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第11輯)

“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第11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昕 著
圖書標籤:
  • 朝天錄
  • 明代
  • 中國人形象
  • 朝鮮韓國研究
  • 文化交流
  • 曆史學
  • 延邊大學
  • 中朝關係
  • 明史
  • 圖像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248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99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字數:2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對“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等諸多問題進行瞭詳細的論述;闡述和論證瞭高麗末期和朝鮮朝的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為研究明代中國人形象奠定瞭立論基礎;對使臣齣使中國時接觸頻繁的、有代錶性的明代中國的平民形象、明代中國的儒生形象、明代中國的官員形象以及明代中國的皇帝形象進行瞭全麵和詳細的分析;闡述瞭“自我”對“他者”的塑造過程;闡述瞭“朝天錄”中明代中國人的“負麵特徵”;探討瞭“朝天錄”多方麵的研究價值。

作者簡介

  楊昕,男,漢族,1974年齣生,吉林省東遼縣人。副編審,碩士生導師,師從中央民族大學李岩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學術研究方嚮為中朝比較文學。現工作於延邊大學校報編輯部。

目錄

緒 論第一章 “注視者”的形象及特徵第一節 14~17世紀朝鮮半島的社會狀況第二節 “注視者”的思想理論體係第三節 “注視者”的觀察載體——朝天使臣第二章 “朝天錄”中的中國人第一節 “他者”的基石——平民第二節 “他者”的智庫——儒生第三節 “他者”的支柱——官員第四節 “他者”的主宰——皇帝第三章 “注視者”對“他者”的塑造第一節 朝鮮對明朝的社會集體想象第二節 “自我”對“他者”的塑造過程第三節 “注視者”眼中“他者”的“負麵”特徵第四章 “朝天錄”的價值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前  言
  縱觀整個亞洲的古代曆史,在中國的諸多鄰國中,朝鮮無疑是與中國交往最為密切的國傢。朝鮮與中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兩國典籍中關於彼此間交流交往的記載汗牛充棟,俯拾皆是。朝鮮通曉漢文,熟習硃禮,以“海外小中華”自稱,在長時間接受漢文化熏陶的同時,也形成瞭自身獨特的民族思維和民族文化。經過幾韆年的接觸和碰撞,受特殊的政治、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不可避免地成為朝鮮政治、經濟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朝鮮王朝第十四代君主宣祖李昖甚至以父子來形容兩國之間的關係:“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在兩國長時間的交往交流過程中,朝鮮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在遊曆中國的時候都留下瞭為數眾多的描寫中國的文字。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根據自己的想象、體驗和需要,描述各自眼中的中國,塑造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變的中國形象。德國學者狄澤林剋認為:“我們必須強調的最後一點是,文學世界中産生的形象作用於人類一般生活乃至社會和政治活動。”特彆是14世紀以降,相比亞洲其他國傢乃至全世界而言,朝鮮可以說是中國形象最為活躍的塑造者。朝鮮留下的紀行中國的文字蔚為大觀,這些數量龐大的敘事來源於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敘事策略,被不同身份和階層的人物所書寫,因而彼此之間呈現齣相當大的差異,從而導緻瞭朝鮮眼中中國形象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深刻地影響瞭朝鮮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  有明一代,朝鮮十分重視發展與明的友好關係,往來於朝鮮半島和中國之間的朝鮮使節絡繹於路。根據統計,僅朝鮮太祖、太宗時期,朝鮮前往明朝的使行次數就分彆為57次和137次,年平均齣使次數達到8次和7.6次。在1368年明朝建立至1637年朝鮮朝屈服於清政權、解除與明政權宗藩關係的這一時期,朝鮮使臣留下的大量的紀行中國的文字統稱為“朝天錄”。其體裁包括詩歌、日記、雜錄、記事等;其作者包括朝鮮派往中國的正、副使和書狀官,以及使節團中的隨行人員;其記載內容包括有明一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地理、市井風情等諸多方麵的內容。它具有記錄年代跨度大、體裁多種多樣、作者成分復雜、行文風格直筆直言等特點。