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字帖系列·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

集字字帖系列·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晓华,马亚楠 著
图书标签:
  • 邓石如
  • 篆书
  • 集字对联
  • 书法
  • 字帖
  • 篆刻
  • 传统文化
  • 艺术
  • 临摹
  • 书法练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5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24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集字字帖系列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画艺术爱好者

《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集字类书法碑帖。集邓石如篆书字体,共收楹联45副,方便读者临习、创作。《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是“集字字帖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书法字帖的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又号完白山人等。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本书通过集字成对联集中展现邓石如篆书书法艺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作者简介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师从欧阳中石先生。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颜筋柳骨》、《书法艺术赏析》、“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等专著。

前言/序言

  初学书法者必然先从临摹古人碑帖开始,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阶段以后则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从临帖到创作”是学书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跨越,然而这一步跨越往往困难重重,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使用集字字帖来作为“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好方法。为此,我们邀请资深书法教育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气息贯通、笔画呼应,力求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献给读者。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副楹联中的选字反复斟酌推敲,做到既忠于原著,所有点划仍出于原帖,无一笔代写,又不生搬硬套,适当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协调,终成此帖。因字源条件所限,有些对联或在平仄协调上尚存不足,我们且以较为宽松的眼光对待,还望读者见谅。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多维度的学习与鉴赏平台。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书法史的脉络梳理、不同书体风格的精要解析、历代大家的作品赏析、书法创作的技法探讨,以及当代书法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力求超越简单的技巧罗列,深入挖掘书法背后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 --- 第一部分:溯源流变——中国书法的历史画卷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中国文字起源至成熟的历史轨迹。这不是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对书体演变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变革的深刻洞察。 一、文字的萌芽与早期形态:甲骨文与金文的古朴之美 详述商周时期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的产生背景、章法特点和笔画特征。重点分析甲骨文的象形意味与自由奔放的线条,以及金文(钟鼎文)在庄重肃穆中所体现的礼乐制度的痕迹。探讨它们如何奠定了后世笔法的“骨力”基础。 二、大一统的规范:秦汉的篆书与隶变 深入解析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的历史意义,探讨小篆的规范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决定性作用。随后,着墨于隶书的诞生与成熟,特别是汉碑的雄强古朴之风。分析隶变过程中,线条如何从圆转走向方折,笔势如何由中锋为主转变为更具侧锋和波磔的结构,这标志着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三、魏晋风度的崛起: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与高峰 这一章节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重点剖析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影响下,士人群体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如何在笔墨中得以体现。 楷书的极盛: 从钟繇的自然淳厚到欧阳询的险劲,再到颜真卿的浑厚博大与柳公权的骨力遒劲。细致对比“颜筋柳骨”的结构差异,阐释楷书如何从“实用”的字体转变为独立的“审美”范式。 行书的洒脱: 探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尽善尽美”所代表的超越性,以及其笔法中蕴含的“中和之美”。对比唐代孙过庭《书谱》的理论高度,解析行书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章草到今草的飞跃: 分析张芝的“今草”对章草笔意和连带的革新,以及怀素、张旭如何将草书推向了情感宣泄的极致,探讨“狂草”背后的精神内核。 四、唐宋元明的流派纷呈与风格分野 梳理唐代楷书的规范化(如“唐楷”的程式化倾向)与宋代文人书风的兴起。重点阐释宋代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对晋唐传统的继承与“尚意”的开创性贡献。元代赵孟頫对晋人书法的复古主张,以及明代吴门书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在继承传统中的各自侧重。 --- 第二部分:笔墨精蕴——书法的技法剖析与审美要素 本部分从实践角度出发,剖析构成书法艺术的诸要素,强调技法训练是理解风格的前提。 一、执笔与运笔的“内功”心法 详细图解正确的执笔姿势,探讨不同执笔法(如唐法、宋法)对线条质感的影响。着重阐释“中锋”与“侧锋”的运用时机,以及“提按顿挫”如何塑造线条的生命力。引入“藏锋起笔”与“出锋收笔”的微妙控制,强调“力透纸背”的实现路径。 二、结体之妙:单字结构与章法布局 单字结构理论: 探讨“疏密”、“肥瘦”、“欹侧”的辩证关系。通过解析欧体、颜体的不同结构取势,讲解如何处理字内空间的平衡与矛盾统一。引入“顾盼呼应”的概念,使静态的文字产生动态的联系。 章法布局的艺术: 阐释篇幅的经营之道。从对行距、字距的控制,到通篇气息的连贯性。重点分析中国书法独特的“空白”概念(计白当黑),以及如何利用空白引导读者的视线,营造意境。 三、墨韵与材质的关系 探讨不同用墨状态(浓、淡、涨、枯)对书体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分析徽墨、松烟墨的特性,以及不同纸张(皮纸、生宣、熟宣)对墨色洇化效果的差异,强调墨色的层次感是书法审美的关键维度之一。 --- 第三部分:鼎盛回响——近现代书法的探索与当代语境 本部分关注清代碑学兴起对帖学传统的冲击,以及近现代书法家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开辟新境。 一、清代的碑学革命 详细介绍康熙、乾隆时期对碑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碑学兴起对“馆阁体”的突破。着重分析邓石如(此处不提及具体作品,仅讨论其对篆隶书的推崇和对碑学的贡献)、吴昌硕等如何将金石的笔意引入笔墨,使书法线条重获金石气与苍茫感。 二、近现代的开新与融合 探讨近现代大家如于右任、沈尹默等在传承传统核心精神的同时,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分析他们对传统书体的改良或创新方向,以及书法教育体系在近现代的变迁。 三、当代书法的挑战与未来 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书法在保持其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如何应对现代审美趣味的冲击。探讨书法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地位,鼓励研究者在深厚传统根基上,以开放的心态审视新的表现手法,实现真正的“古为今用”。 结语: 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法指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窗户。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我们期望读者能领悟笔墨背后所承载的“中和之美”与“人格精神”,从而在学习和创作中,实现技与道的统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尝试着用这套字帖练习了一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其对基础功的打磨是极其扎实的。学习书法,最怕的就是眼高手低,光看范本,却不知道如何着手。这套书显然注意到了初学者和进阶者的需求差异。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长篇大碖,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对联内容,将篆书的常用结体和笔法变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到练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篆书的线条处理,要求极其精到,一笔不苟。我在练习过程中,特别留意了那些起笔和收笔的处理,邓石如的篆书有一种内敛而又磅礴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恰恰是通过对每一笔的精确控制来实现的。这套字帖的字距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考究,为我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帮助我理解篆书特有的疏密关系。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精准复刻每一个字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篆书的“金石气”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僵硬的模仿,而是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努力去捕捉那种古拙典雅的韵味。这种通过具体作品来倒推笔法和章法的学习路径,效率远高于单纯的理论灌输。

