國所獨有,為鼎之前身,遼東最多,仰韶亦有之,甘肅、青海,則至後期纔有,然則中國文化,在有史以前,似分東西兩係。東係以黑陶為代錶,西係以彩陶為代錶,而河南為其交會之地。彩陶為西方文化東漸的,代錶中國固有的文化的,實為黑陶。試以古代文化現象證之:(一)“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而魚鱉則為常食。(二)衣服材料,以麻、絲為主,裁製極其寬博。(三)古代的人民,是巢居或湖居的。(四)其貨幣多用貝。(五)在宗教上又頗敬畏龍蛇。皆足證其文化起於東南沿海之處;彩陶文化之為外鑠,似無疑義瞭。

  在古代,亞洲東方的民族,似可分為三係,而其處置頭發的方法,恰可為其代錶,這是一件極有趣味的事,即北族辮發,南族斷發,中原冠帶。《爾雅·釋言》說:“齊,中也。”《釋地》說:“自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同,東至日所齣為大平,西至日所入為大濛。”“齊”即今之“臍”字,本有中央之義。古代的民族,總是以自己所居之地為中心的,齊州為漢族發祥之地,可無疑義瞭。然則齊州究在何處呢?我們固不敢斷言其即後來的齊國,然亦必與之相近。又《爾雅·釋地》說“中有岱嶽”,而泰山為古代祭天之處,亦必和我民族起源之地有關。文化的發展,總是起於大河下流的,埃及和小亞細亞即其明證。與其說中國文化起於黃河上流,不如說其起於黃河下流的切於事情瞭。

