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類學 [Plant Taxonomy]

植物分類學 [Plant Taxonom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樹剛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分類學
  • 植物分類
  • 植物係統學
  • 生物學
  • 園藝
  • 植物鑒定
  • 形態學
  • 進化
  • 生物多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371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020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教育規劃教材
外文名稱:Plant Taxonom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字數:4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植物分類學》是編著者陸樹剛在雲南大學從事“植物分類學”教學的資料總結。使用1098張彩色照片,直觀介紹種子植物163科,580屬,909種。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植物的多樣性與分類學的必要性、植物分類學簡史和植物分類學的方法等內容;第二章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簡介,介紹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簡史、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原則、規則和輔則等內容;第三章植物學拉丁文基礎,介紹拉丁文字母和發音、植物學拉丁文語法和植物學拉丁文句法等內容;第四章裸子植物分類,介紹裸子植物11個科的常見種類或代錶種類;第五章被子植物分類,介紹被子植物152個科的常見種類或代錶種類。書後附有拉丁學名索引。
  《植物分類學》可作為綜閤性大學、師範院校、農林院校和中醫學院等相關專業的教科書,也可作為相關科研院所的教材或參考書。

作者簡介

  陸樹剛,男,壯族,1957年7月生於雲南省廣南縣,1977年考入雲南大學生物係,1982年1月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92年被評為副教授,1999年被評為教授,2001年被遴選為雲南大學植物學博士生導師,2010年被聘為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5項。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蕨類植物學》1部,參編《中國植物誌》第一捲、第五捲、第六捲,參編Flora of China 2-3捲,參編《雲南植物誌》第二十捲、第二十一捲,參編《中國高等植物》第二捲等學術專著10餘部。研究成果“中國蕨類植物若乾重要類群的係統分類學研究”榮獲2008年雲南省自然科學奬二等奬(排名**)。指導博士研究生14人,其中10人已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培養碩士研究生18名,其中15人已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植物生物學》、《植物地理學》、《種子植物分類學》、《植物分類與分布學》、《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植物學拉丁文》和《蕨類植物學》等課程。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植物的多樣性與分類學的必要性
一、植物的多樣性
二、植物分類學的必要性
三、植物分類學的定義
四、物種概念
第二節 植物分類學簡史
一、古代植物分類學知識的萌芽(史前-前100年)
二、本草學時期(前100-1753年)
三、人為分類時期(1753-1859年)
四、自然分類時期(1859-1900年)
五、係統發育時期(1900-現今)
第三節 植物分類學的方法
一、檢索錶
二、文獻資料
三、分類依據

第二章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簡介
第一節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簡史
第二節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原則、規則和輔則
一、原則
二、規則和輔則

第三章 植物學拉丁文基礎
第一節 拉丁文字母和發音
第二節 植物學拉丁文語法
一、名詞
二、形容詞和分詞
三、副詞
四、數詞
五、介詞
六、連接詞
第三節 植物學拉丁文句法

第四章 裸子植物分類
第一節 裸子植物的特徵
第二節 裸子植物的分類
一、蘇鐵綱Cycadopsida
1.蘇鐵科Cycadaceae
二、銀杏綱Ginkgopsida
2.銀杏科Ginkgoaceae
三、鬆柏綱Coniferopsida
3.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4.鬆科Pinaceae
5.杉科Taxodiaceae
6.柏科Cupressaceae
四、紅豆杉綱Taxopsida
7.羅漢鬆科Podocarpaceae
8.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
9.紅豆杉科Taxaceae
五、買麻藤綱Gnetopsida或蓋子植物綱Chlamydospermatopsida
10.麻黃科Ephedraceae
11.買麻藤科Gnetaceae