评分

这套《集字字帖系列》的整体设计和选材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本来就在寻找一套能够系统性地、深入地学习篆书,尤其是邓石如风格的书法教材。市面上很多字帖要么是单字帖,要么就是风格过于单一,很难形成体系。而这套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注重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通过精选的对联形式,将篆书的学习融入到了实际的书写场景中,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把学到的笔法应用到创作中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比如,当你练习对联时,你不仅需要注意单个字的结构和笔画,更要考虑上下联之间、左右联之间的气韵贯通和章法布局。这种对联式的训练,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整体把握能力。书中的纸张质感也让人非常满意,墨色在上面洇染得恰到好处,不会过分洇开,也不会显得干涩,为临摹提供了极佳的视觉基础。能够将一位近现代篆书大师的精髓通过如此精良的出版物呈现出来,可见出版方在书法教育上的用心。我感觉自己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邓石如先生那种雄浑古朴的书风,这对于提升我的审美和技法都有着莫大的助益。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收藏者和爱好者,我对图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字帖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与邓石如篆书的沉稳气质非常契合。尤其是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眼睛,更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古旧的氛围,让人在拿起它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每一个笔画的细节,无论是细微的弧度变化,还是转折处的提按顿挫,都得到了忠实的再现。很多出版物在影印或制版时,会丢失掉原件细微的干湿浓淡变化,但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墨色的层次感。对于追求神韵的习书者而言,这些细节至关重要。我甚至会花时间去观察纸张的纤维纹理与墨迹的相互作用,这本身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欣赏。总而言之,从材质到工艺,这套书的品质完全配得上所选碑帖的艺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所达到的微妙平衡。邓石如的篆书是集秦、汉碑额、玺印之大成的典范,他的风格已经自成一家,难以超越。然而,很多人在临习时容易陷入僵化的模仿,失去了对篆书生命力的把握。这套集字对联的选择,似乎有意地引导学习者去思考:在遵守古法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焕发生机?通过练习这些精心组合的对联,我开始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联结,如何让原本独立的篆书体,在组合成对联后,产生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这已经超越了单个字的美学范畴,进入到了篇章布局的层次。对我而言,这套字帖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导师,它教会我如何“读”碑帖,而不是仅仅“照”着抄写。它强迫你去思考,在篆书的方寸之间,如何构建一个完整而又富有张力的视觉世界,这种引导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应用性”方面的考虑,这让它区别于那些纯粹的学术资料或博物馆级的摹本。选择对联作为载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向,因为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应用最广的载体之一,无论是用于家居装饰、节日庆典还是作为馈赠礼物,都极其得体。这套字帖提供的范例,兼具古韵和大气,非常适合现代审美,让人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立即将所学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例如,当我需要为家里的某个空间选择装饰书法时,我不再需要东拼西凑地去寻找合适的词句和字形,这套书里就有大量现成的、经过大师精心安排的佳作可供参考和借鉴。这种从学习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它让学习篆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内的苦修,而成为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美学品质的有效途径。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一定很好的购物,一直选择京东,永远没有错。

评分

买的很划算,送货很快,京东这两大优势特别吸引人!东西用着也很好。好评!

评分

京东送货快,质量有保障。

评分

邓石如的不错 这个还不错 价格也合适 看着舒服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棒的书,很好看,下回回来买吧哦

评分

我一次就买了三本,《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是初学书法爱好者的自学教材!很实用!值得信赖!感谢京东!物流配送服务快捷又温馨!感谢卖家!下次继续光顾!

评分

好书,很方便写对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