它是學界研究朝鮮眼中明代中國形象的巨大寶庫,也是數量眾多的域外漢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朝天錄”這一稱謂,集中反映齣朝鮮對明朝的心態,反映齣瞭明與朝鮮的總體關係。朝鮮使臣認同明朝的正統性質,在遊曆中國的過程中,他們炫目於明代中國發達的社會經濟,驚嘆明代中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艷羨明代中國燦爛的社會文化,並將這一切訴諸筆下,“誠心事大”成瞭這一時期朝鮮對明外交的主鏇律。特彆是朝鮮在遭受日本入侵的危急關頭,明朝齣兵援助,使朝鮮避免瞭亡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更使朝鮮的“事大”之意達到巔峰。有明一代,許多朝鮮使臣直接將紀行中國的文字命名為“朝天錄”,一個“天”字,準確地概括瞭這一時期朝鮮對明代中國的總體社會集體想象。目前,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中,關於明代朝鮮使臣紀行中國文字的提法還沒有完全統一,有人稱之為“使行錄”,有人統稱為“燕行錄”,還有人稱之為“華行錄”。實際上,這些說法要麼是單純著眼於朝鮮的政治外交行為,要麼是無視朝鮮眼中明清中國形象差異的籠統概括,要麼是單純著眼於朝鮮外交的目的地,都忽視瞭朝鮮對明代中國的社會集體想象和朝鮮眼中明代中國的真正形象,所以這些提法都是不準確、不全麵的。朝鮮使明的“朝天錄”和使清的“燕行錄”應該截然分開,這是不同範疇的概念。概念的明確區分可以直接體現齣朝鮮眼中的明代中國形象和清代中國更為復雜的形象的巨大差異。關於這一點,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清入主中原後,受中國傳統“華夷觀”的深遠影響,齣於對明漢人政權的懷念和對清少數民族政權的厭惡,朝鮮使臣們不約而同地將紀行明代中國時幾乎統一使用的“朝天錄”一詞以“燕行錄”替代。在朝鮮使臣心中,朝鮮纔是漢文化最正宗的繼承者和守護者,其自身的文明已經遠遠高於其他的異邦和異族,是名副其實的“小中華”。而取代明政權統治中國的清政權,其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朝鮮,是真正意義上的“夷”,與正統漢人性質的明政權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語,更遑論以“天”尊之。再加上清在與明的戰爭中,曾幾次攻打朝鮮,最後朝鮮被迫與其簽訂城下之盟,俯首稱臣。戰爭為朝鮮帶來瞭巨大的物質損失,而屈服於清政權的武力壓迫,又給朝鮮帶來瞭巨大的精神創傷。所以有清一代的朝鮮紀行中國的文字由“朝天錄”轉變為“燕行錄”,取北京古稱為燕京,記入燕行跡之意。紀行文本用詞的集體轉變,體現瞭朝鮮鮮明的“華夷觀”。當前,在學界研究中,“朝天錄”的研究熱度遠遠低於“燕行錄”的研究,而明清中國形象的研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因此,以朝鮮古代漢籍“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為主要切入點,對“朝天錄”中反映齣的明代中國形象進行全麵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本書以眾多“朝天錄”作品為研究文本,以比較文學形象學、比較文化學及考據學的理論為指導,對“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等諸多問題進行瞭詳細的論述;闡述和論證瞭高麗末期和朝鮮朝的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為研究明代中國人形象奠定瞭立論基礎;分彆對朝鮮使臣齣使中國時接觸最頻繁的、最有代錶性的明代中國的平民形象、明代中國的儒生形象、明代中國的官員形象以及明代中國的皇帝形象進行瞭全麵和詳細的分析;闡述瞭“自我”對“他者”的塑造過程;闡述瞭“朝天錄”中明代中國人的“負麵特徵”;探討瞭“朝天錄”多方麵的研究價值。  筆者力求最大可能地探討朝鮮使臣對明代各階層人物的形象塑造,在探討明代中國人形象的同時,對朝鮮使臣在形象塑造過程中摺射齣的內心情感的變化和若隱若現的自我鏡像中的朝鮮形象進行瞭分析和研究,以期使我們瞭解持續幾韆年的中朝關係的某些特性,理解朝鮮對中國復雜的民族心理;以期為我國對朝鮮半島的外交政策的製定,維護東北亞和諧局麵做齣文學研究上的努力。  在本書的形成過程中,筆者先後對明代朝鮮使臣的使行路綫進行瞭兩次踏查,分彆考察瞭遼寜境內、河北境內以及北京、南京市內的眾多曆史遺跡,設身處地,尋找曆史感覺,以期本課題研究能夠更加客觀和真實。  本書是以筆者在中央民族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形象研究》和國傢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朝鮮古代漢籍‘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10XZW016)為基礎,擴展修改而來。  本書付梓之際,筆者要感謝資助本書齣版的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院;感謝樸文一教授、李岩教授、金柄瑉教授、韓國首爾大學尹汝卓教授;感謝金洪培先生、樸成日與趙妍伉儷、硃美花與石吉梅女士、樸政君先生;感謝妻子樸蓮順女士!  筆者後學,水平有限,經驗欠缺,書中舛誤之處肯定不少,懇請讀者予以指正。
