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共有6个主题,分别为“行旅足迹”“自然精灵”“微笑四季”“品文谈艺”“爱流汐涨”“生命真谛”。在每个主题下,编者编选5—1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介绍了编选来源。另外,为消除阅读《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的孩子们与民国文本对话时的时代隔阂,编者在每篇选文前设置了“作者·导读”这一栏目,或介绍作者信息,或提供名家点评,给读者提供更多阅读知识。每篇选文后还增设了“悦读·品悟”栏目,内容主要是中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后的认识与思考,这样可以进一步引发同龄人的共鸣,使孩子们与这些民国经典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现代对话。
作者简介
管贤强,博士,苏州大学讲师,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担任北师大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项目负责人,组织编纂《2013年全国中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高中卷)》,组织编写《国学经典诵读》。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研究”,主要著作有《当代语文教育论争》《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精彩书评
★课文虽老,精神不老。从这些老课文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民国时期教科书选编者的智慧、用心及其对于母语教育的丰富理解,也看到了今天学者们试图重新整理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执着与努力。在时间的反复冲刷下,我们仍然能够从许多选文中感受其温润和光芒。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民阅读形象人 朱永新
★民国时期的话文教材,多是当时那些语文教育家独立编写的,体现的是他们对中学生心性成长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关心和理解。自然、亲切、富有意味,是这些课文的主要特征。现在编者将它们搜集、整理出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不但为中学生提供了一套别具风味的阅读教材,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者提供了一个足资参考的文本。
——著名学者、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王富仁
★本套丛书的编选者专门建设了《百年教科书选文数据库》,在浩瀚的书海里爬梳,为此这里没有“片面的深刻”和赶时髦的浮躁,多的是平实与厚重。编选者又请本世纪出生的花季少年以“悦读…‘品悟”去和先贤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祛了“古董”味,使得这个选本动起来,活起来,充溢着涓涓溪流的清新。我相信这套丛书在众多层面上都会引起关注。当然,这首先要好好读读此书。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中日文化书院院长 孟庆枢
目录
序 用美感成就更加丰盈的人生
一 行旅足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山阴道上
清华园之菊
黄昏的观前街
泰山日出
雨后赴白鹿洞
辰州途中
二 自然精灵
蝉与纺织娘
水仙花
溪水
山茶花
雁
三 微笑四季
又是一年春草绿
春的林野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雨前
秋夜
雾
白马湖之冬
四 品文谈艺
诗的源泉
谈作文
中国画与西洋画
蔡元培论艺术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美与同情
五 爱流汐涨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爱的实现
芳儿的梦
爱流汐涨
作了父亲
决斗
赠品
给亡妇
老乳母
与妻诀别书
六 生命真谛
一个军官的笔记
荒丘
父亲的病
复仇
快乐
罗本舅舅
两个从生活里跌下来的人
爱与人生
命相家
精彩书摘
《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景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道上很少行人,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个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底两壁墙上,常有人写着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走到一座石桥边,才停步,不再往前走了,我们去坐在桥栏上嘹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尤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底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晖,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底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与和善的目光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当时我和他两人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我们俩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底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我们底友谊已无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里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接连着站在四围,轻轻地闪出一种很散漫的薄光来。山腰里的寥落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旁的山底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上纵横都有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了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镇日悠闭在胸间的游戏性质,尽情发泄出来。我们毫没有一点害羞,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底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啊!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积聚的烦闷完全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地如棉花,一卷一卷地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底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底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底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淡了,云也暗淡了,树也暗淡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底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
……
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 人生之潮,起伏无尽,情感之海,波澜壮阔。 《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是一扇窗口,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重新审视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巨匠们,如何用最纯粹、最深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尤其是那汹涌澎湃、变幻莫测的“爱”的情感。这本书不是关于课本上的死记硬背,而是关于灵魂的对话,关于理解,关于体悟。 一、 时代的回响:民国文脉中的情感巨著 民国,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更是文学创作喷薄而出的黄金时期。在这片土地上,鲁迅、冰心、沈从文、林语堂、张爱玲、老舍、徐志摩……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怀揣着对民族的忧患,对社会的反思,对人生的追问,用他们的笔尖,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 《爱流汐涨》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作家的生平事迹,而是精选了他们笔下那些与“爱”息息相关的经典篇章。