第五章 被子植物分類
第一節 被子植物的特徵
第二節 被子植物分類係統簡介
第三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
一、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opsida
(一)離瓣花亞綱Polypetalae
1.木蘭科Magnoliaceae
2.八角科Illiciaceae
3.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4.領春木科Eupteleaceae
5.水青樹科Tetracentraceae
6.連香樹科Cercidiphyllaceae
7.番荔枝科Annonaceae
8.樟科Lauraceae
9.毛茛科Ranunculaceae
10.睡蓮科Nymphaeaceae
11.小檗科Berberidaceae
12.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3.防己科Menispermaceae
14.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15.鬍椒科Piperaceae
16.罌粟科Papaveraceae
17.白花菜科Cappariaceae
18.辣木科Moringaceae
19.十字花科Cruciferae (Brassicaceae)
20.蓼科Polygonaceae
21.商陸科Phytolaccaceae
22.莧科Amaranthaceae
23.金蓮花科Tropaeolaceae
24.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
25.韆屈菜科Lythraceae
26.海桑科Sonneratiaceae
27.安石榴科Punicaceae
28.菱科Trapaceae (= Hydrocaryaceae)
29.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30.山龍眼科Proteaceae
31.海桐科Pittosporaceae
32.紅木科Bixaceae
33.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e
34.檉柳科Tamaricaceae
35.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
36.葫蘆科Cucurbitaceae
37.四數木科Tetramelaceae
38.番木瓜科Caricaceae
39.仙人掌科Cactaceae
40.茶科Theaceae
41.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42.龍腦香科Dipterocarpaceae
43.桃金娘科Myrtaceae
44.玉蕊科Lecythidaceae
45.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46.金絲桃科Hypericaceae
47.藤黃科Guttiferae (Clusiaceae)
48.椴樹科Tiliaceae
49.杜英科Elaeocarpaceae
50.梧桐科Sterculiaceae
51.木棉科Bombacaceae
52.錦葵科Malvaceae
53.大戟科Euphorbiaceae
54.交讓木科Daphniphyllaceae
55.鼠刺科Iteaceae
56.薔薇科Rosaceae
57.臘梅科Calycanthaceae
58.含羞草科Mimosaceae
59.雲實科Caesalpiniaceae
60.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
61.旌節花科Stachyuraceae
62.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63.杜仲科Eucommiaceae
64.懸鈴木科Platanaceae
65.楊柳科Salicaceae
66.楊梅科Myricaceae
67.樺木科Betulaceae
68.榛科Corylaceae
69.殼鬥科Fagaceae
70.木麻黃科Casuarinaceae
71.榆科Ulmaceae
72.桑科Moraceae
73.蕁麻科Urticaceae
74.鼕青科Aquifoliaceae
75.衛矛科Celastraceae
76.十齒花科Dipentodontaceae
77.茶茱萸科Icacinaceae
78.心翼果科Cardiopteridaceae
79.鐵青樹科Olacaceae
80.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81.檀香科Santalaceae
82.鼠李科Rhamnaceae
83.鬍頹子科 Elaeagnaceae
84.葡萄科Vitaceae
85.蕓香科Rutaceae
86.苦木科Simaroubaceae
87.橄欖科Burseraceae
88.楝科Meliaceae
89.無患子科Sapindaceae
90.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
91.鍾萼木科(伯樂樹科)Bretschneideraceae
92.槭樹科Aceraceae
93.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94.漆樹科Anacardiaceae
95.馬尾樹科Rhoipteleaceae
96.鬍桃科Juglandaceae
97.山茱萸科Cornaceae
98.鞘柄木科Toricelliaceae
99.紫樹科Nyssaceae
100.五加科Araliaceae
101.傘形科Umbelliferae (Apiaceae)
(二)閤瓣花亞綱Sympetalae
102.榿葉木科Clethraceae
103.杜鵑花科Ericaceae
104.越橘科Vacciniaceae
105.柿樹科Ebenaceae
106.山欖科Sapotaceae
107.紫金牛科Myrsinaceae
108.安息香科Styracaceae
109.馬錢科Loganiaceae
110.木樨科Oleaceae
111.夾竹桃科Apocynaceae
112.蘿藦科Asclepiadaceae
113.茜草科Rubiaceae
114.忍鼕科Caprifoliaceae
115.菊科Compositae (Asteraceae)
116.龍膽科Gentianaceae
117.睡菜科Menyanthaceae
118.報春花科Primulaceae
119.桔梗科Campanulaceae
120.紫草科Boraginaceae
121.茄科Solanaceae
122.鏇花科Convolvulaceae
123.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124.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125.紫葳科Bignoniaceae
126.鬍麻科Pedaliaceae
127.爵床科Acanthaceae
128.馬鞭草科Verbenaceae
129.唇形科Labiatae (Lamiaceae)
二、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opsida
(一)花萼亞綱Calyciferae
130.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
131.澤瀉科Alismataceae
132.鳳梨科Bromeliaceae
133.芭蕉科Musaceae
134.旅人蕉科Strelitziaceae
135.薑科Zingiberaceae
136.美人蕉科Cannaceae
137.竹芋科Marantaceae
(二)花瓣亞綱Corolliferae
138.百閤科Liliaceae
139.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140.天南星科Araceae
141.香蒲科Typhaceae
142.石蒜科Amaryllidaceae
143.鳶尾科Iridaceae
144.薯蕷科Dioscoreaceae
145.龍舌蘭科Agavaceae
146.棕櫚科Palmae(Arecaceae)
147.露兜樹科Pandanaceae
148.蒟蒻薯科Taccaceae
149.蘭科Orchidaceae
(三)穎花亞綱Glumiferae
150.燈芯草科Juncaceae
151.莎草科Cyperaceae
152.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序言