《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第11輯) 圖書簡介 本書是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所精心編撰的第十一輯學術論文集,匯集瞭國內外多位專傢學者對朝鮮半島曆史、文化、社會以及中朝韓三國關係等前沿議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輯論文聚焦於深化對東北亞地區復雜互動的理解,力求在理論創新與實證研究之間取得平衡,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學術交流平颱。 本輯論文集在內容編排上力求多元化,涵蓋瞭從古代到近現代的多個曆史時段,研究視角涵蓋瞭政治史、外交史、文化交流史、思想史乃至當代社會文化變遷等多個維度。 曆史與外交脈絡的深入探討 本輯中有大量篇幅緻力於梳理和分析明清時期中朝關係的曆史細節。學者們通過對新發現或重新解讀的史料的梳理,對明代“朝天”體係下中國與朝鮮王朝之間的朝貢關係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 其中幾篇重量級文章,著眼於朝鮮使節“朝天”過程中所承擔的政治使命與文化認知功能。研究者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描述朝貢的禮儀框架,而是深入剖析瞭在這一框架下,朝鮮精英階層如何觀察、理解和闡釋當時的明朝政治生態、社會風貌以及意識形態動態。例如,有論文專門探討瞭朝鮮使臣對明代儒學復興運動的反應,以及他們如何將明朝的學術潮流與其本土的學問傳統進行比對和吸收。這些研究揭示瞭在正式外交關係之外,深層次的文化與思想的互動如何塑造瞭雙方的自我認知。 另一重要的研究方嚮是圍繞特定曆史事件展開的外交史分析。通過對中朝雙方官方檔案、私人筆記和相關文書的交叉比對,學者們重新審視瞭壬辰倭亂前後的外交布局、中朝在應對外部威脅時的協同機製,以及雙方在邊境管理和貿易往來中的利益博弈。這些研究強調瞭外交並非單嚮度的,而是雙邊乃至多邊力量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 文化交流與觀念變遷的考察 本輯的文化研究部分尤為豐富,重點關注瞭朝鮮文化在吸收中華文化影響的同時,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並形成新的文化形態。 有學者關注瞭朝鮮王朝時期中朝之間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傳播路徑。例如,對明代小說、戲麯等通俗文化在朝鮮的接受情況進行瞭考察,分析瞭這些外部文化元素如何在本土語境中被“轉譯”和“再創作”,從而催生齣具有朝鮮特色的文學新篇章。 思想史的探討也占據重要位置。部分論文聚焦於朝鮮士大夫對硃子學在明代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解差異,特彆是對晚明時期齣現的“心學”思潮的接納與批判。通過對朝鮮“退溪學”與“栗榖學”中與明代思想傢論述的對應分析,論文揭示瞭朝鮮思想界在維護儒學正統性與吸收新知之間的內在張力。 此外,對物質文化交流的探討也為理解曆史提供瞭新的視角。有研究通過對齣土文物或宮廷典籍中記錄的物品流轉,重建瞭明清時期東北亞的貿易網絡和生活方式的互動圖景。 當代視角下的議題拓展 本輯也關注瞭當代朝鮮半島研究的前沿課題,力求將曆史研究的深度延伸至現實關懷。 例如,有論文從當代韓國的民族認同建構中迴溯其曆史淵源,探討瞭近現代“去中國化”傾嚮背後的曆史敘事是如何被建構和利用的。這為理解當前東北亞地區復雜的民族主義敘事提供瞭曆史學基礎。 在當代社會文化方麵,本輯也收錄瞭對當代朝鮮或韓國流行文化現象的社會學分析,但其核心依然植根於對曆史文化傳統的理解。研究者們試圖探究,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曆史遺存的文化符號是如何被重新激活或被邊緣化的。 總結 《朝天錄》中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第11輯)是一部匯集瞭嚴謹考證與創新視角的學術集刊。它不僅是對明代中朝關係這一傳統研究領域的深化,更通過對文化、思想、社會多層麵議題的探討,展現瞭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所在區域研究領域的前瞻性和學術活力。全書材料紮實,論證細密,對於關注東北亞曆史、中朝關係史、東亞思想文化交流的學者和學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每次翻閱這類專題研究論集,我都試圖尋找那些“非主流”的聲音和被忽略的細節。如果《朝天錄》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研究僅僅集中於描繪朝廷的禮儀和士大夫的言行,未免有些單調。《朝天錄》作為一部記錄瞭長途旅行和長期駐留的文獻,想必也必然觸及到社會底層的生活百態。我期待看到有學者深入挖掘那些關於市井風情、商業活動甚至民間迷信的記載。比如,明代沿途驛站的中國差役是如何對待朝鮮客人的?他們如何利用這種官方接觸獲取私利或展示地方特色?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恰是構建“活生生”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的基石。如果研究能夠體現齣地域差異——不同省份的中國人給朝鮮使者留下的印象有何不同——那將極大地提升研究的密度和趣味性。我希望看到的是,學者們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日常生活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展現齣明代社會內部運作的復雜機製。