  近來有些人,窺見此中消息,卻又不知中國和南族之彆,甚有以為中國人 即是南族的,這個也不對。南族的特徵是斷發文身,“斷發”即我國古代的髡②刑, “文身”則是古代的黥刑③,以南族的裝飾為刑,可見其曾與南族相爭鬥,而以其俘虜為奴隸。近代的考古學證明長城以北的古物,可分為三類:(一)打製石器,其遺跡西起新疆,東至東三省,而限於西遼河、鬆花江以北,環繞著沙漠。(二)細石器,限於興安嶺以西。與之相伴的遺物,有類似北歐及西伯利亞的,亦有類似中歐及西南亞的,兩者均係狩獵或畜牧民族所為。(三)磨製石器,北至黑龍江昂昂溪,東至朝鮮北境,則係黃河流域的農耕民族所為,其遺物多與有孔石斧及類鬲的土器並存,與山東龍口所得的土器極相似。可見我國民族,自古即介居南北兩民族之間,而為東方文化的主乾瞭。(步達生言仰韶村、沙鍋屯的遺骸,與今華北人同,日本清野謙次亦謂貔子窩遺骸,與仰韶村遺骸極相似。)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呂思勉中國通史書係:中國政治史(假設此書名為“呂思勉中國通史書係:中國政治史”)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將完全圍繞該書可能涵蓋的政治史主題展開,並且完全避免提及此書本身的內容或AI生成相關字樣。 --- 磅礴史捲,洞察王朝興衰:一部精微的古代政治權力運行圖景 本書係緻力於對中華文明數韆年曆史進程中的核心驅動力——政治製度與權力結構——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刻的學術梳理與曆史剖析。我們聚焦於古代中國社會中,統治階層的構建、中央集權的演變、地方治理的實踐,以及法律、軍事、官僚體係等關鍵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齣綿延不絕的帝國形態。 這不是簡單的帝王年錶羅列,而是一場深入肌理的製度考古,旨在探究古代中國政治運作的內在邏輯與曆史必然。 一、 權力之源的溯源:古代政治的基石 曆史的起點往往奠定後世的格局。本書將追溯至上古時代,探討宗法製度與分封製度如何構築瞭早期國傢的權力基礎。從西周的禮樂文明到春鞦戰國時期的思想激蕩,權力觀經曆瞭怎樣的蛻變?我們精細描摹瞭“天命觀”如何被政治化,成為王朝閤法性的核心支柱,以及不同學派(如儒傢、法傢)對理想政治秩序的不同構想,如何在權力實踐中不斷拉鋸、融閤與衝突。 重點關注秦朝的統一,分析郡縣製這一劃時代的製度創新,如何一舉終結瞭舊的貴族政治模式,並為後續兩韆多年的中央集權奠定瞭不可逆轉的技術性框架。 二、 中央集權的精微調適:官僚體係的成熟與製衡 中國政治史的精髓在於其成熟而復雜的官僚體係。本書詳細剖析瞭漢代以來,選官製度從察舉到九品中正製,再到隋唐科舉製的漫長演進曆程。每一個選拔機製的變革,都直接牽動著士人階層的流動和權力資源的再分配。 我們深入考察瞭中央政府內部的權力製衡機製: 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製的演變: 探討宰相權力的集中與分散,以及皇帝如何通過設立特定機構(如尚書颱、中書省、門下省)來分化、製約宰相的權力,確保君主專斷地位的絕對性。 文官政治的深化: 觀察文官集團如何通過專業化和機構化,逐漸成為帝國穩定運轉的實際操盤手,以及其與新興武人集團之間張力的變化規律。 監察製度的構建: 禦史颱、大理寺等機構的設立,不僅僅是反腐的工具,更是皇帝伸嚮權力中樞和地方的“眼睛”,是維護政治統一性的重要神經係統。本書將分析這些監察力量在不同朝代的效能與局限性。 三、 地方治理的永恒難題:中央與地方的博弈 自古以來,如何有效控製廣袤的疆域,是曆代王朝麵臨的共同挑戰。本書專題分析瞭地方行政體係的復雜構造: 漢代的州、郡、縣製與唐代的道、州、縣製的差異性及其政治意圖。 宋代的“強乾弱枝”政策: 剖析宋朝為瞭避免藩鎮割據的重演,如何刻意削弱地方軍事和財政權力,最終形成的中央高度集權但地方缺乏活力的獨特政治景觀。 元代行省製度的創製: 探討行省製如何巧妙地融閤瞭地方行政管理與中央監控的雙重需求,為後世地方治理提供瞭新的範式。 此外,對於邊疆地區的治理,如羈縻府州、土司製度的設立與調整,也進行瞭詳盡的考察,揭示帝國權力邊界的擴張與維係策略。 四、 軍事力量與政治命運的交織 軍隊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暴力機器,而是政治意誌的直接體現。本書係統梳理瞭中國古代軍事體製的政治屬性: 漢代的衛戍與郡兵製度對邊患的應對。 唐代的府兵製與軍事力量的自給自足,以及其最終瓦解對中央集權的削弱。 宋代的“更戍法”與募兵製:分析宋朝如何通過高度依賴職業軍人來確保忠誠度,以及這種選擇對政治風氣和國傢財政造成的深遠影響。 明代的衛所製度與總兵製度的興衰:探討武官集團的權力擴張如何最終被文官係統所重塑和壓製。 每一次軍事體製的重大變革,背後都隱藏著皇帝對於權力鞏固與外部威脅的深層權衡。 五、 法律、財政與意識形態:政治運行的輔助係統 政治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框架和穩定的財政基礎。本書將探討以下輔助性要素如何服務於政治目標: 法製思想的演進: 從先秦的刑名之學到漢代的以律例參驗,再到唐律疏議的集大成,法律文本如何體現瞭統治者的核心價值和對社會秩序的期許。 賦稅製度的政治影響: 均田製、租庸調製、兩稅法乃至一條鞭法的變遷,不僅僅是經濟史的議題,更是中央政府吸納資源、維持統治閤法性的政治工具。稅製的輕重,直接決定瞭地方士紳和農民的政治參與意願與反抗烈度。 正統性與意識形態的維護: 分析官方史學、禮儀製度的設立,如何服務於政治的“正統性”敘事,以及統治者如何利用思想控製來消弭潛在的政治挑戰。 結語:曆史的啓示 通過對這些關鍵領域——製度、官僚、地方、軍事、法律——的細緻解剖,本書旨在展現一個動態的、充滿內在張力的古代政治世界。它揭示瞭中國政治文明在統一與分裂、中央與地方、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永恒張力中,是如何不斷自我調適、迭代升級,最終形成一套既堅韌又脆弱的復雜係統。閱讀此書,是對理解中華帝國數韆年興衰脈絡的必經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交織在一起的張力。作者在處理不同朝代更迭時的曆史脈絡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宿命論的洞察力,仿佛所有的興衰更替都早有伏筆。然而,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比如從秦漢到隋唐的過渡,作者又敏銳地捕捉到瞭那些微小的社會變革如何最終釀成顛覆性的政治結構調整,這種對“偶然性”在曆史必然性中扮演角色的把握,非常高明。行文節奏上,時而舒緩如水墨暈染,時而急促如鼓點敲擊,配閤著作者對不同政治高潮的描繪,使得閱讀體驗跌宕起伏,絕非那種平鋪直敘的教科書式讀物所能比擬。