《植物的生命之歌:一部關於植物多樣性與演化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麯獻給植物王國的壯麗交響樂。它將帶您潛入地球生命史最古老、最成功的譜係之一,探尋植物那波瀾壯闊的演化曆程,以及它們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瞭我們星球的麵貌。 第一樂章:生命之初的綠色萌芽 讓我們將時光迴溯,迴到那個氧氣稀薄、陸地荒蕪的遠古時代。是什麼樣的奇跡,讓簡單的藻類細胞跨越瞭水陸的界限,勇敢地踏足乾旱的陸地?我們將深入探討植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關鍵性飛躍,揭示那些推動這一偉大變革的遺傳與形態上的創新。從最早的苔蘚和蕨類植物,它們是如何通過孢子繁殖,在潮濕的環境中繁衍生息,為地球披上第一層綠色的毯子。我們將看到,這些看似渺小的生命,實則蘊藏著改變行星命運的巨大潛力。 第二樂章:繁花似錦的生殖革命 當植物王國繼續演化,一場更具革命性的事件悄然發生——被子植物的崛起。它們以驚人的速度徵服瞭地球,帶來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多樣性。本書將詳細剖析被子植物成功的奧秘:花朵,這一精妙的生命贊歌,以及它們如何與傳粉者建立起生死相依的夥伴關係。我們將探索種子的誕生,它們是如何成為生命延續的保險箱,如何在漫長的旅途中播撒希望。從微小的勿忘我到參天的大樹,它們的繁衍生殖策略,無不體現著大自然的智慧與創造力。 第三樂章:形色各異的適應之道 植物的演化並非一條直綫,而是一幅由無數適應性輻射構成的精美畫捲。為瞭在各自的生態位中生存下來,植物發展齣瞭令人嘆為觀止的形態和生理多樣性。我們將翻閱這本形態學的大百科,欣賞那些為瞭獲取陽光而伸展的枝葉,為瞭抵禦乾旱而收縮的根係,以及為瞭躲避食草動物而演化齣的尖刺和毒素。從沙漠中的多肉植物,到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再到高山上的耐寒灌木,它們的每一個特徵,都是在與環境的長期博弈中,精心雕琢的結果。我們將領略植物在不同氣候、不同土壤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堅韌與靈活。 第四樂章:植物間的隱秘對話 植物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之間以及與其它生物之間,存在著無數復雜而精妙的相互作用。本書將揭示植物王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社交生活”。我們將探討植物如何通過釋放化學信號來交流,警告危險,吸引夥伴,甚至乾擾競爭對手。我們會看到,根係在土壤中構成的強大網絡,如同一個地下互聯網,連接著個體,共享資源,傳遞信息。此外,植物與菌根真菌、昆蟲、鳥類等生物之間的互惠共生關係,更是展現瞭生態係統內在的深刻聯係。 第五樂章:植物與人類的韆年情緣 自古以來,植物就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它們不僅是我們的食物來源,也是我們衣物的原料、藥物的寶庫、建築的基石,更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寄托。本書將迴顧人類與植物之間源遠流長的聯係。我們將追溯農業的起源,看看那些最初被馴化的榖物和果蔬,如何改變瞭人類的定居方式和社會結構。我們將探尋植物在傳統醫學中的重要地位,瞭解那些世代相傳的草藥智慧。同時,我們也將反思人類活動對植物王國帶來的影響,審視當前麵臨的生物多樣性危機,並思考我們作為地球一份子,應如何承擔起保護植物多樣性的責任。 尾聲:未來的綠色願景 植物王國的生命之歌仍在繼續,而未來的鏇律,掌握在我們手中。本書將以對未來的展望作結,探討可持續利用植物資源的重要性,以及科學研究在解決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麵,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我們將一同聆聽植物為我們譜寫的關於韌性、適應與共生的永恒樂章,並從中汲取力量,為創造一個更加繁榮、和諧的綠色未來而努力。 《植物的生命之歌》是一場感官與智慧的雙重盛宴,它將為你打開一扇通往奇妙植物世界的大門,讓你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綠色生命,並從中發現無盡的驚喜與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十: 這是一本真正讓我“耳目一新”的植物分類學著作。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沒想到它卻充滿瞭科學的魅力和人文的溫度。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枯燥地列舉分類信息,而是將植物分類學融入到生命演化、生態適應和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我被書中關於植物分類學發展曆程的章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瞭從古代的樸素分類到林奈時代二名法的確立,再到現代係統發生學的興起,每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都講述得有血有肉。這讓我感受到,植物分類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部人類探索自然、認識生命的曆史。書中對於植物分類學核心概念的講解,也做到瞭深入淺齣。例如,在解釋“種”的概念時,作者會結閤不同的生物學、形態學、遺傳學觀點,並指齣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睏境,這讓我對“種”這一基本分類單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植物分類學研究中的有趣故事和科學傢的軼事,這些內容極大地增加瞭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我尤其喜歡關於植物命名中那些奇特的故事,它們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背後的人性化的一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一些復雜的概念,作者也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解釋,並且常常配以精美的插圖,這使得我能夠輕鬆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知識。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學術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讓我對植物分類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且激發瞭我對生命科學更深入的探索。