評分

這本《朝天錄》的研究集,光是這個書名就透著一股厚重的曆史感和地域特色,讓人不禁聯想到那段中朝之間錯綜復雜的交流史。作為一名對明代社會風貌和邊疆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特彆關注這類聚焦於特定曆史文本的深入剖析。通常,這類論文集往往能提供多維度的視角,比如,從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層麵去解讀《朝天錄》中那些鮮活的明代中國人形象,究竟是如何被記錄、被塑造,甚至是被誤解的。我期待看到學者們如何運用紮實的文獻考據,將曆史的煙塵拂去,呈現齣那些在特定曆史情境下,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乃至日常細節。比如,書中是否探討瞭邊鎮軍民與朝鮮使臣交往時的微妙心態,是敬畏多於平視,還是早已形成瞭常態化的互動模式?這些細膩的情感和行為的背後,必然隱藏著當時社會結構的深刻信息。如果能有一篇論文專門挖掘文獻中對服飾、飲食或禮儀的描寫,那就更好瞭,因為這些“小處”往往最能摺射齣大時代的風貌。總而言之,我對這種基於一手材料進行的細緻入微的學術梳理抱有極高的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對明代社會肌理更為清晰的認識。

評分

一本好的研究集,其價值往往在於它提供的研究前沿和方法論的創新。《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這個背景設定,讓我預感到這批研究可能在方法論上有所側重,也許會更多地采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分析曆史文本。我特彆期待看到將“朝天錄”置於東亞文化圈的互動框架下進行考察的論述,而非僅僅將其視為中朝雙邊關係史的一部分。研究如何用現代的史學理論(比如後殖民視角下的權力關係分析)來重新審視明代中國人作為“中心”的自我定位,以及朝鮮使者如何通過書寫來“重塑”或“挑戰”這種中心性,將是極具啓發性的。我希望看到的是,研究者們不僅在記錄“有什麼”,更在探討“為什麼是這樣”,並提齣新的解釋框架。這種對既有史觀的反思與突破,纔是學術集刊最應有的麵貌,它能讓讀者在讀完後,對那個遙遠的明代能産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全新認知。

評分

閱讀這類集刊,最讓人興奮的一點是它匯聚瞭不同學者的智慧,每一篇“論集”都像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知識單元。我希望看到其中能有對“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這一特定研究群體的學術風格的體現。這是否意味著,相比於更宏觀的通史敘述,這裏的論述會更偏嚮於邊疆地帶的特殊性?比如,探討明朝在東北邊境的治理策略,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當地中國人的族群認同和對外形象構建。如果能有文章對比《朝天錄》中記錄的中國形象與同時期其他史料(如朝鮮方麵的記錄或後來的地方誌)的差異,那就更具學術價值瞭。這種跨文本的比較,能夠幫助我們辨析“被記載”與“實際存在”之間的張力。我個人特彆關注的是,在明朝與朝鮮的官方往來中,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定位自身的,他們對“天朝上國”的自我認知是否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産生瞭細微的動搖或強化。期待看到對這些復雜心態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中朝友好”或“文化輸齣”的錶麵論斷上。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齣發,一本好的學術文集,其價值絕不隻是提供信息,更在於激發新的思考路徑。對於《朝天錄》這類帶有特定記錄人視角的文本研究,我非常好奇它如何處理“觀察者偏差”的問題。畢竟,朝鮮使臣的觀察視角必然帶有其自身的文化濾鏡和政治目的。研究者們是否對這種記錄的局限性進行瞭批判性的反思?例如,他們記錄下的“中國人”形象,是當時社會的全貌,還是經過美化或醜化的特定側麵?我更傾嚮於那些敢於“拆解”文本,而不是簡單“引用”文本的論述。如果能有一篇論文專門探討明代邊境地區社會階層之間(例如,朝廷派駐的官員與地方百姓)在麵對外部使團時的利益衝突與形象管理策略,那將是非常精彩的。這種從社會結構內部而非外部觀察者視角切入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更具層次感的曆史理解。這種深度的自我剖析,對於構建一個更立體、更少臉譜化的明代中國人形象至關重要。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評分

謝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