評分

這本書的文獻功底著實令人嘆服,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作者能夠將那些浩如煙海的史料,提煉成清晰可辨的政治邏輯鏈條。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思考作者的某些論斷,比如他對“士人政治”如何異化為“官僚政治”的論證,他沒有采用激進的批判口吻,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觀察者的姿態,梳理瞭這一過程中權力如何一步步吞噬瞭最初的理想主義色彩。這種冷靜客觀的敘事態度,反而比激情洋溢的評論更有力量,它迫使讀者自己去參與到曆史的判斷中去,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結論,非常適閤喜歡深度思考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角度相當新穎,不同於傳統史書那種宏大敘事的框架,它更像是在曆史的褶皺裏穿行。作者的筆觸細膩,對不同曆史時期政治生態的刻畫入木三分。比如在探討魏晉玄學對政治風氣的影響時,沒有簡單地將之歸為頹廢,而是深入剖析瞭士族階層在權力真空期尋求精神寄托的復雜心理,這種細膩的洞察力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人名和事件堆砌,而是有瞭溫度和血肉。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權力運作機製的剖析,它沒有停留在製度層麵,而是揭示瞭製度背後那些微妙的人際關係和潛規則,讀起來仿佛能嗅到權力鬥爭中那種微妙的硝煙味,這種深度分析對於理解中國政治基因的演變,實在是大有裨益。

評分

對於習慣瞭從宏觀角度把握曆史框架的人來說,這本書初讀可能會感到有些“沉”。它的細節密度非常高,作者似乎總想把一個政治事件的來龍去脈都交代清楚,這導緻某些章節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不過,一旦你適應瞭這種詳盡的節奏,你就會發現每一個細節都不是多餘的,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異常堅實的分析大廈。例如,在論述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過程中,作者對地方行政體係的微觀調整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這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比單純聚焦於帝王更具有穿透力,它讓人清晰地看到,大曆史是如何由無數個微小的行政齒輪咬閤而成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自帶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十分精煉,絕不拖泥帶水。讀起來,感覺像是在聆聽一位閱盡滄桑的老者,用他成熟的智慧為你娓娓道來過去朝代的治理藝術與弊端。作者在處理敏感或爭議性話題時,展現齣的那種“求真”而非“求是”的態度,非常值得稱道。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呈現瞭多方觀點,然後給齣自己基於證據鏈的推斷。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客觀性和可信度,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批判性的參與感,它遠超齣瞭普通曆史普及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部嚴謹的政治學專著,隻是披著通史的外衣。

評分

評分

價格不錯,活動買的。

評分

書不錯,價格也便宜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為什們一定要十個字,內容很重要!

評分

很好的寶貝很喜歡

評分

很好的寶貝很喜歡

評分

還不錯,快遞時間有保障,整體還算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