評分

評價八: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事物的分類體係,是深入認識它的關鍵。而這本書,正是我深入認識植物世界的鑰匙。它以一種嚴謹而又富有條理的方式,為我揭示瞭植物分類學的精髓。書中對於不同分類單元的定義、特徵和劃分依據,都解釋得非常透徹。我不再僅僅是記住那些植物的名稱,而是開始理解它們為什麼會被歸為一類,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親緣關係。作者在講解中,非常注重引導讀者進行主動的思考和觀察。例如,在介紹如何區分不同的植物科時,作者會鼓勵讀者去仔細觀察花瓣的數量、雄蕊的排列、子房的位置等關鍵特徵,並結閤大量的實例進行說明。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植物的鑒賞和識彆過程中。書中對於植物進化和係統發生學的講解,更是讓我驚嘆於生命的演化之美。作者通過對化石證據、形態學證據和分子證據的整閤,描繪瞭植物界從早期單細胞生物到今天豐富多樣的格局。我被書中關於陸地植物起源和演化的章節深深吸引,那部分內容讀起來就像是在閱讀一部壯麗的生命史詩。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一些專業的術語,作者也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並且常常配以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插圖,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學術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植物世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興趣。

評分

評價四: 我一直以來都對生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植物學更是我探索自然奧秘的一個重要窗口。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優秀的一本植物學專著。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係統地梳理瞭植物分類學的核心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融入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論。從宏觀的生態係統到微觀的基因組學,作者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邏輯嚴謹且富於啓發性的方式。例如,在討論係統發生樹的構建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呈現結果,而是詳細解釋瞭不同的分子標記如何被用來推斷親緣關係,以及不同算法在構建係統發生樹時的優缺點。這讓我對現代植物分類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一些重要類群的深入分析,比如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演化曆史,都做得非常齣色。通過對它們關鍵形態特徵的演變,以及分子證據的整閤,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植物界從早期生命形式到今天豐富多彩的格局。我常常會一邊閱讀,一邊驚嘆於生命的奇妙和進化力量的偉大。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會我如何去質疑、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構建自己的認知體係。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傾注的心血,他對植物學的熱愛和執著,通過文字傳遞給瞭讀者。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科學的魅力,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植物世界,或者在相關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真是一場令人驚嘆的知識盛宴,仿佛一下子把我帶入瞭植物世界的宏偉殿堂。初翻開時,我被它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資料所震撼。作者並沒有直接羅列那些晦澀難懂的學名和分類體係,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我理解植物分類學的基本概念和曆史演變。從早期基於形態特徵的粗略劃分,到如今分子生物學技術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講述得清晰明瞭。我尤其喜歡作者在介紹不同分類係統時的對比分析,例如林奈的二名法是如何奠定基礎,以及後來係統發生學是如何重塑我們對植物親緣關係的理解。書中大量的插圖和錶格,不僅美觀,更關鍵的是能夠直觀地展示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花器官的排列方式、葉脈的走嚮、種子的結構等等。我嘗試著對照書中的圖示,觀察我身邊的植物,竟然發現瞭很多之前從未留意過的細節。對於我這樣一個植物愛好者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它讓我明白,我們身邊那些看似平凡的綠葉、絢爛的花朵,背後蘊含著怎樣深厚的進化故事和精妙的生命密碼。我常常會沉浸在書中的某個章節,久久不能自拔,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一邊又忍不住翻到後麵的內容,想要知道更多。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雖然內容專業,但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類比,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例如,在描述同源器官時,作者將其比作“同一傢族的成員,盡管外形各異,但血脈相連”,這讓我瞬間就抓住瞭核心要義。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集學術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優秀科普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植物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讀者。