这里的“爱”,并非局限于狭隘的男女情爱,它包含更广阔的维度: 亲情之爱: 那是长辈对晚辈无私的呵护,是子女对父母深深的依恋,是兄弟姐妹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你将在冰心的《寄小读者》系列中,感受到她对海外游子的深切思念,对未来的期许;你将在老舍的笔下,看到普通市民家庭中,那些朴实无华却温暖人心的亲情互动,例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对虎妞复杂的情感,既有责任,亦有无奈,最终化为沉重的哀伤。 友情之爱: 患难与共的袍泽之情,志同道合的知己之谊,那些在艰难岁月里互相扶持、彼此慰藉的情感,是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你可能会想起鲁迅笔下那些在黑暗中坚持理想的战士,他们之间的友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一种为了共同目标而甘愿牺牲的决心。 爱情之爱: 这或许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它可能是初遇时的怦然心动,热恋时的浓情蜜意,也可能是相守时的平淡温馨,甚至是离别时的刻骨铭心。徐志摩的诗歌,总是缠绵悱恻,充满着对爱情的理想化和对美好瞬间的捕捉,比如《再别康桥》中那份淡淡的离愁,也饱含着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眷恋。张爱玲的文字,则将爱情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故事里,爱情往往伴随着现实的无奈、人性的弱点,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在乱世中将爱情变成了生存的筹码,却也在博弈中滋生出真挚的情感,既现实又动人。 家国之爱: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作家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对祖国的眷恋,对人民的关怀,对未来的憧憬,都化为笔下的力量。你可以从鲁迅杂文的锋芒中,感受到他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忧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强烈关切。 对美的热爱: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情,这些都能体现出一种对世界的美好热爱。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充满着淳朴的人情和原生态的美,他的文字如同溪流般清澈,涤荡人心。 《爱流汐涨》精选的篇章,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民国文学的情感宇宙。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如何跨越时代,引起共鸣。 二、 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大师的心灵碰撞 阅读《爱流汐涨》,就如同与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身临其境,去感受他们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鲁迅: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着人性的黑暗与光辉,他笔下的“爱”,常常隐藏在深沉的忧愤和对麻木国民的痛惜之中。例如《阿Q正传》中,阿Q身上人性的卑微和可怜,以及围观者的冷漠,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一种病态的集体情感。 冰心: 她的文字,如同一缕清泉,温暖而充满爱意。她对母爱、童真、以及人类普遍情感的细腻描绘,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她对“爱”的理解,是博大的,是普世的。 沈从文: 他的文字,带着浓郁的湘西风情,描绘出淳朴而动人的乡土情感,他笔下的爱情,常常是质朴而深沉的,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对美好人性的赞颂。《边城》中的翠翠,她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又命运多舛,令人唏嘘。 林语堂: 他以幽默洒脱的笔调,探讨人生哲理,他笔下的“爱”,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智慧的追求,以及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的文字,总能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生活深层的智慧。 张爱玲: 她是描写都市男女情感的巨匠,她的文字,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冷静和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捕捉,她笔下的“爱”,常常是复杂而矛盾的,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和情感的纠葛。她的笔触,如同描摹一段段缠绵悱恻的旧事,既令人沉醉,又引人深思。 通过这些大师的文字,读者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爱”以何种姿态存在,以何种方式表达,以及它如何塑造着人物的命运,又如何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你剥开文字的表象,直抵情感的内核。 三、 观照当下:爱与人生的永恒命题 《爱流汐涨》之所以被冠以“人生卷”,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要引导我们观照当下。民国时期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生活环境与当下大相径庭,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阅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 反思自身的情感模式: 在阅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与书中人物的情感经历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模式。 学习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书中人物在亲情、友情、爱情中的各种选择和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如何维系珍贵的友谊?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这些问题,都能在这些经典故事中找到一丝启发。 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欣赏大师们的精妙构思,感受他们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这些文字,不仅承载着情感,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能极大地提升读者的艺术感受力。 获得面对人生困境的力量: 许多民国作家,在战乱、动荡、个人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文字,能够给予读者面对人生挑战时,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爱流汐涨》并非提供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一面承载着过往智慧的镜子,映照出当下我们关于爱与人生的种种思考。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去在复杂的人生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份深刻的生命体悟。 四、 沉浸式体验:重拾被遗忘的阅读之美 这本书的编选,力求呈现出最原汁原味的民国文学风貌,让读者沉浸在那个时代的语言韵味之中。精选的篇章,不仅在情感深度上具有代表性,在艺术性上也堪称典范。 语言的魅力: 民国时期的白话文,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时代的创新,在平实中蕴含着深刻的力量。你将体会到鲁迅文字的犀利与精准,冰心文字的温柔与细腻,沈从文文字的清新与诗意,张爱玲文字的妖冶与苍凉。 叙事的张力: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叙事风格。有的波澜壮阔,有的娓娓道来,有的细腻入微。通过阅读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读者可以体会到文学叙事的多种可能性。 情感的共鸣: 最动人的文字,往往能够穿越时空,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爱流汐涨》所选篇章,正是那些能够触及我们灵魂深处,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作品。 结语: 《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是一次关于爱与人生的深刻体悟。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情感传递。在这里,你将重新发现民国文学的魅力,感受大师们不朽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就如同潮水的涨落,人生的情感起伏跌宕,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就一定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丽与深刻。翻开这本书,让民国大师们用他们最真挚的笔触,带你一起,阅尽人生的爱与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