評分

評價三: 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給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名長期在戶外進行植物觀察的愛好者,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繁復的植物名稱和分類體係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總覺得它們離我所熱愛的“活生生”的植物世界有些距離。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分類學原理與實際的植物鑒賞相結閤。它不是那種隻在實驗室裏進行的理論研究,而是實實在在地教你如何去看、去理解、去識彆。書中關於形態學特徵的講解,細緻入微,從葉片、花朵、果實到根莖,每一個部分的細節都提供瞭清晰的解釋和大量的例證。我常常會拿著書,對照著我正在拍攝的照片,對照著我眼前正在觀察的植物,一點點地比對,尋找那些關鍵的鑒彆特徵。這種實踐與理論相結閤的學習過程,讓我感覺自己的觀察能力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理解瞭“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分類。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是這樣”。例如,在介紹一些特殊的生殖策略時,作者會詳細闡述這些策略是如何影響植物的進化和分類的,這讓我對生命的適應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植物分類學史上的有趣故事和人物,這些故事讓原本嚴肅的學術內容增添瞭許多人文色彩,也讓我對那些偉大的植物學傢産生瞭由衷的敬意。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圖片清晰,文字流暢,閱讀體驗非常好。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植物有濃厚興趣,並且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它們的朋友。

評分

評價六: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隻是覺得作為一名植物愛好者,瞭解一些基礎的分類知識總歸是好的。但閱讀之後,我纔發現自己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枯燥的分類知識,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生命故事。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告訴你“A植物屬於B分類”,而是會深入挖掘這些分類背後的進化曆程和生態適應性。例如,在介紹一些具有特殊繁殖方式的植物時,作者會詳細解釋這些方式是如何幫助植物在特定環境下生存和繁衍,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植物的分類地位的。這種從“形”到“意”,從“是什麼”到“為什麼是這樣”的講解方式,讓我對植物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書中對於不同植物類群的詳細介紹,如藻類、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做得非常細緻。每一個類群的起源、演化、主要特徵、代錶性屬種,都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插圖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被子植物多樣性起源的探討,那部分內容讀起來就像是在解謎,充滿瞭科學的嚴謹和探索的樂趣。而且,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非常注重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他會提齣一些關於植物分類的爭議性問題,並鼓勵讀者去查閱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激發瞭我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欲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一些復雜的概念,作者也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植物世界産生瞭更深的敬畏和熱愛。

評分

評價七: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嘆為觀止。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一部關於植物分類學曆史、理論、方法和前沿動態的權威性著作。作者以一種史詩般的敘事風格,帶領讀者穿越植物分類學的漫長發展曆程,從古代的樸素認知到現代的基因組學時代。我被書中關於植物分類學發展史的章節深深吸引。作者詳細介紹瞭從亞裏士多德、泰奧弗拉斯托斯到林奈、本特姆和鬍剋等偉大植物學傢的貢獻,以及各個時代齣現的經典分類係統。這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分類體係,是無數科學傢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書中對於現代植物分類學方法的論述,也極其精彩。從傳統的形態學、解剖學,到現代的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古植物學,再到分子係統學,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並強調瞭不同方法之間的相互印證和補充。尤其是關於分子係統學的講解,作者以極其清晰的邏輯,解釋瞭DNA序列如何被用來構建係統發生樹,以及不同分子標記的優勢和局限性。這讓我對現代植物分類學的科學性和精確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還對一些重要的植物類群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菊科、豆科、禾本科等,這些分析都結閤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現瞭分類學研究的動態和前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雖然內容專業,但作者的語言錶達清晰流暢,邏輯嚴謹,使得我即使在麵對復雜概念時,也能遊刃有餘。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植物分類學,或者從事相關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

評價五: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植物分類學的“百科全書”+“史詩巨著”,它以一種令人驚嘆的廣度和深度,為我展現瞭植物分類學的全貌。我一直對植物的命名和分類規則感到好奇,這本書則徹底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作者從最基礎的植物命名原則開始,詳細闡述瞭二名法、三名法等命名體係的由來和應用。我終於明白瞭為什麼有些植物的名字會那麼長,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的名字。書中所涉及的分類單元,從界、門、綱、目、科、屬、種,到更細緻的亞種、變種、變型,每一個層級的劃分標準都解釋得非常清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不同分類單元的特徵時,會大量引用具體的植物例子,並且配以精美的插圖。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術語。例如,在描述“科”的特徵時,書中會選取該科下幾個典型的屬和種進行對比分析,展示它們共有的和區彆性的特徵,這對於我記憶和理解這些信息非常有幫助。而且,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現有分類體係的介紹,還深入探討瞭分類學研究的方法論。從傳統的形態學、解剖學,到現代的細胞學、胚胎學、古植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作者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並且強調瞭它們在植物分類中的重要作用。這讓我看到瞭植物分類學研究是如何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利用各種手段來揭示植物界的奧秘。總的來說,這是一本信息量極大、內容極其豐富,並且充滿啓發性的著作,它讓我對植物分類學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評價二: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植物分類學”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學術的莊重感,我擔心內容會過於枯燥乏味,難以消化。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一個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學科,變得如此引人入勝。書中的內容安排非常閤理,它不是簡單地堆砌名詞術語,而是像在講述一個宏大的生命故事。從植物進化的大背景齣發,逐步深入到不同類群的特徵、演化路徑,以及最終構建的分類體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闡述不同分類群之間的關係時,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A屬於B,B屬於C”的綫性邏輯,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解釋這些關係背後的進化證據,比如分子證據、化石證據等等。這讓我明白,分類學不僅僅是給植物“編號”,更是揭示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地球生命史中演化、分化、並最終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豐富多樣的植物界。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非常齣色,作者選取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植物類群,深入剖析它們的分類特徵,並結閤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瞭分類學研究的前沿動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被子植物進化曆程的探討,那些關於最早的花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與傳粉者之間的協同進化,讀起來就像是偵探小說一樣,充滿瞭懸念和驚喜。而且,作者在講解中,非常注重引導讀者進行思考,提齣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讀者去觀察、去比較、去質疑。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積極參與到對植物世界的探索中。這本書絕對是那種可以反復閱讀、每次都能有新體會的寶藏。

評分

評價九: 這本書就像一本精心編織的植物學“族譜”,它以一種宏大的視角,為我梳理瞭植物界錯綜復雜的親緣關係。我一直對植物的“傢族樹”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給瞭我最清晰、最全麵的解答。作者從最基礎的分類原則講起,逐步深入到各種復雜的分類方法和理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不同分類學派和方法時的曆史梳理。從早期的自然分類法,到現代的係統發生學,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講述得清晰明瞭。這讓我明白,植物分類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書中對於各個主要植物類群的詳細介紹,都做得非常齣色。無論是藻類、苔蘚、蕨類,還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者都對其起源、演化、主要特徵、代錶性屬種進行瞭深入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這些內容時,會大量引用具體的植物案例,並配以精美的插圖,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分類特徵。例如,在介紹一些具有復雜花部結構或特殊繁殖方式的植物時,作者會詳細解釋這些特徵是如何在分類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對現有分類體係的介紹,還深入探討瞭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前沿動態。作者對分子係統學、基因組學在植物分類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讓我看到瞭現代植物分類學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來揭示生命奧秘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信息量極大、內容極其豐富,並且充滿啓發性的著作,它讓我對植物分類學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並且對生命的進化産生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很不錯!有圖片,孩子很喜歡!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不錯!有圖片,孩子很喜歡!

評分

全是彩圖,紙張質量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

沒時間看看看

評分

很好

評分

還可以,主要以圖片為主。。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物美價廉,下次再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